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2 一、 针灸 (一)针灸基础知识

3 针灸基础知识 腧穴 刺法 灸法

4 什么是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5 1.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2.腧穴的分类 3.腧穴的命名 4.腧穴的治疗作用 5.腧穴的定位方法 6.特定穴

6 腧穴与脏腑的关系 1.腧穴归属于经络 2.经络归属于脏腑

7 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奇穴 3.阿是穴

8 什么是十四经穴 ?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计361个。

9 什么是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包括近代发现认可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四缝主治小儿疳积、定喘穴主治哮喘等。

10 什么是阿是穴 ?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阿是”之称,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11 腧穴的命名 自然类 物象类 人体类

12 腧穴的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一切腧穴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穴可以治疗眼部的疾患。

13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十四经腧穴腧穴,尤其是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之处远端的的组织器官的病证。

14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有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合谷穴、天枢穴等都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15 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骼尺寸用作定取腧穴的折算长度,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测量,这种腧穴定位方法,称为骨度分寸法。详见常用骨度分寸表。

16 2.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人体的自然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的、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甲、乳头等,称为固定标志;另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的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作“活动标志”。

17 3.手指同身寸法 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因各人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它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
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

18 4.简便取穴法 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垂手中指端所指处取风市穴;两虎口自然垂直交叉,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

19 什么是特定穴 ? 是指十四经中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它们的主治功能各不相同。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20 特定穴的名称 五输穴 八会穴 原穴 郄穴 络穴 下合穴 俞穴 八脉交会穴 募穴 交会穴

21 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冠以“井、荥、输、经、合”的五个重要穴。

22 原穴 是脏腑经络中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大
部分原穴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主治五脏六 腑的病证,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个原穴,又名 “十二原”六阴经的原穴即五腧穴中的“输穴” 六阳经的原穴则在五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23 络穴 多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络脉从经 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穴位,称之为络穴。大 多位于表里两经相接近之处,具有联络表里两 经的作用。十四经各有一个络穴,加上脾之大 络,共十五络穴。原穴、络穴可单独应用,亦 可配合应用,称为主客配穴法,又叫原络配穴 法。也叫“主客原络配穴法”。即络穴可以和 与其相表里的原穴相配合使用。

24 俞穴 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叫 “背俞穴”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其相应的内脏 病证,也可以治疗与内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 肉筋脉等组织器官的疾病,俞穴既可以单独使 用,也可以与相应的募穴配合使用。

25 募穴 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募穴的
主治性能和俞穴有共同之处。俞穴、募穴是脏腑 之气通达体表的部位,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 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募穴和俞穴相配合使用称为 “俞募配穴”。是临床上很常用的一种治疗配穴 方法。

26 八会穴 是指人体全身脏、腑、气、血、筋、 脉、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的八个腧穴,分布 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八会穴与所属的八个脏器 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方面 凡是与这八者有关的病变,均可取相关的八会 穴来治疗。

27 郄穴 是经脉之气血汇集深入的部位。十 二经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各有一 个郄穴,共十六郄穴。多分布于四肢的肘 膝关节以下。郄穴多治疗本经循行及所属 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 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

28 下合穴 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
六个腧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下合穴 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

29 八脉交会穴 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
会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因八脉 与八穴有会通关系,所以八脉交会穴既能治疗正 经病,又能治疗奇经病。

30 交会穴 是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
穴,多分布于躯干部。交会穴既可以治疗本经的 病,又可以治疗所交会经脉的病症。

3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尺泽(LU5) 孔最(LU6) 列缺(LU7) 太渊(LU9) 少商(LUll)

32 尺泽(LU5) 定位:微曲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1.咳嗽,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气喘. 2. 小儿惊风3.肘臂挛痛 4.急性吐泻。 操作:向上斜刺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33 孔最 (LU6) 定位:前臂掌侧,当太渊穴与尺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七寸处。 主治: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2.肘臂挛痛.3.痔疾。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34 列缺(LU5)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牙痛,偏正头痛
4.惊痫,项强。 操作:向肘部斜刺 寸。可灸。

35 太渊 (LU9) 定位:掌侧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心悸,无脉症。
操作:直刺 寸。可灸。

36 少商 (LU11) 定位:拇指桡侧,甲角旁0.1寸。 主治:心下满,中风昏迷,中暑呕吐,热病,小儿惊风,癫狂。喉痹,咳嗽,气喘,鼻衄,指腕挛急。 操作:直刺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37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曲泽(PC3) 间使(PC5) 内关(PC6)

38 谢 谢

39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40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曲泽(PC3) 间使(PC5) 内关(PC6)

41 曲泽 (PC3) 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伸臂仰掌微曲肘取穴。 主治:胃痛,急性吐泻,高热,心痛,心悸,肘臂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42 间使(PC5) 定位: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癫狂痫症,热病,烦躁,胃痛,呕吐,肘挛臂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43 内关(PC6) 定位:仰掌,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1.心痛,心悸,失眠,癫狂,痫证,郁证。2.胸痛,胃痛,呕吐,呃逆,眩晕,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3.对心率的双向调整作用。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44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神门(HT7) 少府(HT8) 少冲(HT9)

45 神门(HT7)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癔病。胸胁痛。掌中热。
操作:直刺 寸,可灸。

46 少府(HT8) 定位:在手掌内侧,第四、五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当小指尖所指处。
主治:心痛,心烦,掌中热,遗尿,小便不利,皮肤瘙痒,手小指拘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47 少冲(HT9)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心悸,心痛,胸胁痛,肩背痛,热病。
操作:斜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8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商阳(LI 1) 合谷(LI 4) 曲池(LI11) 肩髃(LI15) 迎香(LI20)

49 商阳(LI1)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喘咳,肩痛引缺盆,热病汗不出,神志疾病,昏厥,中风昏迷。
操作: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50 合谷(LI4)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缘之中点。
主治:1.双向调整作用:治疗无汗,多汗。2.鼻衄,齿痛,鼻渊,耳聋,痄腮,咽喉肿痛,失音,牙关紧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胃痛,腹痛。3.通经活络:口眼歪斜,臂痛半身不遂。4.滞产,经闭。5.镇痛安神小儿惊风。6.疏风解表,发热恶寒,咳嗽面肿,瘾疹,疟疾。 操作:直刺 寸,可灸。

51 曲池(LI11)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桡侧凹陷处。约当尺 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主治:1.祛风解表:热病,咽喉肿痛,风疹。2.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齿痛。3.调和气血,月经不调,高血压4.清热 利湿,疮疥,丹毒,腹痛吐泻,痢疾。 操作:直刺 寸,可灸。

52 肩髃(LI15)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风疹,瘰疬。 操作:直刺 寸,可灸。

53 迎香 LI 20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鼽衄,口喎,面痒,胆道蛔虫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 寸,可灸。

54 谢 谢

55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56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外关(SJ5) 支沟(SJ6) 翳风(SJ17) 角孙(SJ20) 耳门(SJ23)

57 外关 SJ5 定位:手背横纹上二寸,当桡、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58 支沟 SJ6 定位:手背横纹上三寸,当桡、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瘰疬,热病,胁肋痛,便秘。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59 翳风 SJ17 定位:耳垂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瘰疬,口眼歪斜,口噤。 操作:直刺 寸。可灸。

60 角孙 SJ20 定位:当耳尖上的发际处。 主治:耳部肿胀,目赤肿痛,项强头痛。 操作:平刺 寸。可灸。

61 耳门 SJ23 定位: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颈颌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62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少泽(SI1) 后溪(SI3) 听宫(SI19)

63 少泽 SI1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发热,中风昏迷,乳汁少,乳痈,咽喉肿痛,目翳,头痛,耳鸣、耳聋,目翳。
操作:斜刺0.1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64 后溪 SI3 定位:握拳,当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急性腰扭伤,热病,癫痫,疟疾,耳聋、耳鸣,盗汗。
操作:直刺 寸,可灸。

65 听宫SI19 定位: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 操作:直刺 寸,可灸。

66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隐白(SP1) 三阴交(SP6) 阴陵泉(SP9) 血海(SPl0) 大横(SPl5)

67 隐白 SP1 定位: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操作: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

68 三阴交 SP6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大便溏泻,完谷不化,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健忘,下肢痿痹,脚气。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69 阴陵泉 SP9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黄疸,膝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70 血海 SPl0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71 大横 SPl5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痢疾。 操作:直刺0.7-1寸。可灸。

7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大敦(LRl) 行间(LR2) 太冲(LR3) 期门(LR14)

73 大敦Lull 定位: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疝气,遗尿,崩漏,阴挺,经闭,癫痫,阴肿。
操作:斜刺 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74 行间 LR2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胁 痛,口眼歪斜,中风,癫痫,月经
不调,疝气,小儿惊风,下肢痿痹。操作:直刺 寸。可灸。

75 太冲 LR3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胁痛,呃逆, 月经不调,疝气。惊痫,遗尿,小 便不通,失眠。
操作:直刺 寸。可灸。

76 期门 LR14 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主治:胸闷,肋痛,呃逆,胃痛。 操作:斜刺 寸。可灸。

77 谢 谢

78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79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涌泉(KI1) 太溪(KI3) 照海(K16) 横骨(KI11) 大赫(KI12) 肓俞(KI16)

80 涌泉 KI1 定位:足底(去趾)二、三趾间至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 主治:高血压、精神病、昏迷、惊厥。癔病。头痛,呕吐。
操作:直刺0.5寸。可灸。

81 太溪KI3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 主治:糖尿病、神经衰弱、男性性功能障碍、肺结核、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寸,可灸。

82 照海 KI6 定位: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
操作:直刺 寸。可灸。

83 横骨 KI11 定位:脐下5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84 大赫KI12 定位:脐下4寸,耻骨联合上际,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带下。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85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四白(ST2) 梁丘(ST34) 地仓(ST4) 犊鼻(ST35) 颊车(ST6) 足三里(ST36)

86 四白ST2 定位:两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处取穴。 主治: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眼睑 痉挛,头面疼痛。鼻部疾患,三叉神经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87 地仓 ST4 定位:承泣直下,口角旁。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 操作:直刺0.2寸,或向颊车方向平刺0.5-1寸。可灸。

88 颊车ST6 定位:在下颌角前下方一横指处,上下齿咬紧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牙关紧闭,痄腮。
操作:直刺 寸。也可向地仓方向平刺。可灸。

89 梁门 ST21 定位: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食欲不振,大便薄。 操作:直刺 寸,可灸。

90 天枢ST25 定位: 脐旁2寸。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月经不调,水肿。腹痛。 操作:直刺l-1.6寸。可灸。

91 梁丘ST34 定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胃痛,腹痛,膝关节周围组织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92 犊鼻ST35 定位: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缘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周围组织疾患。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7-1寸。可灸。

93 足三里 ST36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痛,下肢痹痛,水肿,脚气,虚劳羸瘦,强壮保健穴,癫狂,失眠,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2寸,重灸。

94 丰隆ST40 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 主治:痰多,哮喘,咳嗽,头晕目眩,头痛,大便难,癫狂痫证,下肢痿痹肿痛。
操作:直刺 寸,可灸。

95 历兑 ST45 定位:足第二趾外侧,距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癔病,牙痛,面瘫,失眠,癫狂。 操作: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96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听会(GB2) 阳白(GB14) 风池(GB20) 环跳(GB30) 风市(GB31) 阳陵泉(GB34)

97 听会 GB2 定位:耳屏间切迹前下方,下颌髁状突的后缘。 主治:耳聋、耳鸣、精神病的幻听,面瘫,下颌关节炎。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98 阳白 GB14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额痛,迎风流泪,眼睑痉挛。 操作:平刺 寸,可灸。

99 风池 GB20 定位:项后,与风府穴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流泪,鼻渊,耳聋,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操作:向鼻尖方向斜刺 寸。可灸。

100 环跳 GB30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下肢痿痹瘫,腰痛。 操作:直刺2-3寸。可灸。

101 风市 GB31 定位:大腿外侧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直立垂手中指尖下。 主治:下肢瘫痪,风疹,坐骨神经痛。 操作:直刺1.5寸。可灸。

102 阳陵泉GB34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胁痛,口苦,呕吐,黄疸,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103 悬钟 GB39 定位:外踝中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胸胁痛,落枕,下肢痿痹瘫。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04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睛明(BL1) 肺俞(BL13) 厥阴俞(BLl4) 心俞(BLl5) 肝俞(BL18) 脾俞(BL20)

105 睛明 BL1 定位:目内眦上方0.1寸。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视神经萎缩。
操作:沿眼眶边缘直刺0.3寸,不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

106 肺俞 BL13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吐血,喉痹,骨蒸,潮热,腰脊痛。寻麻疹。
操作:斜刺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107 厥阴俞 BLl4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闷,呕吐。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08 心俞 BLl5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胸闷,气短,咳嗽,吐血,梦遗,盗汗。
操作: 寸。可灸。

109 肝俞 BL18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胆疾患,胸肋胀痛,目疾,癫狂痫。夜盲,脊背痛。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110 脾俞 BL20 定位:第十一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水肿,便血,腹泻,贫血,月经不调,背痛。 操作:斜刺0.5寸。可灸。

111 胃俞 BL21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寒,呕吐清水,完谷不化,不思饮食,虚劳,胸胁痛,水肿。
操作:斜刺0.5寸。可灸。

112 三焦俞 BL22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黄疸。小便不利,水肿,痢疾。 操作:斜刺0.5寸。 可灸。

113 肾俞 BL23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而稀薄,水肿,耳鸣耳聋。目昏。
操作:斜刺0.5-1寸。 可灸.

114 委中 BL40 定位:当GUO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急,下肢痿痹瘫。腹痛,腹泻,疟疾,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疔疮,中风昏迷,中暑。 操作:直刺0.5-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115 谢 谢

116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117 督脉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长强(DU1) 大椎(DUl4) 风府(DU16) 百会(DU20) 上星(DU23) 水沟(DU26)

118 长强 DU1 定位:在尾骨尖端下方的凹陷中,伏卧取之。 主治:痔疾,脱肛,便秘,腰脊痛。遗尿。 操作: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

119 命门 DU4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20 至阳DU9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约与肩胛下角相平。 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黄疸。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21 大椎 DUl4 定位:俯伏或正坐低头,在第七颈椎 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退热,治疗热病。疟疾,骨蒸潮热。中暑。咳喘,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风疹等。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122 风府 DU16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咽肿痛,癫狂。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禁灸。

123 百会 DU20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各种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 癔病。各种下陷性疾病(阴挺、脱肛、 胃下垂等) 。
主治:各种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 癔病。各种下陷性疾病(阴挺、脱肛、 胃下垂等) 。 操作:平刺 寸。可灸。

124 上星 DU23 定位:前发际中点直上1寸。 主治:头痛,急性结膜炎、鼻窦炎、精神病、 发热。 操作:平刺0.5寸。禁灸。

125 水沟 DU26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 主治: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口眼歪斜,腰脊强痛(急性腰扭伤)。
操作:向上斜刺 寸。可灸。

126 任脉常用腧穴 常用腧穴 中极(RN3) 关元(RN4) 气海(RN6) 神阙(RN8) 中脘(RN12) 巨厥(RN14) 膻中(RNl7)

127 中极RN3 定位: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128 关元 RN4 定位: 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瘦。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备注:手太阳小肠 经之“募穴”

129 气海 RN6 定位:在脐下1.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强壮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30 神阙RN8 定位:脐窝正中。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操作:多用艾条或艾炷隔盐灸。禁止针刺。

131 中脘 RN12 定位:脐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黄疸,肠鸣,泄痢,便秘便血,哮喘,失眠,心悸。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备注:足阳明经之“募穴”,“腑”之会穴。

132 巨厥RN14 定位: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狂症。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 备注:手少阴经之“募穴”。

133 膻中RN17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胁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治疗一切气疾。 操作:平刺0.3-0.5寸。
备注:气之会穴。手厥阴心包经之“募穴”

134 天突 RN22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疼痛, 暴音,瘿气,梅核气,噎膈。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135 刺灸法

136 什么是刺法? 刺法亦称针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刺激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防治疾病的目的。

137 刺 法 针刺的工具 针灸前的准备 毫针刺法 得气与行针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注意事项

138 针刺的工具 现代的针具源于古代的九针,临床上最常用的 针具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眼针 等。毫针是针刺治疗的主要针具,毫针的结构
可分为针柄、针尾、针尖、针身、针根五个部 分,其规格按粗细和长短划分。(见图)。

139 针刺的工具

140 针灸前的准备 指力与针刺练习 体位的选择 针具的选择 消毒

141 针灸前的准备 指力与针刺练习法 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针刺手法的练习,包括速刺、捻转、提插的练习。

142 针灸前的准备 患者的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应该以 便于医者操作施术,同时病人又感到舒适自然 并能持久为原则。主要分两类,即卧位和坐位
患者的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应该以 便于医者操作施术,同时病人又感到舒适自然 并能持久为原则。主要分两类,即卧位和坐位 卧位又分仰卧位、侧卧位、伏卧位;坐位分俯 伏坐位、侧伏坐位、仰靠坐位。

143 针灸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选择针具时,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穴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形肥、体壮、病深者,用针可稍长稍粗,而女性形瘦、体弱、而病变部位较浅者,则所选针具宜短宜细。

144 针灸前的准备 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其中针具的消毒方法包括高压消毒、煮沸消毒和药物消毒。

145 谢 谢

146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147 毫针刺法 刺手与押手 进针法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得气与行针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 常见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注意

148 毫针刺法 刺手与押手 进针时,常需左右手配合操作。其中用于持针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针具,进针时使针尖迅速刺透皮肤进入身体,然后进行适当的行针手法。按压所刺部位 或辅助进针的手称为押手,其作用在于固定腧穴位置,减少进针时的痛感,同时使针体有所依靠,不至于摇晃和弯曲,协助刺手操作。

149 毫针刺法 常见的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150 毫针刺法-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合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合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

151 进针的深度和角度 针刺的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分直刺、斜刺、和平刺。

152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左右垂直刺 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15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 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154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平刺 即横刺,也称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 呈15度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 腧穴。

155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虽然每一腧穴针刺深度各不相同,需遵循下列原则,浅刺:身体瘦弱,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深刺:身强体肥者,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

156 什么是得气 ? 得气,得气是指当针刺入肌体后所产生的特殊 感觉和反应,又称为“针感”。得气时,医者 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也会 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的感觉, 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157 什么是行针 ? 行针,也称运针,是指针刺入腧穴后,为达得 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而行使的各种针刺手 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58 行针的辅助手法: 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

159 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低恢复旺盛的方
法。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 常的方法。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 适当的手法,以激发经气,最终实现扶正祛邪 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补泻效果的产生, 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腧穴的特性。 二是针刺手法,这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 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三是机体状态也可 直接影响到经气的激发。

160 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针刺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徐疾补泻 迎随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 平补平泻

161 留针是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
称为留针。其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 继续行针施术。留针时间一般为得气后10~20分 钟,但对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顽固 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甚 至达数小时。总之留针时间当视病情的实际需要 灵活掌握。

162 出针时,多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
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 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 以防出血。出针后应嘱患者略作休息,并检查 针数,以防遗漏。

163 常见针刺异常情况: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气胸 感染

164 针刺异常及处理 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常 因患者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 大泻、大出血,或施术手法过重等所致,应立
即停止施术,使患者平卧休息,或刺人中、内 关、足三里、关元等,若病情急重,亦可考虑 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165 滞针是进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
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疼痛。针刺 部位肌肉过度收缩者,可延长留针时间,或加 强周围的循按,或在其附近加刺一针,如为行 针不当则应调整行针手法。

166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人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弯曲,造成提插、捻转或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觉疼痛。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若针为轻微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因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病人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针断人体内。

167 1.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者;体质虚弱者 刺激不宜过强,应取卧位。 2.孕妇;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三阴交、合 谷、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妇女行经时, 非调经治疗者一般不予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头顶部穴位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病人, 不宜针刺;血液病患者不宜针刺。

168 5.对于眼区腧穴的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 度,切忌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伤及眼球 和血管。 6.对胸背、胁肋部及腰部的腧穴,应禁止直刺和深刺,防止刺伤内脏。对肝脾肿大及肺气肿的病人更应谨慎。 7.颈项部的腧穴如风府、哑门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腧穴,针刺时尤其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防止刺伤延髓和脊髓,产生严重后果。

169 8.对于尿潴留病人,在针刺小腹腧穴时要掌握好针刺的方向、深度、角度,以免误伤膀胱等脏器。
9.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病人的腹部腧穴要注意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免损伤胃肠道,引起不良后果。

170 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 烧灼或熏烤,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 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 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1 1.灸的原料 以艾为主。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 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作用。 “艾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灸即是用 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纯净细 软的艾绒,晒干贮藏,以备应用。

172 2.常用的灸法 (1)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 和无瘢 痕灸 )间接灸 。 (2)艾卷灸 :温和灸和雀啄灸 (3)温针灸

173 3.施灸注意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多不宜灸疗;颜面、五官等重要部位不宜瘢痕灸;此外,施灸局部的常规护理也应有所注意。

174 谢 谢


Download ppt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