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先 秦神話寓言選(二) 先民的故事
2
首先 我們來猜一猜
4
這叫做--揠苗助長孟子
6
這叫做-----愚公移山—列子
7
這是--- 曾子殺彘 〈韓非子〉
8
守株待兔---韓非子
9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
10
和氏璧—韓非子
11
再來看看 以前學過的寓言 柳宗元 劉基
12
柳宗元的寓言 柳宗元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實,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
13
代表作『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組成的『三戒』,
麋—忘本者 驢—技窮者 鼠—肆暴者 蝜蝂傳--貪婪無厭者 羆說--虛聲惑眾的人, 嘻笑怒罵,因物肖形,高度幽默諷刺。
14
捕蛇者說--刺苛政猛於毐蛇 種樹郭橐駝傳—養民以不擾民為上
15
溫文儒雅 飽學之士 你想他是?
16
郁離子 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盛貌),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為了避免文字獄,同時以寓言的方式說理較為淺顯易懂。
17
內容 十卷 十八章 195條 文後有「郁離子曰」
18
含意 劉伯溫對元末社會所做的全面性觀察,他希望藉著寓言故事喚醒民智從而建立新的社會與秩序
19
良桐 主角:工之僑 內容:得良桐為琴 因不古不被重視
20
一語道破 向聲背實 貴耳賤目 刺元不知用人唯才,必亡 責當權者重虛飾,不重實才
21
狙公 主角:楚之狙公及眾狙 內容:眾狙被壓迫 由小狙舉義逃去山中
22
一語道破 治民勿用術,應依「道」而行。 暴政必亡 以術治民者窮
23
寓言—請看第四冊L5方舟 寓言是一種帶有諷刺性的故事,作者常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物,或將動植物擬人化,利用簡單易懂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
簡單故事 深奧的道理
24
寓言常用筆法 比喻+動作+對話+形象 寓言 隱語(廋辭、似謎語)
25
寓言的結構 可分為兩大部分: 喻依:故事的部分 虛設的情節, 具有隱喻的技巧 喻體:寓意:警世諷俗的深刻寄託
26
成功寓言兩要素 1它必須是一則生動的故事 2. 它必須具備深厚的寓意
27
點明寓意的方式: 故事中的人物道出 作者直接評論 借重名人發言 增添一旁觀評論者 不揭示寓意而由讀者自行領會
28
寓言興盛原因 政治紊亂,時君求賢 龍顏難測,委婉託意 不滿時政,寓言抒發
29
寓言三大發源地 1中國 2印度—百喻經、五卷書 3希臘—伊索寓言
30
中國寓言 1始見於莊子—稱寓言 2韓非子—稱儲說 3劉向---稱偶言 4魏晉---稱譬喻 5唐後--或稱戒、說、傳、言等
31
中國寓言分期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 1. 哲理寓言-先秦諸子(不成單篇) 2. 勸戒寓言-兩漢時期(暗勸帝王)
1. 哲理寓言-先秦諸子(不成單篇) 2. 勸戒寓言-兩漢時期(暗勸帝王) 3. 嘲諷寓言-魏晉六朝(消極避世) 4. 諷刺寓言-唐宋時期(中唐以後) 5. 詼諧寓言-明清時期(文字獄)
32
先秦寓言的類型 2. 揭露型,如莊子的觸蠻之戰。 3. 恫嚇型,如列子的道見桑婦。 4. 史鑑型,如韓非子的唇亡齒寒。
1 嘲諷型,例如韓非子的三虱爭訟。 2. 揭露型,如莊子的觸蠻之戰。 3. 恫嚇型,如列子的道見桑婦。 4. 史鑑型,如韓非子的唇亡齒寒。 5. 歌頌型,如呂氏春秋的子罕憂鄰。 6. 曉喻型,如列子的愚公移山。 7. 哲理型,如韓非子的和氏璧。
33
三虱爭訟 叮在一頭肥豬身上的三隻蝨子,互相爭吵起來。 有一隻蝨子經過它們身旁,便問:“你們為什麼吵啊?” 三隻蝨子回答說:“我們在爭豬身上的肉肥血多的地方。” 那隻蝨子說:“難道你們不怕臘祭之日馬上要到,就要燒茅草殺豬祭祖,連你們一起燒死。三蝨一聽馬上一起狂吸豬的血,於是這一條瘦豬就沒被選為祭祖的豬。 寓意:團結力量大—韓非子
34
觸蠻之戰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日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日蠻氏, 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百 萬,逐北旬有五日反。 (莊子陽則篇)
寓意:人生何苦爭觸蠻之地
35
道見桑婦 晉文公要攻打衛國……大臣勸說:“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 寓意:征人者人亦征之
36
唇亡齒寒 寓意:不可見小利忘大義 晉國舉兵攻打虢國,向虞國借路。於是,晉獻公用美玉和駿馬,向虞國借路。
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宮之奇勸虞王說﹕”虞國和虢國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聯著。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如果借路去攻打虢國,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會跟著被滅掉。” 虞王不聽,晉軍攻取了虢國之後﹐回國的路上又把虞國也順便滅掉了。虞公被俘,美玉和駿馬,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寓意:不可見小利忘大義
37
寓言---神話、傳說、故事的加工 先秦寓言,不是獨立的寓言文學形態,而是以一種有故事情節,有性格形象的高級比喻形式出現在諸子散文中,是諸子散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同春秋戰國學術文藝興盛分不開的,可以說,它是散文的副產品。
38
先秦典籍中的常見寓言 孟子 莊子 列子 呂氏春秋 戰國策 韓非子
39
【孟子】 齊人--嘲諷社會上那些無品無格的市井無賴。
五十步笑百步--嘲諷小敗者笑大敗者,小錯者笑大錯者,其實本質則一,只是半斤八兩,高明不了多少。 揠苗助長--告誡人們欲速則不達,一切還是要按部就班。
40
【莊子】 痀僂承蜩--闡明做事要凝神壹志,忘情專注之理。 坎井之蛙--井底下的小青蛙,只能在一個很小很有限的環境裡生活喻見聞偏狹的人。
夏蟲語冰--喻見聞短淺
41
望洋興嘆--眼界開闊,驚奇自失 庖丁解牛--說明在錯綜複雜的矛盾 中,應找出規律以與現實 相適應,才能遊刃有餘。 越俎代庖--指人各有專職,儘管他人 不盡職,也不必超越自己 的職務範圍而去代做。
42
【列子】 杞人憂天--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本義是說有個杞國人,他總是擔心天會塌下來,以致於寢食難安。反映先對不可知的事物的恐慌心理。
愚公移山--喻人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說明有志者事竟成。 朝三暮四--本義是說狙公以欺騙的手法,騙猴子接受自己的安排。引申為心智不一,主張不定。
43
◎餘音繞樑--形容聲音繚繞,好像久久不 散。原義是說韓娥歌喉婉轉,趨人啼笑的 藝術天才。
44
◎海翁失鷗(鷗鷺忘機)--本義記敘海邊有人日常和鷗鳥遊戲,繼而有心要鷗,鷗鳥便不再落下來了。「海翁失鷗」比喻人
懷私心,便失掉好友。以「鷗鷺忘機」表示忘懷世事紛擾,心歸恬靜。
45
【呂氏春秋】 刻舟求劍--比喻拘泥固執,不懂得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來處理事情。義同於食古不化、膠柱鼓瑟。說明察今變法的重要性。
伯牙破琴--比喻知音難遇。 掩耳盜鈴--喻自己欺騙自己。 三豕過河-- 喻文字因形近而傳寫訛誤。同於魯魚亥豕。
46
【戰國策】 南轅北轍--喻行動與目的的彼此相反 。 鷸蚌相爭--喻兩者相爭不止,而他人從中 狐假虎威--喻假借別人的聲勢去嚇唬別
獲利。 狐假虎威--喻假借別人的聲勢去嚇唬別 人。 畫蛇添足--喻多此一舉。 驚弓之鳥--喻吃過某種苦頭,心有餘悸的
47
【韓非子】 買櫝還珠--購買藏珠木盒而歸還明珠。喻本末倒置,取捨失當。
買履信度--我們不該離開生活實踐和感覺經驗,一些條條框框會變成僵死的教條。
48
濫竽充數--不會吹竽的人混入吹 竽的隊伍湊數。喻沒有真本事而混在行家裡充數。有時也做自謙之詞。
49
韓非子 1韓國公子,荀子門徒,李斯同學 2口吃,不善言談 3作孤憤、五蠹等篇,秦王以為 古聖之作 4秦攻趙,非為質子,入秦,秦王不用,下獄
古聖之作 4秦攻趙,非為質子,入秦,秦王不用,下獄 ,李斯毐死 5著有韓非子55篇,集法術勢之大成。 6學說大行於秦,漢武之後被黜,清又被重視
50
◎詠韓非 夏玉順 恩師荀況本儒家,弟子韓非推法制: 黃老刑名集大成,其道兼綜法術勢。 名之所彰士死之,利之所在民歸之。
◎詠韓非 夏玉順 恩師荀況本儒家,弟子韓非推法制: 黃老刑名集大成,其道兼綜法術勢。 名之所彰士死之,利之所在民歸之。 君臣之交以計合,父子夫婦亦如斯。 矛盾之說不兩立,雜反之學不兩治。 不期修古不法常,守株待兔豈明智?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彼儒亂法俠犯禁,以法為教吏為師。 吾知賢智不足慕,而知勢位誠足恃。 事在四方臣子效,要在中央聖人事。
51
韓非之主張 執賞罰二柄 行法之力量 (本) 勢 操生殺之制 道 君 法 (有勢) 明變) 術 因任而授官 循名以責實 行法之方法
52
〈五蠹〉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五蠹〉儒者以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而人主兼 禮之,此所以亂也。--以吏為師 〈五蠹〉:學者 (儒家):疑當世之法,貳人主之心; 言談者(縱橫家):借於外力,以成其私, 而遺社稷之利;帶劍者(游俠):聚徒眾, 顯其名,犯五官之禁;患御者(逃兵役 者):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商工之民 (工商業者):聚弗靡之財,侔農夫之利。
53
〈觀行〉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重術 〈二柄〉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54
儒、法比較 儒 法 1性善 性惡 2尊古,法先王 薄古,法後王 3尚賢,尚智 重勢,重位 4重仁義 反仁義 5德治,人治 法治
儒 法 1性善 性惡 2尊古,法先王 薄古,法後王 3尚賢,尚智 重勢,重位 4重仁義 反仁義 5德治,人治 法治 6重德輕利 唯力與利是尚 7常道不變 時移道易
55
法家思想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必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56
四、初期法家各派學說 初期 管仲:以政令的督禁,謀求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重農為中心,輔以節用、輸財、濟困等。人民有充裕的衣食,私有財產不能過多,以免貧富懸殊,主張工商大利收歸國有。 子產:改革鄭國內政,從輿論,擇賢從政,破迷信,主重刑,言行有濃厚法家思想,嚴刑為治。 李悝:律家之祖,著有法經,集諸國刑典的大成,為魏國有系統的法典,創行經濟政策,調整賦稅。
57
五、中期法家各派學說 重術派 重術派(申不害) 重勢派(慎到) 「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 重法派(商鞅) 重法派 重勢派
術: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術是祕密的統治技巧,駕馭臣下的手段。國君須以權謀操縱臣下,暗別忠奸,君以莫測的賞罰,使臣下悚懼,不敢為非。 重勢派(慎到) 勢者,威勢之意,強調勢位於君主之重要,認為君主需有威勢,君主掌握政府的權威,即可號令人民,人民莫敢不從。要國家治平,必扶植國君威勢,即使庸劣之主,也可為治。 「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 重法派(商鞅) 法是政府所定臣民共守的法令,主張規定法條,以嚴刑重賞為手段,促使臣民徹底實行。 「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重法派 重勢派
58
三、法家各派代表人物 初期 :管仲、子產、李悝 中期:申不害 (重術派) 、商鞅(重法派)、慎到(重勢派) 末期 :韓非子
59
韓非子一書 1有55篇,寓言大多在:內儲說、外儲說、說林中。 內 上 2儲說 下 外 右 上 下 左 上
內 上 2儲說 下 外 右 上 下 左 上 3儲說:聚集儲備說法,以 備國君採用 主旨:借史實故事以說明人君駕馭臣下的方法
60
齊桓公好服紫—外儲說左上 齊桓公好服(穿,v.)紫(紫衣,n.轉品、借代),一國(全國都)盡服紫。
當是(此)時也,五素(白色生絹)不得(換不到)一紫(一匹紫布)。 說明:流行來自上位者的喜好
61
桓公患(憂)之,謂管仲曰:「寡人(謙稱、借代)好服(v.)紫,紫貴甚(甚貴),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風潮不止),寡人奈何(如何)?」
管仲曰:「君欲止之(此風),(首先)何不試勿衣(v. )紫也?(進一步)謂左右曰:『吾甚惡(討厭)紫之臭(n.氣味)。』」 公曰:「諾(應答之詞)。」 說明:桓公憂,管仲提出做法
62
於是左右(旁邊的人)適(恰巧)有衣紫而進(入宮)者,公必曰:「少(稍)卻(退後),吾惡紫臭(n. )!」
於是日(這一日),郎中(侍衛近臣)莫(沒有人)衣紫;其明日(第二日),國中(都城中)莫衣紫;三日,境內(國境內)莫衣紫也。(層遞、排比) 說明:誇大風行草偃之速
63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曾子殺彘 1.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寓意: 比喻人講求信用。
64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鄒纓齊紫 2.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65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 。 ☆寓意: 上行下效。
66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三人成虎 3.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韓非子,內儲說) ☆寓意: 比喻謠言惑眾。
67
4. 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寓意: 勸人謙沖自牧。
68
5.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 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 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 ☆寓意: 說明遊說的困難,不在於具有知識,而在於應用知識。 後世將臣子勇於諫諍而冒犯君主威嚴,或觸怒有強權的人而招致殺身者,稱為嬰鱗(批逆鱗)
69
這個故事是嬰其逆鱗 6.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閒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70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 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 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 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寓意: 遊說時必須先注意君主對自己的愛憎,並且不可觸犯君主的逆鱗.
71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荊山之玉 7.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 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 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 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寓意: 荊山之玉比喻資質美好。借故事說明法術之士處境的困難.
72
8.扁鵲見晉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 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 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 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從事焉。』 ☆寓意:圖難于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一鳴驚人、一飛沖天、大器晚成、大音希聲(最完美的音樂是聽不見的。引申做人為創作的音樂破壞了自然的音樂。)
73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寓意: 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74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
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寓意:以衛人自知其益富,諷刺當時之為官者.
75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買櫝還珠 (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 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 ☆寓意:君主聽群臣的建言,要觀察群臣的行為內涵,不可在每巧辯的口才.
76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廣鉏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遺魯公以女樂,以驕其意。魯君樂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而不聽,必輕絕魯。』景公曰:『善。』乃令廣鉏以女樂遺魯,哀公
樂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聽,遂去之。」 ☆寓意:齊國施以美人計,迷惑魯君,使國政漸趨腐敗.
77
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 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寓意:說明人主對於遊說,疏於明察之過.
78
齊有居士田仲者,宋人屈穀見之曰:『穀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穀有樹瓠之道,堅如石,厚而無竅,獻之。』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 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曰:『然,穀將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國,亦堅瓠之類也。』 ☆寓意:批評田眾無異於國家,猶如堅 瓠不能用.
79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郢書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寓意:學者未能有正確的了解,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80
這個故事的成語是買履信度 16.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 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 比喻捨本逐末,不知變通.
81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 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寓意: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累積信用.
82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寓意:政治的修明是由於守法,衰亂是由於偏私.
83
19.管仲相齊,曰:『臣貴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歸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 桓公使立於高、國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為仲父。孔子聞而非之曰:『泰侈偪上。』
☆寓意:人臣不可使太奢華放縱,否則侵逼國君.
84
20.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寓意:闡明自知者明之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