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钩虫(Hookworm)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钩虫(Hookworm)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钩虫(Hookworm)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Department of Human Parasitology,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ZhouHuai-yu

2 [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 1.钩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包括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 2.钩虫的致病机理、实验诊断的主要方法;
3. 鞭虫成虫、虫卵,生活史。 [重点难点] 1.两种钩虫成虫的区别特点; 2.钩虫生活史与蛔虫的异同; 3.钩虫性贫血的致病机制。

3 [教学内容] 钩虫(hookworm) 简介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二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钩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估计有9亿之多。钩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4 一、形态 两种钩虫成虫体形比较 1 成虫(Adult ):约1cm,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其前端较细,有一口囊。
腺体: 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 咽腺3对,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胶原酶 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两种钩虫成虫体形比较

5 两种钩虫成虫口囊比较 十二指肠钩虫 有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有一对板齿

6 雄虫的交合伞和交合刺 左图美洲钩虫交合伞撑开时略呈扁圆形;交合刺: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右图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撑开时略呈扁圆形 ;背辐肋:远端分两支,每支两分三小支

7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C”型 “S”形 口囊 2对钩齿 1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C”型 “S”形 口囊 2对钩齿 1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套于另一刺凹槽内 背辐肋 二三分支 二二分支 尾刺

8 2.虫卵 3.幼虫 60×40µm 椭圆形 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二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3.幼虫  幼虫:通称钩蚴,分杆状蚴和丝状蚴两阶段 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 丝状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主动钻入人体,约需时30min至1h

9 二、生活史 主要掌握:从感染幼虫到成虫产卵时间:5-7周。 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诊断阶段:虫卵;丝状蚴
感染阶段:丝状蚴 (larva 3) 致病阶段:成虫、丝状蚴 血肺移行: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感染方式途径:经皮肤,赤足下地接触疫土 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与途径: 经口直接吞入丝状蚴 生食转续宿主的肉类。 经胎盘、母乳感染

10 三、致病    1.钩虫丝状蚴致病 1.1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感染期蚴钻入皮肤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1-2日内出现红肿及水疱;搔破后可有浅黄色液体液出。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手指、足趾间,也见于手、足的背部。 1.2 呼吸道症状:钩蚴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局部出血及炎症。患者症状有咳嗽、痰中有血、并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也叫钩蚴性肺炎。严重时可持续干咳和哮喘。

11 2.成虫所致病变及症状 2.1贫血:钩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的吸血活动,致使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此乃钩虫病的最突出的症状表现。 贫血发生机理: 钩虫口囊发达,有抽筒作用,泵吸血液; 钩虫以血为食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 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使伤口不易愈合 ,伤口渗血,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多个出血部位,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此外,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的损伤,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 宿主蛋白质、铁的缺乏。

12 2.1.1钩虫咬附于肠粘膜 2.2.2肠壁出血 2.2.4钩虫所致反甲 2.2.3钩虫所致舌炎

13 2.2.5 钩虫引起的贫血 长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主要症状有: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下肢多见,中医称本病为黄胖病、黄肿病等。

14 2.2 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成虫以口囊咬附肠粘膜,造成肠壁的出血溃疡等损伤,导致的消化道症状主要有: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 有少数患者出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泥土、煤渣、破布等异常表现,称为“异嗜症”。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2.3. 婴儿钩虫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解柏油样黑便,腹泻、食欲减退等。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肺偶可闻及罗音,肝、脾均有肿大等。死亡率高(4-7%)。 2.4 消化道出血 2.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5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 1. 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从粪便中查虫卵。 2.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7天。
1. 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   从粪便中查虫卵。 2.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7天。 3. 痰中查钩蚴 五、流行 1. 分布地区:钩虫病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坝地区。其中以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云南、海南和台湾省较为严重。 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钩虫病和带虫者为传染源。用未处理的人粪施肥,赤足下地种植旱地作物时极易感染。由于条件适宜,矿井下也是感染钩虫的场所,如四川曾调查煤矿工人平均感染率高达52%

16 六、防治原则 1. 治疗患者:常用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 qd3d)、噻苯咪唑等。 2. 加强粪便管理、处理
3. 个人防护: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1.5%左旋咪唑硼酸洒精等。

17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一、形态 1. 成虫  前细后粗、似马鞭 雌虫(长30-50mm)尾端钝圆 雄虫(长30-45mm)尾端卷曲,有交合刺一根

18 2. 虫卵 50~54×22~23µm,较蛔虫卵小 纺锤形, 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
2. 虫卵  50~54×22~23µm,较蛔虫卵小 纺锤形, 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opercular blug) 内含一卵细胞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2000.

19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部位:盲肠,严重感染时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
感染虫期:感染性虫卵(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需要在泥土中发育3—5周) 感染方式、途径:经口,虫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 致病虫期:成虫 诊断虫期:虫卵

20 三、致病 1. 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2. 可造成: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
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 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21 3.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 重度感染: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
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料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重度鞭虫感染致直肠脱垂

22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鞭粪便查虫卵,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推荐使用此法)
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五、流行与防治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 常与蛔虫感染并存,儿童感染多于成人 人是唯一传染源,防治原则、治疗药物与蛔虫相同:丙硫咪唑(肠虫清)400mg/dⅩ3d)

23 [学习参考] 思考题: 列表比较蛔虫与钩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简述钩虫导致贫血的原因。


Download ppt "钩虫(Hookworm)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