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家庭与婚姻中的心理学 浙江省人民银行 姜乾金 浙江大学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家庭与婚姻中的心理学 浙江省人民银行 姜乾金 浙江大学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家庭与婚姻中的心理学 浙江省人民银行 姜乾金 浙江大学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
工会干部(指导员), ,杭州 家庭与婚姻中的心理学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姜乾金 浙江大学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

2 姜乾金 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二、三届副主任委员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顾问
姜乾金 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二、三届副主任委员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顾问 全国 8 年制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1、2版主编 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 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 研究方向:心理压力(应激)理论与应用 曾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心理社会应激(压力)调查表制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压力系统模型在家庭评估和干预中的应用研究与示范” 个人网站:

3 现状:

4 现状: 一方面找对象困难,一方面离婚率越来越高,至今每天有3700个家庭解体。但这些人大都是聪明人。
丈夫跳楼,妻子查看死去的丈夫后,也爬上同样高的楼层跳下去。但他们原本都不是傻子。 某电台友人说,婚姻问题不用讨论,只要双方让一让。但当事人就是觉得没理由“让”。

5 是“趁人之危”还是“雪中送炭”——微信案例
婚姻(家庭)问题,不能以“对、错”、“好、坏”等线性思维去认识,而应采用系统思维: 线性思维 系统思维 是“趁人之危”还是“雪中送炭”——微信案例

6 案例11 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家庭暴力事件前奏)
案例11 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家庭暴力事件前奏) 一对曾经历过梁山伯祝英台式“爱情”的夫妇,由于婚后生活中未能形成“适应”,致使婚姻失败。 当初,男方农村户口,单身进城开店,不富裕但能干,老家有众多同学和亲友。女方是城市户口,独女,有工作,还一位退休的母亲。 偶然机会,女方爱上了男方,爱得疯狂。女方母亲坚决反对,很有个性的女方离家出走与男方结婚。 生米煮成熟饭后,母亲妥协,为小两口在自家安置新房。时来运转,夫妻小店打拼成连锁店,资产千万。

7 随着妻子辞职参与创业,丈夫农村同学纷纷加盟,双方亲友介入,本市各界关系人增多,两人婚姻变成了婚姻、家庭、实业三位一体的“大系统”。
由于对这个大系统中交织的各种事件、认知、应对策略、社会关系和人格差异不能“接纳差异,快乐互动”,双方经历了由开始的不愉快到生气,到愤怒,到仇恨(打斗受伤),到厌恶,再到冷淡的情感变化过程。 恶性循环的结果,双方原本带有浪漫色彩的“爱”彻底终结,成为带着仇恨,争夺孩子和房子,以及区分刑事责任的冤家对头。

8 案例11——两种思维示意图 母 养母 朋友 女31 男33 男友 女友 女儿7 系统思维的分析结果: 线性思维的分析结果: 关系不错
说新男友的闲话 关系不错 养母 女儿7 女友 男友 朋友 认知√ -第三者 婚前反对 工作影响 抑郁 焦虑 真想同归于尽 男33 女31 离婚2年 争夺房产、女儿

9 案例11 “系统模型”的分析列表 不同阶段 问题表象 涉及个体 差异(维度) 1.恋爱阶段 与母亲的冲突 男 女 母 爱情 世俗 现实
案例11 “系统模型”的分析列表 不同阶段 问题表象 涉及个体 差异(维度) 1.恋爱阶段 与母亲的冲突 男 女 母 爱情 世俗 现实 2.前夫妻阶段 谁为主的矛盾 夫 妻 同学 爱情 民风 时尚 3.后夫妻阶段 打斗冲突 夫 妻 友人 公平 争气 家庭 4.离婚阶段 孩子、房屋纠葛 夫 妻 孩 母 官员 公平 人品 孩子 5.离婚后 孩子争夺 前夫 前妻 孩 奶 孩子 人品 争气 (对该例的最终假设性分析见最后)

10 本讲座是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2012)分课题示范成果。

11

12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13 根据系统模型,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由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和压力反应等因素构成。“系统”平衡,就是幸福;“系统”失衡,就是压力。
感 受 (情感) 生活事件 压力因素“模型” 系统平衡决定幸福或压力“模型” 案例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压力反应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图1 压力因素与个人“系统”

14 1.1 每一个人都是多种因素的系统结构 社会支持 压力反应 认知评价 生活 事件 人格特点 应对方式

15 1.2 “系统”是否平衡,决定幸福与压力 压力反应 社会支持 生活 事件 人格特点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由于平衡与不平衡只是相
1.2 “系统”是否平衡,决定幸福与压力 由于平衡与不平衡只是相 对的,所以人生经常幸福 和压力同在。 “系统”平衡, (没有压力)就体会幸福。 “系统”不平衡(有压力) ,就体会痛苦。 案例1 压力反应 社会支持 生活 事件 人格特点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16 案例1:幸福与压力往往同在 博士新娘说,她既感到幸福,又感到压力。 对刚结束的婚礼、新郎表现、婚房布置等,她感到满意和幸福(感受)。但过去这一年,除了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还要筹划按揭购房和装修(生活事件),在结婚细节方面与新郎争执过(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与未来公婆矛盾过(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也失眠过(压力反应),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感到迷茫(感受)。 显然,双喜临门(取得博士学位和结婚)的博士新娘,幸福与压力同在,取决于多因素。

17 因此(1): 对于婚姻(家庭)问题中的当事人,不能只听其对“因、果”诉述(也就是认知),而要从“多因素系统”的角度,关注其中的压力因素(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点、压力反应等)。

18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19 由两个以上个人组合成的婚姻是更大的系统。在这“更大系统”中,各种压力因素更具多样性和差异性。即家庭成员在情感反应、认知评价和人格特征等方面都充满着“差异”。
感 受 (情感) 婚后构成更大系统,更多的差异 忽略向更大系统过渡的后果 差异列表—— 系统中的各种差异 生活事件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认知 压力反应 应对方式 人 格 (观念) 社会支持 图2 婚姻是“更大系统”,也更具有多样性

20 2.1 婚后,由夫妻、公婆、岳父母等个人系统,组成“更大的系统”,差异更多更复杂
案例2 岳母有“整洁”的习惯,妻子也一样,丈夫能接受她们俩,但婆婆却有点“随便”。不幸的是,岳母有“认真”和“讲道理”的认知特点,婆婆和妻子有“易受伤”的情感特点,丈夫有“易冲动”的行为特点。结果,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家庭系统最终陷入了严重的“生活事件”之中。 这是“清官难断的家务事”的重要原因。

21 2.2 婚姻系统中,压力因素的“差异”举例 情感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文化背景(生活事件) 观念 性格 习惯(行为) 细腻与粗糙,情欲之爱与依附之爱 理性与感性;求全与宽松 认真与马虎,幽默与严肃 喜动与喜静,交际与清高 富出身与穷出身,重大家与重小家 重子女与重自己,重理想与重生活 利己与利他,勤劳与懒惰 喜新异与喜平淡,高调与低调

22 2.3 婚后忽略向“更大的系统”过渡的后果 案例3:“你应该与你妈结婚” 一对夫妻都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婚后与公婆同住。妻子看见丈夫整天在公婆面前有说有笑,十分自在,而自己有如客人在公婆面前相对拘谨,处处陪着小心。丈夫有了喜事也先到妈妈那里汇报,母子共享喜悦。妻子因此而不满,小夫妻独处时经常发生争执,“你应该和你妈结婚”。夫妻争斗逐渐由地下发展到公开,婆婆看到儿子占下风忍不住会站出来帮儿子说几句。逐渐地,婚姻家庭关系越来越疏远。 显然,本案例中的母子未能注意到婚后家庭已变为“更大的系统”。

23 因此(2): 对于婚姻(家庭)问题,不能只看到当前发生的某一个表象,而要从“更大的系统”角度,关注整个婚姻(家庭)结构中的压力因素(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点、压力反应等)。

24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25 在婚姻家庭这个更大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即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压力反应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决定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否和谐。
感 受 (情感) 观念差异——重要影响因素 婚姻问题经常出现因果颠倒现象 系统因素相互影响“模型” 生活事件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认知 压力反应 人 格 (观念)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图3 “系统”中的各种压力因素互相影响

26 3.1 “系统”中的各种压力因素互相影响 关键因素
在婚姻(家庭)这个“更大系统”中,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压力反应等压力因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中…… 认知评价 压力反应 生活 事件 社会支持 核心因素 应对方式 人格特点 更大的婚姻(家庭)系统

27 3.2 人格和观念差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婚姻(家庭)“系统”中,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是人格和观念方面的差异(以及其他文化差异) ,会影响对某些事件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又影响不同行为反应,并影响夫妻不同的生活感受。这些互相影响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整个婚姻家庭系统的和谐。 (见案例4)

28 案例4 一位农村老太初次进城探望儿媳,媳妇很热心地陪其逛商店。老太在一个珠宝柜前“死盯”一只百元假戒子。媳妇因经济部宽裕不想买,心想农村人真低俗,但想想还是买下了送给婆婆。后来,因为各种类似的矛盾与差异逐渐堆积,婚姻出了问题。“戒子事件”被传到网上,网友分成了两派,一派臭骂婆婆及男方家人死要面子又贪小,另一派则臭骂媳妇不懂人情又自恋。前者理由不言而喻,后者理由据说婆婆其实是为媳妇才买这个假戒子的(这理由你能理解吗?)。在此例中,首先是观念的不同(包括网友),导致认知、应对方式和情绪反应等的不同,后者又通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家庭问题的一团乱麻,而买戒子事件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

29 3.3 由于各种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当遇到家庭问题时,经常出现“因”、“果”颠倒现象。
案例5 在案例3中,妻子患了“失眠症”,因为失眠、脾气变坏被看成是家庭问题的原因,故动员来心理咨询。实际情况是,丈夫与同住一处的父母关系过密而冷落妻子(社会支持),导致妻子与其经常争执(生活事件),争执时婆婆又会插上一手(应对方式),家庭关系不和谐(系统失衡),妻子失眠(压力反应)。可见,这里的“失眠症”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结果,或者是一个中间因素。

30 因此(3): 对于婚姻(家庭)问题,“就事论事”是不够的,需要关注 婚姻(家庭)系统中各种压力因素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31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32 变心了?——婚姻是否和谐取决于动态变化的结果 系统因素动态变化“模型”
家庭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在婚姻不同阶段,如婚前、婚后、产后,各种压力因素之间不但相互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动态的、发展地分析婚姻家庭现象 。 应对方式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压力反应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感 受 (情感) 变心了?——婚姻是否和谐取决于动态变化的结果 系统因素动态变化“模型” 适应感 幸福感 认知 和 谐 人 格 (观念) “天长地久” 图4 “系统”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33 4.1 系统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入学 在婚姻不同阶段,如婚前、婚后、产后,各种压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产后 婚后 婚前

34 4.2 动态变化的结果,决定婚姻关系是否和谐 一对夫妻婚前或恋爱阶段非常和谐,说明当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良性循环的;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却不和谐了,常常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化,刺激或激发压力因素之间关系进入恶性循环。而外部的人(有时也包括当事人)却可能凭直觉认为,夫妻以往和谐,现在失和,一定是其中某一个人“变心”了,但却找不到实际证据。 (见案例6)

35 案例6 在某对中年夫妻中,甲埋怨乙“一回家就给一个灰脸孔”,不像当初那样有说有笑,认为乙已经变心了。但实际上,自从进入中年以后,双方的志趣有所变化,工作事件、人际来往、对日常生活的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加大,导致平日里互相埋怨和不满。越是这样,甲就越是由不满到怀疑,不由自主地出现追踪乙的倾向。乙认为甲在监视自己,心中长期不快,对甲不知不觉中有所厌恶。所以,“一回家就一个灰脸孔”只是系统恶性循环的一个表面结果。

36 因此(4): 对于婚姻(家庭)问题,需要注意在婚姻(家庭)发展过程中,其系统因素(爱与情感、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点、压力反应)是如何动态变化的。

37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38 为了推进婚姻家庭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实现婚姻家庭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必须接受“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原则(以足球运动员为例)。
感 受 (情感) 接纳差异是“适应”的基础 快乐互动是“适应”的手段 人人都要“适应” 君子和而不同 注意事项 生活事件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对各种差异的 “适应” 认知 压力反应 人 格 (观念)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图5 “适应”是婚姻(家庭)和谐的关键

39 5.1 “接纳差异”是“适应”的基础 虽然我们知道我俩之间、我们两个家庭之间有很多不同。 但是,我们都彼此愿意接受这种不同。 所谓接纳差异,即承认和接受家庭系统中的多样性、不一致、不平衡和冲突等等各种差异的客观存在,这样可避免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双方的互动。

40 5.2 “快乐互动”是“适应”的手段 亲爱的:吵架玩儿好不好?不许真生气,谁真的生气了就罚谁洗一星期的碗.。 行,你等一会儿,听完这支歌我就和你吵架。 所谓“快乐互动”,是指互相进行愉快的解释、说明、讨论、争辩、调侃等一切生活内容的互动,但不强求一致和统一。

41 5.3 君子和而不同 通过“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过程,促进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和“和谐”。示意如下: 差异 接纳差异 快乐互动 差异缩小 情感加深 良性循环 “适应” “和谐”

42 5.4 人人需要适应 “接纳差异,快乐互动”的“适应”原则,需要家庭全体成员的遵守与实践。如果有个别家庭成员与“适应”原则严重相违,那么将会给接受这一原则的成员增加压力,使家庭和谐变得很困难。 案例9

43 案例9 电视剧《养父》39集中有一段精彩对话,将这种情况演绎得淋漓尽致。(背景:金奶奶喜欢儿子金大鹏和孙子金宇飞,但厌恶曾被她丢弃后又找回的孙女小语。金大鹏与文芳夫妻尊敬金奶奶也关爱两个儿女。金宇飞嫉妒父母将爱分给小语,于是与奶奶一起冷落和虐待小语致使其受伤跑回养父家。文芳因此离家出走。于是就有了金宇飞要求妈妈回家的台词):“妈,我想死你了。……你不在家,爸爸总是闷闷不乐。……我奶奶呀,只要我和爸爸高兴,她就高兴;……你不在家,我和爸都不高兴,奶奶也就高兴不起来了。(文芳:那我们去接小语回家)不,我不高兴,自从她回家,你就只关心她”。

44 5.5 注意事项 “接纳差异”不是忍受、屈服或回避,那是拒绝接纳。 “快乐互动”也不是改造对方或强求一致,那是痛苦竞争。 自打结婚那天起,我就开始着手对她进行了一番深刻地改造。至今已经一年有余了。

45 因此(5): 对于婚姻(家庭)问题,工作目标不是简单地分清某一事件的是非、对错,而 是促使所有当事人都能接受“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的“适应”原则。

46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第一部分 和谐婚姻 =“爱”+“适应” 一、每个人都是多因素“系统” 二、婚姻是“更大系统” 三、系统中“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四、“系统是动态变化的” 五、“适应”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六、“适应”与“爱”并不矛盾

47 + 虽然说没有“爱”就没有婚姻,但没有“适应”则难以维系婚姻家庭的和谐。 “适应”与“爱”并不矛盾,二者不可缺一。 “爱”不能决定“适应”
“适应”引导“爱”的例子 “适应”需要过程 只有“爱”,没有“适应”的案例11 感 受 “爱” 应对方式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压力反应 认 知 (思想)) 人 格 (观念) + 认知 “适应” 人 格 (观念) 图6 和谐婚姻 =“爱”+“适应”

48 6.1 “爱”不能决定“适应” 人们往往强调“爱”在婚姻中的至高无上作用,却忽略双方差异的“适应”问题。 案例10 观众只注意到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却很少关注《红楼梦》剧情发展过程中宝黛之间在认知习惯、应对能力、压力反应方式、家庭背景和人格特征方面的巨大差异。观众们更不会去思考如果宝黛结婚,生活中如何适应这些差异,能否保持婚姻(家庭)和谐等问题。

49 6.2 “适应”引导“爱”的方向 没有“适应”,最好的“爱”也会出问题。生活中大量例子证明,对婚姻(家庭)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差异”处置不当,通过压力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与恶性循环,可以放大“差异”或形成新的“差异”。最终会损害“爱情”。 反之,坚持“适应”,“爱”与“适应”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婚姻(家庭)关系可由此维持在积极动态的平衡状态。 (请看“适应”决定婚姻走向示意图)

50 “适应”决定婚姻走向示意 天长地久 和 谐 幸福感 适应感 (爱) "强爱” 个 性 生气 愤怒 厌恶 冷淡 感 情 家庭背景 认 识
和 谐 幸福感 适应感 应对方式 家庭背景 社会支持 行为反应 认 识 (理性) 个 性 (观念) 感 情 (爱) "强爱” 生气 认 知 自动思维 愤怒 厌恶 个 性 (标准化) 冷淡

51 “爱” → 承认“差异” → “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 良性互动 → 增强“爱” → 缩小“差异” → 进一步“和谐”
“适应”结果: “爱” → 承认“差异” → “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 良性互动 → 增强“爱” → 缩小“差异” → 进一步“和谐” 不“适应”的结果: 只强调“爱” → 忽视“差异” → 不承认差异 → 试图改造对方 → 导致“痛苦竞争” → “爱”被削弱 → 扩大“差异” → 恶性循环 → 由“爱”转为“恨”。 许多美满婚姻,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和谐,夫妻越来越相“爱”,也越来越像“一个人”

52 6.3 只有“爱”没有“适应”的后果 案例11 男 33 女 31 养母 母 朋友 工作影响 抑郁 焦虑 真想同归于尽 女友 男友 关系不错
6.3 只有“爱”没有“适应”的后果 案例11 关系不错 养母 朋友 婚前曾反对 工作影响 抑郁 焦虑 真想同归于尽 新找对象说闲话 离婚2年 男 33 女 31 目前争房、女 4年前的用工 女友 男友 关系不错 女儿 7

53 6.4 “适应”要有一个过程 从恋爱到家庭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没有各方主动地去适应,通常需要几年到十几年。 两口之家适应得快些,因为有恋爱阶段双方的“半适应”基础; 也有婚后组成复合家庭(夫妻、父母或岳父母、子女)却很快适应的。但其中的某一方可能需要做出“让步”、“忍耐”或“牺牲”。

54 即使两口之家很快适应,但双方的父母总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介入”两人(或三人)之家,还是需要重新适应
所以,为了促进婚姻“适应”,实现家庭和谐,各方成员都需要熟悉和掌握这一部分有关婚姻(家庭)适应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各种家庭压力因素的主动调控来促进“和谐”(这将在第二部分介绍)。

55 因此(6): 根据“压力系统模型”,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促进婚姻和谐,需要 “爱”+“适应”

56 用“爱”+“适应”原则,对案例11作再分析 不同阶段 问题表象 系统模型处置要领 1.恋爱阶段 与母亲的冲突 除了爱,还需注意各种差异
2.前夫妻阶段 谁为主的矛盾 接纳差异,快乐互动 3.后夫妻阶段 打斗冲突 4.离婚阶段 孩子、房屋 5.离婚后 孩子争夺

57 请各位 为自己婚姻(家庭)的“爱”与“适应”程度打分!

58 根据“爱”+“适应”原则,请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清官”为何难断家务事? “旁观者清”适用于婚姻家庭问题吗? “爱”能解决婚姻家庭问题吗? “坚持正确,改正错误”能解决婚姻问题吗? “门当户对”是婚姻家庭和谐的保证吗? “结婚是爱情坟墓”吗? “宝黛和梁祝”结婚定会一生和谐吗? “知识与文化”为何不能保证婚姻和谐?

59 谢谢! 第一部分完!

60 姜乾金近年著作免费下载

6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网站滚动页面(上部) 有本人30多年各种著作可以下载

62 1.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基于压力系统模型的婚姻指导用书,科技部课题成果))
2.医学心理学(全国8年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 3.临床心理问题指南(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最新临床心理学指导用书) 4.心身医学(应用心理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5.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代表作) (系统知识。定价50元,网购40元) 6.婚姻揭秘(DVD)。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课题示范成果)

63 姜乾金著: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64 姜乾金主编: 心身医学(卫生部规划教材)。 人民卫生2007年

65 姜乾金主编: 医学心理学(全国八年制第2版)。 人民卫生2010年

66 姜乾金、张宁主编: 临床心理问题指南。 人民卫生 2011年

67 姜乾金著: 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 人民卫生 2012年

68 姜乾金指导: 婚姻揭秘-基于压力系统模型。 浙江电子音像2013年

69 2014年 8年制规划教材第3版“主审”

70 其中《压力(应激)系统模型-解读婚姻》一书定价35元,通过“亚马逊”等网购,可七折送货上门


Download ppt "压力系统模型-解读婚姻 家庭与婚姻中的心理学 浙江省人民银行 姜乾金 浙江大学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