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第6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觉醒——甲午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2 阶段特征 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觉醒和探索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表现 政治 (1)西方国家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矛盾 (2)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3 表现 经济 (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 文化 (1)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4 表现 对外 关系 (1)《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社会 生活 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日趋文明化

5    战争 项目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 国际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要求从政治、经济上瓜分世界 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日本需要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原料和市场不足的矛盾 同上 直接原因 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

6 条约 (1)内容: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开设工厂 (2)评价:主要体现列强的经济目的,即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主要是资本输出)的目的 (1)内容:赔巨款、拆炮台、划定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反帝、改外务部 (2)评价:主要体现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控制中国、以华治华的目的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破坏,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3)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二、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思想 项目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项目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西方国家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西方民主思想不断传入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8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所属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民主主义者) 核心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   实现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实践体现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9 评价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意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局限: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缺陷

10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指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以及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1)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②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11 (2)不同点 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12 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发展自然科学。 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3 三、中国人民的抗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兴起于山东→发展于京津→抗击八国联军达到高潮→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14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理论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和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④实践基础: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15 (2)过程 ①武昌起义成功→占领武汉三镇→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 ②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近代民主进程。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袁世凯夺权,辛亥革命失败。

16 (3)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7 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特点 (1)革命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民主革命活动。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18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革命具有`层次性。民主革命的方案各不相同,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立场的差异。

19 (4)革命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取得一定成果,但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20 考向 1 |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 【考情调研】 本考向包括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同时面对危机,农民和资产阶级分别进行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政府新政以及新文化运动。

21 【真题回放】 (2014·山东卷,17)“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2 【解析】 解答本题应该十分了解不同时期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的反映。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举国争言”就可以判定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加强。A、B、C都是以两次鸦片战争为背景,反映不会如此强烈。
【答案】 D

23 (2015·全国卷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结合人物与时间,属于维新变法之前的思想宣传,《新学伪经考》为变法服务,因此遭到清政府禁毁,所以选C。 【答案】 C

24 (2015·北京卷,17)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25 【解析】 根据材料中“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可知科举制已经废止,应出现在1905年之后,排除A、B两项。材料中“仰恳天恩”说明清政府尚未推翻,排除D,只有C符合要求。

26 四、民族工业的发展 阶段 项目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阶段 项目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国的建立并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鼓舞了资产阶级投资工业的热情 (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27 表现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28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特点
(1)地位及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9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30 (2)发展特点 ①从分布看,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从体系看,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从力量看,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特别是重工业方面)。 ④从地位看,在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中,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⑤从时间看,很短暂,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31 考向 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情调研】 甲午战争以后以及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取得了两次短暂的发展。审视其发展的原因、受到的制约因素、带来哪些影响是历来考查的重点,而且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

32 【真题回放】 (2015·天津卷,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33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4 【解析】 由“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贩运皮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可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由此可知,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的状况,B项错误。C项错在“全面冲击”,应该排除。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其标志是“耕与织分离”和“纺与织分离”,D项错误。 【答案】 A

35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项目 表现 社会习俗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4)婚嫁、交往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6 交通通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用航空起步 (3)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众传媒 (1)报刊业: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37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从政治上看,有外在影响和内在巨变两方面的原因。 ①外在原因: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②内部原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8 (2)从生产力角度上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①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②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39 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都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上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0 中国近代生活呈现出土洋并存的特点,以及城乡、东西不平衡的特点,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过程中,注意推动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阻挠。
考向 3 |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情调研】 中国近代生活呈现出土洋并存的特点,以及城乡、东西不平衡的特点,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过程中,注意推动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阻挠。

41 (2014·江苏卷,8)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真题回放】   (2014·江苏卷,8)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42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43 【解析】 漫画中人物剪掉一截发辫以应付形势,谓之“崇尚西法”,实际是迫于无奈;而又留下很长的一截叫做“保存国粹”,反映了对旧制度的留恋,说明这些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据以上分析可知,崇尚西洋风尚和主动破除国人陋俗都不符合漫画含义,排除A、D两项;发辫代表封建余孽而不是传统精华,B项错误。 【答案】 C

44 (2015·四川卷,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45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B项与此相符;A、C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B

46 【拓 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变迁 (1)政治领域 ①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7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挽救危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标志着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此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48 (2)经济领域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

49 (3)思想领域 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和发展。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促进了革命的进步和发展。

50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新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传入,加上中国政治运动的推动,引起了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种种变化。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电影业及航空事业相继起步,报刊对民众思想启蒙作用重大。


Download ppt "战争到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