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 八 单元 虚构 《沙之书》 《骑桶者》
2
文学上所说的虚构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说谎,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艺术的编织与构建。
一、小说为什么要虚构? 1.从根本上说,一切叙述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虚构。叙述,是用语言来复述现实,这种复述不可能是完全再现现实的,总会和现实有出入。因为叙述者必定会在叙述的过程中受到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因而,虚构是天然存在于小说中的,不存在没有虚构的小说。 2.虚构可以使平常的题材“陌生化”,通过一种奇异的审美力量,使这一平常的题材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 3.事实并不等于真实。事实是常识,真实却是对这一常识的理性化飞跃,我们常常将其叫做真理。小说家可不是搬运工,直接将现实里的东西转移到小说里就行了。小说家针对现实的写作,是一个理解和消化现实的过程。 二、虚构的三种形态 小说中的虚构,往往有三种形态: 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这样的小说家以博尔赫斯为代表。作家在作品中添加一些看似严谨的证据,把小说打扮得跟论文一样客观。
3
2.作家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比如塞万提斯在他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里,一开头就不忘写下一个“交代”性的《前言》,说“清闲的读者,这部书是我头脑的产儿”云云。
3.作家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如卡夫卡。 三、虚构要注意的问题 1.“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 小说的虚构必须遵从相应的艺术法则。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读者上当,而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旨意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真相。有鉴于此,如果小说家完成不了这样的目的,那么他的小说中的谎言就是无效的,最终也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2.插上想象的翅膀 归根结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在造物主创造的第一世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精神的世界,小说必须伸展自己想象力的翅膀。小说所要求的想象力足以保障他们成为现实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 3.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生活除了服装,还有心灵,而心灵比服装更复杂,小说家的气力应该更多地投注在人物的心灵上,而不是服装上。 小说不仅关注我们的人生,同时也要提升我们的人生。它必须触及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动我们。它不仅仅呈现事实,还要展现作者心灵的激情、思考的深度、创造的能量。
4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特 技 [日]星新一 一天,一位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一如往常,刚要播放稿件,竟违背自己的意志,信口开河起来。 “下面报告播报。发现了一起行贿受贿案件。据报,K企业定期向主管机关的高级官员重金行贿……” 播后,电视台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讲了原稿上根本不存在的事儿?” “我也不知道,是无意之中说出口的。是脑袋出了毛病吧?” “脑袋出毛病?真丢人,人家会抗议的。胡诌下去,我们电视台就会威信扫地。” 电台里的人都吓得面色如土,播音员也静等着革职。然而,奇怪的是压根没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抗议。 不仅如此,电视台还得到情报说,电视台点名的那几位高级官员已经引咎辞职。还听说,对此报道半信半疑的警方在K企业进行搜查,很快就发现了行贿的证据,立刻逮捕了嫌疑者。 电视台里的气氛一下子变了,人们肯定播音员第一个报道了爆炸性新闻,赞许代替了责难。
5
“真是惊心动魄!你说的全是事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就变成话语脱口而出了。” “说不定这是特技呢!你具有发现暗地违法行为的能力。今后可要大力发挥你的才能哟,我们电视台的观众,会一下子增多的。” “哦,但不知能否一帆风顺。” 在第二天的新闻节目里,这位播音员又胡诌起来: “播送去年偷税者前十名名单。第一名……” 随后,不仅播放了偷税的金额,还详细地报道了他们偷税的手段。这次又给他说中了。 税务署的人员立刻出动,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取了证据。于是,这个新闻节目大受欢迎,听众和观众不断打来电话,一个劲儿地打气。 “了不起,是大众的战友!用你的特技,毫不留情地把那些坏家伙揪出来,让我们大家心里痛快痛快!” 这位播音员便住在电视台,每天三次上电视,每一次他都报道一条爆炸性新闻,声望越来越高。 但是,接连几天,他的身体便支持不住了,每周都想方设法地请假。他打算回家。可是就在他回家的路上,不管是谁,一见了他便逃之夭夭。 有的是骗取了公司的差旅费的人,有的是违章停车的人,有的是装病不上班的人,有的是学生时代考试作过弊的人,有的是骗过女人的人,等等,全都有点什么把柄。他们不愿接近这位电视台里最有威信的播音员,也许害怕自己的丑事也被宣扬出去,那就吃不消了,因此,尽作鸟兽散了。 他心里很不快,总算回到了家。但是,妻子不见了,据说几天前就逃之夭夭了。特技即使对她,也毫不例外。
6
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赏析本文。
[解析] 该题考查对小说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荒诞的,但在荒诞里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作者正是通过“虚构”的方式,采用夸张的手法构思了这篇揭示深刻主题的小说。所以在赏析时注意角度的全面性,应涉及小说所运用的手法,故事情节的荒诞离奇,反映主题的深刻,并且要答出使用这种虚构或荒诞手法的好处。 [答案] 主人公的特技是虚构的,作者采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揭示生活的真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黑暗、罪恶;同时荒诞手法的运用,具有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效果,使主题更为突出。 在高考中,对虚构的考查,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一旦考查的话,其题型如下: 1.虚构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2.谈一谈虚实结合的好处。 3.请从“虚构”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这一特色。
7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明白作品表达的主题,其次,判断在表达主题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可以从人称、材料组织、情节安排等角度切入。然后结合作品内容和主题判断其作用。最后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另外要注意,语言要有序,简洁,层次清晰。 博尔赫斯 简历:1899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英裔律师家庭。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1923年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博尔赫斯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1986年6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8
作品: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评价: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誉为“影响欧美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后现代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 作为一个终生与书打交道的人,设想出这样一本“沙之书”,对于博尔赫斯来说是顺理成章的。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经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小说。在那个小说里,博尔赫斯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一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一个关于无限的原型。《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记。 现代派与后现代派 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派文学最早出现的派别是象征主义,代表作是波德莱的《恶之花》。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高潮。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杰出作家,如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庞德、艾略特、叶芝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派文学进入新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现代派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派”。具体派别有法国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美国黑色幽默派等,直到今天仍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流派,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9
1.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下列特点:
(1)提倡非理性主义。 (2)强调表现自我,不重视情节与环境描写。 2.现代派文学具有下列艺术特征: (1)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张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一味追求在形式上标新立异。 (2)象征,现代派作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 (3)意识流,这种手法能表现人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和多层次的心理活动,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成为现代派文学的一大艺术特色。 (4)荒诞,这是将事物夸大到极端离奇古怪的手法。 现代派文学注重艺术形式,有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铁锚(máo) 2.惶惑(huánɡ) 3.笨拙(zhuō) 4.装帧(zhēn) 诋毁(dǐ) 粗糙(cāo) 7.荒诞(dàn) 晦气(huì) 谩骂(màn) 10.休谟(mó) 孤僻(pì) 九次幂(mì)
10
(二)多音字 二、字形辨识 三、成语积累 1.付之一炬:一把火给烧了。 2.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3.乌烟瘴气: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
11
①现在大家可能感觉文科不如理工科,那是因为我们理工科非常强,光芒把文科 了,实际上我们的文科相当不错。
四、词语辨析 1.掩盖 掩饰 巧 辨 例 句 ①现在大家可能感觉文科不如理工科,那是因为我们理工科非常强,光芒把文科 了,实际上我们的文科相当不错。 ②中国政府很少披露其核武库信息,不过,北京上个月毫不 地展示其核武器,令媒颇为震惊。报道称,目前中国已具备海、陆、空“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 掩盖 掩饰 2.反映 反应 巧 辨 反映: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③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反应: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打针或服药所引起的呕吐、发烧、头痛、腹痛等症状;④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⑤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例 句 ①《爸爸去哪儿》节目里的那些超级爸爸,只是做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就获得那么多的好评,其实质上 出现在人有钱了,对孩子的真情关怀少了。 ②中国财政部新一批国债来港发行,继面向投资者的国债获热烈认购后,零售国债首日认购 亦不俗。业界人士指出,今年零售国债首日认购宗数及整体金额较去年有所上升。 反映 反应
13
1.《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提示] ①无穷无尽,书的图案没有重复。②很老的书, “书页磨损得很旧”,应该有点历史了。③神秘的书,来自印度孟买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给人一种神秘感。④书的页码是无序的。 2.对于这样一本奇书,“我”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惶恐的 心理? [提示] 书开始的奇特性确实吸引了“我”,以至于可以用退休金和家传之物来交换,这就象征了人类对新事物、未知世界的新奇感,而当“我”对这本书无法真正把握时,就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其实这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能把握的内心的恐惧,不可知的世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这就是“我”产生惶恐的原因。
14
3.卖书之人为何急于出手,甚至连买方给的钱也不数?
[提示] 其实卖书之人在得到这本书之后,肯定也遭受到了“我”买书之后的同样的惶恐,甚至会比“我”的感受更强烈。因为“我”还有办法处理它,把它放到图书馆里的某一个隐蔽的角落,而卖书之人肯定无法处理,只能卖掉,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无奈的表现。 4.博尔赫斯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就是幻想,幻想就是现实。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部虚构的“无穷无尽”的书在现实中肯定有象征意义。那么它可以象征什么呢? [提示] 它可以象征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 5.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提示] 小说主人公对待它的态度先是好奇,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了“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15
1.人物和情节的淡化处理 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但这里却显得无足轻重,变成了承担情节展开、作家对世界的哲学体验的附着物。沙之书成了小说的主角。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2.虚实转化的象征技法 (1)故事叙述由实转虚 作者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比如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吗?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存在与否。“沙之书”这个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 (2)小说主题由虚变实 “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显然,这本书并不一般的重量使我们也吃惊。“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作为道具,书仿佛还是书,但是“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页码的不同意味着内容的不同,而且内容是绝不重复的,陌生人也说“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实生活中,书可以任意翻阅,而不是担心找不到任何一页;小说中,“我”翻阅再次寻找“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关于“书”无始无终地描述,让书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书,成为了虚构,而无穷无尽、无限的特点却从小说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面对着无限,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对待书的不同心态,揭示了主题。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当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页印有一个面具。 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 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摹下来。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 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哪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17
1.文中说“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得到沙之书以后,“我”产生了哪些烦恼?
答案:既要担心它被人偷掉,为此失去了为数不多的朋友;还要担心它是伪造的,因此不断地检查、临摹;最终身心疲惫而导致失眠;即便这样,偶尔入睡也要梦见它。 2.“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 答案:内在的哲理是: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就如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隐藏一颗水珠最好的地点是大海,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3.“我”为什么要将“沙之书”藏在国立图书馆中? 答案:国立图书馆的藏书浩如烟海,只有把书藏在那里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注意,不会被人发现;更重要的是,只有藏在那里,才有可能使自己彻底忘掉它。 4.结合全文思考,小说中的“沙之书”象征了什么?“我”得书、藏书的经历有何深刻的寓意? 答案:“沙之书”象征了一种生活“无限”的可能性。 “我”得书、藏书的经历喻示着一种对生活“无限”可能性的探究。
18
作文中如何运用虚构的手法 虚构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构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文学修养。高考中都提示考生作文可以大胆想象,编写故事。那么,如何将虚构这一手法运用到作文中去呢? 一、移花接木法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假如直接根据一个什么真人来描写,结果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得出某个个别的、例外的、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需要做的恰恰是从一个人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我所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才是典型的东西。”这就是“移花 接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系列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塑造有很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想要表现夫权、族权、神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抨击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就必须有一个能代表广大妇女的典型人物形象,而祥林嫂正是这一形象的浓缩。鲁迅先生在深刻把握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基础上,集中了她们的共性,使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既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又非常个性化。尤其是那双“间或 一轮”的眼睛,令读者如见其人。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移花接木同样能让学生作文中的人物变得神采飞扬、栩栩如生。
19
二、添枝加叶法 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有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作家茹志鹃在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 中,只是在弹火纷纷的夜晚跟着一个通讯员,“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这样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充分发挥了想象,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跃然纸上。《百合花》香经久不衰,我们作文也可效法之。如获得第二届“世纪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的《纸条故事》,情节也很简单,就是一个男同学想约女同学谈做好运动会宣传的事,他怕当同学们的面说伤害女同学的自尊而写了一张纸条给她。作者龙智玲就大胆补充想象,充分注重了人物的心理刻画,在极富戏剧性的情节中,把少女特有的羞涩、紧张、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描写得十分细腻生动。“添枝加叶”法的结果,会使生活之树婆娑繁茂、摇曳多姿。 三、偷梁换柱法 即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面就有很多人物塑造采用了这种方法,主人公孙少平曾激励了一代青年,而他就是作者路遥直接取材于自己的弟弟王天 乐,特别是王天乐曾当过五年的煤矿工人,路遥说:“他(王天乐)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所以在这番偷梁换柱之后,使孙少平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尤其是在第三部里,真实地反映了他在矿区的生活、工作,从多方面再现了煤矿工人的典型形象,使孙少平的性格也更加鲜明。全国高考满分作文《麻雀,我让你走》,写自己经过心理斗争终于抵制住物质的诱惑选择放走小麻雀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发生在好朋友身上的,换到了自己身上后,既有利于表现当时的心理活动,又显得很真实,更扣住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
20
四、超级链接法 翻开近几年高考的满分作文,有很多都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其题材的新颖、 主题的深刻而博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这就是运用了超级链接法收到的效果。如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赤兔马作为一个触发点,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吕布、董卓、关羽等人物,同时这几个人的为人又正好与话题“诚信”相关,于是就充分展开想象,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命的感人故事,构思独到,想象丰富。其实这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超级链接,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思维上的连锁反应,所以在“话题作文”比较普遍的今天,“链接”得好就会使文章立意新颖、内容丰富,从而赢得读者的喝彩。但要注意的是,链接要合情合理,不要胡思乱想,否则写出的文章只会适得其反,让人感觉是瞎编乱造。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好,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所以虚构法必须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以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有一定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魂断大观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
21
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抚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
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的无尽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 泪落连珠子。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二十年的孤寂呢? 当贾府被抄时,是她,冒着被人羞辱的不正身份协助处理。 当宝玉出家时,是她,压抑自己的苦楚稳住了王夫人。 当儿子出世时,是她,丢弃大小姐脾气,拼命挣钱让他吃好穿好。 多少个无眠之夜,多少次绣花针扎进她雪白的肌肤——那曾经令宝玉出神忘形的肌肤,又有多少回她梦中搂着儿子哭泣。一切的一切,在今天全部化为泪水。 宝钗擦了擦眼里的泪水,头上的珠玉在风儿拂动下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蝴蝶飞过,她举起扇子刚要拍下时,她顿住了。岁月不饶人,往日的情趣已无,甚至力气也已用尽了。那春花少女扑蝶图早已在岁月的腐蚀下消失殆尽。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 ,然而她又失去了。 她不甘心 , 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
22
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碧空中远远传来林妹妹的声音。 宝钗吃惊地四望。难道是幻觉吗?她再次坐下。如今她已无牵无挂,儿子事业有成。可她有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腐朽的王朝在堕落,儿子?她又惨笑。 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 伴着惨淡的哀鸣,一阵水溅起,一缕香魂随即消逝。 世人皆怪太圆滑,哪知身世多浮沉。 香魂一断辞世去,只怨朝代太腐朽。 [评析] 本文是典型的移花接木式的写法。本文的“木”其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现实主题,大的方面说,其实就是以现代的眼光对腐朽王朝的批判,小的方面说,是以现代眼光对金钱与爱情与人性的关系的思考。如果只是把原“木”呈现于读者面前,它肯定没有光艳芬芳之 处,但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花”摘过来,接到这“木”以后,整个文章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读者明明知道这不是红楼梦中的故事,但又真切地感到这简直就是红楼梦中的故事。虽是虚构,但又有生活的真实,从而获得了较大意义上的成功。
23
(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幢(dònɡ) 铁锚(máo) 装帧(tiē) 目瞪口呆(dènɡ) B.诋毁(dī) 搁架(ɡē) 粗糙(zāo) 乌烟瘴气(zhànɡ) C.蒙骗(mēnɡ) 剥啄(zhuó) 孤僻(pì) 无济于事(jì) D.笨拙(zhuō) 临摹(mù) 卖弄(lònɡ) 付之一炬(jù) 解析:A项,“幢”应读zhuànɡ,“帧”应读zhēn;B项,“诋”应读dǐ,“糙”应读cāo;D项,“摹”应读mó,“弄”应读nònɡ。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剥啄 稀疏 大姆指 目瞪口呆 B.磨损 拨弄 护身符 诲人不倦 C.官邸 迷惑 记事簿 无计于事 D.侦察 涌现 白废劲 入不敷出 解析:A项,“姆”应为“拇”;C项“计”应为“济”;D项,“废”应为“费”。 答案:B
24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北京时间2月22日晚间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希腊曾与15家银行达成货币调期协议,并且其中一些协议可能帮助希腊________真实赤字状况。 (2)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断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________能力。 (2)经过整顿治理,城市拆迁过程中的盲目大拆大建行为进一步得到________,新拆迁项目的立项与开发也逐步纳入规范体系。 A.掩盖 反映 遏制 B.掩盖 反应 遏制 C.掩饰 反应 遏止 D.掩饰 反映 遏止 解析:(1)掩盖:遮盖,隐藏,隐瞒。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2)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3)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B.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能留住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 C.一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总把中国股市的走势和中国经济的走势人为地割裂开来,总把中 国的投资者和他们心目中的赌徒相提并立,搞得中国股市的舆论环境乌烟瘴气。 D.不容置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没有看见有人变成了甲虫,但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人变成了甲虫。 解析: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改为“不容置疑”或“毋庸置疑”。 答案:D
25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 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解析:本题从偷换主语、成分残缺、成分赘余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B项,偷换主语,“‘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应改为“在选拔‘辽宁舰’的舰员时”。C项,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宾语,可以在句末添加“的关键”。D项,成分赘余,“攸关”就是“关系到”的意思,后面再加上“到”,造成成分赘余,可以删除“到”。 答案:A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 羊 [意大利]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都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是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26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的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27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①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以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②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28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6.“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4分) 答案:“黑羊”在文章中暗指那个诚实人,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 7.画线句①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呼应上文诚实人想努力适应人们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方式,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但人格的尊严和正义道德不允许他去偷盗,所以去“看河水打桥下流过”;引出下文富人为了不让自己变穷,雇人行窃,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 8.画线句②有何深刻含意?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答案:贫富差距会让穷人铤而走险,而警察局和监狱保护着富人的利益不受侵害,成为富人掠夺和欺骗穷人的工具,这句话揭示了文明社会在华丽外衣之下掩饰着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
29
9.现代小说强调虚构,请从“虚构”的角度,简要地赏析本文的这一特色。(6分)
答案:小说运用夸张和隐喻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靠偷别人和被别人偷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一个诚实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幸福”的规则。此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仿佛一个个运行的符号,却有象征性的内涵。情节荒诞、可笑、离奇,主题深刻、冷峻。 三、语言表达(10分) 10.根据下面这段文字,补写两句话,使之符合语境,且内容连贯。(6分)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忧愁为之一扫,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人生之旅,我们不也是常常开错“窗”吗? 开错“窗”,会使本来美好的事物变得暗淡无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这扇“窗”能不能开,值不值得开,怎样去开。 答案:会使朋友间的友谊荡然无存 会使恋人间的感情出现裂缝 11.下面是从《沙之书》中节选的一句话,请模仿句子形式,再写一句话,注意揭示一定哲理。(4分)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 答案:示例一:隐藏一粒沙子的最好的地点是沙漠。 示例二:隐藏一颗水珠的最好的地点是大海。 示例三:隐藏一个人的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30
弗兰兹·卡夫卡 简历:1883年出生于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管教严厉,“专横有如 暴君”,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对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 影响。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12年写出短篇小说《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继续创作。1924年6月3日因肺病辞世。 卡夫卡一生性格孤独忧郁,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终生未娶。 作品:《判决》《火夫》《变形记》《在流放地》《观察》《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与祈祷者的对话》《与醉汉的对话》《巨响》《骑桶者》《失踪者》《美国》《审判》 《城堡》。 评价: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31
1.不啻(chì) 2.咖啡(kā) 3.地窖(jiào) 4.门槛(kǎn) 5.咳嗽(sou) 6.坐骑(qí)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1、2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骑桶者》也是作者随兴所至的产物,反映了他某一时刻的感触和心境。 一、字音认读 (一)单音字 1.不啻(chì) 咖啡(kā) 地窖(jiào) 4.门槛(kǎn) 咳嗽(sou) 坐骑(qí) 7.蔑视(miè) 偌大(ruò) 穹顶(qiónɡ)
32
三、成语积累 1.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的样子。 2.快马加鞭:跑得很快的马再加上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进。 3.毋庸置疑:不必怀疑。 4.麻木不仁: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33
①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的成本远低于商品房成本,之所以推脱建设保障房有压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利益 。
四、词语辨析 1.格外 特别 巧 辨 格外:①表示超过寻常;②额外,另外。 特别:不一般的,有非常的意思,程度比“格外”轻。 例 句 ①随着近年来国产动漫的繁荣发展,不仅琳琅满目的国产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休闲度假的好伙伴,而且各种国产动漫衍生品也 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②2013年广汽丰田广州马拉松赛组委会针对冠军奖金制定了一项 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冠军选手需要达到一个成绩标准线,才能获得4万美元的全额冠军奖金。 格外 特别 2.驱使 驱赶 巧 辨 驱使:迫使对方做某件事 驱赶:把对方赶走。 例 句 ①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的成本远低于商品房成本,之所以推脱建设保障房有压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利益 。 ②摄影师在肯尼亚拍到了令人无比震撼的画面,庞大的红嘴奎利亚雀群在水源旁 一群大象,红嘴奎利亚雀们的翅膀遮蔽了天空,蔚为壮观。 驱使 驱赶
34
1.如何理解小说中的飞翔行为呢? [提示] 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骑桶飞翔的形象,这是小说的核心情节。飞翔本来是一件浪漫和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飞翔却成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举动,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这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谓的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缺煤,寒冷,乞求,这都是一些沉重的主题;“飞翔”则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在这里,“轻”中和了“重”,让作品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而且使作品的层次丰富起来。
35
2.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
[提示] 两者都有可能。听到看到的理由:老板妻子对老板“他要买什么?”的回答是“什么也不买”,如果真的没有看到“我”,应该会说“我什么也没有 看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恰好体现了掩饰说谎的心理,她怕老板心软会借煤给“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觉得围裙上有煤灰想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3. 小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其内在的含意是什么?小说的主旨又如何理解? [提示] 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耐人寻味。 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的一贯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36
1.荒诞的想象 文章中写到主人公骑着空空的煤桶,在空中向煤店老板索求一丁点儿的煤来取暖。骑桶,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作者却真实地把它写在了小说中,这样不仅让人感到有趣味,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是那样无助和软弱,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2.巧妙的隐喻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看似简单平常,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含义。其中,本是给人以温暖的火炉,此时却“冰冷无情”,冰冷无情的火炉象征着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样冷酷无情的天空”让人联想到自然的恐怖与无奈。文章最后写到“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人们生活在冰山之上,最终会走向灭亡! 3.象征手法的运用
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 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 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 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38
1.开头一句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渲染“我”缺煤的窘况,强调严寒的冬天煤的重要性。 2.小说中的“空煤桶”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空煤桶”是匮乏、希求和寻找的象征,它象征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类最可怜和最基本的需求和愿望都得不到满足。 3.“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与“我”缺煤的窘况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贫困者的困窘与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4.从文中找出几处在今天看来不合常理的地方,并指出它们的作用。 答案:不合常理的地方:“火炉里透出寒气”,骑着煤桶借煤,煤桶“向上升起来了”,骑着煤桶飞翔等。作用:运用夸张、想象手法使所写内容得到非同寻常的展现,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9
作文中运用象征的方法技巧 托物象征,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是作者从客观事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生了某种情感,形诸文字。它往往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联想与想象的作用,通过熟悉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状摹,表现生疏的、抽象的、社会的东西,从而形成象征性的 手法,展示出象征性的某种哲理意义,使主旨深远,寄意深刻,给人深省、深味,接受启迪,得到教益。 象征包括本体和征体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象征手法,必须紧扣本体和征体的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中。 2.要找寻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接近处,展开对形象的深层次联想,对所状写的事物进行创造性想象。 3.要选好象征物,充分显示象征物的本质审美属性,处理好点睛之笔。 这样,就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使形象生动、思想蕴藉、感情真挚,整个作品富于哲理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显示出一种含蓄美,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因此,这种文章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起来感到含蓄、生动,富于哲理、意味深远。
40
站在生命的某一个高度,寻觅着应该属于生命的极致,我仰望……
我竭力仰望着,原本没有边缘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显现出若干种近乎答案的制高点或者称之为至低点…… 那是一株“悬崖之松”。松将其仅有的根深深地,坚实地扎入崖的边缘,树干已经枯萎到看不到半点 清新,枝条上再也找不出一粒果实,但松却依然如呵护孩子般呵护着他仅存的一切。他很快活,俯瞰着崖下流淌的溪水,倾听着溪水叮咚的歌唱,沉浸于别人的幸福之中。 他很艰难,在时间与空间的来往中挣扎、奔跑,迎着晨光,带着星光,想把一切一齐引向明天,艰辛地延续着属于他的生命。 那是一朵“迎霜之菊”。秋天将尽,生命不止。孤傲的秋菊依然昂首挺胸,去迎接寒冷的冰霜,无畏无惧,无怨无悔。 她在落红之际,带给人们关于秋的最后一段思念,虽然一切终将成为往事,但正是这过眼烟云,使她更显得灿烂几分,她很满足。 她无声无息,有霜的季节到了,白色的冰粒严实地裹着不再饱满的身躯,但那只是冰粒,没有一颗泪珠,她很刚强。 那是一条“竭泽之鱼”。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一滩即将干涸的淤泥上,蒸气不再缭绕,些许有那么几缕,早已干瘪的鱼鳞在嘎嘎吱吱地作响,同时夹杂着喘息声…… 他还活着,逃脱了盘中餐的厄运,他宁愿凭自己的力量去争得最后的一分一秒,一点一滴,但并未乞求哀怜,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坚毅与悲壮,他依然活着…… 那是一根“风中之草”,在纷乱中把持着自己的根…… 那是一片“浪中之叶”,依然在欢快中荡漾着扁舟…… 我仰望着,泪水充盈着眼眶,但力量却注满了全身。 生命并不只是单纯的延续,在延续中往往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那种力将冲出天宇,响彻九霄…… 我仰望生命…… [评析] 这是一篇采用“借象传意法”写成的颇具特色的考场佳作。你看,“悬崖之松”“迎霜之菊”“竭泽之鱼”“风中之草”“浪中之叶”等看似平常的意象,在作者全新视角的观照下,不仅赋予了它们伟岸的品格,展示了它们生命的张力,而且发现了它们独特的个性,讴歌了它们可贵的禀赋。这正是换个角度观察事物的结果。
41
(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盾牌(dùn) 门槛(kǎn) 穹顶(qiónɡ) 奄奄一息(yǎn) B.煤屑(xiè) 挽具(wǎn) 冷酷(kù) 固执己见 (yǐ) C.不啻(cì) 咳嗽(sou) 混合(hǔn) 快马加鞭(biān) D.遭殃(yānɡ) 咖啡(kā fēi) 费劲(jìnɡ) 喜出望外(wànɡ) 解析:B项,“己”应读jǐ;C项,“啻”应读chì,“混”应读hùn,D项,“劲”应读jì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盾牌 循私枉法 遗憾 撼天动地 B.当心 饥饿难挡 衷心 言不由衷 C.包裹 食不果腹 喜旺 喜出望外 D.戒备 谆谆告戒 掩埋 奄奄一息 解析:A项,“循”应为“徇”;B项,“挡”应为“当”;D项,“戒”应为“诫”。 答案:C
42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对别人都还好,唯独对他的爸爸________不尊敬。 (2)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________大量童工为他们进行繁重的劳动。 (3)愉悦的享乐,丰美的衣食,________的生活,这一切若不成为为人类作贡献的条件,就不能充实人生的意义。 A.格外 驱使 舒服 B.特别 驱赶 舒服 C.格外 驱赶 舒适 D.特别 驱使 舒适 解析:(1)格外:表示程度超过寻常。特别:非常,格外;不一般,与众不同;着重,特意。(2)驱赶:使快走;迫使离开。驱使:差遣,迫使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推动,促使。(3)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舒适:舒服安逸。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43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解析:A项,步履维艰:指行走艰难,此处用的是比喻义。B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C项,妙手偶得:形容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D项,指日可待: (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一般用于好的方面,用在此句中语体色彩不当。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表现”不能与“故事”搭配。B项,句式杂糅,可把“的深入研究”删去。C项,成分残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前加主语“汉语”。
44
二、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不碎的鸡蛋 一只帕多瓦种的母鸡,在靠近帕尔马城的一所农庄里出生长大,它有个毛病:生出的鸡蛋的蛋壳很容易碎。原因在于其它的母鸡都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所以它们生下的鸡蛋蛋壳都结实;而它只吃小麦、高粱和玉米粒,或者吃小虫子,它吃的虫子有玫瑰色的、黑色的和其他各种颜色的,它从来不吃小石子和石灰微粒,因为它消化不了。要是偶然吃下去一颗 石子,那石子就整天呆在它的胃里了,而且使它整夜合不上眼,所以,它生的鸡蛋蛋壳很容易破碎。 一天帕多瓦母鸡听到一位卖鸡蛋的商人对农庄的女主人抱怨说,有一只母鸡生的蛋太容易破了,每次运输途中都得碎。母鸡听了十分担心,因为它知道,一旦女主人发现了那些蛋壳易破碎的鸡蛋都是它生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把它宰了。农庄附近有一家大理石匠铺。一天,母鸡试着去尝大理石粉末。石粉既不好吃也不难吃,但跟小石子和石灰微粒一样难消化。第二天,它生下的鸡蛋蛋壳呈大理石的颜色,外表十分好看,但还是很容易打碎。另有一天母鸡从石匠铺面前走过时,看到有一桶罐子打开着,上面写有“硬化剂”的字样。“但愿这东西没有毒。”可怜的母鸡自言自语道。母鸡在那白色的糊状物上啄了两三下,原来那是石匠用来粘大理石的粘胶。它随后跑回到鸡舍去,因为要是吃了那东西要死的话,它情愿死在自己的窝里也不能死在马路上。它久久地睁着眼睛等着肚子作疼,最后它睡着了,它一夜睡到大天亮。黎明时它生了鸡蛋。
45
它不像往常那样啼叫以通知女主人来取蛋,它拿了鸡蛋到一片树丛后面去。母鸡先用嘴啄,然后拿一块石子敲。这一回,它生的鸡蛋可真硬,于是,它就把鸡蛋放回鸡舍去。
帕多瓦母鸡生下的鸡蛋在运输途中没有破碎,它被放在市场的货摊上,让一位工人的妻子煎鸡蛋吃。女人回到家,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碗边,她拿起帕多瓦母鸡生的这个鸡蛋在碗边一敲。但鸡蛋没打碎,碗却打碎了。“咦,真怪!”女人自言自语,她拿起鸡蛋,在大理石做的桌子角上敲。大理石被敲掉了一角。她拿来了锤子,试着用锤子敲鸡蛋。还是敲不碎,于是她把那只鸡蛋放在一边,因为她不好意思对丈夫和儿子说自己连一只鸡蛋也敲不碎。 丈夫与儿子吃了用三只鸡蛋煎的蛋,而不是四只。妻子说人家卖给她一只不新鲜的 鸡蛋,也许已经坏了,所以她故意没煎进去。 第二天,她那个大学生儿子把几只烂西红柿和那只鸡蛋放进包里,因为那天有部长来参观。那个部长诡计多端,他想与大学生们见面,让他们鼓掌欢迎。大学生们商议好给予他应有的欢迎。当那位部长一出现在学校门口时,烂西红柿和臭鸡蛋朝他劈头盖脸地扔过去,那个工人的儿子瞄准了部长,把那只敲不碎的鸡蛋朝他的前额扔过去。只听见“啪”,像是打过去一块石头似的,部长应声倒地。大家把他抬出去,用冰水袋敷在他的额头上,因为部长的前额正中长出一个大鼓包。尽管用冰水敷,他那个肿包越来越大,活像犀牛的角。 打从那天以后,部长再也不接见大学生了,也不再去参观什么开幕式了,因为不管怎么冷敷和治疗,部长额头上的那块包也消不下去。 (选自2008第2期《小小说选刊》)
46
6.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综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6分)
答案:手法:延迟(或“摇摆”“一波三折”)法。 特点:作者在情节发展上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使故事进展出现波澜。 好处:不仅丰富了情节,摇曳的情节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7.小说以“打不碎的鸡蛋”为线索,写了一只帕多瓦母鸡,一位工人妻子,还写了一位部长先生,请问这些形象具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要面子,爱虚荣,自欺欺人。意在揭示并嘲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高官,都存在这种丑陋的人性(母鸡的形象则具有象征意味)。 8.鸡蛋居然“打不碎”,这显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使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请从主题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简要谈谈这类小说的基本特征。(4分) 答案:艺术表现:立足于丰富离奇的想象,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赋荒诞形象以深刻的象征意味;主题:突出现实社会生存环境的荒谬冷漠,突出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和情感的破碎。 9.从首段来看,作者对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帕多瓦母鸡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有关文字,解说理由。从帕多瓦母鸡的遭遇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简述。(6分) 答案:批评否定态度。理由有二。一是“它有个毛病”“它只吃”“它从来不吃”一系列的词语,都暗藏贬义;二是第二句,有着强调对比的作用,意在突出了它与其它母鸡不同,只会下易碎鸡蛋的原因——“只吃精粮”,娇生惯养。 启示(要点):一个人若娇生惯养,养尊处优,就会有碍自我生存,也势必影响人生价值的 实现。
47
三、语言表达(10分) 1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4分) ①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 ②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③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中人物个性的消失呢 ④在无法获准进入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所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 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 解析:通读所给语句,确定中心内容应是小说中人物个性的消失,据此确定③为首句;①是举例;④阐述了没有了性格的人的表现;⑤和②是总结。 答案:③①④⑤② 11.关于什么是诗,柏拉图说得很神秘,他认为诗是依诗神的驱遣,是神力所赐。但是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则说得很简单:“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你是怎样理解痖弦的这句话的?请你创写一个充满诗意的句子,并说明它为何充满诗意。(不超过 字)(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的能力。诗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而“月亮出来了”是客观叙事,比较直观;“月亮来了”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在谈理解的时候,要从语言的生动形象与诗的特点出发去谈。在创写句子的时候,需要运用拟人、比喻、描写等手法使句子充满诗意。 答案:(提示)“月亮出来了”是客观叙事,比较直观;“月亮来了”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具体创写及分析略)
48
结束 谢 谢 观 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