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不寐 中医内科学
2
一.概述: 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
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人寐。。 中医内科学
3
别名: “目不瞑”、“不得眠” 不寐的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 该篇认为老人“卧而不寐”,是因为“气血衰,肌肉不滑, 荣卫之道涩。”
中医内科学
4
《灵枢·大惑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阳盛于外,而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人于阴故不寐。
中医内科学
5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人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指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人于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所在。 中医内科学
6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轻古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臂气之小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张氏所称的“有邪”、“无邪”,主要是指由于机体内在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或痰热的影响而言。并明确指出以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同时在论治用药方面亦作了详细的论述。如“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盛者十味温胆汤”等。 中医内科学
7
在治疗方面,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该治法及方剂仍为今日临床所常用。因此不寐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如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和胃化痰等。 中医内科学
8
相关疾病: 不寐常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中医内科学
9
中医内科学
10
二、病象 本病有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症状。 睡眠时间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重者彻夜不寐。
睡眠质量不足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 寐而不酣,夜寐梦多。 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 乏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 引发或诱发其它疾病。 中医内科学
11
三、病位 在心—神明之心,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有关。 中医内科学
12
四、病类 虚实两类。 中医内科学
13
五、病性 有虚有实 以虚为主,病久多虚中夹实。 中医内科学
14
六、病程 病情单纯者,病程短,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 中医内科学
15
七、病因病机 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心血得静,卫阳能人于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阳通过阳跷脉、阴跷脉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由于心脾两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数伤于阴,阴虚火旺;或心胆气虚;或宿食停滞化热,食热扰胃;或肝火扰神,均能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静,阴阳失调,营卫失和,阳不入阴而发为本病。 中医内科学
16
1.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纳少,生化之源不足,故血虚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心血不静,而成不寐。可见心脾不足而致失眠,关键在于血虚。 心悸 失眠 健忘 易惊 中医内科学
17
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之人,肾精耗伤,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心阴渐耗,虚火扰神,心神不安,阳不入阴,因而不寐。
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 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之人,肾精耗伤,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心阴渐耗,虚火扰神,心神不安,阳不入阴,因而不寐。 中医内科学
18
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则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3.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则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亦有因暴受惊骇,终日惕惕,渐至胆怯心虚而不寐者。 中医内科学
19
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痰从何来? 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上扰心神。或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皆能扰动心神,使心血不静,阳不入阴,而发为不寐。 中医内科学
20
因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 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 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 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
不寐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因血之来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 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 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 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 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护于外,阴阳协调,则神志安宁。 若思虑、劳倦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心神失养,神不内守,阳不入阴,每至顽固性不寐。 若气血愈虚,心神失养,痰气郁结,痰浊内阻于心窍,阻蔽神明而发为癫证; 若肝郁化火,肝火暴张,痰火上扰神明而发为狂证。 中医内科学
21
中医内科学
22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以不寐为主症,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心悸、头晕、健忘、多梦、心烦等症。
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中医内科学
23
鉴别: 不得卧《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评热病论》曰:“诸水病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此是指因疾病之苦而不得平卧。而张仲景所用的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是指阴亏火旺,烦躁不眠,属“不寐”范畴。在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中医内科学
24
九、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
25
辨虚实 虚证多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或因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辨虚实 虚证多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或因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或因心胆气虚,痰浊内生,扰动心神,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总因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而致,病程长,起病缓慢。 实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急躁易怒,不寐多梦; 或因宿食停滞,痰湿化热,痰热上扰则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总因火邪扰心,心神不安所致,病程短,起病急。 中医内科学
26
治疗原则 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同时佐以安神之品。大抵虚证多由于阴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治宜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实证宜清火化痰,消导和中。实证日久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或补泻兼顾为治。 中医内科学
27
兼次症: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腻。 脉象:细弱,或濡滑。
1.心脾两虚 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兼次症: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腻。 脉象:细弱,或濡滑。 中医内科学
28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药:归脾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滋养营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本方重在健脾补气,意在生血,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如不寐较重者,可酌加养心安神药,如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若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而见脘闷纳呆,苔滑腻,脉濡滑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肉桂等(肉桂对脉涩者尤为相宜),温运脾阳而化痰湿。然后再用前法调补。 中医内科学
29
兼次症: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象: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2.阴虚火旺 主症: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兼次症: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象: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中医内科学
30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随证选用。二方均为清热安神之剂。黄连阿胶汤重在滋阴清火,适于阴虚火旺及热病后之心烦失眠。方中黄连、黄芩除热以坚阴;生地、白芍、阿胶、鸡子黄滋肾阴而养血。其中白芍佐阿胶,于补肾阴中而敛阴气,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火中补阴血。故能心肾相交,水升火降。若面热微红,眩晕、耳鸣,可加牡蛎、龟板、磁石等以重镇潜阳,使阳升得平,阳人于阴,即可人寐。朱砂安神丸重在重镇安神,适用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方中朱砂不宜多服或久服。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 中医内科学
31
兼次症: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咣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
3.心胆气虚 主症: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兼次症: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咣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或舌红。 脉象:弦细,或弦弱。 中医内科学
32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茯神、龙齿定惊安神;茯苓淡渗利湿,健脾益气以化痰;石菖蒲去心窍之痰浊而安神。全方具有镇惊、安神、定志的作用。若虚烦不眠,形体消瘦,为气血不足,可合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安神、镇静。若阴血偏虚则虚烦不寐,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红,脉弦细,宜用酸枣仁汤,本方所治不寐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化痰宁心,知母清胆宁神,为臣药,与君药相配,以助安神除烦之效。佐以川芎调血疏肝。甘草和中缓急,为使药。诸药相伍,一则养肝血以宁心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故全方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中医内科学
33
兼次症:呕恶嗳气,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寐。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4.痰热内扰 主症: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 兼次症:呕恶嗳气,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寐。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中医内科学
34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黄连、瓜蒌主之。方中半夏、竹茹化痰降逆,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痰不生。加入黄连、瓜蒌与半夏为伍,辛开苦降,加强清热涤痰之力。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可加重镇安神剂,如朱砂、琥珀以镇惊定志。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改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方中煅青礞石为君,取其燥焊重坠之性,攻坠痰邪,使“木平气下”,痰积通利。臣以大黄之苦寒,荡涤邪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佐以黄芩苦寒泻火,专清上焦气分之热;复以沉香降逆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全方泻火逐痰之力较猛,可使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痰火去,心神得安。若宿食积滞较甚,见有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可用保和丸消导和中安神。 中医内科学
35
兼次症: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
5.肝郁化火 主症: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 兼次症: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 舌象:舌质红,苔黄,或苔黄燥。 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中医内科学
36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肝经湿热,导热下行,使热邪从水道而去;当归、生地养阴血而和肝,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以疏肝胆之气。若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之重症,可见彻夜不寐,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大便秘结者,可改服当归龙荟丸,以清泻肝胆实火。上述二方皆为苦寒泻火之剂,凡肝经实火之证,津液未伤者,均可以苦寒直折。但苦寒亦能败胃伤阴,中病即止,毋使过剂,临床必须预以防范。 中医内科学
37
十、转归预后 不寐之症,虚者为多,且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治疗不当,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该病多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如加之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而伤及肾精,致成心肾阴虚,水火不济而成不寐、心悸等症。因此益气养血,养阴滋肾就成为治疗不寐虚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气血虚得养,精亏得复,则不寐自愈。虽病程较长,但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忧思久郁,进一步损伤心脾,虚久则气滞痰生,加之心胆气虚,痰浊上逆,蒙蔽心窍,神志迷蒙,不能自主而转为癫证;若痰浊内阻,因肝郁化火,或心火内炽,结为痰火,痰火扰心,心窍被蒙,神志逆乱,可发为狂证。 中医内科学
38
十一、预防及护理 1.首先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及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激动。做到“恬淡虚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才能精神内守,气清血和。 2.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忌烟酒,不喝浓茶,避免过度兴奋。 3.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作息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患病以后,治病宜早;按时服用药物,掌握服药时间,尤其重视睡前服药;可配合气功及心理治疗。 中医内科学
39
十二、结语 不寐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类分虚实两类。病性有虚有实,但以虚证居多,病久多虚中夹实。病情单纯者,病程较短,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五志过极等引起。临床症状有轻重之别,轻者仅入寐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虚证不寐多责之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治疗宜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为法,同时佐以养血安神之品,方用归脾汤、黄连阿胶汤、安神定志丸等治疗。实证不寐多责之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疗当清肝泻火,清热化痰,常佐以重镇安神之品,方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 中医内科学
40
典型病例 患者刘维金,男,44岁,工人,住院号:95724,入院时间:1998年12月23 日10:30时。 患者以心前区疼痛2 天,加重2小时入院。患者于21日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休息后缓解。23日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痛,故于10:30时来我疗区。当时心前区疼痛难忍,精神倦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急检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V1-V5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立即给予吸氧,罂粟碱肌注,硝酸甘油静点。于10:45时病人突然出现大叫,抽搐,面色青紫,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立即给予心外按压,气管插管,同时给予肾上腺素2mg静注,尼可刹米0.375g静注。 中医内科学
41
于10:47时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同时给予参麦注射液60ml,静注,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50次/分,血压0,肢凉青紫,立即给予参附注射液100ml静注,后接静点。多巴胺40mg,间羟胺30mg另开路静点。11:00时瞳孔逐渐回缩,四肢转温,于11:15时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故取出气管插管,血压在参附注射液、多巴胺、间羟胺静点维持下,保持在90/60mmHg,心率保持在60-80次/分,第六天撤除间羟胺、多巴胺,只用参附又维持一周撤掉。 中医内科学
42
患者有典型心前区剧痛表现,口干,口渴,胸闷,气短,乏力,大便干,舌紫暗苔白厚,脉沉细弱,急检心电图示:V1-V5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心肌酶CK-MB50ū/L,CK482ū/L,AST55ū/L,血常规白细胞18.8×109/L、血沉50mm/h(心肌梗死8小时后CK开始增高),所以判断该患者来院时,已心梗最少8小时以上。故未采取溶栓疗法。中医诊断为心厥(气阴两虚挟痰瘀证);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心功能Ⅳ级。 中医内科学
43
以急则治标为原则,中药汤剂以抗心梗合剂为主化痰通络;同时以益胃通阻散釜底抽薪,清上焦痰热,祛燥屎;葛根素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当配合穿琥宁注射液以清肺之邪热;治本之法以参附注射液静点益气温阳,予复律保心口服液以调整肝肾达到治心的目的,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吸氧以扶正,经综合治疗后未再出现其他合并症,三周后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中医内科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