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心理援助 — 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
心理援助 — 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红五 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2
无论运用哪一种模式,心理危机干预都是要调动各种可利用的内外资源,采取各种可能的或可行的措施,限制乃至消除由于危机事件而造成的当事人的失常心理和失常行为,从而使现存的心理危机、心理失衡状态得以解决,使危机事件造成的对人的伤害最小化。 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时间限制的,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最多持续6—8周。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时间一般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者主要是帮助危机事件当事人处理对困难情景的知觉和判断,并调整由此而产生的失衡的情绪和失衡的行为。
3
一、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基本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模式
4
二、同理当事人的理论与方法 同理心——与危机事件当事人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促进相互有效沟通的基本条件 向当事人传递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在表达同理心时要坚持的基本立场 加强自我“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
5
三、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条件反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行为干预模式
6
四、情绪疏泄的理论与方法 关于情绪和情感 情绪产生的基本机制 情绪疏泄的基本方法
7
五、危机事件压力报告法的理论与方法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8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简称CISD),也称为严重事件晤谈,或集体晤谈,是一种通过有系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谈的形式来减轻危机事件压力的方法。 在具体介绍如何实施危机事件压力报告之前,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9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危机干预六步法的前三步的基本原则是:
以同理、尊重、接纳、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在倾听的同时进行观察、理解,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危机干预六步发的后三步的基本原则是: 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状况,采取非指导性的、合作性的、或指导性的干预方式。采取哪一种干预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如果当事人具有思维和情绪上的能动性,干预方式是非指导性的;如果当事人具有部分能动性,干预方式是合作性的;如果当事人基本失去了能动性,干预方式将是指导性的。
10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第一步,确定问题。
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探索和定义问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包括用开放式的问题,既注意当事人所传达的言语信号,也注意其无意中所表露的非言语信号。 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 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主动地、全面地评估当事人的躯体安全程度、心理受危机事件威胁的危险程度、失去思维能动性的严重程度。此外,还要客观评估当事人所发生的内心冲突及基本心态。在必要的时候,心理危机干预或辅导人员要保证当事人知道代替冲动或自我毁灭行动的解决方法。
11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第三步,提供具体支持。
帮助危机事件当事人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种可靠的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人员要通过语言、声调和躯体语言向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感知与体验,帮助当事人理解危机事件干预人员会以关心的、积极的、接纳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
12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第四步,检查替代解决方法。
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促进当事人运用积极的思维方式。 第五步,制定短期计划。 帮助当事人自己制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发现另外的可利用的资源和寻找可以替代的应对方式,确定当事人能采取理智的、自主的行动步骤。
13
危机干预六步法(CISD) 第六步,获得承诺。
帮助当事人以自己承诺的方式采取确定的、积极的步骤,这些行动步骤是当事人自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是可以完成的。
14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 1.危机事件压力报告的目标
通过集体公开讨论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帮助当事人在认知上和情绪上消减、消融危机事件创伤体验;在集体互动中获得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充分调动当事人内在和外在的各种资源,使危机事件当事人顺利地度过心理危险期,获得新的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15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 2.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开展的时限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宜进行CISD,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危机事件当事人的思维和情绪通常都处于麻木、震惊状态。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实施CISD的时间;危机事件发生6周后再进行,通常效果甚微。CISD的实施通常应有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所有参与心理干预或辅导人员应接受过CISD干预方式的培训。CISD的实施可在危机事件现场进行,但要首先确保参与此项干预活动人员的安全。CISD指导者必须对小组治疗有广泛了解,必须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危机事件当事人参加,尽可能按照危机事件当事人的不同背景情况编组,例如,年龄、家庭、离危机事件现场的距离等。
16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注意事项 3.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实施的注意事项
(1) 对那些处于极度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暂时不要求参加,或将他们单独编组,因为他们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 有些地区由于有特殊的文化或宗教特点,可以用其文化仪式替代CISD。 (3) 对于处于极度悲伤状态的人,如家中有亲人去世的,最好不要求其参加CISD。因为晤谈过程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他们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的当事人可能会为同一会谈中的其他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17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互介绍 (introductory phase)
首先由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危机事件压力报告(CISD)的活动规则,详细解释保密问题。然后,小组成员做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比如,一个接一个的轮流介绍;先分成两人小组自我介绍,再在大组内相互介绍;先由女士介绍,再由男士介绍,等等。 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相互介绍过程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同时增进小组人员之间的可信任度。小组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调节气氛,排除交流障碍。
18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二阶段:讲述事实 (fact phase)
请所有参加晤谈的人员自由讲述自己所看到的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以及他们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指导者要询问所有参加晤谈的人员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要做发言,通过各自的发言,使所有的参加者感受到,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就不同。此外,由于大家的不同叙述,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也就理出了头绪。 人之所以产生各种焦虑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现实情况不清楚,因此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还原过程,理清事实”。小组指导者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要十分关注每一个参加者的叙述,注意他们各自叙述中的不同点。指导者可以加一些追问,但又不能过于追究细节。
19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三阶段:交流感受 (feeling phase)
指导者要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询问技巧,详细询问小组成员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的有关感受,比如,看到自己身边的人被洪水卷走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说出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自我减压的过程,因此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共感,例如,亲眼看到身边的人死亡时的共同感受。帮助小组成员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和他人一样的,面对危机事件所产生的各种反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的心理反应。
20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四阶段:面对自己 (symptom phase)
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描述自己在危机事件中出现过的各种身心现象(应激反应综合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等;询问小组成员在危机事件过程中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自己的生活有何改变?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讨论自己的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这个阶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面对自己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些症状的出现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者必须意识到,这个阶段的活动是为小组成员在下一个阶段的认知调整做必要的铺垫
21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五阶段:提供支持 (teaching phase)
指导者运用事前准备好的有关资料向小组成员做与危机事件相关知识的介绍。介绍的重点要放在:人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可能产生的正常反应;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对人的影响;应激反应的一般模式及可能出现的综合症状,自我识别症状;面对危机事件的自我适应能力,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有关进一步提供心理服务的信息;在危机事件过后的阶段可能产生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物质滥用等);有关减轻应激反应的多种策略。 这个阶段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小组成员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重新调整对自我应激反应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指导者的介绍不必面面俱到,关键是要针对小组成员在上一个阶段活动中所归纳出来的最主要的问题和困惑。指导者的介绍方式要灵活机动,可以是介绍,也可以是讨论。
22
危机事件压力报告实施的六个阶段 第六阶段:调整安排 (re-entry phase)
在前面五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指导者进一步澄清有关危机事件发生的事实和对有关问题的看法的同时,简要总结小组晤谈的过程,回答小组成员提出的有关问题。指导者进一步引导小组成员讨论具体的行动计划,指导小组成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何相互支持,如何共同使用可利用的资源。指导者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建立承诺,指导者的承诺以随时提供心理支持为主,小组成员的承诺以实施自我调节行动计划为主。 这个阶段活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梳理清楚小组晤谈过程中所产生的共同认识,帮助小组成员形成共识,形成可实施的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进一步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自信心,建立相互支持的意识和相互合作的渠道。
23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应对治疗理论与方法
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 关于PTSD的认知理论解释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24
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目前所能确定的、原因相对明确的心理障碍之一,PTS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例如,反复的侵入性记忆。 关于PTSD的产生原因目前有多种理论解说,有从生理角度的解说,也有从心理角度的解说。心理角度的解说又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等,其中发展较完善、较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是认知理论。 在PTSD的治疗领域,目前心理干预人员和心理辅导人员应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仍然是认知行为疗法。
25
PTSD的概念及基本症状 国际《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对PTSD的临床症状做了如下描述:
反复体验创伤事件的症状,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唤醒症状,如惊恐反应、过度警觉、入睡困难。还伴有负性情绪(如悲伤和愤怒)以及负性认知(内疚感)。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把创伤后应激障碍归入心因性精神障碍,并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和延迟性应激障碍两种,其中延迟性应激障碍与DSM-Ⅳ所列的PTSD相似。
26
关于PTSD的认知理论解释 社会认知理论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应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加工的原动力具有一种完形倾向,人会不断地将新信息整合进预存的认知模型,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人在经历危机事件时,由于与原有预存认知模型不同的信息大量闯入,形成信息超载,超过人的心理需要时,关于危机事件经历的记忆、想法和表象都不能与已有的认知模型相融合,从而使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把对自己有伤害的创伤信息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个体会经历一段麻木和否认事实的时期。 人在认知上的完形倾向却会努力使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保留在已激活的记忆中,并努力使它们与预存认知模型达到整合,于是导致人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创伤信息重新不断地进入人的意识层面。创伤信息不断强制性地进入人的意识层面的表现形式为:侵入性记忆、闪回、噩梦等。这种应激反应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部分创伤信息没有完全整合进已有的认知模型,并且依然保持在激活记忆中,这就导致了顽固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即PTSD。
27
关于PTSD的认知理论解释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对PTSD的解释是:经历创伤后,人的记忆中就形成了一个恐惧信息网络,这个网络由三部分信息组成:创伤事件的刺激信息;人在认知上、行为上和生理上的反应信息;刺激与反应联系信息。 诱发性刺激信息,包括创伤的遗留物等,会激活恐惧信息网络,使恐惧网络信息进入人的意识。这就解释了发生PTSD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具有侵入记忆症状。逃避反应症状群的出现是由于人的意识力图压抑和避免这种网络的激活的结果。只有恐惧信息网络成功地整合进已有的记忆结构中,才能够解决这种创伤问题。 在这种记忆结构的整合过程中,由于不断修正人在认知、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信息,才能够解决由于恐惧网络而激活的各种症状。但是,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种整合出现阻碍,如创伤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会使恐惧信息网络难以整合进人的记忆模型;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会干扰创伤发生时的认知过程,这种干扰会使恐惧信息网络变得支离破碎,很难有组织地进行整合 。
28
关于PTSD的认知理论解释 双重表征理论 双重表征理论从意识加工的角度来解释PTSD。这个理论认为,危机事件会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两种表征,一种是有意识加工的产物,其过程是缓慢的、系列化的,而且信息容量有限,被称为“言语通达性记忆”(Verbal Accessible Memory,简称VAM)。另一种是无意识加工的产物,这个过程是快速的、平行分布的,信息容量非常大,被称为“情境通达性记忆”(Situational Accessible Memory,简称SAM)。 当人处在物理特征或意义特征都与原来的记忆相似的危机事件情境时,伴随上述两类记忆表征,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一种是与SAM有关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反应会伴随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产生;另一种是非条件性情绪反应,它会伴随VAM形成,这是通过认知评价加工后产生的情绪。
29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技术 系统脱敏技术主要是通过使用心理放松方法,让当事人对由低至高的不同等级的恐惧刺激进行想象,从而达到对恐惧刺激的脱敏,不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 但至目前为止,在对PTSD 进行的干预研究中,还没有见到对PTSD 进行水平测量,同时进行双盲独立评估的研究案例。因此,系统脱敏技术在危机事件干预中运用的真实效果还很难加以确定和介绍。
30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
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所提出的习得性恐惧、习惯化恐惧等概念都借助了经典的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目前,在对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疗法的研究中,又引入了情绪加工这个概念,侧重解释在实施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期间为什么能减少当事人的恐惧感。 依据情绪加工理论,恐惧被看成是一个由刺激的表征、情绪反应、以及情绪反应的含义这三部分组成的认知结构。通过延时想象和视觉暴露的方式可以矫正这三部分之间的错误关联(去条件化)和评价,这种矫正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复现(想象、回忆、观看照片,等)恐惧刺激来激活恐惧网络,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自我认识上的误区,建立与错误认识相反的认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回忆创伤经历并不等同于再经历一遍相同的事件。在恐惧情境和记忆存在的情况下,经过对创伤经历的有控制的再认识,焦虑症状就会减轻,甚至会消失。
31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EMDR)
实施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首先需要为心理干预过程设立《主观干扰程度量表》 (Subjective Unit of Disturbance Scale,简称 SUDS)和有效认知量表 (Validity of Cognition Scale,简称VOC)。 让当事人集中精力于危机事件的想象或记忆,包括有关的情感和认知。与此同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当事人视野范围内晃动手指,让病人用眼睛追踪这个手指。在每次想象告一段落后,让当事人指出他们的SUDS 水平和他们在有效认知中所表现的信念程度。 关于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的研究很多,但对其效能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许多研究不能证实该项治疗的有效性。
32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焦虑管理法 焦虑通常可以分为气质性焦虑和条件性焦虑。
焦虑管理法( Anxiety Management Technology,简称AMT)认为,人们的气质性焦虑来源于人的个性和气质特征,所产生的条件性焦虑来源于缺乏应对环境和变化的技能。 AMT为当事人提供应对条件性焦虑的各项技术,包括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社会技能训练等等,最常用的焦虑管理法是应激反应预防训练。 这种方法把教育性和技能性的应对方法结合起来,诸如,生理放松操,思维阻断法,改变认知的自我对话等。
33
关于PTSD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重建法 认知重建法注重对当事人的思维、推理和信念的矫正,以及在认知中所包含的对认知态度的矫正。
理性情绪疗法(ABCDE理论)认为当事人的情绪障碍和不适应行为是由于存在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心理干预或心理辅导时,侧重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重建信念系统,以达到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有的认知治疗法侧重通过矫正当事人的歪曲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认知重建。尽管不同认知重建法都关心当事人的认知,在实施技术上各有差异,但是对于遭遇危机事件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来说,认知重建法是一种可靠的心理干预方法,具有较好的心理矫正作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