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Chapter 6 電腦網路 計算機概論 第三版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2
6.1 概觀 網際網路不僅像是一個單一網路,更像是一個互聯網路(Internetwork):由許多網路結合而成。 6.1.1 網路
6.1 概觀 網際網路不僅像是一個單一網路,更像是一個互聯網路(Internetwork):由許多網路結合而成。 網路 網路指的是彼此可互為通訊的一組設備連線。 設備可以是一台主機﹝host;有時候稱為終端系統(end system)﹞ 。 設備也可以是一個連接設備(connecting device): 交換器(switch) 路由器(router) p.136
3
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通常屬於私人擁有,可將一間辦公室、建築物或校園內某些電腦彼此連接。
p.136
4
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WAN)也是一組彼此可相互通訊的互連設備,然而 LAN 與 WAN 仍存在某些差別。
圖6.2 點對點與交換式WAN p.137
5
互聯網路(internetwork 或 internet)超過兩個或多個網路相互連接,就形成了一互聯網路。
圖6.3 由LAN與WAN 構成的互聯網路 p.137
6
網際網路是由若干骨幹、供應商網路與客戶網路所構成。
網際網路(The Internet ) 網際網路是由若干骨幹、供應商網路與客戶網路所構成。 最上層的骨幹(backbones)是最大的網路,這些骨幹網路會透過對等點(peering points)彼此連接。 第二層網路規模稍小,稱為供應商網路(provider networks),透過費用的支付,得以使用骨幹所提供的服務。 客戶網路(customer networks)位於網際網路的邊緣,實際上會使用到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服務,他們支付費用,以獲得供應商網路所提供的服務。 骨幹與供應商網路被稱為網際網路服務的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ISPs)。 p.138
7
圖 6.4 今日的網際網路 p.139
8
網際網路是透過連結設備連接大大小小的網路所構成。
硬體與軟體 網際網路是透過連結設備連接大大小小的網路所構成。 一個複雜的運算,需要電腦與程式結合才能完成一樣,若要達到通訊的目的,同時也需要硬體(hardware)與軟體(software)都發揮功用。 協定分層 協定(protocol)定義了為達成有效通訊,傳送端、接收端與所有中介設備都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 若為簡單通訊,我們僅需要一個簡單的協定,但若是複雜通訊,我們就必須將任務切割成許多不同層或協定分層(protocol layering),每一層都有其對應的協定。 p.139
9
圖 6.5 三層協定 p.140
10
第一條原則要求,如果我們希望能雙向通訊,那我們就要讓每一分層都能執行雙向的任務。
協定分層原則 第一條原則要求,如果我們希望能雙向通訊,那我們就要讓每一分層都能執行雙向的任務。 例如,第三層的任務是傾聽(一個方向)與說(另一個方向),第二層則需要加密與解密(Encrypt/Decrypt) ,第一層則需要傳送與接收信件(Mail) 。 協定分層中,我們需要遵守的第二條重要原則是,雙邊每一層的兩個物件必須完全相同。 例如,在雙邊的第三層物件都應該是明文信件(Plaintext) ;雙邊的第二層物件都應該是密文信件(Ciphertext) ;雙邊的第一層物件都應該是一封信件。 p.141
11
邏輯連線 在遵守上述的兩個原則下,我們可以想像,雙邊的每一個對等層都存在一條邏輯連線,如圖 6.6 所示。這意味著,我們擁有一個層與層間通訊,Maria 與 Ann 可認為,每一層都存在一條邏輯(虛構的)連線,透過它們可以彼此傳送物件。在資料通訊與聯網技術中,我們將會看到邏輯連線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明瞭分層的任務。 圖 6.6 兩對等層間的邏輯連線 p.141
12
TCP/IP 是一個協定組(protocol suite; a set of protocols in different layers)。
TCP/IP﹝傳輸控制協定/網際網路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TCP/IP 是一個協定組(protocol suite; a set of protocols in different layers)。 利用相互作用的模組構成階層式的協定,每個模組皆提供特定的功能。 階層式(hierarchical)這個形容詞,代表著每一個上層協定都使用由一個或多個下層協定所提供的服務。 最初的 TCP/IP 協定組被定義成四個軟體層,建構於實體層之上。 p.142
13
圖 6.7 TCP/IP 協定組分層 p.142
14
分層架構 為了要顯示兩主機間通訊時 TCP/IP 協定組如何運作,我們假設這個協定組被應用於一個由三個 LAN(鏈結)構成的小型互聯網路中,每個 LAN 皆有其鏈結層交換器,而一台路由器連接著這些鏈結,如圖 6.8 所示。 圖 6.8 網際網路通訊 p.142
15
定址(addressing)與封包名稱(packet names) 現有的模型中,兩主機之間某一對分層通訊可視為一邏輯通訊。
任一邏輯通訊都需要來源位址與目的位址。 然而實體層不需要位址,因為實體層的資料交換單位是位元,無法表示一個位址,因此通常我們僅需四對位址即可。 圖 6.9 定址與TCP/IP協定組中封包的名稱 p.144
16
6.2 應用層 TCP/IP 協定的第五層被稱為應用層。應用層提供服務,供使用者使用。
6.2 應用層 TCP/IP 協定的第五層被稱為應用層。應用層提供服務,供使用者使用。 利用邏輯連線(logical connection)建立通訊,意即兩應用層間透過想像地直接連線,傳送與接收訊息。 圖 應用層的邏輯連線 p.144
17
應用層所肩負的任務,是提供網際網路使用者各項服務。
提供服務 應用層所肩負的任務,是提供網際網路使用者各項服務。 應用層於協定組中處於最高層,因此不需要提供上一層服務,僅需接受傳輸層提供的服務。 這意味著若要更換此層的協定,相對要容易些,只要新協定可以使用傳輸層所提供的服務即可。 由於擁有的彈性,因此新的應用層協定很容易被加入網際網路中。 時至今日,新的應用層協定一直仍在增加中。 p.146
18
客戶–伺服器架構(client-server paradigm)
應用層架構 若要使用網際網路,則需要兩個應用程式彼此互動:其中一個在世界上的某處電腦中執行,另一個則在世界上另一處電腦中執行。而且這兩個應用程式會透過網際網路基礎建設,建立邏輯連線,彼此傳送訊息。 應用層邏輯連線的架構: 客戶–伺服器架構(client-server paradigm) 個別應用程式只能做兩者其中一 同儕架構(peer-to-peer paradigm) 兩個應用程式若均可以要求服務或提供服務 p.146
19
傳統架構:客戶–伺服器 傳統架構稱為客戶–伺服器架構(client-server paradigm)。此架構中,服務的提供者是某個應用程式,被稱為伺服器行程(server process);它持續地執行,並等待被稱為客戶行程(client process)的其他應用程式,透過網際網路提出連線要求。通常會有數個伺服器行程,分別提供不同型態的服務。這些伺服器行程,隨時都處於執行狀態,但客戶行程則因需求才會執行。 圖 客戶–伺服器架構範例 p.146
20
新架構:同儕架構 同儕架構(peer-to-peer paradigm)。此架構中,伺服器行程不需要永遠執行與持續等待客戶行程的連線要求,此職責被分攤給所有同儕電腦(peer computer)。 在此連接網際網路的電腦,可能在某個時段扮演著提供服務的角色,而另一個時段扮演著接受服務的角色,甚至可能同時扮演著既提供服務、也接收服務的雙重角色(server and client)。 圖 6.12 同儕架構範例 p.147
21
現行的網際網路有許多客戶– 伺服器應用程式被發展出來,我們無需重新定義它們,但我們應該要瞭解它們在做些什麼。
6.2.3標準客戶– 伺服器應用 現行的網際網路有許多客戶– 伺服器應用程式被發展出來,我們無需重新定義它們,但我們應該要瞭解它們在做些什麼。 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或者 the Web 是一個儲藏全球連結資訊的地方。 全球資訊網使用了超文件(hypertext)的概念。 現今的全球資訊網是分散式客戶– 伺服器服務。 p.148
22
範例 6.1 假設我們需要由一份含有可資參考的文檔與圖片的科學文件中擷 取資料,如圖 6.13所示。 圖 6.13 範例6.1 p.149
23
各廠商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商業瀏覽器,用以解析與顯示網頁。而所有的瀏覽器幾乎都擁有相同的架構,它們包含了三個部分:控制器、客戶協定與直譯器。
網頁客戶(瀏覽器) 各廠商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商業瀏覽器,用以解析與顯示網頁。而所有的瀏覽器幾乎都擁有相同的架構,它們包含了三個部分:控制器、客戶協定與直譯器。 控制器接收來自使用者的要求,並利用客戶程式存取文件。 待接收到文件後,則利用直譯器將文件內容顯示於螢幕上。 網頁伺服器 網頁被儲存於伺服器中,每當由網路傳來要求,相對應的文件就會被傳送至客戶處。 p.150
24
通用資源定址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 各網頁如同檔案,需要一個唯一的識別符號,用以與其他網頁區分。
利用三個識別符號:主機(host)、埠號(port)與路徑(path)來識別網頁。 然而在識別網頁前,我們必須先告知瀏覽器,我們將使用的客戶–伺服器應用〔協定(protocol)〕是哪一種,這代表著我們就需要四種識別符號來識別網頁。 p.150
25
❏協定(protocol) :第一個識別符號是個簡稱,主要用來表示我們存取網頁所需的客戶 –伺服器程式。
❏主機(host):此識別符號可以是伺服器IP位址,或其為唯一的網路名稱。 ❏埠號(port) :埠號為一 16 位元之整數,一般客戶 – 伺服器應用皆已預先定義其埠號。 ❏路徑(path) :用以識別檔案的位置與檔名,此識別符號格式通常與設備使用的作業系統相關。以 UNIX 為例,路徑是由目錄名/檔案名組合而成。 將這四個識別符號組合成通用資源定址器(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並以三個分隔符號隔開,如下所示: p.150
26
超文件傳輸協定(HTTP) 超文件傳輸協定(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屬於協定的一種,用以定義客戶– 伺服器程式要如何撰寫,才能從全球資訊網中取回網頁內容。HTTP 客戶傳送一項要求,HTTP 伺服器則回傳以滿足其需求。伺服器會使用編號 80 的埠號,而客戶則使用隨意給定的臨時埠號。 p.150
27
檔案傳輸協定(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 TCP/IP 給定的標準協定,用來由某台主機複製檔案到另一台主機。
28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或 email)〕讓使用者可以彼此交換訊息,從這個應用的本質來看,它有別於前面討論過的其他應用。
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或 )〕讓使用者可以彼此交換訊息,從這個應用的本質來看,它有別於前面討論過的其他應用。 圖 6.15 常見的情境 p.152
29
最初的遠端登入協定之一是 TELNET,它是終端網路(TErminaL NETwork)的簡寫。
終端機 最初的遠端登入協定之一是 TELNET,它是終端網路(TErminaL NETwork)的簡寫。 雖然 TELNET 協定會要求登入者輸入帳號與密碼,但它仍然存有被駭入侵的漏洞,這是因為它傳送所有的資料,包含密碼等都是以明文(而非密文)傳送,駭客因此可以藉由竊聽,獲得登入者的帳密。 由於此資安議題,導致 TELNET 的使用縮減,也因此有利於其他協定,例如:安全殼(SSH)的發展。 p.153
30
雖然安全殼(Secure SHell;SSH)僅是個資安應用程式,但基於資安理由,今日被應用於許多地方,例如遠端登入與檔案傳輸。
安全殼最初的設計是為了用來取代TELNET,現有兩個 SSH 版本:SSH-1 與 SSH-2,兩者彼此完全不相容。 版本SSH-1,由於存在著資安漏洞,因此現在已不受重視。 現行應用的版本被稱為 SSH-2。 p.153
31
人們習慣使用主機名稱,而非數字形式的 IP 位址。因此在網際網路上,就需要一個目錄系統用來將主機名稱對應至 IP 位址。
網域名稱系統(DNS) 人們習慣使用主機名稱,而非數字形式的 IP 位址。因此在網際網路上,就需要一個目錄系統用來將主機名稱對應至 IP 位址。 接下來的六個步驟,可由主機名稱找到其對應的 IP 位址 : 1. 使用者傳送主機名稱給檔案傳輸客戶。 2. 檔案傳輸客戶轉送主機名稱給 DNS 客戶。 3. 每台電腦在啟動之初,就會知道至少一台 DNS 伺服器位址。DNS 客戶傳 送主機名稱訊息給此 DNS 伺服器,要求提供檔案傳輸伺服器的位址。 4. DNS 伺服器回應檔案傳輸伺服器的 IP 位址。 5. DNS 客戶轉送此 IP 位址給檔案傳輸客戶。 6. 檔案傳輸客戶此時就可使用接收到的 IP 位址存取檔案傳輸伺服器。 p.154
32
圖 6.16 DNS 功用 p.154
33
設定給機器的名稱必須謹慎地從命名空間中選出,命名空間中的名稱與 IP 位址繫結在一起。
一般而言,在命名空間(name space)中會以階層方式來對應名稱與位址的關係。此階層式命名空間(hierarchical name space)中,名稱被分成數個部分。 第一部分定義組織的性質,第二部分定義組織的名稱,第三部分定義在該組織中的部門。 命名空間的管理與控制採非集中式,中央命名管理單位指定命名的前二部分:性質與組織名稱。 而名稱剩餘的部分,則交由該組織自行維護。組織可以擷取該主機或資源的字首或字尾,加入該主機名稱的剩餘部分,不需要擔心其他組織也使用相同的字首,即使完全相同,結合第一與第二部分的整個位址也不會相同。 caesar.first.com caesar.second.com p.155
34
DNS 是一個可適用於不同作業平台的協定。 在網際網路中,網域名稱空間(domain name space)(樹)最初被分割成三個不同段:
一般網域 國家網域 反向網域(現已不被支持) p.155
35
註冊主機根據其行為用途定義其一般網域(generic domains),樹中的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網域的索引。
圖 一般網域 p.155
36
請觀察這棵樹,你可以察覺一般網域段的第一層有 14 個標籤,這些標籤分別描述了組織的型態,分別列出如表 6.1。
表 6.1 一班網域標籤 p.156
37
國家網域(country domains)段使用兩個字元的國家縮寫字(例如 us 是美國)。
第二個標籤可以代表組織或更特別的國家命名,例如,美國使用每個州的縮寫字作為us 的細分(例如 ca.us),圖 6.18 表示了國家網域段。網址 uci.ca.us 可以翻譯為美國加州 Irvine 大學,加州大學系統。 圖 國家網域 p.156
38
6.2.9 同儕架構(Peer-to-peer paradigm)
第一個同儕架構是檔案分享,可回溯至1987 年 12 月,Wayne Bell 建立了 WWIVnet,一個 WWIV(第四次世界大戰)佈告欄軟體。 1999 年 7 月,Ian Clarke 設計了 Freenet,一個非集中式、對抗審查制度的分散資料商店,透過同儕網路較強的匿名保護,致力於提供言論自由。 同儕獲得更多人喜愛是因為 Napster ( ),一個由 Shawn Fanning 建立的音樂檔案分享服務,雖然免費副本與由使用者提供的分散音樂檔案,導致 Napster 因盜版而被控訴,最後關閉了這項服務,但已為稍後出現的同儕分散式檔案模式做了鋪作。 p.156
39
Gnutella 第一次發行於 2000 年 3 月,之後的跟隨者有 FastTrack(Kazaa 使用)、BitTorrent、WinMX 與 GNUnet,分別為 2001 年的 3 月、4 月、5 月與 11 月。 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已準備好成為資源分享的同儕,並架構出同儕網路。當網路中某人釋放出某個檔案(例如聲音或影像檔)分享,就可讓網路的其他同儕取用。感興趣的同儕可連線至這台存有檔案的電腦下載檔案,在一個同儕下載檔案後,就有兩台電腦可開放讓其他同儕下載,隨著加入的同儕與下載的數量愈來愈多,此團體就有更多的檔案副本可供使用。由於同儕的名單時大時小,那麼要如何保持正確的同儕名單與檔案位置呢?要回答此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切割 P2P 網路成兩類: 集中式與非集中式。 p.156
40
集中式同儕網路使用客戶– 伺服器架構來儲存目錄系統,提供所有同儕與檔案列表,但檔案的存放與下載則採用同儕架構。
集中式網路 集中式同儕網路使用客戶– 伺服器架構來儲存目錄系統,提供所有同儕與檔案列表,但檔案的存放與下載則採用同儕架構。 故集中式同儕網路有時可視為混合式同儕網路,Napster 為集中式同儕範例。在這類網路,加入者必須先向中央伺服器註冊,再提供其 IP 位址與欲分享的檔案列表。 為了避免系統崩潰,Napster 使用了數個有類似功能的伺服器。 同儕網路中的使用者想要尋找某特定檔案,會將要求傳送給中央伺服器,再尋找目錄後,中央伺服器會回覆擁有此檔案的節點與其 IP 位址。 這名使用者選擇其中一個節點進行連線,並下載檔案。當有新的節點加入或離開時,目錄會持續更新。 p.157
41
集中式網路雖然讓目錄的維護變得比較簡單,但仍存有許多缺點。
當目錄的存取量變大時,會使系統效能降低,中央伺服器易被攻擊。此外若全數當機,將使系統停擺。 此系統的這些集中式設備最終亦因 Napster 版權訴訟失利,於 2001 年 7 月全部停機。 2003 年,Roxio 又重新開始新 Napster 運轉,目前第 2版 Napster 是合法的付費音樂網站。 p.157
42
重疊網路中的節點彼此連結方式,大致可分成無結構式與結構式兩類。
非集中式網路 非集中式同儕網路不依靠集中式的目錄系統,此模式下的同儕將它們建置成一重疊網路(overlay network),這是一個架構在實體網路之上的邏輯網路。 重疊網路中的節點彼此連結方式,大致可分成無結構式與結構式兩類。 在無結構式同儕網路中,節點彼此隨機連結。在無結構式同儕網路中搜尋檔案並非有效率的搜尋,因為搜尋檔案的要求,要先充斥整個網路,這不但造成流量大增,搜尋檔案的要求還不見得能被解析。 此類網路的兩個範例為 Gnutella 與 Freenet。 結構式網路使用預先定義的一組規則連結節點,這讓搜尋的要求能被有效率地解析,最常見的技術是分散式雜湊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DHT)。 BitTorrent 是一個頗受歡迎,且使用 DHT 技術的同儕檔案分享協定。 p.157
43
6.3 傳輸層 在 TCP/IP 組中傳輸層(transport layer)位於應用層與網路層之間,它提供服務給應用層,並接收來自網路層的服務。 傳輸層行程至行程連線,扮演著客戶程式與伺服器程式間的聯絡人。 傳輸層是 TCP/IP 協定組的心臟,它是點對點的邏輯載具,用以在網際網路上從某端點傳送資料至另一端點。 p.158
44
圖 傳輸層中的邏輯連線 p.158
45
傳輸層協定的第一個任務, 就是提供行程對行程通訊(process-to-process communication)。
傳輸層服務 行程對行程通訊 傳輸層協定的第一個任務, 就是提供行程對行程通訊(process-to-process communication)。 行程是指一個應用層實體(執行中的程式),會使用傳輸層的服務。 網路層會承擔電腦層級(主機對主機通訊)的通訊責任,一網路層協定僅能將訊息傳遞至目的電腦,這並非一個完整的傳遞。 訊息還需要傳遞給目的機器上正確的行程,這就是傳輸層協定要接手的工作。 p.159
46
傳輸層協定要承擔將訊息傳遞給適當行程的責任,圖 6.20 顯示了網路層與傳輸層的工作範圍。
圖 網路層與傳輸層 p.159
47
雖然僅有少數方式可達到行程對行程通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客戶– 伺服器架構。
定址:埠號 雖然僅有少數方式可達到行程對行程通訊,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客戶– 伺服器架構。 一個在本地主機上的行程(客戶),需要來自遠端主機上行程(伺服器)的服務,這兩個行程有著相同的名稱。 為了達到通訊的目的,我們必須定義本地主機、本地行程、遠端主機與遠端行程。 IP 位址代表本地主機與遠端主機。 埠號(port numbers)則定義機器上的行程。 在 TCP/IP 協定組,埠號介於 0 到 之間(16 位元)。 p.159
48
利用埠號來定義客戶程式,這些埠號被稱為短期埠號(ephemeral port number)。
通常建議的短期埠號會大於1023,以讓這些客戶/伺服器程式順利工作。 伺服器行程也有其埠號,通常這些埠號為固定。 圖 埠號 p.159
49
使用者資料包協定(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傳輸層協定 使用者資料包協定(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係屬非連線導向、不可靠的傳輸協定。它對網路層的服務,除了以行程對行程通訊取代主機對主機通訊外,沒有增加任何功能。 UDP 封包稱為使用者資料包(user datagrams),擁有固定的標頭大小:8 位元組。另外,UDP 資料包的大小必須小於 65535位元組,因為資料包被封裝於 IP 封包內。 圖 6.22 埠使用者資料包格式 p.160
50
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係屬連線導向、可靠的傳輸協定。
在傳輸層,TCP 聚集若干位元組,稱為資料段(segment)。 TCP 會在每個資料段加上標頭(用於控制用),並將其向下傳給網路層進行傳遞。 圖 6.23 TCP資料段 p.161
51
6.4 網路層 在 TCP/IP 協定組中,網路層承擔著由主機對主機傳送訊息的責任。
6.4 網路層 在 TCP/IP 協定組中,網路層承擔著由主機對主機傳送訊息的責任。 如圖6.24所示,網路層被包含於來源端主機、目的端主機與路徑上所有的路由器(R2, R4, R5 與 R7)。 來源端與目的端主機包含了所有五層 TCP/IP 協定組,若路由器僅作為封包路由用,則僅需使用前三層。 若用於控制用,也會需要傳輸層與應用層。 在路徑上的路由器通常具備兩個資料鏈結層與兩個實體層,這是因為它由一個網路接收封包,再將其傳送至另一個網路。 p.161
52
圖 6.24 網路層通訊 p.162
53
網路層的第一個任務是打包(packetizing):在來源端將承載資料封裝於網路層封包內,並在目的端由網路層封包內將承載資料解封裝出來。
網路層所提供的服務 網路層的第一個任務是打包(packetizing):在來源端將承載資料封裝於網路層封包內,並在目的端由網路層封包內將承載資料解封裝出來。 換句話說,網路層的任務就是將承載資料從來源端送至目的端,而不改變它或使用它。 圖 6.25 網路層打包 p.162
54
網路層封包的傳送,是屬於不可靠的傳送。這意味著封包可能在途中損壞、遺失與重複傳送。
封包傳送 不可靠的傳送 : 網路層封包的傳送,是屬於不可靠的傳送。這意味著封包可能在途中損壞、遺失與重複傳送。 非連線導向傳送 : 網路層的傳送亦為非連線導向,但在此處的非連線導向,並非指的是傳送端與接收端之間沒有實體連線,而是指網路層視所有封包彼此獨立。 p.163
55
圖 封包途經不同路徑 p.164
56
尋徑(routing) 一實體網路是許多網路(LANs 與 WANs)與路由器的組合彼此連接,這就意味著由來源端至目的端可能有超過一條以上的路徑。網路層肩負的責任就是找出一條最佳的路徑,並有一套特定策略決定最佳路徑的定義。 在今日的網際網路,藉由執行某些尋徑協定(routing protocols)可以讓這些路由器彼此合作,交換鄰近的路徑資料,提出一致的路由表,以利封包抵達後用以尋徑。 p.164
57
網路層有數個協定,主要的協定被稱為網際網路協定(IP),而其他的協定則是用以輔助 IP 協定。
網路層協定 網路層有數個協定,主要的協定被稱為網際網路協定(IP),而其他的協定則是用以輔助 IP 協定。 第四版網際網路協定(IPv4) 大多數的系統皆使用,此版本位址空間與封包格式長度有限。 第六版網際網路協定(IPv6) 新版本 IP 協定被稱為第六版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或稱為新世代網際網路協定(IP new generation;IPng),它擴增了 IPv4 的位址空間,也重新設計了 IP 封包的格式,並修改了部分的輔助協定。 p.164
58
IPv4 位址是一個含有 32 個位元,唯一且通用的位址,可用來定義主機或路由器等裝置連線。
使用於 TCP/IP 協定組 IPv4 層的識別符號,用於辨認網際網路上的每個裝置連線,稱為網際網路位址(Internet address)或 IP 位址。 IPv4 位址是一個含有 32 個位元,唯一且通用的位址,可用來定義主機或路由器等裝置連線。 IP 位址指的是連線的位址,並不是主機或路由器位址,因為如果以上裝置移到另一個網路,IP 位址可能就會跟著變動。 IPv4 位址唯一,它定義了一條(也只能是一條)連至網際網路的連線。 p.164
59
常見的三種 IPv4 表示法: 圖 6.27 位址表示法 二進位表示法(以 2 為基底)
點– 十進位表示法(dotted-decimal notation)(以 256 為基底) 十六進位表示法(以 16 為基底) 圖 位址表示法 p.165
60
32 位元 IPv4 位址同為階層式,但僅切割成兩個部分。位址的第一個部分稱為前置(prefix),用來定義網路。位址的第二個部分稱為後置(suffix),用來定義節點(連線至網際網路之設備)。
61
網路層的封包稱為資料包,圖 6.29 顯示了 IPv4 資料包格式。 資料包是可變長度的封包,包含了兩部分:標頭與承載資料。
標頭長度介於 20 到 60 個位元組,內含一些用以尋徑與傳送的必要資訊。請注意,一個位元組含有 8 個位元。 圖 IPv4 資料包 p.165
62
為了預防位址耗盡,IPv6 使用 128 位元定義任一連上網際網路之設備。
位址可使用二進位或冒號– 十六進位格式表示,前者用於電腦內儲存位址,後者則較適合人們使用 圖 6.30 IPv6 位址表示法 p.166
63
實際上 IPv6 位址包含三個階層:場所(組織)、子網路與主機連線,如圖 6.31。
64
圖 6.32 顯示了 IPv6 資料包格式,此版本封包亦為可變長度,包含了兩個部分:標頭與承載資料。
標頭長度固定為 40 個位元組,若有延伸標頭將置放於承載資料中。 圖 IPv6 資料包 p.167
65
6.5 資料鏈結層 TCP/IP 協定組沒有定義資料鏈結層(data-link layer)的協定,此層屬於網路的範疇,而相連的網路會構成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是透過連結設備(路由器或交換器),將許多網路連接在一起。當資料包從某台主機傳送至另一台主機時,會途經這些網路。 p.168
66
圖 6.33 資料鏈結層通訊 p.168
67
應用層、傳輸層與網路層都是端點對端點間通訊,但在資料鏈結層則變成節點對節點(node-to-node)間通訊。
節點與鏈結 應用層、傳輸層與網路層都是端點對端點間通訊,但在資料鏈結層則變成節點對節點(node-to-node)間通訊。 在網際網路中,由某點傳送的資料,會途經許多網路(LANs 與 WANs),才能抵達另一個節點。這些 LANs 與 WANs 藉由路由器彼此相連。我們習慣將兩終端主機與經過的路由器視為節點(nodes),節點間的網路視為鏈結(links)。 p.169
68
圖 6.34 為一條僅有六個節點的路徑上之鏈結與節點的表示法。
圖 節點與鏈結 p.169
69
區域網路(LAN)是一電腦網路,可用於一棟建築物或一個校園等小範圍區域。
區域網路 區域網路(LAN)是一電腦網路,可用於一棟建築物或一個校園等小範圍區域。 區域網路雖然可被當成一獨立網路使用,用以連接組織內的電腦,以分享彼此的資源,但今日大多數的區域網路,也都會連接至廣域網路(WAN)或網際網路。 p.169
70
乙太區域網路於 1970 年代由 Rober Metcalfe 與 David Boggs 發展出來,經歷了四代演變:
有線 LANs:乙太網路(IEEE 802.3) 乙太區域網路於 1970 年代由 Rober Metcalfe 與 David Boggs 發展出來,經歷了四代演變: 標準乙太網路(Standard Ethernet;10 Mbps) 快速乙太網路(FastEthernet;100 Mbps) 千兆乙太網路(Gigabit Ethernet;1 Gbps) 與十千兆乙太網路(或稱為京速乙太網路) (10 Gigabit Ethernet;10 Gbps) p.169
71
資料並非一個位元接著一個位元傳送,而是一次傳送一堆位元,這些位元會被打包成一個訊框(frame)。
標準乙太網路 我們將資料傳輸率 10 Mbps(每秒傳送一千萬個位元)之原始乙太網路,視為標準乙太網路。所謂資料傳輸率,是指資料從設備離開至 LAN 的速度。 資料並非一個位元接著一個位元傳送,而是一次傳送一堆位元,這些位元會被打包成一個訊框(frame)。 訊框並非僅僅攜帶由傳送端送到目的端的資料,還會攜帶像來源位址(48 位元)、目的位址(48 位元)、資料型態、資料與一些控制位元。 這些控制位元擔任守衛工作,檢查傳送過程資料的完整性。 p.170
72
若我們將訊框視為一封由傳送端郵寄到接收端的信,信封內是將要傳送的資料,而其他的資訊就像寫在信封上的地址。
在 LAN 例子中,所有資料都被封裝於訊框中。 圖 6.35 顯示了乙太區域網路與其訊框格式。 圖 乙太網路訊框 p.170
73
1990 年代,由於乙太網路技術躍進,將傳輸速率提高至 100 Mbps,因此被稱為快速乙太網路。
快速乙太網路的設計者希望它能與標準乙太網路相容,因此協定的大部分內容,包含定址法、訊框格式等,仍然保持不變。 但標準乙太網路的傳輸速率,則必須加以修訂。 千兆乙太網路 由於對更高資料傳輸率的需求,千兆乙太網路(Gigabit Ethernet)協定(1000Mbps)被設計出來。 千兆乙太網路的目標是提升資料傳輸率到每秒一千兆位元,但仍須保有位址長度、訊框格式,與最大及最小訊框長度不變。 p.170
74
十千兆乙太網路( 京速乙太網路) 在最近幾年,為了讓乙太網路可應用於大都會區域,因此進行了技術的延伸,讓資料傳輸率與涵蓋距離提升,以致於乙太網路可以被使用於 LAN 與 MAN(大都會網路)。 十千兆乙太網路的設計目標,可被歸納為:將資料傳輸率提升至每秒傳送十千兆位元,保持相同的訊框大小與格式,並可讓 LANs、MANs 與 WAN 間互連變成可能。今日如此的傳輸速率,僅有光纖技術才能達到。 p.170
75
無線通訊是近來成長最為快速的技術之一,隨處可見無線使用裝置的需求。
無線 LANs 無線通訊是近來成長最為快速的技術之一,隨處可見無線使用裝置的需求。 我們可發現無線與有線 LANs 的最大差異,在於傳輸媒介。 在有線 LAN 中,我們使用纜線連接所有主機。 在無線 LAN 中,傳輸媒介是空氣,訊號一般而言是以廣播形式傳送。 在無線LAN 中,若主機彼此欲進行通訊,他們共用同一傳輸媒介(多點存取)。 在此有兩種技術可被應用:無線乙太網路與藍芽。 p.171
76
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已就無線 LAN 規格進行定義,此處的無線 LAN,有時可視為無線乙太網路或 WiFi(無線保真的簡寫)。
無線乙太網路(IEEE ) 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已就無線 LAN 規格進行定義,此處的無線 LAN,有時可視為無線乙太網路或 WiFi(無線保真的簡寫)。 WiFi 就是無線 LAN,為 WiFi 聯盟所認證。 此聯盟為一全球性非營利工業協會,擁有超過 300 企業會員。 此標準定義了兩種服務:基本服務集合(BSS)與延伸服務集合(ESS),後者使用延伸設備(存取點或AP)扮演交換器角色,用以連到其他的 LANs 或 WANs。 圖 6.36 顯示了這兩種服務。 p.171
77
圖 BSSs 與 ESSs p.171
78
藍芽(Bluetooth)是一無線 LAN 技術,設計用來連接具有不同功能的裝置,他們彼此距離很近時可使用藍芽連接。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藍芽 LAN 亦是無線隨意網路,這意味著此網路是自發形成;網路中的裝置,有時稱為小機器,可以彼此尋得,並組成一微網路。 藍芽 LAN 亦可連線至網際網路,只要這些小機器中的某一台具有聯網能力。 藍芽 LAN 天生規模就不大,如果同時有許多小機器想要連線,就會造成混亂。 藍芽技術可應用於許多地方,像無線滑鼠或鍵盤等周邊裝置,都可利用藍芽技術與電腦通訊。 在小型照護中心,監視裝置與感測器之間亦可透過藍芽進行通訊。 家庭保全裝置可利用此技術,連接不同的感測器至主保全控制器上。 會議出席者可對他們的手提電腦進行同步。 p.171
79
今日的乙太網路有多種有線 WANs,部分是點對點,另一些是交換式 WANs。
今日我們能使用數個點對點無線網路,提供所謂的最後一哩服務,用以提供住戶 與企業連線至網際網路。 p.172
80
撥接網路或連線使用電信網路所提供的服務傳送資料,而電信網路起源於 1800年代末期,系統建立之初是為了要傳送語音。
撥接服務 撥接網路或連線使用電信網路所提供的服務傳送資料,而電信網路起源於 1800年代末期,系統建立之初是為了要傳送語音。 1980 年代起,電信網路除了語音外也開始傳送資料。 就在最近十年,電信網路經歷了多項技術轉變。 由於對數據通訊的需求,導致撥接數據機的發明。 數據機(modem)此名詞是一合成字,可視為兩個不同功能實體所組成的裝置:一是訊號調變器(modulator),另一是訊號解調變器(demodulator)。 調變器可將資料轉變成訊號,而解調變器則是將訊號還原為資料。 p.172
81
圖 以撥接網路存取網際網路 p.172
82
數位用戶迴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技術是最能達成高速通訊的技術之一。
DSL 是一組技術的集合,彼此的第一個字皆不相同(ADSL、VDSL、HDSL 與 SDSL)。 此集合中的第一個稱為非對稱 DSL(asymmetric DSL;ADSL)。 相較於上傳方向(由用戶端至網際網路),ADSL 提供下載方向(由網際網路至用戶端)較高的資料傳輸率(位元率),這也說明了它為何稱為非對稱式(見圖 6.38)。 p.172
83
圖 ADSL 點對點網路 p.173
84
電纜網路最初設立的原因是為了接收電視節目,這些用戶可能因為阻隔物,以致無法收到訊號。
電纜網路(Cable Network) 電纜網路最初設立的原因是為了接收電視節目,這些用戶可能因為阻隔物,以致無法收到訊號。 電纜網路尚可經由微波連線存取遠端的廣播站台。 DSL 技術則透過本地迴路,提供高資料傳輸率連線給終端用戶 然而因為 DSL 使用現有無遮蔽式雙絞線傳送,線材極易受到干擾影響,導致限制了資料傳輸率的上限,解決方式之一就是改用電纜網路。 p.173
85
交換式有線 WANs,用以連上網際網路的骨幹。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過去已設計了數個協定,像 SONET 或 ATM。
圖 纜線服務 p.174
86
它提供兩種服務(固定式WiMAX),一是由主站台連至固定式站台,一是由主站台連至像手機式的移動站台。
無線 WANs 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Access;WiMAX)是 DSL 或電纜的無線版本,用以連線至網際網路。 它提供兩種服務(固定式WiMAX),一是由主站台連至固定式站台,一是由主站台連至像手機式的移動站台。 圖 6.40 WiMAX p.174
87
無線 WAN 是蜂巢式電話,最早用於語音通訊,但今日也使用於網際網路通訊。
蜂巢式電信網路 無線 WAN 是蜂巢式電話,最早用於語音通訊,但今日也使用於網際網路通訊。 在蜂巢式網路中,將地表分割成若干細胞。 基地台固定式天線隨時等待接收各移動站台之通訊,當使用者移動至另一個細胞涵蓋範圍時,與行動裝置的通訊便切換至新基地台天線。 p.174
88
衛星網路(satellite network)可讓地球的某點與另一點通訊,它是由若干節點組合而成。
網路中的節點可能是衛星、地面收發站或終端客戶設備(電話)。 衛星網路就像蜂巢式網路,將地表分割成若干細胞。 衛星可傳送或接收來自地球任何地方的通訊,不管它們有多遠。 這讓地球上那些未開發區域進行高品質通訊變得可行,不需要投入巨資完成基礎建設。 p.174
89
6.6 實體層 實體層扮演的角色,是將來自資料鏈結層的位元資料轉換為電磁訊號並進行傳送。 在位元轉換為訊號後,訊號藉著傳輸媒介進行傳送。
6.6 實體層 實體層扮演的角色,是將來自資料鏈結層的位元資料轉換為電磁訊號並進行傳送。 在位元轉換為訊號後,訊號藉著傳輸媒介進行傳送。 圖 實體層通訊 p.175
90
實體層通訊是節點對節點的通訊,但彼此交換的是電氣訊號。 實體層的主要功能,是在節點間進行位元傳送。
資料與訊號 實體層通訊是節點對節點的通訊,但彼此交換的是電氣訊號。 實體層的主要功能,是在節點間進行位元傳送。 然而位元是儲存於節點記憶體內的表示方式,有兩種可能的值,無法被送入傳輸媒介(有線或無線)直接傳送;位元在傳送前,必須先轉換為訊號,因此實體層的主要任務,就是有效率地將這些位元轉換為電氣訊號。 p.176
91
資料可以是類比資料或數位資料。類比資料(analog data)意指資訊是連續的,像人類發出的聲音呈現連續值。
類比與數位 資料可以是類比資料或數位資料。類比資料(analog data)意指資訊是連續的,像人類發出的聲音呈現連續值。 數位資料(digital data)擁有離散值,例如儲存於電腦記憶體中的資料,呈現 1或 0 的形式,可以被轉換為數位訊號或經過調變成為類比訊號,以利於送入媒介中傳輸。 一類比訊號(analogsignal)在週期時間內,強度變化擁有無限多準位。就如同由大小為 A 的波變化至 B時,由於此變化是連續的,必然會經過這條路徑上無限多個點(值)。 數位訊號(digital signal)包含有限數目的值。雖然每個值可以是任意大小,但常簡化以 1 或 0 表示。 p.176
92
要顯示訊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訊號繪製於一正交軸上。垂直軸表示訊號的大小或強度,水平軸表示時間。
圖 類比與數位訊號的比較 p.176
93
利用電腦網路將資訊由一點傳送至另一點,為了達成此目的,必須要先將資訊轉換為數位訊號或類比訊號才能傳送。
數位傳輸 利用電腦網路將資訊由一點傳送至另一點,為了達成此目的,必須要先將資訊轉換為數位訊號或類比訊號才能傳送。 若要傳送的資料是數位資料,我們需要使用數位–數位轉換(digital-to-digital conversion)技術,將數位資料轉換為數位訊號。 若為類比資料,我們就需要使用類比– 數位轉換(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技術,將類比資料轉換為數位訊號。 p.176
94
若一數位資料欲以數位訊號傳送,我們需要使用數位– 數位轉換,將數位資料轉換為數位訊號。
數位–數位轉換 若一數位資料欲以數位訊號傳送,我們需要使用數位– 數位轉換,將數位資料轉換為數位訊號。 雖然有許多技術可完成,但我們以最簡單的形式,將一組位元以訊號準位形式表示於圖 6.43。 圖 數位– 數位轉換 p.177
95
由於數位訊號較不易受雜訊影響,因此現今趨勢是將這些類比訊號轉變為數位資料。
類比–數位轉換 由於數位訊號較不易受雜訊影響,因此現今趨勢是將這些類比訊號轉變為數位資料。 雖然有許多技術可完成,但最簡單的方式是對類比訊號取樣,獲得一組數位資料,將其轉換為數位訊號,如圖 6.44 所示。 圖 6.44 類比– 數位轉換 p.177
96
雖然數位傳輸令人滿意,但它需要專用通道。當沒有專用通道可用時,類比傳輸就成了唯一個選擇。
類比傳輸 雖然數位傳輸令人滿意,但它需要專用通道。當沒有專用通道可用時,類比傳輸就成了唯一個選擇。 數位– 類比轉換(digital-to-analog conversion)是根據數位資料的內容,改變類比訊號的某個特性之處理過程。 圖 數位– 類比轉換 p.177
97
類比–類比轉換(analog-to-analog conversion)是根據類比資料的內容,改變類比訊號的某個特性之處理過程。圖 6
圖 類比– 類比轉換 p.178
98
6.7 傳輸媒介 實體層產生電氣訊號後,需要傳輸媒介才能從這點傳送至那點。實際上傳輸媒介位於實體層之下,並直接受實體層控制。我們也可以說,傳輸媒介屬於第零層。圖6.47 顯示了傳輸媒介的位置及與實體層間的關係。 傳輸媒介(transmission medium)可廣義地解釋為,任何可由來源端攜帶資訊至目的端的媒介。 在電信領域,傳輸媒介可以分成兩大類:導引式與非導引式。導引式媒介包含了雙絞線纜、同軸電纜與光纜,非導引式傳輸媒介為自由空間。 圖 6.47 傳輸媒介與實體層 p.178
99
導引式媒介 導引式媒介(guided media)指的是能提供管線使某兩裝置連通,包含雙絞線纜(twisted-pair cable)、同軸電纜(coaxial cable)與光纜(fiber-optic cable)。圖 6.48 顯示了這三種導引式媒介。 圖 6.48 導引式媒介 p.179
100
雙絞線纜 雙絞線包含了兩根導體(通常是銅),每一根導體都有塑膠絕緣包覆,互絞在一起。兩條線中的一根用來將訊號傳送至接收端,另一根則用來當作接地參考,接收端由兩線差異中取出訊號。當訊號由傳送端送出後,干擾(雜訊)就會同時影響兩條線,產生不想要的訊號(雜訊)。 p.179
101
取代兩條線,同軸電纜擁有一中心導體(通常是銅),包覆絕緣材料後,外層包覆金屬導體,此導體可能是薄片、網狀或兩者的組合。
外層的金屬包覆既可作為屏蔽防止雜訊干擾,又可作為第二條導體形成電路迴路。 外層導體外,仍會加上絕緣外皮,最後整個電纜再加上塑膠包覆作為保護。 傳統的有線電視網路,整個網路皆使用同軸電纜,但現今有線電視業者以光纜取代了大多數的傳輸媒介。混合式網路中,僅網路邊緣,也就是靠近用戶端建築,使用同軸電纜。 p.180
102
光纜是以玻璃或塑膠為核心製成,並以光訊號進行傳送。
光纖電纜 光纜是以玻璃或塑膠為核心製成,並以光訊號進行傳送。 使用的技術是當光束遇到折射率較低的材質時,會發生全反射,因此外層以折射率較低的材料(稱為纖核)包覆核心,引導光於核心中行進。 由於光纜寬頻特性成本效益佳,因此常被使用於建構骨幹網路。 p.180
103
現今無線通訊使用三個頻段的電磁頻譜:無線電波、微波與紅外線。
非導引式媒介 非導引式媒介(unguided media)因電磁波傳送,故無需使用實體導體,此種通訊型態即為無線通訊。訊號一般透過自由空間廣播,因此只要擁有接收裝置,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圖 6.49 顯示用於無線通訊 3 KHz 至 900 THz 的電磁頻譜。 現今無線通訊使用三個頻段的電磁頻譜:無線電波、微波與紅外線。 圖 無線通訊使用之電磁頻譜 p.180
104
電磁波頻率範圍介於 3 KHz 至 1 GHz 間,稱為無線電波,大部分被使用於無線電通訊。
微波 電磁波頻率範圍介於 1 至 300 GHz,稱為微波。因微波具單向性,所以天線用於微波傳送時,波束範圍較窄,這意味著傳送天線與接收天線需要排在一直線上。單向特性具有的顯著優點是,排在直線上的天線對,不易干擾其他排成直線的天線對。 p.180
105
紅外線波(Infrared waves)頻率介於 300 GHz 至 400 THz(波長介於 1 毫米至770 奈米),常用於短距離通訊。
由於頻率高、波長短,因此無法穿透牆壁,此有利特性可預防系統間彼此干擾;在一房間內的短距離通訊,不會受到隔壁房間的另一個系統影響。當我們使用紅外線遙控時,不會妨礙鄰居的遙控。也正因如此,這樣的特性使得紅外線信號無法運用於長距離通訊,同時,我們也無法於戶外使用,因為陽光中含有紅外線波,將干擾通訊的進行。 p.181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