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一、毒性物质概述 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
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化学工业中,毒性物质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原料、中间体、产品、溶剂、催化剂等。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涉及毒物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2
二、毒性物质的分类 按存在的物理状态分:粉尘、烟尘、烟雾、蒸气、气体等。
按生物作用分: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和致畸胎性等。 按损害的系统分:神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全身毒性等。 目前常用的分类:1.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2.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 3.强酸和碱性物质 4.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 5.窒息性惰性气体 6.有机毒物 7.农药毒物 8.染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
3
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概念。
剂量—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内产生一定标准作用的个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 剂量—响应关系是制定毒性物质卫生标准的依据。
4
常用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 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 7.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5
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一、无机化工 二、有机化工 三、化肥和农药 四、材料工业 五、涂料、染料和其他专用产品 六、化学试剂、催化剂和助剂
6
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 一、刺激性气体 1.氯气 2.光气 3.氮氧化物 4.二氧化硫 5.氨
7
二、窒息性气体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四、有机化合物 1.一 氧化碳 2.氰化氢 3.硫化氢 1.汞 2.铅 3.铬 1.苯 2.硝基苯和苯胺
3.有机氟化合物 4.有机磷农药
8
第四节 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 一、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化学结构是物质毒性的决定因素。
饱和脂肪烃类对有机体的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在碳链中若以支链取代直链,毒性减弱;如果碳链首尾相联成环,毒性增强。 一般认为,对称程度越高,毒性越大;对于几何异构体的毒性,一般认为顺式异构体的毒性大于反式异构体。 有机化合物的氢取代基团对毒性有显著影响。
9
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1.溶解性 毒性物质的溶解性越大,侵入人体并被人体组织或体液吸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不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有可能溶于脂肪和类脂质中,它们虽不溶于血液,但可以与中枢神经中的类脂质结合,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麻醉作用。 2.挥发度 毒性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与挥发性有直接的关系。挥发性越大,空气中的浓度就越大。有些物质毒性很大,但由于其挥发度很小,其实际危险性不大;有些物质本来毒性不大,但由于其挥发度很大,所以其危险性就大。 3.分散度 粉尘和 烟尘颗粒的分散度越大,就越容易被吸入。
10
三、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 1.浓度和接触时间 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满腔越容易引起中毒。 2.环境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
环境温度越高,毒性物质越易挥发,环境中毒性物质浓度越高,越易中毒。 环境中湿度较大,会增加某些毒物的作用强度。劳动强度对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有显著影响。劳动强度大,吸收速度快,对毒物所致的缺氧更敏感,容易使人疲劳,抵抗力下降。 3.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 多种毒物联合作用的综合毒性较单一毒物的毒性,可以增强,也可以减弱。增强者称为协同作用,减弱者称为拮抗作用。
11
四、个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一般说,少年对毒物的抵抗力弱,成年人较强,女性对毒物的抵抗力较男性弱;对某些致敏性物质,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可以提高对该毒物的耐受能力;患有代谢机能障碍、肝脏或肾脏疾病的人,解毒机能大大削弱,容易中毒。
12
第五节 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1.经呼吸道侵入 2.经皮肤侵入 3.经消化道侵入 二、毒性物质的毒理作用 1.对酶系统的破坏 2.对DNA和RNA合成的干扰 3.对组织和细胞的损害 4.对氧的吸收、运输的阻断作用
13
毒性物质的化学结构通常可以提示毒性作用的特点和毒性的大小 2.毒性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第六节 物质毒性资料的应用 一、毒性物质化学结构与相对分子量 1.毒性物质化学结构 毒性物质的化学结构通常可以提示毒性作用的特点和毒性的大小 2.毒性物质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量与分子组成有关,因此,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往往与分子质量有关。
14
毒性物质蒸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其与空气的密度比。蒸气的相对密度对于吸尘装置的选择和携带风速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毒性物质的物性 1.毒性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一般把熔点在20℃以下、沸点在165℃以下的物质视为挥发性物质。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越低,,就越易挥发。对于气体、蒸气、粉尘、气溶胶,主要要防止其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毒物蒸气的浓度受空气温度的限制。 2.毒性物质的相对密度 毒性物质蒸气的相对密度是指其与空气的密度比。蒸气的相对密度对于吸尘装置的选择和携带风速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毒性物质的溶解度 溶于水又溶于脂肪的毒物,极易被皮肤吸收,接触时应做好皮肤防护措施。 毒性物质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比称为毒性物质油/水分配系数。
15
动物的毒性试验按染毒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人对多数毒物比动物敏感。
三、动物试验和毒性等级 1.动物试验 动物的毒性试验按染毒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人对多数毒物比动物敏感。 粗略估算人的中毒剂量时,可按比较敏感的动物试验资料,应用人的平均体重推算。 2.毒性物质毒性分类 剧毒和高毒类化学品需要严格保管。 低毒和微毒类化学品防毒措施可以放宽一些, 但不可忽视必要的防护。
16
第七节 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 一、职业中毒的定义
1.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的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特点是发病急,病情严重,变化较快,如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后果严重。 2.慢性职业中毒是指长时期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特点是发病慢,初期病情较轻,病程进展缓慢,容易误诊。 3.亚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一般接触工业毒物一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 4.亚临床型职业中毒是指工业毒物在人体内蓄积至一定量,对肌体产生了一定损害,但在临床表现上尚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
17
二、职业中毒特点 职业中毒有明确的工业毒物职业接触史,具有群发性的特点,症状有特异性。 慢性中毒从开始到发病持续时间长,症状逐渐加重;急性职业中毒发病快,接触毒物后即由一定的刺激性症状,随即症状消失,突然发生严重症状。
18
三、职业中毒的诊断依据 1.职业史是职业中毒诊断的主要依据 2.劳动卫生调查包括工艺过程、生产方式、劳动环境、防毒措施、劳动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 3.体格检查包括症状、体征和试验室检查。 四、职业中毒诊断过程 1.急性职业中毒多数是在发生事故时造成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抢救的同时,应积极组织现场调查,了解引起中毒的毒物的种类和浓度。许多毒物是有一定的潜伏期的,在潜伏期内要静心修养,注意观察。 2.慢性职业中毒由于起病慢,病程长,有些中毒又无特异诊断指标,诊断时应注意,,以防误诊。
19
第八节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 1.窒息状态 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直至呼吸停止。
1.窒息状态 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直至呼吸停止。 2.呼吸道炎症 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的炎症。 3.肺水肿 肺间质和肺泡液渗出,致肺组织积液,水肿。 二、神经系统 1.中毒性脑病 脑部由于中毒引起严重器质性或技能性病变。引起中毒性脑病的是所谓亲神经性毒物。 2.周围神经炎 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结构变化与功能障碍。 3.神经衰弱综合症 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
20
三、血液系统 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循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至每立方毫米4000个以下。 2.高铁血红蛋白症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3.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4.心肌损害 心肌或使心肌对肾上腺素应急性增强而产生病变。 四、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中毒包括中毒性口腔炎、中毒性急性肠胃炎、中毒性肝炎及肾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