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席慕容 诸明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席慕容 诸明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席慕容 诸明远

2 作家生平 席慕容,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

3 概况 职业:散文家,诗人,画家,美术系教授 中文名:席慕蓉 外文名:穆伦·席连勃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代表作品:《七里香》,《有一首歌》,《心灵的探索》 中文名:席慕蓉 外文名:穆伦·席连勃 国籍:中国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内蒙察哈尔盟明安旗 出生日期:1943年10月15日

4 生平 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 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 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5 生平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 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 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6 代表作品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 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7 诗歌: 作品特色 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特征。(触景生情,将感情寄托在事物上)
空灵,奇幻,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富有哲理性,很耐读。 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的极美,清新,易懂。 作品特色

8 作品特色 散文: 诗化的散文——出现诗特有的“跳跃感”,省略连接词,排列句子。
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 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 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 ——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问句地重覆运用,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作品特色

9 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也许是因为席慕蓉身为艺术系毕业的专业画家,故常常融入画意,使读者于欣赏其著作的同时,如同翻阅画本似的,沉浸在鲜明的画面中,此写作方式即为席氏之作甚具特色之因。 身为蒙古族的席幕蓉,在创作初期虽从未踏过她的故乡领土,但她的诗、散文中却藏不了蒙古民族的意识,像是表现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相系的乡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学宗教特征的佛禅观念,这是迥异于其它民族的作家的。

10 席慕容说写诗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 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

11 《七里香》创作背景 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 《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 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 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12 关于席慕容的“乡愁” 1943年,课堂上老师对蒙古人的玩笑话,触及了席慕容内心深处对寻根的渴望。
事隔多年,席慕蓉说,如果再遇到这位老师,她真想和他说声抱歉,或许他当时并非有意,而只是想以玩笑的语气让学生打起精神上课而已。 也是要经过这些年后,席慕蓉才慢慢理解了一些事情,她觉得,一个汉人可以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但当他一旦退入自己的族群,用自己族群的眼光发言评论其他族群的文化、信仰乃至一切时,偏见就非常严重了。至少在那堂课上,老师所形容的蒙古,就与父母亲所告诉她的天差地远。

13 关于席慕容的“乡愁” 席慕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9年后,从台湾到欧洲,直到去世,一直没有再回来过。“他不舍得回去。因为他从前的印象那么好,他怕破坏自己的印象。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席慕容说。 席慕容自己在台湾当美术教授时,学校附近有一个考古历史书店。 对考古她完全是外行,那时她也还没回过蒙古高原,但有一段时间内,她每次到书店去转一圈,回来后就会发现,自己买的书,竟然大都是跟蒙古考古相关的。“只是因为那上面是我父母家乡的文化,买回来之后会让我感觉心安一些。” 1989年到现在,草原上无休无止的游走,让她喜悦,但也伴随着痛心和遗憾。除了环境之外,最让她感到痛心的,是价值观的逐渐混乱,以及传统仪式的消亡。她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14 关于席慕容的“乡愁” 1989年的蒙古之行,是席慕蓉创作的分水岭,之前她活在父母的乡愁里,而后她活在自己的乡愁里。
 “这是一种世代传承的记忆。”席慕容曾对《青年周末》记者说。 “原来文化就是这样传递的”,“所有的一手经验必须经过二手经验,力量才会更强大。”

15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16 作品欣赏

17 作品总体特色 用语浅白,但写情深细浓郁。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
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 席慕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作者的真诚。

18 作品特色 诗化的散文;散文化的诗 也许是因为席慕蓉身为艺术系毕业的专业画家,故常融入画意,使读者于欣赏其著作的同时,如同翻阅画本似的,沉浸在鲜明的画面中,此写作方式即为席氏之作甚具特色之因。

19 作品特色 身为蒙古族的席幕蓉,在创作初期虽从未踏过她的故乡领土,但她的诗、散文中却藏不了蒙古民族的意识,像是表现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相系的乡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学宗教特征的佛禅观念,这是迥异于其它民族的作家的。

20 诗歌赏析

21 《七里香》 《戏子》 《一棵开花的树》 《无怨的青春》 《时光九篇》 《边缘光影》 《迷途诗册》 《我折叠着我的爱》 《河流之歌》 《时间草原》 《水与石的对话》
诗歌

22 他人评价 —— 评论家沈齐 对“席慕蓉诗歌现象”的重新解读,旨在对整个常态诗歌写作的重新正名与定位。长期任运不拘、一味移步换形的中国新诗,正在逐渐清醒中认领一个守常求变的良性发展时期,而常态写作的重要性,也正日渐凸显。 从这一观点重读席慕蓉,便可读出一点尴尬中的启示──市场将前卫姿态由主流推向边缘,时代又将一抹“边缘光影”推为市场的热点;市场无罪,时代无常,席慕蓉只是被动充当了大众诗歌选民们的“最爱”,并无意中开启了人们对常态诗歌写作价值的重新认识──而在这一价值领域中,席慕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并非错爱与误会。

23 爱情诗歌赏析 特点: 浪漫感伤格调的选择 深沉的主题意蕴 精心的意象营制

24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候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情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25

26 莲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 多希望 重门却已深锁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现在正是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27 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28 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之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 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明月

29 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 曾含泪  将我埋藏  用珠玉 用乳香  将我光滑的身躯包裹  再用颤抖的手 将鸟羽  插在我如缎的发上  他轻轻阖上我的双眼  知道 他是我眼中  最后的形象  把鲜花洒满在我胸前  同时洒落的  还有他的爱和忧伤        夕阳西下  楼兰空自繁华  我的爱人孤独地离去  遗我以亘古的黑暗  和 亘古的甜蜜与悲凄     而我绝不能饶恕你们  这样鲁莽地把我惊醒  曝我于不再相识的  荒凉之上  敲碎我 敲碎我  曾那样温柔的心     只有斜阳仍是  当日的斜阳 可是  有谁 有谁 有谁  能把我重新埋葬  还我千年旧梦  我应仍是 楼兰的新娘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赏析《一棵开花的树》

39 诗第一句:“如何让你遇见我”,这是朴素热切的心愿,直率而深挚,毫不顾忌旁人的眼光。第二句“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道出了千百年来恋人之间的一种孩子般的透明而执着的心态:“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因着这种心态,诗人为此求佛已“五百年”,这是一种可爱的“蓄谋已久”,让“局外人”会心而笑;让“局中人”痴迷而骄傲。 为此,佛把诗人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开满了花的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这里与其说是佛把诗人变成了树,不如说是诗人自己心甘情愿变成一棵树。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能够“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这是一种怎样的痴心痴情呢! 但是诗人的盼望终于落空了,不知是“你”出于无心还是出于有意,“无视地走过,”将一颗切盼的心揉碎了,开满了花的树也随之凋零了。 这里写了一种错过的爱情、擦肩而过的爱情,也是绝望的爱情。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也。 花儿落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心破碎了却无法弥补。 诗人借开花的树喻美丽年华,喻情窦初开、情真意切的美妙时光,将主人公那种持久、骚动、激昂、瞻望的情绪意念表现得含蓄而又热烈。并把这种时时处处都在涌动着的情感与冰冷的无视相对应,更加重了失落的铭心刻骨。 不成功的爱情是最痛苦的爱情,一厢情愿的爱情是最让人绝望的爱情。 诗情画意 情景交融 空灵奇幻

40 这首诗成功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与开花的树、物与我的关系,凝聚成传情达意的意象群落,以及将感受视听化的艺术效果,读之不由人不叹息。
尤其是,一棵树,“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极具画面感,极具视觉冲击力,几乎开在读者心里,让人过目难忘。 全诗体现的总体风格是宁静、执着。在看似平淡的语气下,是波澜起伏的心的大海。这心海的波澜将一直为着爱而潮起潮落――尽管这爱也许是绝望的。

41 散文赏析

42 散文集 《人间烟火》 《宁静的巨大》 《2006席慕容》 《在那遥远的地方》 《生命的滋味》 《意象的暗记》 《与美同行》 《走马》
《槭树下的家》 《透明的哀伤》 《胡马 胡马》(蒙文版) 《梦中戈壁》 散文集 《成长的痕迹》 《画出心中的彩虹》 《有一首歌》 《同心集》 《写给幸福》 《信物》 《写生者》 《我的家在高原上》 《江山有诗》 《黄羊 玫瑰 飞鱼》 《大雁之歌》 《金色的马鞍》 《诺恩吉雅》

43 散文特点 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 一是对花卉的描述, 二是颜色的词汇使用。
在于“花”的描述上,各种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44 花的描述 (1)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

45 课文例句 “整棵大树上满了白花,又厚又绿的深色叶子把白花衬得特别耀,老远就看到了……好大的一棵树,深植在海边的山崖上,在几十年之前,当那些渡海而来的人刚刚开始在这个小岛上栖身之时,这处山崖之上,一定曾经长满这一类的海岸植物吧?我想当那一群人刚刚开始在这树木底下搭建他们时小木屋时,一定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留,以为不久就可以离开,所以才会盖得这窘迫和杂乱无章的吧?” —— 《江山有待·蘇武的神話》,64页。 洪范出版社,1991年5月,台北

46 花的描述 (2) 席慕蓉喜欢将某种花的特性和某种类型的故事相结合。虽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静的角色,却占有全文重要的地位。

47 课文例句 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席慕蓉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
好多年以后,每次闻到相同花香,女孩都会想起那个在月亮底下把昙花摘下的少年,他们从那夜以后就没有再见面。 他不应该送她一朵昙花。听人说,那是一种不幸的征兆。 —— 《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页93。 洪范出版社,1983年10月,台北。

48 花的描述 (3) 以故事形态表达出席慕蓉对花的感觉。花同时也扮演着触媒的角色,对于读者而言,即使不曾经历类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着席慕蓉笔下所营造的气氛,有了更深的感觉,有着身历其境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终被喜爱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钟爱的事物,席慕蓉特别钟情于荷花。她画荷花,也写荷花。不过,她很少单独的赞美荷花,她总是把荷跟人相连,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带出荷花。在文学的批评上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文风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此现象与席慕蓉的关系,可以从席慕蓉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之中寻得解答。

49 课文例句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园的荷池,站在满池亭亭的莲叶旁,空气中充塞着一种模糊而又熟悉的清香,幼年时和父亲同游玄武湖的记忆,在霎时都重现在眼前,阳光在霎时也变得柔和起来。我好像进入了一个不大一样的世界,在那里,时光滞留不前,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恍惚的乡愁。 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也和荷花荷叶一样,每次都能把我领进那一个不大一样的也界里面去,在那里,心中没有任何的负担,我只是喜欢反覆温习那一种恍惚的甜蜜和忧伤。 —— 《有一首歌·花事》,73-74页。 洪范出版社,1983年10月,台北。

50 课文例句 涉江采芙蓉的时代,荷叶与荷花应该就是这个模样了吧。荷,真是我的乡愁,对一个古远的时代与古远的爱情的乡愁。
不知道是看多了画中的荷,还是在古远的日子里曾多次涉江采芙蓉,总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总觉得荷花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友人,并且,在初识的一次就是一见倾心,不忍离去,就这过了几千年。 —— 《成长的痕迹·荷花七则》, 页247-248。 尔雅出版社,1982年3月,台北。

51 花的描述 (4)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写荷,咏荷为内容的书,名之为《信物》。
这本书的内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针笔画来交叉营造全书的气氛,显出对荷花的赞颂与热爱。她不仅客观仔细的写景,也主观的写情,使整个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感觉,物我合一的情境。 —— 《信物》圆神出版社, 1989年1月,台北。

52 课文例句 我每天早上都去端详它,看着它的颜色从敷着一层青绿的暗紫,慢慢转成水红转成柔粉再转成灰白,看它的花瓣从紧密的蓓蕾到微绽到盛放再凋落,仿佛是看着一个生命从青涩的少年逐日逐日走到最后。 —— 《信物》,圆神出版社,19页, 1989年1月,台北。   原来,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了的。所有的日子越走越远越黯淡,只有在莲花盛开的时候,那些记忆,那些飘浮在它们周遭的记忆才会再匆匆赶回来带着在当时就知道已经记住了的,或者多年以来一直以为已经忘了的种种细节。 —— 《信物》,圆神出版社,31页,

53 花的描述 (5) 在席慕蓉所写荷的作品内容中,人、事、时、地常常是相同的,她却用不同的字句去描述,从各个角度切入,写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感觉。
如〈花之音〉和〈莲池〉都在写林玉山先生八十年回顾展中一张巨幅的荷花写生。在〈花之音〉中,她被这幅画吸引,因而请问林玉山先生,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画成的? —— 《花之音》出自《写生者》, 大雁出版社,1989年三月,台北。 —— 《莲池》出自《黄羊玫瑰飞鱼》, 尔雅出版社,1996年七月,台北。

54 课文例句 老师说那个时他刚刚日本回到台湾,和年轻友人一起,两个人到嘉义附近的山里,在一处荷花池旁住了好几天
老师又说:“那个时候,年纪轻,对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们听人说荷花刚开的时候最美,并且花开的时候有声音,所以两个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个晚上,天还没亮时就起来守着花开,等着听花开的声音。” 我从来不知道荷花开的时候有声音,老师那天真的声到了吗? 听到了。是很轻,很细微的声音,但是可以听得到。……… —— 《写生者·花之音》,页149, 大雁出版社,1989年三月,台北。

55 花的描述 (6) 在〈莲池〉一文中,她采倒鈙的铺陈方式,将时间拉到林玉山先生听荷花的昭和五年七月,逐字逐句慢慢述说一个发生在日据时代的故事,然后将场景拉回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八十回顾展的会场。她写到收藏这幅画作的张家,将这幅‘莲池’呵护得无微不至。 席慕蓉用她柔性的笔触记录下来巨幅荷花写生的来源及归处,同时也做了见证。

56 课文例句 是一场难得遇合! 六十一年之后,一个初夏的正午,美术馆里的展览厅因为外面的炎炎烈日而显得格外清凉,艺术家和他的画作重新相遇。
当年那个站在池边的年青画者如今鬓发已如霜雪,目光却依旧清亮,依旧深藏着那对生命与美的渴望,从他笔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艺术品挂满在美术馆许多间展览厅的墙上,他必须要带领他的学生和观众一张一张地看过。 但是,在转身之前,在离开‘莲池’那张画幅之前,白发的艺术家忽然停了一下,回首对那池莲荷再看了一眼,才微笑着转过身来带领着我们继续往前走过去了。 老师,您是不是听见了什么声音? —— 《黄羊玫瑰飞鱼·莲池》,页142—150

57 花的描述 (7) 席慕蓉曾在《成长的痕迹·自序》中提及:‘我是一个喜欢“回顾”的人’。这也印证了她的作品中不时出现充满回顾的意味,
除前所举〈莲池〉的例子外。对于小时候父亲带她去玄武湖看荷花一事,也常常出在文中。用不同的笔法,切入时间的前后,虽然是同一件事,因不同角度的写作方法,让人不容易觉得腻。

58 课文例句 玄武湖的黄昏,坐在父亲腿间,父亲双手划桨,
小船从柳荫下出发,在长满了荷花荷叶的湖上静静地流动。暮色使得一切都变得模糊和安静。小手拿着一个饱满的莲蓬,在小小的胸怀中,人世间的幸福也正如莲蓬一样饱满、莲子一样清香。 ——《成长的痕迹·海棠与花的世界》,页48, 尔雅出版社,1982年3月,台北。 记忆里最早的荷,应该就是五岁时,父亲带我在玄武湖上泛舟时给时过我的那一个莲蓬了。 父亲的怀抱是那样安全温暖,能够独占父亲的怀抱对于小小五岁的我一种忐忑的惊喜与骄傲,伴随着记忆而来的,还有湖上一片昏黄微微带着灰紫的暮色。 —— 《信物》,页35, 圆神出版社,1989年1月,台北。

59 花的描述 (8) 席慕蓉对于‘花’的钟爱,显然成为她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点。
对她而言,花是她记忆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后有着不舍的情感。 而花也代表某件让席慕蓉动心的事情,或者一个深深记忆的人物。 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60 课文例句 而海棠花就是属于年轻时母亲的花。……而从没有过那样残酷的战争,从来没有过那样连年的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民族曾忍受过那样多的苦难,于是那一代的少女没有一个能实现她们的梦。……要买下来的,不仅是那盆花,还有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古老而芬芳的故国,而我终于明白了我母亲的心。 ——《成长的痕迹·海棠与花的世界》,页48, 尔雅出版社,1982年3月,台北。 所有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的后面,都有我珍惜的记忆。 —— 同上,页56, 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玫瑰仍在,而所有属于那个夏天的事物都会回来,我几乎还可以闻得到林中松针在太阳下发出的清香。…… 在花前,我是个知足的人。 ——同上,页70-71,

61 搭配颜色的运用 走进席慕蓉的花花世界,可以发觉她一贯的温暖笔调,同时为画家的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较一般作家更为敏锐细腻,使得作品有更鲜活的感觉。 其意象的建构有大半是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体画面。 席慕蓉利用颜色搭配花卉的描写,将所要传达的抽象意念,明确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席慕蓉的作品时,非常容易进入她所想表达的情绪之中,颜色的功劳实不可没。

62 课文例句 是那个似曾相识的山林,满山开着一种野花,长而直的花梗上缀着从紫红到浅红到纯白的串串风铃,衬着青绿的野草,和后面郁绿黑蓝的森森,是一幅又一幅人让人心醉的画面。 ——《有一首歌·花事》,页256, 洪范出版社,1983年10月,台北。 整片草原一望无际,天地间除了苍空的蓝、云朵的白、青草的绿和远处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黄以及几株杂树的灰绿之外。 ——《江山有待·顿悟》,页196, 洪范出版社,1991年5月,台北。 茶褐的底色上画着横枝的菊花。枝干墨绿,花瓣原来应该是洁白的,却在画家笔下带着一层仿佛被时间慢慢染黄了的秋香色。 —— 《黄羊玫瑰飞鱼·常玉》,页59, 尔雅出版社,1996年七月,台北。

63 课文例句 秋日下年和父亲牵手走在波昂市郊,天气不错,路旁人家院子里的大树金灿的,白色的细秋千安静地垂挂在绿草地上。
—— 《黄羊玫瑰飞鱼·十月波昂》,页262, 尔雅出版社,1996年七月,台北。 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风和日丽的夏日正午,太阳光从翠绿层层的高枝上洒下来,森林中有着一层绿玉般的光影 ——《成长的痕迹·胡帆小姐的故事》,页184, 尔雅出版社,1982年3月,台北。 天好干净,是那种澄蓝,草好柔软,是那个种细密的绿。穿着白色衬衫和灰色运动裤的男女同学散坐在树下,风吹过来,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 ——《有一首歌·花事》,页185, 洪范出版社,1983年10月,台北。

64 艺术特色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运用的技巧更是表达出此一讯息,重覆的句型、问句的使用,文中充满跳跃感,在不经意中仍有奇句,文体虽是散文,但诗的意味浓厚,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异于其它散文作家的。 “花”对于席慕蓉而言,不单单只花而已,而是已经被拟人化再出现作品之中,当它只是个静物时,殊不知其实他是个旁观者,当席慕蓉画它时、写它时,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也从它身上得到回应‘看花不是花’应该是席慕蓉的另类特色。

65 思考和练习 席慕容的散文与《朱自清》《三毛》的散文相比较,在主题表现、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之处? 你跟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66 结束语 固执地喜欢着席慕容。喜欢她的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淡雅,喜欢她诗句的神秘忧伤,喜欢她散文的点点宁静,也喜欢她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丝丝异族气息…...一如透明的哀伤,留给我的总是一种,淡淡的,淡淡的情愫。


Download ppt "席慕容 诸明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