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2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演示) 三、总结 四、练习题 1 大气层(大气层的主观印象和厚度) 1 对流层(为什么大气集中在底层?)
2 大气成分及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3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1)对臭氧层的破坏 (2)大气污染物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演示) 1 对流层(为什么大气集中在底层?) 2 平流层 3 高层大气(电离层) 三、总结 四、练习题

3 由太空中看起来,地球是一颗明亮的蓝色星球,美丽而多变。蓝色是因为它表面的四分之三是覆盖着蓝色的海洋,明亮是因为它上面有许多云层。

4 天到底有多高、大气到底有多厚呢? 这基本上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空气的密度是连续的朝太空的方向减少,理论上讲应该到了无穷远才会趋近于零,也就是说理论上说大气的厚度是无穷大。 这样讲当然也不合理,因为地球上没有一种生物到了十公里以上,在不借助器材的情况下还能呼吸到空气而生存。所以肯定大气的厚度不是无穷大。 我们先看看航天员所拍的一些照片,看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5 这是航天飞机在亚马逊河上空所拍的照片,请注意在贴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圆弧),有一层很薄的、淡蓝色的东西,那大致就是大气的厚度,而淡蓝色气体的顶部大致就是“天”的高度了。

6 更清楚的图 太空船上看到的日落景象 图 1 图 2

7 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

8 大气中含量有变化的物质 二氧 化碳 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水汽 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 杂质 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成分 变化
相关因素 城区>农村 冬季>夏季 夜间>白天 阴天>晴天 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 二氧 化碳 夏季>冬季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水汽 与蒸发量有关 固体 杂质 陆>海 城>乡 冬>夏 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

9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含量变化大,潜热输送的基础
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三大组成成分 作用 含量23%、氧化作用 干洁空气 含量76%、减弱氧化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臭氧 吸收紫外线、影响气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含量变化大,潜热输送的基础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影响大气温度和质量 固体杂质

10

11 图中蓝色粒子代表氮原子,红色粒子代表氧原子。

12 图中蓝色粒子代表氮原子,红色粒子代表氧原子。

13 1979年10月 1992年10月

14 2.臭氧   (2)中国古代有个“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最近科学家考察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保护地球的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一个空洞,科学家们真的要补天了。   近些年来,工业生产和家庭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至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据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增加2%。臭氧层的破坏,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首先,臭氧减少,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这就会损坏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并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其次,还可能导致世界气候变暖。这不仅是因为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而且氟氯烃还可强烈吸收红外线辐射,引起“温室效应”。

15

16 1.二氧化碳 近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增长了25%,专家估计到2100年前还可能增加4倍。据计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若增加一倍,台风的强度可增大40—50%,甚至可达60%。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还可导致地球严重的“温室效应”。从1991年开始,南极不段有巨大的冰山开裂漂移;自1994年夏天,阿尔卑斯山千年积雪融化,致使20多位等山者丧生。自1920年以来地球海平面将继续升高25—100厘米。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下一世纪中叶,世界各地70%的海岸将被海水淹没,那些富饶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几亿居民的生活将受到威胁。

17 (一)对流层 跟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流层在五层中密度最大,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而且,它的高度不等:低纬高,赤道地区达17-18千米,向两极降低,中纬度地区大约12千米,两极只有8-9千米(原因下面会谈到)。 课本列出了对流层的三个特点,我们来逐个加以分析: ⑴气温变化:这一层的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的,平均每升高100千米气温降低0.6℃。所以如珠穆朗玛峰,海拔八千多米,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差八千米气温要下降48℃,珠峰上当然是终年积雪。可能有的同学有疑问了,珠峰海拔高,离太阳近,为什么反而温度低呢?其实,珠峰的海拔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流层气温下降的原因是它的热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于地面。 ⑵大气运动状况:对流显著。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不稳定,而且地表冷热不均(参见课本图)。刚才讲过对流层厚度不均,赤道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因此对流层顶就高;反之,极地受热少,对流层就薄。 ⑶天气复杂多变:由于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水汽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下降易凝结,而成云致雨。此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那就是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直接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人们相当关注天气的变化。

18 (二)平流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3、与人类关系:。 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19 (三)高层大气 1、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高空 2、电离层: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

20

21 太阳表面的强烈爆炸,送出大量的带电离子射向太空。这种电浆以超音速的速度直奔地球而来,称为太阳风。还好地球有强烈的磁场。带电离子只能顺着磁场跑,而难以穿越磁场,因此太阳风无法直接打击地球,但已足以把地球磁场予以严重扭曲。 部分带电离子顺着磁场跑到离地球很远的地方后,再顺着磁场回来,并且集中射向南、北两磁极(和地理的南、北两极相差不是很远),然后打击大气上层的空气分子,而造成极光奇景。如果没有大气,这些回流的带电离子仍然具有相当的威力,打击地球上的生物。

22 极光是发生在南、北极圈内上空的特殊光象,是空气分子被太阳风打击,而提升能阶,而后在降低能阶时发射出来的光。

23

24 空气和海水在物理特性上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可压缩的,后者则是不可压缩的。也就是说,空气被施予较大的压力时,体积就会变得较小,当然密度就会相对的变大,而海水不太会。因此大气里的空气,在下面的承受上面空气的重量较多,压力较大,密度自然较大;越到下面密度越大,所以压力增加的速率自然也越快。图标中每一个方块的重量假设是一样的,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大气的下层只要一点点的体积,其重量就和上层很大的体积相同了。

25

26 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是地球的空调器;大气是地球生命呼吸所需氧气的源泉;大气是风云变幻的大舞台。大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布则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特征,其中,对流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层次;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大气的成分影响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八

27

28 G A B C D E H F I 练习题: 1.按因果关系完成填空 A、递减 B、水汽和固体杂质 C、平流层 D、对流显著
  E、大气稳定   F、云、雨、雪   G、递增     H、对流层   I、利于高空飞行 G A 气温随高度发生变化 B C 很多 极少 D E H F I

29 2、  是非判断:   (1)对流层顶的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增高。    (    )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其热量主要直接来自于地面。(    )   (3)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其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   (4)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5)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

30


Download ppt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