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2 第一章 总 论 临床寄生虫学(clinical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 目的: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特点、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辅助的诊断,

3 及时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的健康
寄生虫是一类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寄生虫病对人类的危害,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民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 寄生虫病是“乡村病”和“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

4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5 第一节 寄生现象与寄生虫病 一、生物种间的几种关系 从空间和营养的利害关系看,生物共生(symbiosis)的方式有如下三种类型
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在生理和营养上互不依存,或其中一方只是获取另一方捕获的食物。

6 2.互利共生(commutu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受益,甚至相互依赖,互为生存的前提。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7 在寄生关系中,受益一方为寄生虫(parasite)受害的一方为宿主(host) 寄生关系中通常伴有宿主的免疫应答
有些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些宿主。在人体的寄生适应尚不完善,表现为幼虫侵入人体后出现“迷路移行”引起异位损害或导致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寄生生态学(ecology of parasitism)是研究寄生虫与外界环境、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8 二、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cycle)
在生活史中,幼虫(farva)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寄生虫成虫(adult)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有些寄生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虽然能够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至性成熟,这种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9 有些寄生虫不仅寄生在人体,还可寄生在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体内,并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这类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终宿主称为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 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is)。 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活史也简繁多样,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0 1.直接型: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或自然环境中发育 2.间接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后再侵入终宿主(包括人类),完成其生活史。 丝虫幼虫(微丝蚴)必须首先进入蚊虫体内,经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后,随蚊子吸血侵入人体淋巴系统,才能发育为成虫。蚊子是其中间宿主,人为终宿主

11 有些寄生虫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阴道毛滴虫 有些寄生虫仅有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如蛔虫、钩虫、丝虫 有些寄生虫兼具以上两种生殖方式完成一代的发育,称为世代交替(alternative generation),如疟原虫、弓形虫、吸虫 在流行病学 具有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 具有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12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寄生生活对体内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的形态改变 寄生虫的生理改变 眼消失了 - 消化道退化了
眼消失了 消化道退化了 形体改变 固着器官产生 生殖器官发达 寄生虫的生理改变 环境适应能力增强 繁殖能力加强 特殊向性出现

13 现行的生物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阶元
第二节 寄生虫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现行的生物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阶元 习惯上分为:蠕虫(吸虫、绦虫、线虫)、原虫、医学昆虫三大类。 1.医学原虫(medcal protozoa)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1)肉足鞭毛门(Phylum Sarcomasti-gophora):生活史中仅有无性生殖,包括两类原虫即:

14 -①鞭毛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 -②阿米巴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 (2)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如结肠小袋纤毛虫 (3)顶复门(Phvlum Anicomplexa)包括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 2.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s)是指寄生在人体并致病的多细胞软体动物,借身体肌肉的伸缩作蠕形运动,属以下几个门类:

15 (1)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体扁平,两侧对称,绝大多数为雌雄同体,大小从不足lmm到数米不等
①吸虫纲(Tre-matoda)的形态特点为:虫体叶状,除血吸虫外均为雌雄同体,具有吸盘。人体寄生吸虫均类属于复殖目,生活史复杂,中间宿主为螺类,可寄生在肠道、肝脏、血管或肺,常见的有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等

16 ②绦虫纲(Cestoda)的形态特点为:虫体呈长带状,体分节,头部具小钩、吸盘或吸槽等附着器官。无消化道,除微小膜壳绦虫外,幼虫阶段需要中间宿主,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阶段可寄生在组织内,常见的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 (2)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虫体长圆柱形,通常两端尖细,雌雄异体,

17 雄虫较雌虫小,尾端常向腹面卷曲,生活史中需要或不需要中间宿主,因种而异,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或组织,如蛔虫、钩虫、鞭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广州管圆线虫及麦地那龙线虫等。
(3)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为体内寄生虫,头部具有可伸缩的吻突作为附着器官,故得名。虫体无消化道,雌雄异体,生活史需中间宿主。寄生在人体的为猪巨吻棘头虫。

18 3.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s)是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它们或传播疾病,或直接致病,或作为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医学节肢动物类属于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的 ①甲壳纲(Crustasea):如蟹、虾等,多充当人体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②唇足纲(Chil。poda):每个体节有足一对,第一附肢含毒腺,如蜈蚣等

19 ③蛛形纲(Arachnida):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成虫有足4对,如蝎子、蜱、螨等,有些具有毒素,有些是重要的传病媒介;
④昆虫纲(Insecta):是一类最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体对称,分头、胸、腹 3部分,成虫有足 3对,重要种类有蚊、蝇、蚤、虱等。此外,五口动物门(Phytum Pentastomida)的舌形虫也可寄生人类呼吸系统及其他器官,多见于热带地区。 我国常见人体寄生虫种类及其寄生部位

20 1.夺取营养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宿主 血液、淋巴液、细胞质、组织液和消化物质 蛔虫以宿主半消化的食糜为养料
第三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1.夺取营养 寄生虫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宿主 血液、淋巴液、细胞质、组织液和消化物质 蛔虫以宿主半消化的食糜为养料 钩虫吸附于宿主肠粘膜,除了吸取血液外,还可致慢性失血和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宿主营养不良

21 2.机械性损害:在腔道内、组织内或细胞内的寄生虫和移行的幼虫可导致腔道阻塞、内脏器官的压迫 组织的损伤或细胞的破裂,引起相应疾病。
3.毒性及免疫损害:寄生虫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向寄生环境排出分泌代谢产物,组织溶解酶以及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造成寄生部位组织的增生、化生、坏死等损害,甚至导致癌变。

22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 即宿主对某些寄生虫具有的先天不易感性,亦即抗性(resietance)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rnmnity)即寄生虫抗原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23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是宿主识别寄生虫、产生免疫应答,继而排出或杀伤虫体,以维持自身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
一、寄生虫抗原 结构和生活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不同的寄生虫抗原诱导不同的免疫应答类型。寄生虫抗原可分为三类: 1.表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s)虫体表膜是虫体与宿主接触的界面,是有些寄生虫物质代谢的通道

24 2.分泌排泄抗原(secretd and excreted antigens)又称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s)。此类抗原源于虫体的分泌排泄物、蜕皮液以及溶解的虫体等,存在于寄生部位的宿主分泌排泄物中,或循环血液中(又称为循环抗原,circulating antigens)。分泌排泄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可对宿主造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3.虫体抗原:能诱导宿主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发挥效应的抗原只占虫体蛋白质的一部分。

25 二、寄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 当药物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后,获得性免疫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称为带虫免疫(premunition),寄生虫在免疫的宿主体内赖以生存的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
1.抗原变异(antigenic variation)寄生虫通过改变自身的抗原成分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2.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有些寄生虫(如血吸虫)能将宿主的蛋白结合到虫体表面伪装自身,从而阻碍了免疫系统对异源性抗原的识别

26 3.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许多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后可激活Ts细胞,抑制抗体产生,降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ellmediated immunity,CMI)。 4.寄生部位的隔离(local isolation)对于细胞内寄生虫,血清抗体难以发挥作用 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形成囊壁,如猪囊尾蚴、弓形虫包囊等 腔道寄生虫主要受局部分泌型抗体的作用而循环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难以进入寄生部位,如肠道蠕虫和原虫、阴道毛滴虫等

27 三、寄生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的特点 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是寄生关系双方相互制约的表现。具有实验诊断意义的人体免疫物质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IgE抗体水平升高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阳性:可用于流行病学过筛检查(screening test)。

28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影响因素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29 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与影响因素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与方式 自 然因 素 社 会 因 素 寄生虫病人、 带虫者、
保虫宿主 易感人群 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与方式 传播途径 自 然因 素 社 会 因 素

30 一、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温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 主要有 ①宿主的生产活动及行为方式 ②中间宿主或媒介的数量 ③感染力

31 2.生物因素 中间宿主的存在是某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
3.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 流行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文明的建设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32 寄生虫感染途径与方式 途径: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 方式: 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 经口感染 经皮肤感染 经节肢动物叮刺感染
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33 2传播途径 (1)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蟹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猪肉、牛肉而经口感染。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ic disease)。 (2)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4 (3)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vectorborne parasitic disease)。
(4)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5)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5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易感性(suscptibility)还与年龄有关。免疫功能受损患者(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易感染某些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例如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弓形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等。

36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地方性 季节性 自然疫源性 动物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37 三、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一般具3个方面; 1.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分布有明显的地方性(endemicity)特点。 2.季节性 虫媒寄生虫病的传播季节与昆虫的活动一致;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饮食方式因季节而异。 3.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许多寄生虫除了寄生人体外,还可在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寄生,对人类造成威胁。

38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的防治 防治原则 防治措施 消灭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 ×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综合措施,群防群治 加强监测,制止疫情

39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现症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②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中间宿主,对于土源性蠕虫及食源性寄生虫, 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 ③预防感染:改进生产方式和条件,摈弃不良的生活陋习,对于某些寄生虫可采取预防服药 对于经皮肤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寄生虫病,应注意病人的隔离和病房内衣物的消毒。对于虫媒病则须大力控制媒介节肢动物。

40 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 1.询问病史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居住地、旅行史、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感染史、治疗史等。
第七节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诊断 1.询问病史 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居住地、旅行史、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感染史、治疗史等。 2.物理诊断 对于某些病原检查不易确诊,而病理变化又具有一定特征的患者,可采用物理检查方法。

41 二、实验室检查 1.病原检查:在寄生虫感染中,检查出寄生虫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 2.免疫学检查:有些寄生虫病难以根据症状或体征及病原检查作出诊断,此时需采取免疫学方法辅助诊断。 3.DNA诊断:检测的靶物质为寄生虫基因组中特异性的DNA片段。本世纪之交发展起来的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或称DNA芯片(DNA chips)技术。

42

43 鮣 鱼

44 海葵与寄居蟹

45 海 葵 与 海 藻

46

47 (肠道内生长有上千万个共生细菌Buchnera )
豌豆蚜虫 (肠道内生长有上千万个共生细菌Buchnera )

48 体外寄生虫(蚊)

49 体内寄生虫(钩虫) 上图:钩虫成虫寄生 在人体肠壁。 左图:钩虫幼虫在人 体肺组织内移 行。

50 寄生虫直接生活史

51 寄生虫 间接生活史

52 布氏姜片吸虫

53 寄 生 虫 的 分 类 按动物分类系统分类,人体寄生虫隶属于动物界的五个门: 原生动物门(Phylum Protozoa)——原虫
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线虫 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棘头虫 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医学昆虫 蠕虫(吸虫、绦虫、线虫)、原虫、医学昆虫三大类。

54

55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线虫)

56 常见人体寄生蠕虫(吸虫)

57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绦虫)

58 医 学 昆 虫

59 我国常见人体寄生虫种类及其寄生部位

60

61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宿主的免疫)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3.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4.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宿主的免疫)    先天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62 医 学 原 虫 medical protozoa

63 原虫的生物学地位 属原生动物亚界(Protozoa) 单细胞真核生物(与细菌的区别) 形态学结构类似于高等动物的一个细胞
生理学上具备多细胞动物的一切生理功能

64 原虫的种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能寄生于人体,与医学有关的原生动物称“医学原虫”,约有40多种 医学原虫分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的三个门
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 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 鞭毛虫 叶足纲(Loposea): 阿米巴原虫 顶复门(Apicomplexa): 孢子虫 纤毛门(Ciliophora): 纤毛虫

65 原虫的形态特点 细胞膜(表膜):质膜、复合膜 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内含物组成 细胞核(空泡核/实质核):主宰虫体生长/繁殖与遗传的中枢
结构:由单位膜构成 功能:维持外形,参与摄食、排泄、感觉、运动 细胞表被:由类脂或蛋白结合多糖分子形成,也称“糖萼” 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内含物组成 外质:凝胶状,参与摄食、呼吸、运动、排泄的主要场所 内质:溶胶状,代谢与生理活动中心 细胞器及内含物 细胞核(空泡核/实质核):主宰虫体生长/繁殖与遗传的中枢

66 原虫的形态特点 细胞器 内含物 普通细胞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 特殊细胞器 运动细胞器:伪足、鞭毛、纤毛、波动膜、吸盘
营养细胞器:胞口、胞咽、胞肛等 侵袭细胞器:顶端复合体、丝状伪足等 内含物 营养贮存小体、代谢产物、共生物等

67 原虫的生长发育 生活史类型 运动: 滋养体(trophozoite) 包囊(cyst)与卵囊(oocyst)
摄食与营养:体表渗透、吞噬作用、胞口取食 生殖 无性生殖(二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裂体增殖)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生活史类型 人际传播型:滋养体—滋养体、包囊—滋养体—包囊 循环传播型: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虫媒传播型:由节肢动物传播

68 医学原虫的致病 与寄生部位和原虫的侵袭力有关 致病特点 在宿主体内的个体增殖 原虫的侵袭力——组织向性、虫株毒力 宿主机体的抵抗力
宿主的免疫反应性损害——免疫病理 机会致病性原虫

69 蠕 虫 蠕虫定义:一类软体的,靠肌肉伸缩而蠕动的低等多细胞动物。包括: 蠕虫生活史特点 医学蠕虫 Medical Helminths
蠕 虫 蠕虫定义:一类软体的,靠肌肉伸缩而蠕动的低等多细胞动物。包括: 扁形动物门的吸虫和绦虫 线形动物门的线虫 棘头动物门的棘头虫 蠕虫生活史特点 基本过程:成虫→虫卵→幼虫→成虫 土源性蠕虫(单宿主型)肠道线虫 生物源性蠕虫(多宿主型)吸虫、绦虫、部分线虫 医学蠕虫 Medical Helminths

70 幼虫移行症 larva migrans 定义: 一些动物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人体(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在组织中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主要表现 长期发热,全身反应重 局部及多脏器肉芽肿性病变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球蛋白血症 病原诊断困难 临床类型 皮肤幼虫移行症 内脏幼虫移行症

71 吸虫(Trematode)概论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单殖目(Monogenea) 盾腹目(Aspidogastrea)
鱼类体外寄生虫 盾腹目(Aspidogastrea) 寄生于软体动物、鱼、鳖 复殖目(Digenea) 哺乳动物寄生虫

72 吸虫概论 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 大多数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呈叶状或长舌状 有吸盘 无体腔 雌雄同体(裂体科除外)
内脏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生殖)

73 吸虫概论 复殖目吸虫的生活史特点 生活史发育的必备条件 基本生活史过程 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 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 无性繁殖
成虫 虫卵 (必须下水) 幼虫 (童虫) 成虫 变态发育

74 吸虫概论 幼虫的无性繁殖与变态发育 无性繁殖期 毛蚴(miracidium) 虫卵 胞蚴(sporocyst) 雷蚴(redia)
尾蚴(cercaria) 成虫 囊蚴(metacercaria)

75 吸虫概论 生活史类型 (水) 成虫 虫卵 毛蚴 胞蚴 ① 雷蚴 囊蚴 尾蚴 (终宿主) 经皮肤 经口④ 水生动物内形成囊蚴②
(第一中间宿主) 经皮肤 经口④ 雷蚴 水生动物内形成囊蚴② 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尾蚴 水生植物上结囊③ ①血吸虫,②肝、肺吸虫,③姜片虫,④肝、肺、姜片虫

76 绦 虫 (tapeworm) 单节绦虫亚纲 绦虫纲 { Cestoda Cestodaria 多节绦虫亚纲 Eucestoda

77 多节绦虫亚纲的形态特点 虫体扁平,两侧对称,呈长带状;大小因种而异 虫体分节(头节、颈部、链体) 无体腔,内脏器官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头节呈长形、方形或球形,上有固着器官 颈部内有生发细胞 链体由数目不等的节片前后相连而成,以节片内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又分为幼节、成节和孕节 无体腔,内脏器官包埋于实质组织中 无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 大多雌雄同体,每节片内含有1-2套雌雄生殖器官

78 多节绦虫亚纲 多节绦虫亚纲绦虫为哺乳动物寄生虫 中绦期(续绦期) (metacestode) 人体寄生绦虫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消化道 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组织内 中绦期(续绦期) (metacestode) 指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的各期绦虫幼虫 人体寄生绦虫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79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假叶目绦虫 形态特点 头节为长梭形,其固着器官为吸槽 卵黄腺呈滤泡状散布于节片内卵巢前的表层内
生殖孔位于节片中部,子宫有子宫孔通体外 成节与孕节相似,虫卵从子宫孔排出 虫卵与吸虫卵相似,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卵内含卵细胞

80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假叶目绦虫 常见种类: 生活史特点 基本过程 成虫 虫卵 钩毛蚴 原尾蚴 裂头蚴 成虫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
第二 中间宿主 第一 中间宿主 (水蚤) (鱼、蛙、蛇) (猫、犬) 成虫 虫卵 钩毛蚴 原尾蚴 裂头蚴 成虫 转续宿主 常见种类: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寄生) 裂头蚴 成虫 (蛙、蛇、鸟、人等)

81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圆叶目绦虫 形态特点 头节为球形或方形,固着器官系吸盘、小钩 卵黄腺集聚成一块,位于卵巢之后
生殖孔位于节片侧面,子宫无子宫孔 成节与孕节差异较大 ,虫卵随孕节片脱落而排出 虫卵多圆形,卵内已发育为幼虫(六钩蚴)

82 人体寄生绦虫的生物学特点 圆叶目绦虫 生活史特点 常见种类: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短膜壳绦虫 囊尾蚴 似囊尾蚴
(中间宿主) (终宿主) 囊尾蚴 似囊尾蚴 棘球蚴 多头蚴 成虫 成虫 孕节(虫卵) 六钩蚴 常见种类: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短膜壳绦虫

83 吸虫成虫结构模示图

84 复殖目吸虫的受精及虫卵形成过程

85 复殖目吸虫的排泄系统

86 吸虫卵及各期幼虫

87

88 胞蚴 雷蚴

89 尾蚴 囊蚴

90 带绦虫成节及孕节形态

91

92 绦 虫 头 节 长梭形 (吸槽) 方 形 (吸盘) 圆球形 (吸盘、小钩) 长圆形 (吸盘、顶突)

93 绦虫体壁

94 各期绦虫幼虫

95 本章重点 1.生物种间的几种关系

96

97


Download ppt "牡丹江医学院 临床检验教研室 主讲人:黄永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