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尹 穆 Modified 7年之前
1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 第五节 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阅读参考书目 复习思考题 第十五章
3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规定性及其依据;启发学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探索深化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努力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十五章
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 (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 (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三)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五)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1、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目标 2、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的。 3、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个人自由与集体的关系) 第十五章
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 历史条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传统的以反市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 历史条件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盛行对领袖人物及其思想盲目崇拜倾向,这种倾向不适当地把马恩的理论加以绝对化,妨碍了人们对这些理论的科学认识和发展与创新。 3、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因而存在着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情绪,易于导致唯意志主义和对行政方法的迷信,忽视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内部复杂联系与客观规律的探索和研究。 2、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既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较为具体的经济理论,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抽象论述是唯一现成的理论,因而人们在运用马恩理论时,很容易发生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错误。 1、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传统。 第十五章
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种传统理论把国家对企业直接的经营管理、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和国家对每个劳动者的直接分配,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不可改变的原则,并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和僵化的经济体制,当作社会主义经济标准的或一般的模式。 1、商品货币关系和社会主义不能相容,把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项任务。 2、把社会主义经济解释为一家集中管理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大工厂。 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就必须实现经济关系的“实物化”。 第十五章
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列宁、斯大林的论述 1、列宁的论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列宁、斯大林的论述 1、列宁的论述 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确立自由贸易原则,允许部分商品私人贸易,把部分工业改为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并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等手段调节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农村的余粮征集制、工业的普遍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生产、分配平均主义等。尽快消灭阶级、过渡到共产主义。 1920年底,苏维埃经济就走到极为困难的境地。 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以在一个落后国家发生并胜利 十月革命后,列宁明确把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 第十五章
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列宁晚年: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实行对外开放,吸收资本主义一切先进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改变俄国落后状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和平改造农业,通过厉行节约发展工业;改革政治体制、反对官僚主义,实行党内民主等等。 第十五章
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斯大林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经济上:公有制(国家或全民所有制)+中央计划管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斯大林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经济上:公有制(国家或全民所有制)+中央计划管制 政治上: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和无产阶级专政。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 第十五章
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斯大林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斯大林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措施:剥夺农民,重工业优先;违背价值规律,搞剪刀差;以动员式、运动式搞建设;革命的暴力(专政)。 第十五章
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分析 柏林墙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 东欧 第十五章
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分析 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经济制度的超前与政治制度的滞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分析 1、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质:经济制度的超前与政治制度的滞后; 2、乌托邦式的政治体制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变质; 3、民众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的减退; 第十五章
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分析 4、泛政治化的浪费的短缺的无绩效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经济的变质;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分析 4、泛政治化的浪费的短缺的无绩效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经济的变质; 5、生产资源公有制和人力资本私有制矛盾。 6、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优劣,都取决于其内在的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关心的是经济体制的运行成本,激励机制关心的是人们的积极性。 第十五章
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1、改革初至十二大以前,主要强调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尊重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必要性,开始破除把社会主义同市场调节对立进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观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包括生产要素市场。 3、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明确了改革的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第十五章
1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5、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和运行方式。 第十五章
1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生产力标准;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生产力标准; 2、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3、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4、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第十五章
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为止,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大体上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结束。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因此,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开始时期,大量的非社会主义经济,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必然继续存在。要把这些非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第十五章
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新生 影音资料 第十五章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问题的提出 2、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 第十五章
2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超越,但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第十五章
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十五章
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 否定公有制,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客观基础。 第十五章
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小资料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用。提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非公有经济。 第十五章
24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理论依据:公有制是一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的内容、范围、作用和实现形式,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出具体地选择和安排。 第十五章
25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客观必然性
2、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按照马、恩的思想,公有制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基础上的,然而,中国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十五章
2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三)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三)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要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实现社会的有计划协调发展,要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而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 3、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制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并决定了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还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雇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可避免地要存在并发挥积极作用。 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下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关系,它们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中存在。 第十五章
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 公有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 一个社会群体(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 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 第十五章
28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含义、特征和形式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 1、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任何把劳动者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私有财产的行为和企图,都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特征不相容的。 2、公有生产资料是为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服务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的手段,而是广大劳动者为增进自己利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 3、消灭了剥削关系。 第十五章
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份。 3、混合所有制: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或个人)联合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联合体,代表各方的经济利益,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2、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所有制形式,它是我国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一种不完善不成熟的全民所有制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现阶段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即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支配属于劳动人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第十五章
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影音资料 第十五章
31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可以有所差别。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一)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要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增强竞争力。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关键不在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是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首先,国有经济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支持、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国有经济要通过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以增强自身的控制力,国有经济并不一定全部要国家投资,可以由国家控股,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可以有所差别。 第十五章
32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征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个体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外商独资经营的所有制。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 它在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补充,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它的性质、作用、范围和发展趋势都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完全相同。 第十五章
33
四、社会主义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 1、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含义 特点 作用 生产资料归个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以手工业为主,布点分散、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一般生产设备落后,规模小,力量单薄,是一种小私有经济。它存在于许多社会形态中,始终依附于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是一种补充经济形式。 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态势。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14万户、15万人发展到2001年底的2433万户、4760万人,注册资金3435.8亿元。 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充分利用零星分散的资源,可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 可以充分利用闲散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消化我国剩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所以,在一定时期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作用 第十五章
34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与外商独资经营
四、社会主义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 2、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即私营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归私人所有、支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含义 有利于发展生产,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吸收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 ;有利于推动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完善。 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而个体私营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却达到20%以上; 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2000年,在全国360万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有250万人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28%。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与外商独资经营 第十五章
3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 消费品分配制度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 消费品分配制度 产品的分配是生产资料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 的结果,被马克思称为所有制的“背面”, 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 我国分配制度或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依据是: 1、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决定的。 3、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第十五章
36
所有制 生 产 力 技术收入 信息收入 房地产收入 市场经济 利息收入 证券收入 其他收入
公有制(全民、集体) 按劳分配 个体所有制 劳动收入 资本收入 所有制 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劳动力价值收入 资本收入 生 产 力 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 劳动力价值收入 技术收入 信息收入 房地产收入 市场经济 利息收入 证券收入 其他收入 多种分配方式与所有制、市场经济关系示意图 第十五章
37
一、经典涵义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成为人们社会产品的唯一依据; 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劳动、简单与复杂劳动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天赋”的权利,具有私人性质。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 1、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2、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所具有的“经济人”的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按劳分配中所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的产权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含义 1、它是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 2、它是作为个人收入唯一分配形式的按劳分配。 3、它是单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4、它是不必借助于商品货币的中介作用实现的按劳分配。 5、它是以直接的劳动时间作为统一计量尺度的按劳分配。 要点 实质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 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 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 按劳分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劳动分工及劳动是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 意义 第十五章
38
在长期内成为大锅饭的代名词,成为平均主义的代名词,是超越阶段的形式上的按劳分配。只具有按劳分配之名,而无按劳分配之实,其实质是平均主义。
二、我国按劳分配实践的历史定位和商品 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一)我国传统按劳分配的性质 在长期内成为大锅饭的代名词,成为平均主义的代名词,是超越阶段的形式上的按劳分配。只具有按劳分配之名,而无按劳分配之实,其实质是平均主义。 第十五章
39
4、按劳分配不可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尺度,而必须借助价值形式 。
二、我国按劳分配实践的历史定位和商品 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二)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4、按劳分配不可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尺度,而必须借助价值形式 。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的形式。市场的供求关系、商品价格的高低、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动等等,都会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3、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 3、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个别劳动不可能直接作为社会劳动,而是先作为企业集体劳动的一部分,隐藏在企业的产品中,只有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企业的集体劳动得到社会承认以后,劳动者的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企业根据被承认的集体劳动,按一定比例划分为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再按每个劳动者在集体劳动中所占的份额在本企业范围内进行按劳分配。因此,只有在企业范围内劳动才能按同一标准取得劳动报酬;而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之间,同量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常常是不相等的。 第十五章
4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它分配方式 1、个体劳动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收入 3、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 4、按资产分配的收入
5、按要素分配收入 6、按经营成果分配的收入 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主体”和“非主体”的关系 主体地位:1、在公有制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要部分;2、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公有制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占收入总额的主要部分。 2、两种分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替代关系 这种替代关系源于要素之间在生产中的技术替代关系。这既影响要素的配置,又影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要素的价格变动,还受到与它有替代关系的要素价格的影响。 第十五章
41
按资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按资分配:是依据所有权和投入经济活动的资本数量,按一定比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按要素分配: 意义与原则
形式 资本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购买股票和证券取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等 职能资本所有者依法获得的收入,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 按要素分配: 是社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给予的报酬。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要素所有者凭借其所有权索取报酬,这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意义,只要存在要素所有权,这种权力就应有其对应的经济利益;报酬水平的变化导致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机制 按要素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要素的报酬水平是要素的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是由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 要素的所有权是市场配置要素的基础,也是要素报酬的依据;要素的需求者是使用这些要素的企业,企业对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出。 要素报酬水平不仅与其供求状况有关,还与该要素有替代关系的要素的供求有关。 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部分个人消费,部分通过储蓄或投资,转化为资本要素。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性。 1、劳动力价值分配;2、按资分配。凭资本获取利润的分配称经营性资本收入,表现为利润;3、按居民个人资产分配。存款、债券、股票,报酬形式有利息、股息或红利;住宅和某些固定资产报酬形式是租金;4、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5、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6、风险收入和机遇收入。 依据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 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意义与原则 第十五章
42
关于“三位一体”公式 三位一体公式 错误原因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
1、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源泉 2、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十五章
43
四、国民收入的分配 范围 初次分配 再分配 在存在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 税金 利润 工资 结果 企业基金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物质利益关系的性质和构成。 1、物质利益含义:指经济主体为满足其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 2、物质利益主体及其形态:物质利益主体主要是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 国家物质利益: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收取利润;作为社会管理者收取税收。 集体(企业)物质利益:国有企业物质利益是国有资产的实际运营权的体现,即上缴国家的利润。集体企业的物质利益是集体占有本企业生产经营所实现的销售收入。 个人物质利益:个人劳动所得及其他收入和就业权利。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物质利益关系的特点。 1、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结合与统一;同时存在差别和矛盾。 2、物质利益关系通过分配关系实现。分配采取货币形式,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 再分配 必要性:发展非物质生产部门 建立社会保障和后备金 范围:全社会 途径:国家财政预算 第十五章
44
第十五章
45
第五节 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主要是一个生产力的范畴。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有效配置。
第五节 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主要是一个生产力的范畴。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有效配置。 公平是一个歧义多得多的概念。公平不是真正经济学的概念,而是政治学、伦理学的范畴。 1、矛盾 不同的要素分配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 ——私有制经济收入分配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 ——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的公有权与劳动力的私有权的矛盾转化为劳动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利益关系。 ——整个社会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种收入机制并存,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存在不同的尺度,是形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2、问题 ——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 个人收入来源于劳动及要素的占有。要素收入差距可以极大。要素收入可以再转化为资本(或要素),资本又转化为收入。这种循环累计的效应是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内在机理。 ——在初次分配领域,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垄断、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在再分配领域,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备。 ——缺乏完善的打击、遏制违法非法收入的政策。 违法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严重破坏了收入分配秩序。 经济公平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第十五章
46
a、结果的公平 从分配的结果来看,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悬殊过大。(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局限:结果的平等有可能掩盖机会和过程的一种不平等,甚至是以机会和过程的巨大不平等为代价而实现的;局限于收入和效用,忽视权利、自由和其他非效用因素,可能导致严重的剥夺、巨大的灾难,出现“幸福的奴隶”和“不幸福的自由人”的悖论;人在不同境遇下对满足的判断和可接受性有巨大差别。 后果主义和功利主义。人们的行为是讲求结果的;结果平等的讨论是直接的和形而下的,相对实在和比较简单。 第十五章
47
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或公平的。当然是通过竞争的机会的均等,否则带有平均主义的特征。
b、机会的均等 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或公平的。当然是通过竞争的机会的均等,否则带有平均主义的特征。 局限:形式公正可能造成严重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公平和正义不能只是个人的评价和选择,而需要有社会的评价和选择。 形式公正,程序先于后果、重于后果。 形而上,突出权利本身的重要性及其成为人类目的的价值的意义。 以人为本位,以个人渡轮里地位和自由权利的确立和保障为基础。 为市场经济和市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 第十五章
48
强调主体性和参与性,是沟通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桥梁。
C 、过程公平 强调主体性和参与性,是沟通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桥梁。 过程公平与任何形式的剥夺相对立。它既没有否定公平目的的重要性,也没有否定达到公平的手段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使结果得以产生的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复杂和不确定。 第十五章
49
(3)归根到底,生产决定分配,因此,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正确衡量,不是要此消彼长,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既无效率,也无公平。
1、经济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同一关系 (3)归根到底,生产决定分配,因此,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正确衡量,不是要此消彼长,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既无效率,也无公平。 (1)有效率的生产提供更多可供分配的产品,从而使公平的分配具备日益雄厚的基础。 (2)公平的分配刺激不同经济主体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前提。 第十五章
50
公平与效率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讲效率会导致收入差距,即不公平。讲公平又会影响效率。
2、二者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讲效率会导致收入差距,即不公平。讲公平又会影响效率。 第十五章
51
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1、含义:在经济生活中,要把效率提高放在优先地位,同时要注意收入分配的协调,不要造成贫富悬殊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第一次分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着重的是效率,效率优先在这里体现出来。 第二次分配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意公平。 第十五章
52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是按劳分配的要求。 (3)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十五章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效率优先,在社会领域更多地考虑公平;在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在再分配侧重公平。 第十五章
53
3、收入分配的政策性调节 1、强化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 调节收入分配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 一是制定倾斜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三是对借助权力和垄断地位获取暴利,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2、完善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目前收入差距,更多地体现为财富占有上的差距,对不动产、金融资产收益以及财产的继承与赠与,要设置税种税率,征收房产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税种来进行调节。 3、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入壁垒。对于某些垄断行业严重存在着收费过高过乱等问题,一是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要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三是要完善明码标价有关规定。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 第十五章
54
社会保障就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制度安排。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经济安全,保障其因社会和经济不测造成的伤害得到补偿。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扩大保障的对象和范围,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者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利益。 ——拓宽保障基金的来源,提高保障基金的社会化程度。形成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格局。 ——建立和健全多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的保障管理机构,完善保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第十五章
55
伟大转折 影音资料
56
阅读参考书目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01年第13期。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别》,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十五章
57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何实行这样的制度? 第十五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