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二讲 宗教礼俗
2
第一讲 国际商务礼仪的作用 礼仪的定义: 内在修养的外化表现。 国际商务礼仪的定义: 国际商务交往的通行证。
3
良好礼仪对公司和个人的益处 1、内强素质 2、外塑形象 3、增进交往
4
第二讲 宗教礼俗与国别礼仪
5
宗教礼俗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歪曲、虚幻的反应。宗教的共同特点是信仰和崇拜偶像。
宗教仪礼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教徒在其长期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宗教内容的行为规范和习俗。
6
宗教礼仪 第一节 基督教礼仪 第二节 佛教礼仪 第三节 伊斯兰教礼仪
7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创始人 耶稣 穆罕默德 释加牟尼 发源地 亚洲西部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 欧洲、美洲、大洋洲
分布地区 欧洲、美洲、大洋洲 西亚、东南亚、非洲北部和东部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8
第一节 基督教礼仪 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 二、基督教常识 三、基督教的礼仪 四、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五、基督教的禁忌
9
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 基督教是罗马奴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2~3世纪间,分散在各地的社团开始走向统一,教会逐渐形成。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又称聂斯托里派)由波斯传入中国,后两次中断。1583年天主教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再度传入中国。
10
二、基督教常识 1.教源 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由此形成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
第一次分裂于公元11世纪中叶,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 第二次大的分裂在公元16世纪,因罗马天主教内部宗教改革而引发。这场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基督教的一个新的派别——新教。
11
三、基督教礼仪 1.称谓 在基督教内部,普通信徒之间可称平信徒。新教的教徒,可称兄弟姐妹(意为同是上帝的儿女)或同道(意为共同信奉耶稣所传的道)。在我国,平信徒之间习惯称“教友”。对宗教职业人员,可按其教职称呼,如某主教、某牧师、某神父、某长老等,对外国基督教徒可称先生、女士、小姐或博士、主任、总干事等学衔或职衔。
12
四、基督教的主要节日 1.圣诞节 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辰的节日。又称耶稣圣诞节、主降生节、耶稣圣诞瞻礼。由于历法不同,大多数教会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东正教会则定为每年的1月6日或7日。这是西方国家每年最隆重的节日。在圣诞节这一天。通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和庆祝活动。人们互赠礼物,举办家庭宴会。圣诞老人和圣诞树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该书记载圣母玛利亚是因圣神的感动而怀孕,就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里产下耶稣。
14
2.复活节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第三天“复活”。公元325年,基督教会规定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为复活节。鸡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吉祥物。在这一天,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最普遍的是人们互赠象征生命和繁荣的复活彩蛋。 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17
五、基督教的禁忌 ①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 ②忌食带血的食物。 ③忌讳衣冠不整。 ④基督徒有守斋的习惯。 ⑤忌讳13和星期五。
18
圣母玛丽亚
20
第二节 佛教礼仪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常识 三、佛教的主要礼仪 四、佛教的主要节日 五、佛教的禁忌
21
一、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创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563年之间,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相传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悟道成佛,创立佛教。 佛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大乘锦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和密乘佛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12世纪)。
22
二、佛教常识 1.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和“因果报应”,即:
①“四圣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和解脱观,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性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的手段和方法。 ②“八正道”是把“四谛”的进一步具体化,指出了达到“涅檗”境界的八种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见解)、正思(正确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业)、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禅定)。 ③“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
23
④“三法印”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即“诸行无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和“涅巢寂静”(跳出轮回之苦,达到忘我境界)。
⑤“因果报应”。佛教观点认为,人生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其中的循环与因果关系称为“因果报应”。 佛教的教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较深刻的影响。它和儒家的“入世”思想及道家的“出世”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求“解脱”的释家思想,即从苦的此岸世界到乐的彼岸世界的文化心理。
24
三、佛教的主要礼仪 称谓 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中出家的男性称。比丘”,简称“僧”,俗称“和尚”;出家的女性称“比丘尼”,简称。尼”,俗称。尼姑”。“僧”、“尼”,亦可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凡出家的佛教徒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称为“披剃”。僧尼一经“披剃”,即入住寺院,开始过与世俗隔绝的生活。
25
(三)佛教的礼节 1.合十 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亦称合掌。施礼时双手手心相对合拢,手指向上,专注一心,口念“阿弥陀佛”,以示尊敬。一般教徒在见面时,多施合十礼。 参拜佛祖或拜见高僧时要行跪合十礼,行礼时,右腿跪地,双手合掌于眉心中间。
26
2.南无 南无念“那摩”,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致敬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以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南无”意思是“把一切献给××”或“向××表示敬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则表示对阿弥陀佛的致敬和归顺。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27
四、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节 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成道以后,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经过四十九天,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这天,佛教徒应到寺院旋绕佛塔。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兜率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到兜率天安居,为生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也要举行纪念仪式。
28
2、成道节:谓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后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成道"。我国又称“腊八节”
29
3、涅磐节:释迦牟尼一生传道说法45年,足迹遍布恒河两岸。他在80岁那年在枸尸那加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中逝世。这一天是2月15日,后来被佛教徒尊为“涅磐节。”
33
五、佛教的禁忌 1.僧尼戒规 佛教规定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遵守。四威仪”和“十重戒”。
34
“四威仪”是指僧尼的行、站、坐、卧应该保持的威仪德相,不容许表现举止轻浮,一切都要遵礼如法。所谓“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就是僧尼应尽力做到的。这是因为所受“具足戒”戒律上对行、住、坐、卧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举止违反规定,就不能保持其威严。
35
“十重戒”即戒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此外,饮食戒有三项,着装戒有一项。即:
①过午不食。按照佛教教制,比丘每日仅进一餐,后来也有进两餐的,但必须在午前用毕,过午则不能进食。这是佛教中对僧尼的一个戒条,叫“过午不食戒”。在东南亚一带,僧尼和信徒一日两餐,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午后只能喝白开水。我国汉族地区因需要自己在田里耕作,体力消耗较大,晚上非吃东西不可,所以少数寺庙里开了“过午不食戒”,但晚上所吃的东西称为药食。然而,在汉地寺庙的僧尼中,持“过午不食戒”的人仍不少。
36
②不吃荤腥。荤食和腥食在佛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荤专指葱、蒜、辣椒等气味浓烈、刺激性强的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不利于修行,所以为佛门所禁食。腥则指鱼、肉类食品。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到别人家托钵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轮流送饭,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我国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汉地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所以汉族僧人和很多在家的居士都不吃肉。在我国蒙藏地区,僧人虽然也信奉大乘佛教,但是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所以食肉。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 ③不喝酒。佛教徒都不饮酒,因为酒会乱性,不利于修行,所以严格禁止。 ④不着杂色衣。佛教戒律规定,佛教僧人只能穿染衣,不能用杂色。不过现在佛教僧人的服装颜色也有变化,分不同场合,也用黄色、赤色等颜色。
37
2.其他禁忌 ①交往禁忌。佛教徒内部不用握手礼节,不要主动伸手与僧众相握,尤其注意不要与出家的尼众握手。非佛教徒对寺院里的僧尼或在家的居士行礼,以合十礼为宜。 ②行为禁忌。佛寺历来被佛教视为清净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时,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要举行宗教仪式时,不能高声喧哗以及做出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程序的举动。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以及其他不对外开放的坛口。另外,为保持佛门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③祭拜禁忌。入寺拜佛一般要烧香,这是为了袅袅香烟扶摇直上,把诉诸佛的“信息”传递给众佛。但在拈香时要注意香的支数,由于佛教把单数看成吉数,所以烧香时,每炷香可以有很多支,但必须是单数。
38
第三节 伊斯兰教礼仪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二、伊斯兰教常识 三、伊斯兰教的主要礼仪 四、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 五、伊斯兰教的禁忌
39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服、归顺”,即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其教徒称。穆斯林”,是指遵行伊斯兰教条的信徒。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当时,阿拉伯半岛东西商道改变,加上外族入侵,社会经济迅速衰落,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又由于盛行多神崇拜和部落混乱,整个半岛四分五裂、危机四伏。阿拉伯氏族贵族摆脱危机、发展经济和实现统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顺应形势,宣称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在人间为安拉“传警言”、“报喜信”和“慈惠众生”,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
40
公元631年,穆罕默德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成了阿拉伯半岛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哈里发)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也由一个地区的宗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4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又称大食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天方教等。该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撤拉族、保安族等十多个民族中流传。有信徒1 4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余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教穆斯林,除新疆的塔吉克族有什叶派信徒外,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1953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42
二、伊斯兰教常识 1.教派 伊斯兰教派别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穆罕默德归真后,阿拉伯统治集团在继承者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形成逊尼、什叶两大教派。其中,逊尼派是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穆斯林大多属于这一派。而与逊尼派对立的什叶派,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基斯坦、黎巴嫩、科威特等国。
43
2.教义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安拉,在我国被穆斯林称之为“真主”,西北地区称“胡达”,它是主宰一切的神。人的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即所谓“前定”的思想,“万物由天定,生死不由人”正是这个意思。因此,伊斯兰教徒不仅无条件地信仰安拉,还要无条件地信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1)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以基本教义为中心,还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仰安拉是创造和主宰万物的唯一之神)、信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派来的使者,负责传达神意,拯救世人)、信天使(相信天使的存在,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天使只受安拉的差役,执行安拉的命令)、信经典(安拉降示的《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根本的经典)、信前定(人的一生命运以及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确定好的)、信后世(人死后其灵魂不死,通过末日审判,或入天国,或下地狱)。
44
(2)伊斯兰教的基本实践 伊斯兰教教规规定,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亦称五大天命,即念、礼、斋、课、朝。 ①念功,指念诵《古兰经》,主要是念诵清真言,心念或口念“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②礼功,即一日五次礼拜,按规定时间和程序,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 (天房)朝拜真主安拉的仪式。每天晨、晌、晡、昏、宵五个时辰面向麦加方向做礼拜五次。每星期五要进行一次“主麻拜”,每年开斋节和宰牲节要进行节日礼拜。日常礼拜前要“小净”(洗脸、洗手等),主麻拜和节日礼拜前要“大净” (沐浴更衣),以示涤罪和保持身体和衣服的洁净。礼拜时要面向麦加大清真寺的克尔白(天房)依次完成七个不同的动作,即:举两手于头的两旁,口诵“真主至大”;端立,置右手于左手之上,口诵《古兰经》首章;鞠躬,以手触膝,行鞠躬礼;直立并抬起双手,口诵“赞颂主者,主必闻之”;跪下,两手掌附地,叩首至鼻尖触地;跪坐;第二次叩首。从口诵《古兰经》首章开始的这一系列动作,构成一拜。礼拜一般由伊玛目率领集体举行,也可以单独举行。
45
③斋功,即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斋戒一个月。斋月里,穆斯林在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内禁止吃喝娱乐等活动。幼儿、旅行者、病人、孕妇和哺乳者可不守斋,但应以延缓补斋或施舍的办法罚赎。
④课功,即天课。被视为“奉主命而定”的宗教赋税。伊斯兰教规规定,穆斯林每年都要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清算,除去正常开支外,其盈余财产,要按不同的课率缴纳课税,主要用以救助穷人。在我国,穆斯林均为自愿捐奉。
46
⑤朝功,即朝觐。朝觐就是朝见圣地,这是真主的要求。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是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伊斯兰教的摇篮和圣地。伊斯兰教规定,凡理智健全的成年穆斯林,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者,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应前往麦加朝觐克尔白(天房)一次。“大朝”(亦称。正朝”)的朝觐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日。“大朝”之日为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宰牲节(十二月十日,我国称“古尔邦”节)。朝觐要进行一系列烦琐的宗教仪式。朝觐过的穆斯林被称为“哈吉”。除朝觐季节外,任何时候个人都可单独去麦加朝觐,称为“小朝”或“副朝”。完成过朝觐功课的穆斯林,均可获得“哈吉”的荣誉称号。
47
(3)伊斯兰教的善行 主要指穆斯林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属于世界观、理论和思想方面;“五功”、“善行”则属于实践和行为方面: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基本善行内容。
48
3.经典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是伊斯兰教的根本宪章和立法依据,是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伊斯兰教认为它是穆罕默德在创教过程中向信徒传达的安拉的启示,穆罕默德逝世后由其继任者整理成书。书中记载了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传教活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当时流行的历史传说和寓言、神话、谚语等,内容极为丰富。这部经典既是宗教宪章,又是一部阿拉伯文献,更是一部著称于世的文学巨著,被称为公元7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百科全书。 《圣训》又名《哈迪斯》,意思是“语言”、“行为”、“道路”,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它同《古兰经》一样都记载着穆罕默德的言论,所不同的是没有采用安拉的名义。《圣训》不仅记载着穆罕默德的言论,而且包括他的日常行为,以及经他许可或默认的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行,系《古兰经》的补充和注释。
50
4.标记 伊斯兰教的标记是新月。
51
5.信奉对象 安拉(即真主)是伊斯兰教信奉的独一无二的主宰。伊斯兰教不设偶像,清真寺礼拜殿内设有圣龛以示朝麦加跪拜的方向,多以阿拉伯经文和花草为饰。
52
三、伊斯兰教的主要礼仪 1.称谓 伊斯兰教信徒称“穆斯林”(意为顺从安拉的人)。信徒之间不分职位高低,都互称兄弟,或叫“多斯提”(意为好友、教友)。对知己朋友称“哈毕布”(意为知心人、心爱者)。对在清真寺做礼拜的穆斯林,统称为“乡老”。对麦加朝觐过的穆斯林,在其姓名前冠以“哈吉”(阿拉伯语意为朝觐者),这在穆斯林中是十分荣耀的称谓。对管理清真寺事务和在清真寺内办经学教育的穆斯林,称“管寺乡老”、 “社头”、。学董”。他们多由当地有钱、有地位、有威望的穆斯林担任。对德高望重、有学识和有地位的穆斯林长者,尊称为“筛海”、“握力”、“巴巴”和“阿林”等。
53
伊斯兰教对教职人员和具有伊斯兰教专业知识者通称为“阿訇”。它是对伊斯兰教学者、宗教家和教师的尊称;其中年长者被尊称为“阿訇老人家”。中国伊斯兰教一般称呼在清真寺任职并主持清真寺教务的阿訇为“教长”或“伊玛目”;讲授经训的师长和讲授《古兰经》、圣训及其他伊斯兰教经典的宗教人员都称为。经师”;伊斯兰教教法说明者和协助清真寺伊玛目处理日常教法事务的助手,被称做“穆夫提”;主持清真女寺教务或教学的妇女,称做。师娘”;对在清真寺里求学的学生称“满拉”、“海里发”。
54
2.殡礼 穆斯林死后实行“土葬,速葬,薄葬”,不用棺椁,用白布裹尸,也不用任何陪葬物或殉葬品,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待葬期间不宴客、不毅孝、不磕头、不鞠躬、不设祭品。举行殡礼时,由阿訇或地方长官,或教长或至亲等率众站立默祷,祈求安拉赦免亡人罪过,为亡人祈福。参加殡礼的人要对着亡人的胸部,向西站立,不能站在亡人面前。尸体下土埋葬头南脚北,面朝西,向着圣地“克尔白”。坟墓南北向,长方形。
55
四、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 1.开斋节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一个重大节日,我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戒月,斋月中每日自破晓至日落禁饮食和房事,谓之“封斋”、“把斋”、“闭斋”。斋戒结束的前一天要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为教历十目一日,即开斋节;如未见月,开斋顺延,但封斋满30天即可开斋。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男人们涌向清真寺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妇女们在家里做礼拜,然后探亲访友。青年男女往往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以增添欢乐气氛。
56
2.古尔邦节(宰牲节) “古尔邦”是献身和牺牲的意思。又称为“宰牲节”,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小开斋”或“小尔代节”。在伊斯兰教教历十二月十日,即朝觐克尔日(天房)麦加的最后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届时,世界各地穆斯林举行盛大的会礼,宰牛、羊、骆驼互相赠送。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一天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大型文体活动。
57
3.圣纪节 纪节又称为圣忌日,是仅次于开斋节、古尔邦节的第三大节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和逝世日都是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不少国家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办圣会”。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诵经、赞圣、宣讲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等。
58
五、伊斯兰教的禁忌 1.信仰禁忌 根据“认主独一”的信条,伊斯兰教徒忌任何偶像崇拜,只信安拉;禁模制、塑造、绘制任何动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也在禁忌之列。所以在伊斯兰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作品中只能看到绘制的植物或几何图形。
59
2.饮食禁忌 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对于自死之物的血液和猪肉以及未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动物都禁食。奇形怪状、污秽不洁、爪利锋锐和性情凶恶的飞禽、猛兽及无鳞、无须的鱼类,也在禁食之列。酒是穆斯林生活中的一大禁忌。穆斯林禁酒喜茶,在接待穆斯林客人时:最好用罐装饮料,如客人饮茶要用清真茶具。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还有两条附加规定:其一是可食之物在食用时也不能过分和毫无节制,其二是禁食之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食之无过。
60
3.行为禁忌 穆斯林每天要做5次礼拜,在礼拜期间,忌外来人表示不耐烦与干扰礼拜的样子。同时,穆斯林在礼拜前,必须净身,清真寺大殿内严禁穿鞋进入。非穆斯林进入清真寺,不能袒胸露背,不能穿短裙和短裤。在穆斯林做礼拜时,无论何人何事,都不能喊叫礼拜者,也不能在礼拜者前面走动。礼拜时,更不能唉声叹气、呻吟和无故清嗓,严禁大笑,吃东西。在伊斯兰教历九月,进行斋戒,每日从日出到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
61
4.服饰禁忌 伊斯兰教对女性的服饰有较多的要求,外出时,身体除了手和眼睛以外必须遮盖起来。所以穆斯林妇女要戴“盖头”,即把头发、耳朵、脖子都遮在里面,只露出面部。另外,妇女除了戴盖头外一般还要戴面纱,只露出双眼。在中国,伊斯兰教徒的服饰也是如此,如女性穆斯林在外出时必须戴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盖头,已婚妇女戴黑色盖头,未婚少女戴绿色盖头。穆斯林男子则多戴无檐小帽,这种小帽又名“礼拜帽”或称“回回帽”,一般为白色。参加礼拜或各种仪式时须戴礼拜帽。 ’
62
5.特殊禁忌 许多穆斯林认为人的左手不洁,所以与之握手或递送礼物不能用左手,尤其不能单用左手。另外,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不应将人类和动物的雕塑、画像之类的物品相赠。尤其是带有动物形象的礼品更不能相送,他们认为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