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幼兒社會學 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許 明 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幼兒社會學 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許 明 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兒社會學 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許 明 山

2 第一章 對社會學的基本認識 社會學是一門很有趣、很容易理解又很有深度的知識,而且這門學問是活的,每天都有很多新鮮的事件可研究與討論。

3 有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要讀社會學. 社會學有什麼用
有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要讀社會學?社會學有什麼用? 一般人對自己的生活環境雖然己經非常熟悉,但是社會學的研究,卻能使個人對生活環境具有一番嶄新的看法。社會為使人跳出自己的限制。多方面瞭解影響我們生活的力量。 。

4 從社會學得知是如何從人與人的互動中尋找科學的道路,同時從日常生活中認識社會學的重要性

5 第-節 社會學與日常生活 人與人之間都有相同的部分,另外也有獨特的部份。而這些相同典獨特,都會左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自己,如果能夠對這些力量多些認識,一定會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6 一、社會關係網的處理 每一個人都要處理一些關係,甚至可以說: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處理這些關係、 處理我和超自然之關係的力量,主要是宗教或神學。 處理我和環境之間的學問,以生態學或區位學為主。 處理我和我自己關係的,主要是心理學。

7 社會學最主要是研究我和其他人關係的學科。所以,社會學主要關懷的是「人與人的關係」。

8 二、飆車、樂透與哈利波特都是社會現象 這些現象表面上很單純,實際上都非常複雜,這時候不能僅僅用常識去判斷,用道德去處理、這些都需要有科學的知識才能掌握問題、並進而明瞭原因和實際面對,此時有關文化、社會和個人的知識就很重要。

9 三、與人相同與相異之處 文化和社會是我們與別人相同的部分,而人格是自己比較特別的方面。
人人都會講話。但不同年齡或不同階層就有不同的語言。年輕人(新新人類)的語言比較活潑;而社會階層中下的族群說話明確,形容詞少;中上階層則通常較注意詞句的修飾。

10 使用局限語法的人通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假定對方瞭解此種意義。 而繁複語法正好相反,使用者不作這樣假定、因而對所想表達的情景多所解說,詳加銓釋,在說話時有意無意之中顯示自己的身價與深度。

11 第二節 社會學的性質與意義 一、社會學是一門科學 社會學是由經驗和邏輯兩方面,幫助人們達到認識社會的目標、既不能毫無根據地妄加臆測,更不能雜亂無章、隨便說說。

12 二、社會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一)社會科學的領域很廣、主要包括了: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它們都是運用料學方法蒐集並分析資料,所研究的主題都是社會相關現象,只是不同的學科有各自探究的主題重點、如能配合起來,更能精確而完整地瞭解社會現象。

13 (二) 而這些社會科學與社會學有許多「科際整合」,共同探究社會的現象。尤其關於社會制存與各種制度所產生的問題。不論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宗教制度、、、、等、都是社會學所涉獵的領域。

14 三、社會學是一門行為科學 社會科學中的人類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特別被研究人員歸類為「行為科學」。基本上這三門科學的關係也最密切。人類學特別重視人民社會的各種文化,經常使用參與歡察法。心理學研究個人內在的人格行為,把個人視為一個具有需求、欲望、情感、學習、心理防衛的體系、經常使用個案法和實驗法。

15 四、社會學及研究人與人互動的科學 社會學有它自己的特色和研究的主題,可從靜態的結構,也可以從動態的功能看,也可以從衝突論或其他角度看。基本上、社會學研究: 1.人類社會 2.社會團體與團體生活。 3.社會組織與社會制度 4.人類關係與社會關係 5.社會過程與社會互動 6.社會行為

16 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起源、發展、三方面看、功能等的科學。 就此名義大概說明社會學的五點基本性質: 1
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起源、發展、三方面看、功能等的科學。 就此名義大概說明社會學的五點基本性質: 1.社會學是研究人類團體生活。以及研究人類所創造、組織、破壞及改變。 2.社會學是人類互動的系統研究,目的在從人類關係的各個層次去解釋實際世界的社會事件,討論的範圍大到整個世界的組織現象、小至個人的各種社會生活經驗。

17 3. 社會學研究社會生活,希望能發現社會的基本結構。辨認出強化或削弱團體的力量,以及探索社會變遷的條件和影響。 4
3.社會學研究社會生活,希望能發現社會的基本結構。辨認出強化或削弱團體的力量,以及探索社會變遷的條件和影響。 4.社會學研究社會情境那個人、團體、組織、制度、文化及社會中的個人,以及研究個人、團體、組織、制度、文化及社會間的相互關係。 5.社會學是社會及社會關係的科學研究

18 第二章 兒童、社會學、兒童社會學:理論與觀點
第二章 兒童、社會學、兒童社會學:理論與觀點 一、今昔社會的童年 1.歷史中的童年印象 在中古世記的西歐上流社會,兒童被看作是「小一號大人』他們與大人一起進行休閒活動,也做一樣的工作。如此的發現,多少反應出歐陸上層貴族社會「成人對兒童(貴族兒童)的認知。

19 總而言之,童年在中世記歷史中並不存在,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上層階級的兒童被視為與成人一樣(有血統及地位的繼承),到此時兒童的權利才被認識。過了幾百年對兒童的概念才擴及其他階級的兒童、 所謂「快樂童年」,並不存在於這個時代中。

20 二、兒童被視為家庭經濟的資源 從中古世紀到現今時代、兒童被視為家庭經濟資源之一。中古世紀孩童年僅5~6歲就必須分擔家務。從十六世紀開始, 9 或 10 歲就得離開家庭外出工作,到有錢人家幫傭。 十八、九世紀工業化開始,許多孩子被強迫工作,又因工業革命帶來失業社會問題,失業父母在家反而依賴孩子進入童工生產線,導致有些父母為增加收入而多生小孩。

21 在1870年代,兒童在勞累的工廠中作業,是可以被社會所接受的做法;但是,到了1930年兒童被國家所保護、而童工被視為是違法與不道德的、「兒童」的概念與文化意義。在這六、七〇年之間。經歷了鉅大轉變與重新定義。

22 三、「不完美的成人」與「童年神聖化」 英國在1883年的童工法開啟設立「半日學校」的做法,使兒童們可以選擇半日上學學習,半日工作。當「教育」成為一項社會議題後,兒童則被為社會及國家視為「不完美的成人」,必須為進入成人期的成熟而準備,後入社會化。

23 美國在1930年代強力實施童工法、反映出社會對兒童態度與社會價值的變遷。 社會學家傑利哲指出:這是一種童年的道德再定義,一種「童年神聖化」,使兒童被賦予一個新的意義、是具有情感價值的投資,是上帝託管的產業。現今的兒童可以工作,但工作的目的,是意圖教導兒童進入成人世界所需的紀律和金錢得來不易的價值。

24 四、今日的兒童:隔離的童年. 恩紐在1986年認為今日童年的最重要的特色是「隔離」這個隔離的意義,包括二個部分: 1
四、今日的兒童:隔離的童年? 恩紐在1986年認為今日童年的最重要的特色是「隔離」這個隔離的意義,包括二個部分: 1.兒童應遠離成人世最污染。 2.童年應是人生中快樂、天真、自由的階段、遊戲和社會化取代了過去的工作和經濟責任。

25 在工廠法限制兒童及女性的工作時數,使兒童從街上被引導、必須進入一個接受社會化(或有學者認為另一種社會控制)的場域;兒童被導入學校或感化院等機構、日前有各先進國家正面對保護與隔離相關制度設計種種挑戰與弊病~兒童托育、安親機構、兒童保護等。現代兒童。是被成世界隔離的。

26 五、今日的兒童:童年延長或消失 六、今日的兒童:受監督或無監督 的董年 七、今日的兒童:自主族群或多壓 迫族群 八、童年的界定 九、童年的跨文化差異

27 二、社會學理論概述與關鍵概念 (一)、古典社會理論 1.孔德: 孔德將社會學分為靜態社會(討論人類社會之自然秩序)及動態社會學(討論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形塑的因素歷程等課題)。強調「社會法則」與「社會秩序」他認為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一些看不見或看得見的「機制」指導著社會的運作,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可以從這隻看不見的手、尋求社會的內在秩序與法則。

28 2.史賓賽: 史賓賽提出兩個重要觀點:一是社會進化論、一是社會有機論 在社會進化方面,他認為社會的發展有一定演化軌跡、社會結構的演化是源於本的青的逐漸分化以實現社會的各種功能、社會演化(或說社會發展與進步)被視為社會分工的結果;演化分工的成功與否,可以用來說明何以某些社會可以持續存在,而某些社會卻無法延續。

29 在社會有機論方面,史賓賽提出的觀點:社會與生物一樣,向生長的過程,體積也會增大。而體積增大的社會其內在結構會日漸進化而複雜,並因複雜而開始分工,然而結構部門化也代表著功能的特殊化、特殊化也意味著小部門的獨立,這使各部門之間的互賴程度加深。

30 3.涂爾幹 涂爾幹認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在於:分析各種制度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社會結構而非社會裡的個人。涂爾幹也指出是一種力量將人們凝聚在一起。他稱之為「社會連帶」是一種個人與集體間的功能整合,如信仰、價值、習俗是屬於機械連帶、而現代社會的複雜分工與職業專門化也將人凝聚在一起,這是有機連帶,一個社會的瓦解。往往是連帶關係受到破壞而脫序所致。

31 第三章幼兒的社會化 一、幼兒與社會,自我概念與社會化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 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人格結構可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32 本我:又稱生物我,是與生俱來的我,為人格的原始基礎。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又稱理想我,受道德原則來支配,是後天學習來的,主要作用在促使個人做出符合道德規範行為,它扮演著法官與道德的功能。 自我:又稱現實我,主要作用在自我支配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就是扮演著內在原始人格與外在世界的紅綠燈。

33 2、Eriksom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人的一生來說,將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喜戲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與老年期。 就以未滿六歲的三個發展階段來說明: 嬰兒期:對人的感覺是以信任感為主因。 幼兒期:1.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 2.給予幼兒適當的自主權,將有助 於培養幼兒的自信。

34 喜戲期:有好奇心及嘗試的勇氣。如成功則更主動進取,如失敗則會讓他們更顯退縮內疚。因而鼓勵他們多參與活動,以養成進取人格是有必要的。

35 3、Piaget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把道德的發展分為無律、他律、自律等三個階段,幼兒還處於運思預備期時,凡是都是自我為中心、人我意識尚無法分清楚。所以無法用道德的觀點來評價其行為,但會慢慢的意識到一些行為規範,是經由別人的互動和合作中,體會到是要站在別人的觀點看問題。這種社會化的過程、是從早期的自我‘階段慢慢發展到能站在別人立場思考問題。

36 (二)、幼兒社會化的基礎 幼兒社會化必奠基在三個基礎。 1.個人基礎 (1).人類具有獨特的智慧 (2).對他人的依賴性長 2.社會方面
制度的改變、不同政治、不同的經濟、不同文化、教育的傳送。

37 3.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上 人格是生理基礎與社會互動後所決定的。班及拉認為,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人行為,彼此是交互影響的。

38 二、幼兒社會化的方式與特性 (一)、幼兒社會化的方式 1.獎賞與處罰 2.觀察與模仿 3.認同作用 4.直接教導與道德規範
5.階級與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潛在社會化

39 (二)、幼兒社會化的特性 1.其主要在規範幼兒的原始生物本能、 2.幼兒對於社會的規範、文化與制度大都採取吸收的態度。
3.幼兒社會化有絕對的標準 4.幼兒社會化主要偏向動機的訓練。

40 三、幼兒的角色學習 (一)、個人因素 1.性別與性別角色認知 2.身心健康與外貌 3.年齡

41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管教態度與教養模式 2.父母的社經地位 3.幼兒在家的出生序 4.家庭結構

42 (三)、學校與社會環境因 1.同儕影響 2.大眾傳播媒體 3.教師的人格特質與教學 4.社會文化因素

43 四、影響幼兒社會化的機構 (一)、家庭 (二)、學校與教育相關人員 (三)、同濟與鄰居 (四)、視聽傳播媒體

44 五、幼兒教育與幼兒社會化的關係 (一)、幼兒教育為社會化歷程中的一個階段
幼兒園的教育目的,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以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以達到下列目標: 1.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2.養成兒童合群習慣

45 3.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4.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5.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二)、幼兒社會化的過程依賴幼 兒園的力量頗深

46 第四章社會階層下的幼兒教育 一、社會階層的意涵 社會階層具有: 1.社會階層是社會製造出來的。 2.階層制度存在每一個社會中。 3.每個社會的階層制度不可能完成一樣。 4.階層的存在對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重大的影響。

47 二、社會流動與社會變遷 (一)、缺乏機會 (二)、本身教育程度、職業和收入 (三)、社會的變遷 (四)、族群或籍貫 (五)、性別與婚姻
(六)、移民 (七)、其他:如升遷、中樂透彩券等

48 三、台灣的社會階層化對幼兒行為的影 響 (一) 、台灣社會階層中幼兒教育的意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二) 、不同社會階層下的幼兒行為 1.教育程度 2.性別 3.居住地 4.社經地位(職業等級、家庭收入)

49 . 四、社會階層化下幼兒教育機會均 等的可能與侷限。 幼兒教育機會均等仍有幾個無法避免的困境. (一)、經濟因素 (二)、家長期望說
(三)、文化不同說 (四)、教師期望說

50 第五章幼兒與教育機會均等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基本意涵 柯爾曼在1960年代主持美國「教育機會均等」的調查研究,的五個指標: 1.社區對學校的資源投入 2.學生的種族分布情形 3.學校內各種無形的教育特徵 4.學校對相同能力學生的影響情形。 5.學校對不同的學生的影響情形

51 柯爾曼後來又提到五種與教育機會均等有關的教育因素 1. 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的輸入層面有關 2. 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的產出層面有關 3
柯爾曼後來又提到五種與教育機會均等有關的教育因素 1.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的輸入層面有關 2.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的產出層面有關 3.教育機會均等與補償教育有關 4.教育機會均等與黑白種族分校有關 5.教育機會不均等與學校讀書風氣有關

52 1965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對教育機會均等此名詞有二個觀點: 1

53 學者將「教育機會均等」大致包括三個教育層面的均等: 1.教育起點的均等 2.教育過程的均等 3.教育結果的均等

54 二、影響幼兒教育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方面 1. 生活知能的傳遞 2. 心智成長的啟迪 3. 課業學習的協助 4. 心理挫折的輔導 5
二、影響幼兒教育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方面 1.生活知能的傳遞 2.心智成長的啟迪 3.課業學習的協助 4.心理挫折的輔導 5.道德規範的教導 6.各種言行的示範 7.語言學習的場所

55 影響幼兒教育機會的重要因素 1.家庭的經濟狀況 2.家庭的文化素養 3.家人庭的人際關係

56 (二)、學校方面 1.入學機會 2.教育經費 (1).地區或城鄉的經費差距 (2).公私立幼兒園的經費不均 (3).特殊幼兒的經費不足
3.班級運作 (1)教學取向 (2).教師期待

57 三、促進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 作法 (一)、家庭方面 1. 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 2. 提昇家庭的文化素養 3. 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4
三、促進幼兒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 作法 (一)、家庭方面 1.改善家庭的經濟條件 2.提昇家庭的文化素養 3.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4.強化家庭的社交關係

58 (二)、學校方面 1.加強師資的聘任與訓練 2.針對特殊幼兒實施補償教育 3.課程內容勿僅限主流文化

59 (三)、社會方面 1.重視社區資源及經貴的合理分配 2.立法保障教育機會的均等 3.國民教育年限向下延伸

60 第六章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 一、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定義是功能 (一) 、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定義 (二)、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功能 1.促進身心健康 2.改變自我中心認知 3.建立良好友誼關係與適應能力 4.提高學習成效

61 二、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互動內 涵 (一)、分享與獨占 (二)、合作與突衝的情況 1.個人主義. 2.非競爭合作 3.合作性幫忙
4.合作性競爭 5.角逐性競爭 6.競爭性對抗

62 (三)、受歡迎與受拒絕 (四)、順從與抗拒

63 四、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階段與類型 (一)、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階段 1. 就友誼關係發展而言 (1). 暫時的玩伴:3~7歲 (2)
四、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階段與類型 (一)、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階段 1.就友誼關係發展而言 (1).暫時的玩伴:3~7歲 (2).單向幫助:4~9歲 (3).雙向的公平合作:6~12歲 (4).親密、互享的關係:9~15歲 (5).自主的相互依賴:青少年至成人

64 2.從幼兒的社會技巧發展而言 (1).接觸 (2).維持 (3).衝突的緩和 (4).侵略的控制 (5).社交的行為

65 (二)、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類型 1.幼兒與家人手足的關係 2.幼兒與同學朋友關係 3.幼兒與社區鄰居關係 4.幼兒與教師關係

66 五、影響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社 會性因素 (一)、社會經濟因素 (二)、種族差異因素 (三)、文化差異因素 (四)、同儕文化因素

67 六、幼兒人際關係的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一)、從功能論的觀點來看幼兒的分享行為 (二)、從衝突論的歡點來看幼兒的衝突行為 (三)、從文化再製觀點來看幼兒的友誼關係 (四)、從象徵互動論來看幼兒的同儕互動 (五)、從批判理論來看幼兒發展

68 第七章親子關係與幼兒行為 一、親子關係的特性與內涵 (一)、親子關係的特性 1.親子關係具有不可替代性 2.親子關係具有持久性 3.親子關係具有強迫性 4.親子關係具有不平等性 5.親子關係具有變化性

69 (二)、親子關係的內涵 1. 就親子互動的內容而言 (1). 「親子照顧」與「干涉侵權」表現 (2). 「支持」與「衝突」表現 (3)
(二)、親子關係的內涵 1.就親子互動的內容而言 (1).「親子照顧」與「干涉侵權」表現 (2).「支持」與「衝突」表現 (3).「對話」與「行為」表現 (4).「關愛」與「敵視」表現 (5).「自立」與「親密」表現

70 2.就親子互動的角色而言 (1).與孩子互動的夥伴 (2).直接的教導者 (3).機會的提供者

71 二、幼兒行為之影響範圍的界定 (一)、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分: 1. 幼兒的動作行為發展 (1). 移動行為的發展 (2)
二、幼兒行為之影響範圍的界定 (一)、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分: 1.幼兒的動作行為發展 (1).移動行為的發展 (2).手操作能力的發展 (3).動作技能的發展

72 2.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3.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包括:語音、語意、語法的發展) 4.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包括:攻擊行為、社會行為等) 5.幼兒道德行為的發展 6.幼兒社會認知的發展

73 三、教子關係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一)‘依附關係與幼兒行為 學者又把孩子與母親的依附關係分為: 1.安全依附型 2.焦慮/抗拒型
3.焦慮/逃避型

74 (二)、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行為 1.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偏差行為 2.父母教養方式與人際關係發展 3.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生活適應
4.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控制感 5.父母教養方式與社會行為: 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

75 (三)、父母溝通型態與幼兒行為 1.從自我狀態溝通分析來探討
自我狀態並非是角色,是種真實的心態,分為:父母型自我狀態是教誨的、成人型自我狀態是思考的以及兒童型自我狀態是感覺的。 而人與人的溝通,常個人三種型式出現: (1).互補式溝通 (2).交錯式溝通 (3).曖昧溝通

76 2.從四種心理地位來探討 (1).我不好~你好 (2).我不好~你不好 (3).你不好~我好 (4).我好~你也好

77 四、親子關係與幼兒行為的社會學 意義 (一)、從父母社會階級來探討 家庭社經地位:家庭物質條件、教育態度、教養方式、價值觀念、語言型態、智力因素、成就動機、抱負水與學習環境,影響孩子的教育成就。

78 (二)、從家庭社會變遷觀點來探討 1. 家庭角色分工的改變 2
(二)、從家庭社會變遷觀點來探討 1.家庭角色分工的改變 2.家庭結構的改變 (三)、從社會脈絡的互動觀點來探討 在家庭情境脈絡中,父母與幼兒進行綿密的互動與連結、以社會學習的角度思考,主要是將幼兒的行為學習取決於為社會性的互動與模仿,如增強原理、制約原理、示範與仿效學習等。

79 (四)、從社會系統的觀點來探討 所謂社會系統的分析觀點,是將家庭、學校、社會文化作為一個系統整合,在系統中來探索父母的親子關係與幼兒行為,大致上從幼兒的家庭出發、關注孩子的個體發展特性的「點」進而力了入父母對孩子,孩子對父母等相互影響「線」的牽引,最後總結而成一個整體的「面」。尤其在強調家庭系統對幼兒的影響力。

80 第八章遊戲與幼兒社會行為 一、遊戲的意義與內涵 (一)、遊戲的意義: 就遊戲理論來說:主要學說與特徵 1.精力過剩說 2.複演說 3.本能練習說 4.鬆弛說

81 [二)、遊戲的內涵 1.遊戲所具備的特徵 (1).遊戲是內在動機所引發的行為,歷程中會得到某些方面的滿足,也會表現出一種愉悅的狀態。 (2).遊戲可以自由選擇,重視的是遊戲本身而不是結果。 (3).遊戲一定要好玩的、有趣的 (4).重視行為而非文字的,不受外在規範的限制 (5).幼兒是主動的

82 2.遊戲的形式 整個遊戲發展順序大致依「功能性遊戲」到「建構遊戲」到「戲劇遊戲」到「規則遊戲」。

83 二、遊戲與幼兒社會認知的歷程 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面臨到三種不同的經驗。 1.幼兒對自然界的經驗。 2.人際間的經驗 3.自己的經驗世界
所謂社會認知即是幼兒的角色取代或觀點取代。

84 (一)、心理分析學派 Freud..Frikson皆認為遊戲的功能是要維持與建立自我平衡,而娛樂原則扮演這重要的心理功能。

85 (二)、認知發展學派 就Piaget的理論,遊戲應該是同化大於調適的活動,是加強之前所獲得的技巧。而不是以學習新的知識為目的。

86 Vygotsky的研究指出,除了內在的生理發展外,外在環境對心理的影響隨著年紀而逐漸具有影響力。而象徵性的遊戲可以幫助幼兒抽象思考的能力。 綜其所說:遊戲的確可以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發展能力,而這種有意義的影響,通常很少直接重過程瞭解,而是從與同伴遊戲過程中透過觀察與學習而來。

87 三、遊戲與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 社會能力,即是一個人在社會,能有效得處理人際間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以下即分別談談不同年紀的幼兒,其遊戲與社會能力發展之關係。 (一) 、幼兒在一歲前的嬰兒時期 (二) 、幼兒在一歲到三歲的自我遊戲期 (三) 、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的人際互動期

88 四、社會文化脈絡下的幼兒遊戲 (一) 、家庭經濟安全的差異 (二) 、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 (三) 、社會變遷與環境的改變

89 五、遊戲與幼兒教育的關係 (一) 、對幼兒來說,遊戲具有重要功能這樣 的觀念必須推廣 (二) 、遊戲時間、空間與其他問題必須受到 注意
(三) 、幼兒師資培育機構必須謹慎看待遊戲 課程 (四) 、幼兒專業工作者必須受到鼓勵與支持

90 第九章家庭型態與幼兒行為 一、單親家庭對幼兒的影響 (一) 、單親家庭為何會影響幼兒發 展 1.家庭社經地位的影響 2.性別角色得認同障礙
3.家庭承受壓力的增加 4.家庭成員的適應不良

91 (二) 、單親家庭對幼兒身心發展的 影響 1.認知發展 2.人格發展 3.情緒發展 4.生理發展

92 二、單親家庭的問題與調適策略 (一) 、單親家庭中的內在問題 1.心理反應方面 (1).單親家長的心理反應 (2).單親幼兒的心理反應
2.經濟支持方面 3.親子關係方面

93 4.子女照顧方面 (1).忽略式的照顧 (2).由家傭照顧 (3).由祖父母照顧 (4).由保母或幼兒園照顧 5.人際關係方面

94 (二) 、單親家庭的調適與支持 1.走出單親的陰影 2.對幼兒的瞭解與鼓勵 3.建立和諧的新親子關係 4.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5.擴大社會的經濟支援

95 三、隔代教養的意義、成因與相關問題 (一) 、隔代教養的意義、類別 (二) 、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 1.父母無法照顧或教養孩子
2.父母能力不足或有其他困難之處 3.父母忽視親職教育的重要

96 (三) 、隔代教養家庭的相關問題 1.隔帶祖孫的價值關落差過大 2.祖父母的照顧可能力不從心 3.祖父母榮易溺愛孩子
4.幼兒對教養方式的適應不佳 5.祖父母的愛不夠完整 6.家庭與學校聯繫機會較少 7.祖父母缺乏指導幼兒課業學習的能力

97 (四) 、隔代教養的補救之道 1.父母方面 (1).考慮父母的身心狀況及意願 (2).與父母討論教養方式 (3).設法化解親子間的疏離
(4).告知又而求助的管道

98 2.教師方面 (1).訪視家庭以瞭解幼兒問題成因 (2).與隔代幼兒保持良性互動 (3).協助家長申請經濟援助 (4).輔導幼兒課業學習

99 3.社會方面 (1).協助隔代教養者獲取新知 (2).推動隔代幼兒的認輔製度 (3).提供社會福利及醫療資源

100 第十章家庭暴力與幼兒行為 一、家暴下的幼兒行為 (一).家暴對0~3歲幼兒的影響 焦慮不安、凸顯自己行為、易怒、過度依賴、哭鬧、發育遲緩、發展突然退化、健康狀況不加、睡眠品質不良、抗拒成人。 (二).家暴對3~6歲幼兒的影響 焦慮不安、凸顯自己行為、易怒、過度依賴、哭鬧、退縮或憂鬱、暴力傾向、內疚、自我虐待、恐懼獨處、行為退化。

101 (三).家暴對6~11歲兒童的影響 焦慮不安、凸顯自己行為、激烈爭吵、叛逆、盲從、精神渙散、好管閒事、缺乏自我概念、退縮或憂鬱、成為同儕攻擊對象、模仿暴力 (四).家暴對12歲的少年的影響 凸顯自己行為、激烈爭吵、精神渙散、精神緊繃、性別角色混、淆翹課或逃家、誤入歧途、自暴自棄、沮喪。

102 第十一章電視媒體與幼兒行為 一、模仿學習有不同的方式 (一) 、直接模仿 (二) 、綜和模仿 (三) 、象徵模仿 (四) 、抽象模仿

103 二、長期的爭議~又而該不該看電視 三、看電視的兩大迷思 (一) 、幼兒可觀看卡通影片 (二) 、電視教學最有效

104 四、台灣目前兒童電視節目收視概況 (一) 、兒童看電視時數 (二) 、兒童看電視類型 (三) 、兒童看電視節目內容 (四) 、父母是否會陪兒童看電視 (五) 、教師是否進行媒體教育 (六) 、兒童看電視是否遵守分級規定

105 (七) 、兒童自認適合觀看的電視節目數 (八) 、兒童是否因觀看電視而想購買卡通商 品 (九) 、兒童認為能否在電視上學到知識 (十) 、兒童看過兒虐照片的感覺 (十一) 、兒童期望像電視中的人物 (十二) 、兒童感覺電視或新聞中的兒童形象

106 第十二章當代社會問題與幼兒教育 家庭結構的改變與現代幼幼兒的特徵 一、家庭結構的改變 二、現代幼幼兒的特徵 1.活潑好動 2.新奇好學 3.孤寂自樂 4.嬌生慣養 5.依賴疏離 6.誇大吹噓 7.有求必應 8.學多不樂

107 第十三章新移民幼兒教育問題 一、異族間婚姻發生影響因素 二、新台灣之子與不利發展之社會環境 1.語言層面 2.家庭社經地位層面 3.文化資本層面

108 三、新移民女性相關問題 (一)。新移民女性的社會適應 1. 就生活適應方面而言 (1). 語言隔閡所引起的溝通障礙 (2)
三、新移民女性相關問題 (一)。新移民女性的社會適應 1.就生活適應方面而言 (1).語言隔閡所引起的溝通障礙 (2).文化差異、民情風俗不一樣 (3).年齡差距思想觀念問題 (4).經濟壓力與就業問題

109 (5).婆媳典親屬關係 (6).孩子教育問題 (7).社會關係 (8).公民身份與入藉問題

110 2. 就文化挑戰方面問題 (1). 歧視與標籤化 (2). 文化的迷思 (3). 新弱勢族群形成 (4). 「新台灣之子」不認同台灣 (5)
2.就文化挑戰方面問題 (1).歧視與標籤化 (2).文化的迷思 (3).新弱勢族群形成 (4).「新台灣之子」不認同台灣 (5).「什麼都管」、「什麼都不管」的 行政單位

111 感謝各位同學這學期的配 合與投入,也讓我受益良多。


Download ppt "幼兒社會學 台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許 明 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