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學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科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學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科的看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學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科的看法

2 緒論(含動機、目的) 動機: 1.合作學習有別於傳統教學法,並且最近合作學習常用於教學現場,因此學生與老師對於合作學習的是否有一致的看法值得了解。 2.國內雖有許多合作學習的實例,然而合併探討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看法,且應用在生物科的實例卻較少,因此促使我們這組做此次研究。

3 緒論(含動機、目的) 目的: 1.相較於傳統教學,合作學習究竟有何好處與特性,這是我們會探討的。
2.再來會比較授課老師的教學目標,與上課學生對此次課程的期望是否符合。 3.一連串課程的最後會檢驗老師的教學,是否真的有達到學生的期待。 4.而此行動研究最終目的在透過師生對合作學習的看法做對比,期待能更深入了解此方法對中學生與老師的效益。

4 文獻探討 理論架構 文獻實例(台灣地區)

5 文獻探討(理論架構) 一、定義 1. 合作學習是老師在系統、結構性的策略下,根據不同能力、性別、種族等將學生安排分配於同組內一同學習大部分的學科(Slavin,1995)。Parker(1985) 。 2.合作學習是學生在異質小組的合作環境中與同學一起學習,相互協助、資源共享、批評指正、分享心得,因而一同獲得學習的成果,也培養出善與人合作行為。

6 3.合作學習方式的產生,是因應組員之間有共同的、依賴的、正向之認知的學習目標,以及為了增進彼此互動、理解和友誼等方面之情意的需要,而以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方式進行。
4.合作學習兼備了「合作」與「學習」兩種任務 。

7 二、理論基礎 (一)社會互賴論 1.1900年代:創始人考夫卡(Kurt Kafka)
提出團體是一個動態整體的理論,認為各團體中的成員互賴有差異性 、30年代:勒溫(Kurt Lewin) 主張團體的本質是成員基於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互賴,促使團體成為一個整體 年代晚期:德徐(Morton Deutsch) 從目標結構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理論,界定三種目標結構 (合作的目標結構、競爭的目標結構、個別的目標結構 )

8 4. 強森(David Johnson) (1)積極互賴〈合作〉: 產生助長式互動,成員彼此鼓勵和促進學習上的努力 (2)消極互賴〈競爭〉:
擴展德徐的理論成為社會互賴論 ,假定社會互賴的組織方式,決定個人之間的互動,進而決定了結果。方式如下: (1)積極互賴〈合作〉: 產生助長式互動,成員彼此鼓勵和促進學習上的努力 (2)消極互賴〈競爭〉: 產生對抗式互動,成員彼此不鼓勵成就上的力,而且會互相阻礙 (3)缺乏互賴〈個別〉: 彼此之間不會有互動,個人獨立工作而不受干擾

9 (二)接觸理論 1. 華特生(G. Watson)研究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的關係 2. 艾爾波特(G. Allport)的接觸理論所發展的主要假設是:人際間的合作能提高小組的向心力及友誼。

10 (三)認知發展論: 1.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ies)
其基本假設是學生以適當的作業進行互動時,便能精熟重要的學習概念。 (1)皮亞傑 當個人在環境中合作時,產生了社會認知上的衝突,進而導出認知不平衡的現象,此現象倒過來激發個人認知上的發展。

11 (2)維高斯基〈L.S. Vygotsky〉 「基本發展區限」(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實際發展水準」(獨立解決問題) 「潛在發展水準(成人引導或同儕合力解決問題) (3)庫恩(D. Kuhn):基本發展區限 說明學生之間不同的認知水準和社會模式,有助於學生的認知發展。

12 (四)行為學習論:著眼於團體增強物和報酬對學習的影響 。
2.認知精緻化理論(cognitive elaboration) 如果要保留與記憶中相關的資料,學習者必須就材料作某種認知的建構或精熟,如作摘要和綱要。 最有效的方法是解釋教材給別人聽,在表達與傾聽的過程中,不僅利於被指導者更有利指導者。 (四)行為學習論:著眼於團體增強物和報酬對學習的影響 。

13 三、合作學習的特質 (1)積極的相互依賴: 學生需要彼此互助才能完成任務,唯有小組的成功,個人才算成功,若小組失敗了,個人都須公平承擔責任。
(2)面對面的互動:學生們藉著互助、分享和鼓勵等互動方式來提升學習的成效。 (3)個人和團體的績效責任:每個人的成功使可決定小組的成功,而非小組內某個能力較強的學生的良好表現,其他學生只從事打雜敷衍即可同得高分。

14 (4)適當的社會技巧 :老師須將這些必備的社交技巧教導學生,包括領導力、決策力、信任、溝通和解決衝突的能力,使其團隊工作順利進行。
(5)團體歷程:針對小組目標與達成程度進行分析,可提供小組學習更多反省檢討的機會。 (6)異質分組:成功的合作學習強調的是由不同能力、性別、或種族的學生組成的小組,小組成員透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一起學習。

15 文獻探討-實例篇(1) 文獻: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 作者:章勝傑
大綱:研究者以台東市一班國小五年級學生為對象, 採用合作學習 的方式進行為期 12週的數學教學實驗。研究者以分數概念的學習 為主要的課程內容, 提供小組作業單給學生從事小組討論, 並將學生 的互動加以錄音、錄影。事後亦將學生互動的錄音帶加以滕錄、編 碼。作業單的題目也經由測驗求得題目的難度。最後求題目難度與 互動行為之間的相關。 結論:在以合作學習小組進行數學教學時, 所使用的作業題目性質 (本研究中以難度為重點) 對學生互動的質與量是有影響的, 相較於太容易或太難的題目, 中難度的題目是最適合學生討論互動的

16 文獻探討─實例篇(2) 文獻: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三學生英語閱讀理解及態度之效益研究 作者:蔡 姿 娟
大綱:以合作學習法中的學生成就區分法(STAD)進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驗以及調查其英語閱讀態度的改變。以高三社會組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採用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進行為期四週的合作學習教學。同時,並對學生進行英語閱讀態度的前後測,以便了解合作學習教學對其英語閱讀態度的影響。 結論::接受合作學習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英語閱讀理解測驗上的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且,實驗組學生的英語閱讀態度呈正向成長,而控制組則呈負項成長。

17 文獻探討─實例篇(3) 文獻 : 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 作者 : 黃詠仁 王美芬
大綱 :本研究旨在描述研究者在國小的自然課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之教學策略的過程,並探討學生對於合作學習的反應和學習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選擇研究者所任教的三個班級,進行三個月共三個單元之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並透過教室錄影、訪談、問卷、學期成績、學生態度量表、教學日誌和學生文件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從行動和反思的過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訂出各項行動目標、確認問題、提出行動策略和執行,最後檢定行動的結果和反思整個行動的過程。由此行動中,歸納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和意見之結果。 結論 : 一、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能提供良好的互動教學環境,有助於社會技巧的培養。 二、合作學習能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 三、在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喜歡上自然課,提昇學生的學習態度。 四、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的教學實務成長。

18 研究問題 老師使用合作學習的目標為何?有無達成? 學生覺得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覺得學到了什麼?

19 研究方法-對象 對象: 東大附中參與高瞻計畫的高二學生, 共19人

20 研究方法-工具 教室觀察: - 共5堂生物實驗課 紀錄: - 課室觀察記錄與照片 訪談與問卷: - 老師訪談 - 學生問卷

21 流程 04/01/2014 第一次看課 (小組辯論) 04/08/2014 第二次看課 (小組辯論) – 見投影片22頁
04/01/ 第一次看課 (小組辯論) 04/08/ 第二次看課 (小組辯論) – 見投影片22頁 04/15/ 第三次看課 (DM製作) – 見投影片23頁 04/22/ 第四次看課 (種植植物與校園撿垃圾) – 見投影片24頁 04/29/ 第五次看課 (APP製作) – 見投影片25頁 05/6/ 第六次看課 (DCPIP)

22 課室觀察-第1、2堂-生態辯論 第1堂 課前介紹-小組討論(20分鐘)-各組辯論與評語(36分鐘) 第2堂
-課前介紹(電腦資料蒐集/互評表與學習單) -小組討論(20分鐘) -各組辯論與評語(36分鐘) *教學改變-融入數據的概念/評分方式改變 *學生進步-態度變好/充分利用時間

23 課室觀察-第3堂-DM製作 讓學生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真正意涵 學生在下課時間發送自製海報

24 課室觀察-第4堂-種植植物與校園撿垃圾 因應世界地球日,種植植物(30分鐘) 下課時發送傳單與自製海報(10分鐘) 校園撿垃圾
*學生進步-學會互相合作

25 課室觀察-第6堂-研究生物的光合作用 首先先介紹氧化還原原理(5~10分鐘) 使用酒精,破碎機等儀器進行樣品製備 使用DCPIP來進行實驗

26 研究方法-分析方法 質性研究: 教師訪談內容 敘述性統計: 學生問卷結果

27 研究目的 此行動研究目的在透過師生對合作學習的看法做對照,期能透過訪談與問卷,更深入了解此方法可能對中學生與老師的效益。

28 研究問題 老師使用合作學習的目標為何?有無達成? 學生覺得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 覺得學到了什麼?

29 研究結果與討論 老師訪談結果 教學目標在使學生能將認知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如節能減碳、不亂丟垃圾等環保議題)
使用合作學習的目的由於受限於場地與學習人數,加上學生來自不同班級,彼此不熟悉,所以小組教學比較好控管。 課程設計一系列剛好是相關課程從環保概念澄清、落實、與運用於生活中。 對學生表現感到還算滿意,認為50%的學生相當投入。 對於有無達到教學目標,如學生會不會實際去做,其實老師也存有一個很大的問號,因為老師不會平常一直盯著學生。所以也只能相信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是會很認真地把這些事情做好。

30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感謝聆聽~


Download ppt "中學老師與學生對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科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