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林曉瑛
2
現為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講師的林曉瑛,從夯產業3C設計到轉換投入設計教育,參與組織設計師聯盟為環境發聲,歷證了台灣工業設計的萌芽與轉型。擁有旺盛的求知欲,做設計凡事親力而為的她,說她是某種「經典」的工業設計人,恰如其分! 當使用者感受到設計者所投注的心力時,產品就能得到尊重並且被永續使用。能被長久使用或再利用的產品就是環保的表現,這也是林曉瑛近年來的設計精神。 從Designer到Master,從3C產業猛將到傳道授業的教育工作者,從累積大量的3C設計作品到思維精巧的觀點設計,林曉瑛的每件作品都投注了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驗,蘊含著對環境的省思,並悄悄注入了產品設計道德觀點,因此她被友人戲稱為設計「仙姑」。 二十年來的設計環境 畢業於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林曉瑛回顧二十年的設計教育環境,過去擁有堅強教育背景與業界實務經驗的老師著重給予觀念,像是身為一位設計師的觀念和態度應當是什麼,訓練學生的實作能力,並將在業界遇到的狀況分享給學生。對於當時所學仍是懵懂她,直到出社會三、五年當中,在面臨當時剛起步的設計環境時,老師傳授的知識才開始反芻與應用。 林曉瑛在1996年剛踏入社會工作,當時台灣的設計環境尚未成熟,企業仍將設計師視為美工。大概在2000年左右,台灣的設計環境漸至佳境,企業從OEM(委託代工)轉為OBM(自有品牌經營),才開始對設計有所認知,成立設計部門。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做3C產品的設計,公司主要從事產品代工,比較有趣的一點是,當時的科技公司的工作內容是比較多元的,只要是電腦周邊產品都曾涉獵,例如從數位相機、滑鼠,甚至連插座都設計過,也因此接觸不同產品線的人員,甚至不同領域的國外廠商,所以在市場這個領域累積不少經驗,而她也很開心擁有這樣的工作經歷。林曉瑛說道在她要離職前,公司內部的設計部門的成員從一開始只有兩個人,到後來獨立成為一間公司!從這段工作歷程中,她參與了整個產業的轉型的歷史,這樣的經驗彌足珍貴。 讓創意實現的現實面 林曉瑛一邊解說在3C產業的作品集,連帶的談到台灣3C產業的今昔,其中讓人眼睛一亮的是,目前某國外大廠一體成型的電腦外型設計原型竟是源自林曉瑛之手,並代表企業獲得IF大獎。但可惜的一點是,當年這個開發案因為廠商資金不足而忍痛將專利出售。這也是台灣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縮影,台灣人其實做了很多努力在開發產品,但最後無法打出市場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資金不足,因為塑造一個品牌決不可能是三兩天可以決定的事,需要不斷的投注大量的資金與人力。 健康出現警訊,轉換職涯跑道 林曉瑛是一個非常樂在工作的人,八年來在3C產業的日子,幾乎每天只睡四個鐘頭,2004年工作過勞身體開始出現呼吸不順狀況,當時業界也頻傳出過勞致死的新聞,在在都成為警訊,讓她決定休息一年到澳洲留學。在這一年中她開始反芻台灣產業的現象,發現台灣的3C產業不斷的迅速發展,但有些產業像是「工藝」卻在迅速沒落。她開始思考工藝+設計的可能性。工業產品來從電腦繪圖到RP成型整個過程都用機器執行,林曉瑛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不須靠滑鼠或數位筆的手工藝。因為喜歡接觸新事物,她在澳洲時開始接觸編織、捏陶等工藝,從中發現手工藝的變化性很大,整個流程需要親自去嘗試實驗,這種感覺讓她回到了學生時代,讓人覺得很開心。留學期間嘗試將工藝設計的概念製圖,回到台灣後,就開始主動的拜訪工藝師。 3C產品以外的天空,台灣設計師首度自籌展【亂,有秩序】 林曉瑛敘述:2007年,當時一群設計界好友想一起籌辦展覽,玩玩一些別於3C產品的設計。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五、六個同學一起到當代藝術館租個場地辦展,讓大家開心一下,結果沒想到這個想法一發聲,竟然招來將近二十位設計師參與,並且因為朋友的牽線,讓我們可以在北美館展出!當年的館長黃光男表示「從來沒有設計師來敲北美館的門!」能在即將卸任前有這樣的機緣,他也感到很開心!不過因為當時北美館整年的檔期都已經排滿,館長為了讓展覽如期舉行,竟提供北美館諾大的大廳空曠場地!林曉瑛笑道:當時我們的心情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台灣的設計竟然可以進駐北美館殿堂,憂慮的是,我們要怎麼佈展?當時大家一致認為,既然有這樣的機會就要好好把握,設計師們除了準備自己的作品以外,每人另自掏腰包三萬元,以及用三天兩夜的時間親自佈展,整個過程全程錄影。看到那種從無到有的過程感覺,就像回到學生時期參加新一代設計展那樣,我們都很高興可以為賴以維生的設計專業,找到另一片天空! 投入概念設計創作─務實的設計蠻勁! 與林曉瑛聊到創作作品的過程會發現-學術象牙塔的影子和她一點兒都沾不上邊!所有作品的產生公式就是:觀察環境與實地調查找創作方向,尋找材料與技術解決,過程通常以閉門羹、被潑冷水開始,打死不退得以創作!從芭比夢的琉璃吊燈到籽紙等創作,她務實的親自參與每個創作的環節,每次都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視挫折為無物,展現務實的設計蠻勁! 《Barbie Dream》遠看華麗外表,近看是華麗的殘骸 2007年【亂,有秩序】 生活美學設計聯展以台灣議題為主軸,林曉瑛以自身背景出發,探討台灣從OEM轉換到OBM之間的變化,製作出芭比夢琉璃吊燈。林曉瑛說道:「小時候父母為了鼓勵小孩用功讀書考第一名,常以芭比娃娃做為獎賞誘餌,由於我從未考第一名,所以沒得到過芭比,因此藉由《Barbie Dream》這個作品來實現孩提時代的夢想。」在80年代,當時芭比娃娃對一般人來說是昂貴的舶來品,但是其實全球最大的芭比娃娃代工廠在台灣。約在1995年生產芭比娃娃的美寧工廠產業外移,全泰山鄉一半倚賴工廠為生的人口全部失業。林曉瑛說道:「當我到泰山鄉收集資料時,當地只剩下一座文物館,對照於過去產業所帶來的繁榮,真是令人不勝唏噓!於是我開始思考科技的進步究竟是福是禍?我以這樣的省思作為《Barbie Dream》創作架構。另外一點,雖然我一直沒有得到芭比,但我看見那些擁有芭比的人最後讓這些玩具四分五裂。其實這很衝突,想要玩具時把它當成寶,原本票漂亮亮的玩具玩膩了就丟在一旁,其實這種行為和心態都是殘忍的,所以我也把這部分放入創作。華麗的型態我用水晶吊燈來詮釋,殘忍的部分,只有靠近時才會看清楚,吊燈是由芭比娃娃支解的殘骸構成。要呈獻晶透華麗的質感又要考慮技術層面,於是我選擇使用琉璃脫蠟塑造,並且開始到處拜訪工藝老師請教製作方式,但是到處碰壁,後來找到了台北近郊的小工廠,每天去煩工藝師傅請他教我製作方式。我在工廠窩了將近兩個月,從採買原料、灌漿、脫模學起,那個環境是又熱又不便,感覺上我又回到學生時期的狀態,又把自己逼到絕境!不過我覺得這種創作方式,才有生活的存在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