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突出能力 ——2015年历史二轮复习思考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2
提升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针对历史试题呈现的突出特点 针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要求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
考试说明的规定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五层含义 (一)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具备通史、常识等基本前提。 (二)课程标准是依据 不拘泥于教科书,教材知识不是全部。
(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 (五)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 历史学科所独有的思维和方法。
5
一轮复习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6
基础知识薄弱是历史学科最难解决的老问题,主要表现是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基本史实识记不准。
1.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到位 基础知识薄弱是历史学科最难解决的老问题,主要表现是历史概念不清,历史线索混乱,基本史实识记不准。 由于基础知识识记不到位,遇到题目不能够进行准确判断,最终导致丢分。 二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仍很重要。
7
2.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二轮复习:能力训练是关键。
(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文言文部分的相关内容,因不理解材料含义,导致判断失误或无处着笔作答。 (2)信息解读能力差,不能够准确的捕捉有效信息,从而导致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回答问题不完整。 (3)读图能力差,不能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准确把握图的主旨或意图。 二轮复习:能力训练是关键。
8
3.教材至上,思维单一 二轮复习:拓展知识、开拓视野很重要。
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材盲目迷信,遇到变式试题或开放试题,缺乏独立思维、理性判断。 长期应试教学,学生眼界狭窄,缺乏历史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敏锐力。 二轮复习:拓展知识、开拓视野很重要。
9
4.不能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述问题 二轮复习:重视学科素养培养 (1)概括归纳能力差,常常用繁琐、重复、凌乱的语言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
(2)答题思路不清,甚至前后矛盾。 二轮复习:重视学科素养培养
10
5.没有历史时空观念 二轮复习:时空观念的构建 学生时空观念混乱是普遍的。这与教材体例有一定的关系。
如学生搞不清楚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先后顺序、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先后顺序、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先后顺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十年对峙时期……等认识混乱。 二轮复习:时空观念的构建
11
学生对二轮复习的希望 1.梳理基础知识 2.明确重点热点 3.理清知识线索 4.加强归纳总结 5.解题方法点拨
12
高三课应该怎么上? 课程意识:开展史料教学 整合意识:重构知识体系 拓展意识:开拓历史视野 史观意识:理性分析评价 能力意识:塑造学习能力
13
二轮复习建议 (一)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二)关联中外历史,开阔历史视野 (三)拓展教材知识,提升历史认识 (四)关注热点话题,历史链接现实 (五)研究例题错题,归纳解题方法
14
(一)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通史复习模式和专题复习模式
15
中国古代历史 商周时期 —— 文明的兴起 春秋战国 —— 文明的转型 秦汉宋元 —— 文明的成熟 明清时期 —— 文明的危机
建立在文明史观基础上的通史复习
16
商周时期 —— 文明的兴起 1.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和初步发展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2.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初步发展 井田制、手工业的发展
17
春秋战国 —— 文明的转型 1.社会制度的转型 政治制度转型、经济制度转型 2.经济文化的发展 经济发展、思想活跃 课例1 课例2
18
秦汉宋元 —— 文明的成熟 1.政治制度成熟 中央官制的成熟、地方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的成熟、监察制度的完善 2.经济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发展 3.思想的发展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 4.科学的辉煌
19
明清时期 —— 文明的危机 1.政治:专制强化 2.经济:农耕经济发展和繁荣; 新经济因素出现。 3.思想:明清批判思想。
问题:为什么没有实现社会转型?
20
19世纪中期 —— 现代化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现代化深化 从“五四”到新中国 —— 现代化新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 19世纪中期 —— 现代化开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现代化深化 从“五四”到新中国 —— 现代化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现代化新模式 立足于现代化史观的复习
21
19世纪中期 —— 现代化开始 (1)领导阶级: 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3)主要领域:
①主要发生于经济领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 ②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③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现代化深化 (1)内容:制度和思想层面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
(2)领导力量: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领域: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展开,现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23
从“五四”到新中国 —— 近代化新探索 国民大革命: 明确民主革命的纲领、方向、方式。 国共十年对峙:
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方法、道路。 抗日战争: 明确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 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前途。 道路问题:政治文明的新模式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现代化新模式 (1)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
(2)新中国政治建立和发展:三大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3)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独立自主(一边倒、五项原则) 新模式:政治制度、经济体制。
25
世界近现代历史 (一)14~16世纪的世界——“发现”的时代 近代社会的准备 (二)17~18世纪的世界——“理性”的时代 近代社会的到来
(三)19世纪的世界——“工业”的时代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 (四)20世纪上半期——“探索”的时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五)20世纪40~80年代的世界——“对抗”的时代 两极到多级、发展与探索 (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剧变”的时代 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26
“发现”的时代 世界的发现:统一的世界历史的开始。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人”的发现:“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本质: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要求。 史观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 观、社会史观、社会史观。
27
“理性”的时代 启蒙运动:理性思想 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建立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史观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28
“工业”的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史观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29
“探索”的时代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史观运用:现代化史观
30
“对抗”的时代 从两极到多极 两极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的改革(苏联和中国)
史观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31
“剧变”的时代 两极格局的瓦解: 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组织
史观运用: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32
通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概括阶段特征 二、重视知识梳理 三、重视中外比较 四、重视史观渗透
33
重新构建专题 构建基于中外比较的专题 构建彰显时代话题的专题
34
构建基于中外比较的专题 构建基于中外比较的专题既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的重要方向,彰显对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视野的考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35
百家争鸣与智者运动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明清思想与启蒙运动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
构建基于中外比较的专题 百家争鸣与智者运动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明清思想与启蒙运动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
36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 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内容:“解负令”、发展工商业、财产等级制、 创建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
原则:中庸 影响:避免内战,使雅典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为雅典民主制度做了重要准备。
37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背景: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秦国落后。 目的:改变落后面貌。 内容:军功爵、实行县制、废井田、奖励耕织、
什伍连坐、统一度量衡、焚烧诗书等。 原则:严酷的法律。 影响:強秦,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为后世新制度的建立做了准备。
38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同:打击贵族;发展经济;促进转型。 异:化解矛盾与满足争霸; 工商业和农业; 走上民主和趋向集权; 中庸之道和严刑峻法。 军功爵与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发展工商与重农抑商的影响。
39
构建彰显时代话题的专题 专题要呼应时代话题,即实现历史和现实热点话题的对接,彰显历史的教育功能。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近代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经济成长历程 工业革命与环境保护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4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对象:官僚队伍 目的:保证官僚的廉洁与效率;加强皇权。
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隋唐:门下省对政令有封驳权。 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41
以唯物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唯物史观要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辩证地分析和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审视,对古代监察制度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看待。 (1)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42
对接热点:制度反腐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反腐工作中,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取得明显成效。
在各种腐败案件中,职务犯罪很大比例。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监察监督机制尤为重要和关键。
43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监察监督制度建设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概况: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44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监察监督制度建设 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 3.新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45
专题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历史概念要精准 二、主题思想要明确 三、史观引领要得当 四、认识能力要强化 五、求异思维要渗透
46
(一)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09全国卷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0年全国卷26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47
(一)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11年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8
(2013年·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014年·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49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曾经说到:“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德意志帝国时期,俾斯麦的“尽职行为”是 A.发动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B.组建对皇帝负责的内阁 C.召集联邦议会 D.主持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
50
(一)重构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10年全国卷25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1
(二)关联中外历史,开阔历史视野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2.15~18世纪 3.19世纪中期 4.新中国成立后
52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3世纪 东、西方政治 集权制度与民主制度 东、西方思想 东西方思想活跃的原因 百家争鸣与希腊哲学思想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
53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不同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 东方儒学 强调“社会”的人 西方人文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相同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不同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 东方儒学 强调“社会”的人 西方人文 强调“个体”的人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 强调人的平等 作用不同 服务于君主专制 有助于民主政治。
54
15 ~ 18世纪 东西方历史发展的“相似”与“相反” 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 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 闭关政策与殖民扩张政策 东西方科技发展差异
55
(三)拓展教材知识,提升历史认识 课例:渐进的制度创新 制度成因: 历史原因:限制王权的传统(《大宪章》) 思想基础:洛克的思想。
经验教训:革命的反复。 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旧阶级力量对比。 制度特点: 君主、议会、内阁三者的关系。 内阁权力的扩大趋势(立法创议权) 制度发展: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56
(三)拓展教材知识,提升历史认识 以“辛亥革命” 为例 1.背景:清末“立宪”运动 2.过程: “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 3.结果和影响
横向联系当时亚洲民主运动 纵向比较中国近代政治运动 展现历史复杂性,深刻思考历史。
57
(三)拓展教材知识,提升历史认识 例1: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化 例2: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 例3: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
例4:梭伦改革、《十二铜表法》 例5:宗教改革与社会进步 例6: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德意志帝国宪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两党政治 例7:十月革命与苏联工业化 例8: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58
关注史学动态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的问题、井田制是否存在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国现代化模式、中国两半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北洋军阀、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59
“冷战” “冷战”的爆发“ 美国主责;苏联主责;美苏共同作用。 ”冷战“的影响
否定观点:“冷战”把世界人为地割裂为对峙的两部分,把人类拖入战争的边缘。 中性观点:鉴于“冷战”并未将全人类引向毁灭的浩劫,因此可以把“冷战”看成是和平状态与战争状态的一种交叉与共存,而更多的是一种和平状态。“冷战”应被当做一种中性的历史表述词语,而不应被当做一种在总体上来看带有负面含义的历史概念。
60
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历程:“三浪说”和“六段说”。
“三浪说”:第一浪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浪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浪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六段说”:1492—1760年是世界市场形成前的准备阶段;1760—1870年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1870—1914年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阶段;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阶段;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发展阶段;冷战结束以来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中性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有密切关系。
61
关注史学动态 一、历史专业杂志:如《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史参》、《历史教学》等。以此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地把握高校学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热点。 二、综合类杂志:《新华文摘》《炎黄春秋》等。 三、网络:“中国期刊网”、“史学研究网”、“中国学术论坛”、“近代中国研究”等。
62
(四)关注热点话题,历史链接现实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都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功能。
63
中国梦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的“中国梦”。 “中国梦”在现阶段就是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中国梦”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64
知识对接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一、百年探索路 1.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从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 前期资产阶级,宣传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65
知识对接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4.中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1)从中共一大到国民大革命
(目标、任务、方式)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从八七会议到八一宣言 (形式、内容、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 (3)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 (联合、前途)毛泽东思想成熟 (4)从重庆谈判到七届二中全会 (和平民主、方向)毛泽东思想发展 近代民主革命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66
知识对接 二、新中国强国梦 1.过渡时期(1949~1956)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2.建设时期(1956~1966)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3.文革时期(1966~1976) (阶级斗争为纲) 4.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 (管理方式、经营方式、所有制)
67
关注民生,聚焦三农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
新中国以来,农业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和敏感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都很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对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意义重大。
68
知识对接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等及其实践活动。 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
69
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①一个创举:和平“赎买”政策。 ②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③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 “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 两大问题:经济建设速度、经济建设规模
70
思考: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近现代西方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1) 西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
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2)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重视民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思考:民生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7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年)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底至今)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严重阻碍了农村 生产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 社会主义工业发展 需要;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要求。 党的主要领导人认 为农业合作化规模 越大、公有化程度 越高,就越能推动 经济发展。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 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内容 1950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土地 所有制。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走集体化道 路,实现了把土地 等生产资料由私有 制变为社会主义公 有制。 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即合作社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包产到户,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 性质 私有制 公有制 意义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 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 路。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 超越了农村生产力 水平,挫伤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1983 年撤销。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 放了农村生产 力,推动了农业发展。
72
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 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 2.近代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大屠杀及日本投降 (国家公祭日) 3.现代中日关系 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中日联合声明
73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 ①结果:中国战败。 ②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政策;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 ①结果:中国胜利。 ②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74
热点学术理念 政治智慧、公平正义、公民意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转型、中国道路、海洋战略、混合经济、妥协和利益让渡、开放包容意识、文明碰撞、现代化、全球化……
75
古希腊:梭伦改革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宗教改革:宗教宽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美国:1787年宪法 欧洲联合:主权让渡
妥协和利益让渡 古希腊:梭伦改革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宗教改革:宗教宽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美国:1787年宪法 欧洲联合:主权让渡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 …… 启示:妥协与理性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76
(五)研究例题错题,提高解题能力
77
科学史家丹皮尔说过:“地位仅次于天使的人类本来是从宇宙的中心地球上来俯览万物的,而今却变成了围绕着千万颗恒星之一旋转的一个偶然的小行星上面有机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
A.经典力学将天地运动统一起来,因而人类不该俯视万物 B.日心说改变了对宇宙的看法,从而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 C.相对论弥补了对宏观世界认识的不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进化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密切相关的,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更“尊贵” 中心词、关键词
78
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历史概念
79
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条款规定:“一、脚踏车及犬不准人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人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人内……”。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是 A.形成平等观念 B.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C.树立规则意识 D.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依仗王权,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表明 A.诸侯国的独立意识增强 B.天子权力强大 C.嫡长子继承制全面瓦解 D.诸侯混战不断 全面理解材料意思,防止以偏概全。
80
历史史实 本质 新高考选择题的结构 难度最小 难度最大 结果 背景 影响 条件 意义 原因 新材料、新情景 评价 目的 表象(具象、抽象)
(1)通过表象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 (2)通过表象考引发表象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3)通过表象考表象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4)通过表象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史实
81
(2014·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透过表现看本质 (2014·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82
(2013·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透过表现看本质 (2014·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83
(2014·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84
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2011全国新课标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85
(2013·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2013·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86
(2013·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2014·29)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87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通过表象考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2014·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014·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88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通过表象考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89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011全国新课标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通过表象考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90
(2013·35)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2013·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通过表象考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2013·35)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91
通过表象考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2014·31)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2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通过表象考查对应的历史史实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93
通过表象考查对应的历史史实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2013·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通过表象考查对应的历史史实 (2014·32)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94
通过表象考查对应的历史史实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图6
95
选择题解题三个步骤 1.看题干: 时间、中心词、问题类型和语气。 (1)时间呈现方式 显性呈现 隐性呈现: 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 (2)中心词(或称主语) (2010·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例: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3)问题类型:考背景、考本质、考影响、考对应史实。 (4)题干语气如有转折递进,考查重心一定在转折递进部分。 (2012安徽· 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辩选项: 表象、背景、本质、影响、干扰项。 3.想基础:联系基础知识,精确点击。 D
96
(2009浙江卷·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专有名词
97
(2010江苏卷·1)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010全国新课标卷·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特殊地名、特定名称
98
做选择题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1.非绝对原则: 题干中某个选项非常绝对,一般来说是错误项。 (2010全国新课标卷·27)表2 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99
(2013·四川·T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力士香皂)
100
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01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102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2.最近原则: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统治。 (2008海南卷·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03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2.最近原则: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2)以时间为突破口 (2010全国新课标卷·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104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2.最近原则: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2)以时间为突破口 (12年全国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05
2.最近原则: 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3)考查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2009四川卷·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06
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
3.全面原则: 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 (2010安徽卷·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7
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
3.全面原则: 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 (2011海南单科·9)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108
4.相似原则: (2010全国新课标)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四个选项如果有两个或三个意思相近选项,一般来 说这些选项是应予以排除的。 (2010全国新课标)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9
4.相似原则: (2007宁夏卷)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四个选项如果有两个或三个意思相近选项,一般来 说这些选项是应予以排除的。 (2007宁夏卷)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军政事务
110
5.对称原则: 又称映射原则,指的是选项内容必须与题干内容或核心对应,即点对点,面对面,重心对重心。
(2010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111
6.比较原则: 题干中有比较项目,可考虑选项中的比较选项,否则不考虑。
(2010·广东)唐代与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12
七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13
根据材料,概括(归纳、指出)……现象(或特点、趋势等)。
题型一 根据材料,概括(归纳、指出)……现象(或特点、趋势等)。 方法:注意材料的分层及层意,分层概括要点。
1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11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概括、归纳)……原因、意义。
题型二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概括、归纳)……原因、意义。 方法:关注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时间、人物、事件、专有名词以及材料的意向等,据此联系所学知识。
116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2011·山东文综·29) (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117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118
题型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析)……的认识。 方法:答题两步走,先述后评(析)。述变化述内容,评背景评影响
119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 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2011年40题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 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 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20
题型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方法:明确评价主题,评价坚持两点论:积极意义(进步)和消极意义(局限)。
121
(2011·浙江文综·38)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进步性、局限性
122
题型五: 评材料中关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方法:提炼材料观点,表明个人态度,结合史实论证。
123
2011年41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 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4
题型六: “比较X和X,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方法:先提取信息(现象),再说明信息(原因、特点和影响等)。
125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和殿,清朝皇帝 治国理政的场所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126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7
题型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XX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方法:观察材料,提出修改意见;联系所学,说明修改理由。
128
(2014·新课标全国卷II·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 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 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 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129
(2014·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30
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分析提问,明确方向; 阅读材料,寻找答案; 紧扣提问,落实答案; 学会转化,化难为易;
善于发现和运用材料中的一切有效信息 要注意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带着问题读材料,准确答好第一问 在提问中读出有效解题信息 注意材料题中各问分值分配的关系 分析提问,明确方向; 阅读材料,寻找答案; 紧扣提问,落实答案; 学会转化,化难为易;
131
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这表明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目标。掌握有效信息的获取方法,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全面、准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提升学科素养,使备考更卓有成效。
132
一、从主题语中获取信息 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 例.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33
二、从史料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 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解题的关键信息,引文的出处、作者、时间等,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 (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34
例.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 绍 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35
三、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 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段,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
136
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137
四、从“省略号”前后获取信息 “省略号”省去的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的有效信息的关系,或者是递进,或者是并列,或者是转折,需要认真区分。
138
(2012·江苏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39
五、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信息 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是材料中的转折连词、并列词句的不同含义。 既要注意表面信息,又要注意隐性信息,读透材料,把握设问,准确判断或作答。
140
2011年40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141
六、从材料关键词、学科常识等方面获取隐性信息
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综合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趋势,在综合能力考查过程中又会大量涉及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
142
六、从材料关键词、学科常识等方面获取隐性信息
(09·山东)某历史著作中主要“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143
六、从材料关键词、学科常识等方面获取隐性信息
(2014·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44
读 第一步:问题入手,读懂材料 时间、标点符号、层次、出处等 (1)确定主题,宏观掌控 (2)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3)问题分割,阅读针对
第一步:问题入手,读懂材料 (1)确定主题,宏观掌控 (2)先读问题,后读材料 (3)问题分割,阅读针对 (4)通读材料,注意细节 时间、标点符号、层次、出处等
145
第二步:准确审题,神合教材 审 (1)审清问法,整理思路 (2)抓住中心,明确主题 (3)问题切入,神合教材
第二步:准确审题,神合教材 (1)审清问法,整理思路 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特点、趋势” ——理解材料,描述和阐释事物 ②“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宏观把握,结合现实,开放认识 审 (2)抓住中心,明确主题 抓住中心问题,宏观切入——知道考查什么主干知识 (3)问题切入,神合教材 ①抓住关键句、词、字,微观切入——知道问题具体藏身处 ②提炼材料观点要切合教材观点——一般与教材观点勿相违背
146
写 注意答案:段落化;条理化;要点化。 第三步:条理规范,精确作答 (1)紧扣题意,简明扼要 (2)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3)书写完整,语言规范 注意答案:段落化;条理化;要点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