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五华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五华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五华文

2 岳阳楼记 范仲淹

3 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原文 请 你要的小项 相关图片 题解 点击 注释 相关资料 译文 练习题 赏析 地图 课文朗读 语文知识

4 范仲淹 作 者 简 介 范仲淹 (989 ~ 1052 )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 (989 ~ 1052 )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仲淹

5 写 作 背 景 北宋王朝由于中央集权以及有关政策而引起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形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严重和表面化。不少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纷纷要求改革。苏洵也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从家乡四川赶到当时的都城汴京(现在河南省开封市),并且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在公元一○五八年把他二十来篇著作献给了宋仁宗,陈述他对于当前内政外交问题的意见,《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六国论

6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 灭韩 前225年 灭魏 前223年 灭楚 前222年 灭赵、灭燕 前221年 灭齐 (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 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时 代 背 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9 北宋地图

10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洎jì 草芥jiè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11 庆年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原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 1 庆年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ä 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

12 原文 译文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 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

13

1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5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6 原文 译文

17 原文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18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原文

19 译文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原文

20 译文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原文

21 译文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原文

22 论 证 结 构 赏析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中心论点提出开门见山,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第二分论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并用因果论证的方式明晰、严密地提出观点。

23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24 论 证 方 法 赏析 “古人云:… …”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假设论证(第四段)

25 赏析 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26 写 作 特 点 赏析 文章历史背景和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全文结构思路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文章语言运用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思考:作者是否只是单纯、消极的批评当朝? 本文与课后苏辙所文有何区别?

27 赏析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28 赏析 数量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程度上 道理上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比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29 赏析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赂者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30 赏析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承上启下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1 赏析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数量上 赂 秦 力 亏 (过渡) 程度上 道理上 弊 在 赂 秦 (分总)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分) (过渡) 程度上 (第二段) 道理上 弊 在 赂 秦 (第四段) (引古) (总 分) (第一段) (并 列) (分总) (递 进) 齐亡之事实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总分) 燕亡之教训 (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第五段)(讽今)

32 欣赏文章结构和语言 赏析 结构: 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
结构: 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 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 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 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 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 音绕梁之效果。

33 总结 全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 ,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论述六国亡于秦的原因,又联系现实政治,借古讽今。但本文借古讽今不是消极地批评北宋王朝失策,这反映在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苏洵的忧国之心也可见一斑了。

34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5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D)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日”“月”,名词作状语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36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37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38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9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40 课 后 练 习 一、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弊在赂(lù)秦 为(wèi)国者
一、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dài)尽  暴(bào)霜露   B.弊在赂(lù)秦  为(wèi)国者  C.思厥(jué)先祖父  胜负之数(shù)  D.不得下咽(yàn)  洎(jì)牧以谗诛

41 二、下列句中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shù命运)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 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úe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2 三、下列句中斜体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 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43 四、句中斜体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五、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   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44 六、比较下列句中斜体词的古义与今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 得一夕安寝 3.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不路而胜之之势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5 七、下面句中斜体的词,哪些属于动词使动用法,哪些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
  1.常以身翼 蔽沛公   2.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3.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   4.既来之,则安 之   5.外连衡而斗 诸侯   6.渔人甚异 之   7.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


Download ppt "中五华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