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苑 璞 东北石油大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苑 璞 东北石油大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苑 璞 东北石油大学

2 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具体措施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课题研究的条件 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

3 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 1、课题名称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课题名称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2)相关概念的界定 德育是本课题进行研究的前提性概念,目前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德育分三类: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本课题采用狭义德育定义,即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也可以认为是有目的地促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 衔接是指事物首尾连接,德育是各个不同学段教育的重要环节,德育衔接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接洽点。所谓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连接,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从底到高,循序渐进,防止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和科学的过程,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提高学校德育效率、达到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 2、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 (1)课题的具体问题 本课题以大中小学道德教育为主线,以道德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石,以国内外专定学者对于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既有研究成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方法与途径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何正确解决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实现学校德育的合理衔接,构建科学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 (2)课题研究的范围 我国学校德育系统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并非是完全孤立,它们每个个体可以存在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相对完善的组织和操作系统,但这些要素之间却不能完全脱离开来,它们之间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各个不同学段间的相互衔接问题,将影响到我国德育整体效果的发挥,影响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本课题以此为研究范围,重点对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进行研究。

4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将影响到我国德育整体效果的发挥,影响德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者们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是保障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虽然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理论价值。学校德育体系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的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途径等最终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总体目标。本课题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的学段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具有长期性、社会性、动态性、层次性的德育体系,充实现有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研究。 2)实践价值。学校德育衔接是实现德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德育工作者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趋势,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需要,也是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需要。本课题以此为契机,分析我国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对德育体系进行改进、重构,使不同学段的道德教育有效衔接并且呈现螺旋式上升,遵循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凸显德育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意在对大中小学现行的德育体系衔接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所在、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并以此为基础明晰大中小学德育目标与衔接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德育为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的战略主题之首,德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德育子系统。近年,上海、北京等地陆续开展探讨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相关工作,试图理清德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然而,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各个层次学校间德育衔接缺乏实效性已逐渐成为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也有环境的影响。不可否认,

5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著名教育哲学家R·S·彼得斯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成为‘理性自律者’”。他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非理性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因袭性阶段、理性化阶段。彼得斯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清楚地表明,道德发展不仅包含着知识和理解的发展,而且包含着情感和回应方式的发展,以及意志品质的发展,而且这三方面的发展共同构成任何一个正常意义上的道德发展的根本内容。认知心理学是关于思考着的心智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我们怎样注意到并获取世界上的信息;信息在头脑中是怎样储存和加工的;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产生的。Neisser(1967)做过一个很好的总结“‘认知’这个术语指的是对感觉输入加以转换、简化、细化、储存、恢复和利用所依赖的所有加工过程”,显然,认知会参与到人类可能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去,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1)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道德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知神经科学、认知道德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国内外专定学者对于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既有研究成果为逻辑起点和理论支撑,重点开展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问题研究。西方的德育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提倡“学习从属于发展”,并于20世纪提出“要引导学生在道德方面由他律向自律发展”,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中逆阶、公正阶段。学者劳伦斯·柯尔伯格作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提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德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人认知发展经社会认知发展向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美国的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6 认知神经科学是以脑为基础研究认知心理学的途径。造影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提供的可能,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改进德育途径方法、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2)事实依据 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意如等撰写的《大中学德育衔接的问题》,“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已经取得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詹万生教授主编出版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论文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报告集》;还有供小学、中学、大学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2000年前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面世。国内研究主要从德育本质与对象、德育课程与内容、德育方法与目的等方面开展,针对德育衔接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德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如杨镇,王霞娟(2003)分析了我国大、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德育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搞好大、中、小学校道德教育衔接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徐永赞,陈新亮(2009)认为目前大学与中小学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重复、形式单一以及评价体系缺少连贯性等衔接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德育衔接机制的欠缺。②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如门里牟,钢布和(2009)提出科学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内容包括:哲学终极关怀、人生最高境界、主体治理的道德教育体系、社会治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人生把握的重要环节、人才坐标及其定位等;其教育任务是:让所有的人都成为正人才(人人都能成为正人才),让所有的人成为正方形人才(人人都能成为德才兼备人才),让所有的人不断拓展正方形的面积(人人都能成为高层次人才)。孙慧雨,孙昱(2009)提出转变教育机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认识不同学段的德育工作,正确处理德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实现德育各因素的系统化等,要处理好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的关

7 3、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2、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系。
这些研究成果既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德育衔接本身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德育衔接问题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借鉴。从已有的成果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的宏观研究,而易于操作的微观研究相对比较欠缺。 2、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将德育现实具体化,运用德育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统一德育目标,分层次从低到高规范、改进小中大学德育内容。 2. 脑科学运用于德育中,创新德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3. 树立大德育观,全科渗透德育教育,尤其在自然学科中加强渗透。 3、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与成果 本项目研究预期成果形式及数量: 1)项目结题报告,3万字;2)改革试点方案及实践效果证明等阶段性研究成果;3)基于项目研究公开发表论文3篇以上。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现行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对现行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阐述。 (2)提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有效衔接的相关策略:在明确现有德育体系衔接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大中小学未来德育发展要求,提出详细的策略以提升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的有效性,进而不断提升不同学段的德育实效。 (3)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在完成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晰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与途径,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8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现场调查,提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中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调查法。在哈市与哈外选取大中小学校各一个,进行实地调查;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德育衔接实况进行问题分析。 (4)比较分析研究法。对各个不同地区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是否有效衔接的比较过程中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申报、开题。时间:2012年1月--2012年10月。撰写实验方案。完善课题计划、实施步骤,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完成相关课题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二阶段:课题中期汇报和深入研究。时间:2012年11月—2013年9月。依据实验方案,从调查问卷入手,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开展调查研究、对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模型,及时调控课题实施步骤。撰写相关的论文、经验总结、阶段性研究报告,提炼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和成果。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及课题结题。时间: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反思、梳理、总结。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提炼、充实、完善,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结题汇报。

9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2、课题研究具体措施
收集信息资料,对现有公开出版发表的书籍论文进行文献检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编写调查问卷,在哈市与哈外选取大中小学校各一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开展调查研究。 根据调查问卷反馈内容,对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运作机理进行分析。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运行机理模型。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设计统一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完成的德育内容,采用的德育方法,完成的德育目标,形成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进行项目研究总结,撰写项目研究报告。 申请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鉴定。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1、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本科题负责人主要苑璞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和组织协调,具体课题组成员分工如下: 苑璞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与协调工作,研究报告审议。张岱、程春英、韩凤臣、刘素粉、马立英负责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调查问卷的编写,并在哈市、大庆市大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吕升义、杨金保负责资料搜集国内相关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杨金保、朱伦、吕升义负责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影响因素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刘晶、杨金保、沈志鹏负责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模型)分析和构建及论文撰写;吕升义、张岱负责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撰写。

10 课题研究的条件 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之余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和思考,对重要内容均进行了较详细记载和编目。
(5)课题组所在的单位拥有多台微机、高质量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扫描仪、激光打印机、彩色喷墨打印机等);具有Eviews,SPSS等统计数据和规划模型分析软件,可以满足课题所需的条件。 (6)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特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课题研究的条件 (1)课题主持人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教育及德育相关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级教育类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级课题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多篇。 (2)本课题人员结构合理、学科全面,共9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2人,中级5人,都长期从事过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成员中有来自大庆市教育学院科研所的领导和老师,便于在中小学开展项目研究; (3)前期工作准备扎实、团结协作能力较强,已具备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所需的研究力量、研究基础、文献资料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能够保证有足够的研究时间,有效地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4)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学术期刊网(如CNKI,万方数据库、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负责人从2009年起开始搜集有关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情况的研究文献和专著,在工作 课题研究经费预算 经费预算2万元,资料费4500元、数据采集费1500元、差旅费3500元、会议费1000元、专家咨询费1500元、劳务费3500元、印刷费4000元、管理费500元。 年度预算:2012 年度13000元, 2013年度7000元。

11 主要内容 课题意义 课题设计 课题创新 课题成果 课题保障

12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政府重视 社会需要 德育衔接存在问题 目前对此研究不足
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政府重视 社会需要 德育衔接存在问题 目前对此研究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3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教育部长周济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文件,10月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5年4月20日,为贯彻落实2004年的两个文件精神,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13 大中小学德育大纲比较 小学 中学 大学 目标 内容 途径方法 课堂 活动 社会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内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3.热爱人民的教育 4.热爱集体的教育 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8.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9.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3.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 3、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 4、民主、法制教育。 5、人生观教育。 6、道德品质教育。 7、学风教育。 8、劳动教育。 9、审美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方法 课堂 活动 社会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1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 2 其他各学科教学 3 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5 劳动与社会实践 6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7校外教育 8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 9 校园环境建设 10家庭 11社会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2、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4、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 5、社会实践 6、校园文化建设 大中小学德育大纲比较

14 国内研究现状 时间段 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 大学德育教育 中学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育 德育衔接 大中小学德育 2000-2005 130 39 14 4 1 11 2005-2012 2275 113 45 31 21 48 8 1980-2000 3164 203 33 77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截至2012年6月

15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道德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道德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 (1896-1934) 劳伦斯·柯尔伯格
发展心理学奠基人 皮亚杰(1896-1980) 劳伦斯·柯尔伯格 (1927-1987)

16 课题研究的成果支撑 ①德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②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③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德育衔接问题 第一,从德育理念创新角度
实现德育衔接的对策研究是德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第二,从德育系统完善角度 第三,从德育工作者素质提升角度

17 学校德育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研究地域 概念的界定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
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连接,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从底到高,循序渐进,防止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和科学的过程,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提高学校德育效率、达到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 研究地域 黑龙江省

18 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理论科研成果,针对现存问题与产生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创新策略 总结研究成果,从创新点出发,构建大中小学德育系统
课题研究的设计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 文献检索法 调查法 大中小德育衔接现状调查 “关键词”检索理论科研成果 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分区分层随机选取样本 实施问卷、访谈调查任务 比较研究法 阅读检索所用文献资料,确定综述文献 撰写论文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总结文献成果,撰写文献综述 归纳总结法 SPSS 统计法 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理论科研成果,针对现存问题与产生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创新策略 总结研究成果,从创新点出发,构建大中小学德育系统 撰写研究报告

19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运用德育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统一德育目标,分层次从低到高规范小中大学德育内容。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存在问题 造成德育衔接问题的原因 提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有效衔接的相关改进策略与建议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 课题创新点 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效 将德育现实具体 脑科学运用于德育 树立大德育观 全科渗透德育教育,尤其在自然学科中加以渗透 对大中小学现行的德育体系衔接的有效性进行 判断,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问题所在、 提出详细的解决措施;并以此为基础明晰大中 小学德育体系有效衔接的运作机理构建大中小 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目 标

20 课题研究的保障 德育工作者 德育管理者 德育研究者

21 敬请各位专家指导


Download ppt "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苑 璞 东北石油大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