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謝 金 安 老師 講授 生命的意義與快樂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謝 金 安 老師 講授 生命的意義與快樂人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謝 金 安 老師 講授 生命的意義與快樂人生

2 1 Chapter 人生的發展過程

3 人一生中都會經歷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老年期等不同的人生階段,因此,每個人都必然會經歷相同的發展軌跡,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狀態和發展任務,並發揮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功能,人們通常經由面對自己、面對家庭和社會所賦予的發展課題,來學習適應社會環境,並發展自身的智慧與才能。

4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心理學家愛瑞克森 (Erik Erikson) 認為人的一生就是透過社會互動,追求自我定位的發展歷程,一個人從出生就透過與主要照顧者、他人的親密互動,逐漸建立對自己、對他人的自信、信賴、社會認同、人生方向,此即一個人身心成熟的發展結果。愛瑞克森對人生八階理論描述如下:

5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壹、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信任對不信任(Trust vs.Mistrust):此階段大約從出生至一歲左右,嬰兒處於完全無助及需要被照顧的狀態,若照顧者對嬰兒的需求作出即時且滿足需求的回應,嬰兒除了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獲得滿足,也會產生自己是被重視的感受

6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因而發展出對主要照顧者及周圍人物的高度信賴和親密依附關係。反之,嬰兒的需求沒有得到照顧者的即時滿足,就會產生自己是不被重視的感受,自然發展出對他人不容易信任的看法。

7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貳、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自主對羞 恥與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此階段 大約從一歲開始至三歲,幼 兒開始學習站立、學習走 路、學習說話及學習各種行 為,也學習哪些行為是會被 照顧者接受或不被照顧者允 許,學習的過程中

8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主要照顧者若多陪伴、多付出鼓勵和包容,幼兒則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控制感,建立初步的自信心來嘗試自己的能力,並探索新的事物,從而建立自主性的反應習慣。反之,若幼兒受到過分嚴厲的教導和限制,就會對部份的失敗感到羞恥,對自身的能力沒有自信心而感到懷疑,容易形成較為退縮的個性及看法。

9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參、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主動對罪惡感(Initiative vs. Guilt):此階段大約從三歲到六歲間,幼童此階段已具備基本的語言和行動能力,這段期間不管在家或在幼稚園裡開始接觸群體紀律和合作行為,若在家庭或群體中若能得到充分自由表現的機會,從自主表現中獲得被肯定,幼兒便能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反應;反之,若幼兒在部份的失敗時即受到譏諷或責罵,便會變得沒有自信心、退縮、不敢表現自主的一面,因而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罪惡感。

10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肆、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勤奮對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此階段大約從六歲到青春期,大約是小學及國中階段的兒童,這個階段的兒童開始學習學校中的功課和遵守學校的校規,若兒童主動努力的學習且表現優異或受到肯定,便會產生高度的學習成就感

11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願意奮發進取的努力,形成勤勉的習慣反應。反之,若兒童付出同樣努力或表現不如同儕的兒童,遭到別人的否定,會變得沒有學習成就感和動機,形成不主動奮發的行為,也會產生能力不如人的自卑感。

12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伍、第五階段 第五階段: 自我認同對 認同混淆(Identity vs. Identity
Confusion): 進入青春期後,男女明顯會感受生理上急遽的變化,並逐漸意識自己將成為大人,事實上,心理部份也不斷的發展,他們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對於未來成為怎樣的大人、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產生疑問和焦慮。

13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在探索的過程中,青少年若能延續前幾階段的自信、自主感、主動勤奮的發展態度,就較能認清自己的能力、興趣和目標,逐漸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為自己未來在社會上描繪願景,那麼就能達到自我認同。反之,若無法延續前幾階段的自信、自主感、主動勤奮的發展態度,將較無法認清及接受自己的優缺點,無法認清自己和接受社會的規範,那麼對於未來將感到徬徨,對生活失去方向,進而形成認同混淆。

14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陸、第六階段
第六階段: 親密對孤立(Intimacy vs.Isolation):經歷認同危機的青少年開始面對 現實的社會,此時也大概是完成學業後加入社會職場的階段,基於尋找親密友伴、成家立業的需求,積極和外界接觸來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雖然許多人在自我認同與認同混淆階段已開始和他人發展伴侶關係

15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但此階段發展則是較為穩固且持久的親密關係,而前面五個階段發展的正負面結果則會影響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結果。在發展親密關係過程中,一個對他人表現自信、友善、信賴、積極的個體,較容易得到他人的好感與信任,發展出良好互動及親密的關係。反之,一個人無法對他人表現自信、友善、信賴、積極的持質,將較難獲得他人的好感與信任,造成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障礙,那麼就傾向於孤立自己,無法與他人良好互動,對他人過度防衛。

16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柒、第七階段
第七階段:生產對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在成人期早期中,與親密的伴侶結婚,共組一個家庭、嘗試及尋找合適的職業、生兒育女等工作後,面對和負起長期照顧家庭、在工作上力求表現的責任。成人期的中期( 中年期),若能獲得家人的認同及感謝,從家庭中獲得到情感上的鼓勵回應,並在工作職場上上看到貢獻,升遷與未來的發展,便會產生自己是具有生產力及價值性的滿足感。

17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反之,若努力無法從家庭中獲得到情感上的回應,無法在職場上看到貢獻,也看不到工作前景,則會動搖努力的決心或生活的重心,失去奮鬥的動力,讓具有生產力的個體產生停滯現象。

18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柒、第八階段 第八階段:圓滿對絕望 (Integrity vs. Despair): 從成
人期進入老年之後,人開始 回顧和檢討自己所經歷過的 人生,若滿意和認同自己一 生的作為,便能統整其人生 經驗,覺得人的一生不虛此 行,產生圓融的智慧,坦然 面對死亡。

19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反之,若發現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都是虛幻,無價值的事物,沒有好好把握一輩子的青春時光,那麼就會後悔莫及,產生絕望的感覺。 總結愛瑞克森的理論,明白揭示每一個人都必需經歷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應該對人生的發展坦然面對,找出合適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發展中,都必須面臨到兩種截然不同結果的抉擇:一、面對外在環境,建立信賴感或形成危機感;二、面對自己的內在,建立自信心或形成自我懷疑感;

20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三、面對他人時,表現信任、親密的感覺或形成排斥、退縮的感覺;四、養成勤奮進取的態度或形成畏縮猶疑的生活態度;五、設定生活目標,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沒有生活目標,也不在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六、發展自己的能力以表現自我價值,達成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或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沒有人生目標和規劃未來的日子。

21 第一節 Erikson的社會心理模式 反之,若發現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都是虛幻,無價值的事物,沒有好好把握一輩子的青春時光,那麼就會後悔莫及,產生絕望的感覺。 總結愛瑞克森的理論,明白揭示每一個人都必需經歷人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應該對人生的發展坦然面對,找出合適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發展中,都必須面臨到兩種截然不同結果的抉擇:一、面對外在環境,建立信賴感或形成危機感;二、面對自己的內在,建立自信心或形成自我懷疑感;

22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青少年時期常被人稱為「叛逆期」或「狂飆期」, 主要是因為青少年較兒童或成人容易與 父母親發生衝突,表現得較為情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青少年時期常被人稱為「叛逆期」或「狂飆期」, 主要是因為青少年較兒童或成人容易與 父母親發生衝突,表現得較為情 緒化,青少年前期都將經歷青春 期,青少年後期都將經歷自我認 同,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叛逆雖 然都會發生,但會隨著社會環境 而有不同的表現,東方社會的青少年比起西方社會中的青少年,較少與父母發生衝突,也較少叛逆行為。以下討論幾項與青少年自我認同有關的議題。

23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壹、性成熟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後,生理的發展十分明顯,首先為身高、體重急速成長,第二性徵也開始出現,女生約在十歲左右開始,男生則在十一歲左右開始,當然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有性別差異之外,也有個別的差異,但不管如何,每個人都經歷青春期的性成熟都是不可避免。

24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貳、認同與歸屬 對青少年來說,兒童時期所建立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都是由父母親及師長直接灌輸的行為規範,然而進入青少年時期後,此時的認知能力已增長,也開始察覺到生活中實際運作的價值體系,與之前從父母親及師長接受的價值觀之間有明顯的出入。

25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青少年在追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將會逐漸脫離父母親和師長的掌控,這是自然的現象,尤其高中或大學時期需要到外地求學,更會助長青少年開始學習獨立,因此,同儕的影響力在此時期自然處於關鍵的地位,青少年認同的次團體或同儕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在青少年重建價值體系的過程中,產生重大的影響力,而父母在此時期會逐漸失去影響力,此乃青少年因應人生發展時的角色調整,並非完全脫離父母親,在某個程度上,對父母親的情感認同仍然存在(Seltzer, 1988, p.35)。

26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參、青少年的叛逆行為 二十歲前後的青少年在所有年齡中 的發展,常表現最多的犯罪與危險行為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參、青少年的叛逆行為 二十歲前後的青少年在所有年齡中 的發展,常表現最多的犯罪與危險行為 ,包含吸毒、飆車、不當性行為等,儘管絕大多數的青少年沒有表現出如此嚴重的叛逆行為。青少年的叛逆行為除了與生理發展、充滿精力有關,心理上渴望藉由特殊的行為來獲得他人的贊同也有相關,因此,只要在青少年身邊的父母親能關心這些行為背後的心裡因素,並給予適當的開導和幫助,多數的行為並不會惡化至危險程度。

27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肆、青少年的情緒化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變化較其他發展時期來得 高,青少年時常處於興奮、快樂,憤怒、沮喪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肆、青少年的情緒化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變化較其他發展時期來得 高,青少年時常處於興奮、快樂,憤怒、沮喪 等正反面的兩極化情緒,可能與青少年剛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但也面臨許多充滿壓 力的環境挑戰。一般來說,生活中 充滿挫折或壓力越多的青少年, 越容易表現情緒不穩,此發展階段 的青少年,通常遇到的挫折或壓力常來自於與父母感情不睦、與同儕人際關係不好和學業表現較差,情緒表現就受到影響,顯得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28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發展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發展 青少年透過價值澄清,自我探索的過程,逐漸建立對社會角色、未來發展方向、價值體的自我認同(identity),並以此為基礎,面對下個階段-成人期的挑戰,然而,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順利完成自我認同,有些青少年反而陷入價值混亂和角色迷網,無法發展出對未來的展望。

29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JamesMarcia 將青少年的認同發展分為四大類: 一、認同成功 (Identity Achievement)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JamesMarcia 將青少年的認同發展分為四大類: 一、認同成功 (Identity Achievement) 青少年充分了解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及社會要求社會一份子所應具備的能力,且忠實審視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觀,消弭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落差,引領自己的發展朝向社會價值觀,發展出社會認同感和清晰的價值觀,不固執自己的想法,保持開放的態度和彈性來因應外在衝突與挑戰。

30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二、認同遲緩 (Identity Moratorium)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二、認同遲緩 (Identity Moratorium) 青少年在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中,尋求自我地位,於工作、愛情、政治、宗教等領域已找到認同,但某些領域仍在摸索階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焦慮,但也對開放的可能性感到期待。

31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三、閉鎖認同 (Identity Foreclosure)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三、閉鎖認同 (Identity Foreclosure) 已找到方向並努力朝目標前進,因此對未來已不感到迷惘不安,但他們的目標和方向是成人社會為他們所設定、權威的大人為他們安排的,並非自己摸索而來,因此一旦情境改變或權威消失,仍可能面臨崩潰。

32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四、認同混淆 (Identity Confusion)
第二節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四、認同混淆 (Identity Confusion) 對於大人所作的安排並不真正認同,卻也不積極找尋自己的方向,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無趣而提不起勁。為了填補空虛或掩飾焦慮,轉而尋求麻醉自己、逃避嚴肅的人生課題的生活方式。

33 第三節 成人期的變動與挑戰 成人面對的挑戰首推 「成家」和「立業」。 「成家」的過程必須歷 經選擇伴侶、願意彼此 承諾建立家庭,建立家
第三節 成人期的變動與挑戰 成人面對的挑戰首推 「成家」和「立業」。 「成家」的過程必須歷 經選擇伴侶、願意彼此 承諾建立家庭,建立家 庭後必須付起維持家庭 運作的責任,甚至於規劃養兒育女的重責。「立業」則是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面對工作挑戰,選擇可能的工作機會,在不斷的嘗試後找到值得一生付出的志業,並在工作中追求自我實現。

34 第三節 成人期的變動與挑戰 成家可以克服孤單的感覺,與心愛的人分享心事及意見,並一起攜手共度人生,成家後適應狀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融合期(blending phase),大約在成家後的第一年,雙方互相適應,彼此配合對方的生活方式,彼此懷抱著共同的理想;築巢期(nesting phase),大約在成家後的第二年到第三年,雙方走出夢幻與想像,共同面對現實,通常會有經濟、感情契合、懷孕生子等許多壓力和經歷挫折,此時,

35 第三節 成人期的變動與挑戰 若雙方能逐漸了解彼此的共同點和相異點,建立溝通機制,釐清責任的分擔,建立良好互動,那麼就能走入下個階段;反之,雙方也可能因無法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造成互動困難及衝突增加,最後以分手收場。穩定期(maintain phase),大約在成家第四年以後,雙方已建立了責任和角色分擔的互動模式,適應的壓力和焦慮會慢慢消除,個人的主體性則得以重新在婚姻關係中發展。

36 第三節 成人期的變動與挑戰 總之,成人期是人生發展歷程中的成熟期,肩負著承先啟後的各項任務,也肩負著責任和義務,而在這個階段中若能夠找到合適的伴侶或共同彼此互相扶持的伙伴,相信能夠較為順利的渡過此階段。


Download ppt "謝 金 安 老師 講授 生命的意義與快樂人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