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藝術治療研習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及兒童病房 藝術治療師 林曉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藝術治療研習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及兒童病房 藝術治療師 林曉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藝術治療研習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及兒童病房 藝術治療師 林曉蘋

2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3 大眾對藝術的傳統觀念 藝術是沒有用的事—是有錢人以及文人雅士的閒情雅致。 藝術是用來欣賞的—看不懂時就覺得很無聊。
學藝術無法養活自己—藝術家都很窮。 畫圖一定要畫得很好看—我不會畫畫。 畫畫是小孩子在做的事—畫圖顯得自己很幼稚。

4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藝術是沒用的事? 藝術創作與小孩的心智發展以及人們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情感與內在世界是外在行為的推動力,而藝術是創作者內在的主觀世界與外在現實世界之間的新綜合體,這種整合可以產生調和與解決的感覺。

5 藝術創作對孩子的幫助 藝術活動是抽象與具象間的活動,是幻想與實際、內在與外在間的對話。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正向認知作品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抒發情緒與表達溝通的管道。 享受探索世界的樂趣。 作品反映了孩子的生活經驗。 專注力的訓練。 促進心智發展。 手部小肌肉的訓練,提升組織與認知能力,視覺、嗅覺、觸覺各方面的刺激,以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

6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藝術是用來欣賞的? 專注欣賞是一個層次,幫助我們將美感經驗或覺察內攝至內心,慢慢累積內化而為自己的心靈內容;自己著手創作更是另一個層次,幫助我們將內心的情感經驗或內在動力透過創造力轉化為具體,這是內在整合的過程,也是幫助自我更能適應社會。

7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藝術創作無法養活自己? 藝術創作開發一個孩子的創意潛能,創意讓許多產品增加附加價值,自然也提高自己的工作機會。孩子成長過程中,學習的主要都是學問與技術,創造力的培養卻容易被忽略。 由於藝術創作是與內心對話的方式,ㄧ個健康的人格特質與正向的人生態度是無價的,亦是投入工作與穩定家庭的重要基石。

8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畫圖一定要畫得很好看? 創作的過程是比較重要的,如果畫圖都要有具體的目標,那就失去創作的意義。

9 藝術創作的新觀念 畫畫是小孩子在做的事? 藝術創作是心理需求的本能表現,所以不分年齡都是很健康的活動。大人不會畫圖是因為社會環境讓你忘了畫圖,因此很久沒畫圖就習慣不畫圖,也認定自己不會畫圖,而不好意思畫圖,自己限制了自己。

10 藝術治療的歷史發展

11 美術教育於藝術治療的影響 Franz Cizek是第一個提出「兒童美術」這個名詞的人,他反對傳統學院派美術的教學方法,相信每個兒童都具有創意表達的潛能,他在美術教學中鼓勵自由表達(free expression),認為美術老師的功能,是在提供有助於創作的環境與氣氛,提供愛,安全感與意義。 Cizek的主張與非引導式美術治療(non-directive art therapy)的基礎精神是很一樣的。 Cizek的主張在1930年到1940年間,在歐洲的美術教育文獻上形成一股「兒童美術運動(child art movement)」,「以孩子為中心(child-centred)」的教學取向蔚為風潮。 (Waller 1991)

12 藝術治療在英國的發展 1942年Adrian Hill提出藝術治療(art therapy)這個名詞及概念。
在1940年到1950年間的英國,藝術可以作為心理與生理的治療方法的想法已經開始廣泛傳開來,許多藝術家及美術老師開始在一般醫院或精神科醫院工作,以及在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下的療養院工作 。 1964年成立了英國藝術治療師學會(BAAT) 。 1981年時,英國政府的國家衛生部門正式承認藝術治療師在醫療體系中的專業地位。 1997年,藝術治療師獲得英國政府國家註冊的資格,合格的治療師必須向政府註冊方可合法執業。 (Waller 1991)

13 什麼是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當事人在藝術治療師的陪同下,透過美術材料的運用創作,作為自我表達及內省的方法,主要的目標是在協助當事者在安全的環境下達到有效的個人改變與成長(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

14 藝術 + 心理治療 = 藝術治療

15 藝術治療裡的治療 治療的定義:治療的過程必須能協助當事人在人格或生活上正向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必須是持久的(Ulman 1961, p19) 。

16 藝術治療與使用藝術的不同 藝術治療:由藝術治療師執行一連串的評估與心理治療過程,以治療為目標。
使用藝術活動:非藝術治療專業人員(例如老師、護士、志工等),引用治療性藝術的觀念與態度,針對在工作上接觸的對象,幫助他們運用藝術創作的方法作為自我表達與情緒緩解的方法。與一般的美術課是不同的。 療癒性藝術(healing art)

17 Heal and Cure Heal: To become healthy again; to make whole, to free from impairment. Distinction between heal and cure: Heal should be reserved for relatively less severe causes of injury or trauma and cure for more serious diseases and disabilities. (Reber and Reber 2001)

18 藝術治療的服務對象 1.精神病人:精神障礙之病患,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憂鬱症、妄想症、煙癮、酒癮、藥癮、人格問題、失智症、適應障礙、強迫症、各類恐懼症等患者。    2.學習與發展障礙兒童:包括發展遲緩、智能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行為問題等。 3. 社會性需求者:家暴受害者、性侵被害者、監獄服刑者、新移民、遊民、喪親、婚姻問題、高風險家庭等 4.生理疾病引起心理問題的病人:包括抗癌或癌末病人、燒燙傷、截肢、罕見疾病等患者。 5.一般幼兒、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希望激發潛能、培養健康人格、尋求自我成長。

19 藝術治療的服務場所 2.非營利機構:基金會、中途之家、社會福利單位等
1.醫療機構:精神科、復健科、小兒科、緩和醫療等 2.非營利機構:基金會、中途之家、社會福利單位等 3.社區機構:日間照顧中心、復健中心、老人照顧中心、終身學習機構、社區大學等 4.學校體系:輔導室、早期療育學園、特殊需要兒童、學習障礙、發展障礙 5.私人開業:私人工作室、中心 6.文化藝術發展機構:藝術教室、藝術表演團體、藝文團體

20 藝術治療裡的藝術

21 藝術治療裡的藝術 傳統藝術創作在於表現美、表現想法,成品仍是作品本身。但治療式藝術重視過程與創作者本身。

22 藝術成為包容情緒的載體 藝術創作是非語言的溝通工具,也是內在心理動力的外在表現,本來就具有治療的功能,它將混淆的心、不解的感受導入清晰有序的狀態,能具體化、重新體驗、解決內在衝突的情緒,滿足創作者,幫助「我」(ego)整合,並引導昇華(sublimation),帶來歡愉與滿足(Dalley, 1984)。 作品為「包容情緒的載體」(container of emotions),可以用來關連當事人與作為儀式的用品。

23 Marion Milner—藝術創造的功能
主要功能:藝術創作的功能是在讓內在未曾被看到的部份,透過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作用,獲得全新感知的力量,因而這些被隱藏忽視的部份有機會被了解,這樣的過程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典型特色。 次要功能:藝術創作是保留與重新創造失去的客體。 (Case and Dalley 1992)

24 藝術創造的過程與作品需要被包容 藝術治療裡的藝術作品具體化了創作者的想法與感受。它扮演著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橋樑角色,調解溝通了意識與潛意識,支持並象徵著創作者本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創作者內在的衝突與矛盾情緒都得以在創作中被呈現並得到包容。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當事人嘗試將自己難以用言語表達的部份,透過動手創作賦予具體的形式。重要的是,在當事人的同意下,藝術治療師可以進入當事人的世界,當事人也能讓自己透過藝術的經驗被了解。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創造者與旁觀者共同分享瞭解了這難以說出了感受(Case and Dalley 1992)。

25 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

26 藝術治療的媒材 藝術媒材在藝術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最基本的紙張種類與磅數,畫筆、刷子及造型工具,各種畫筆與顏料,到天然媒材和環保回收媒材甚至食物的運用。每一種材料都有其不同的使用特性與表現特色,材料的特性會影響當事人的表達方式,也會影響當事人選擇使用的原因。隨時代進步,許多先進的攝錄影電腦等相關媒材也是治療師可以應用的。

27 藝術治療的空間 空間的大小與活動便利性 燈光 空間佈置與擺設 與外面環境的關係 避免危險物品放置在治療空間。 空間在過去的使用。
空間的整理。 空間不僅是具體有形的空間,容納了案主、治療師與媒材,同時也是抽象的空間,以象徵的方式涵容了案主與作品。

28 空間的重要性 每個人會用自己的方式使用空間。
案主在關係中可能體驗到自己內在需要穩定與持續性,他會發現這個空間的一切跟上週一樣,他能感受這是隸屬於他的空間。 好的空間幫助治療關係的發生。 空間、實際的物品(real objects)與任何存在物質(substances)可視為身體經驗的裝盛容器和感覺的延伸,而這樣的延伸是在一個相當安全的範疇。當控制這些的經驗不再受到挑戰,他們就成為自我(self)的一部份,成為內在自我的特性,而不再只是外在的領域。

29 Boundary藝術治療關係裡的界限(ㄧ)
每週每次在同樣的地點進行,以同樣的時間長度結束。 治療師以持續而穩定的態度、樣貌,在治療空間出現在案主面前。 在這個時間與空間中,沒有任何人可以打擾,對案主而言,它就是一個安全的空間。 案主可以自由運用時間與空間,但是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有些破壞與衝動的表現也只能在這個時間與空間發生,而不是帶回教室課堂上或家裡。 治療師必須維持一定的客觀以及治療上的距離,與案主之間在治療時間以外必須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關係延續。

30 Boundary藝術治療關係裡的界限(二)
界限的維持,可以減少不確定感,分別了現實世界與內在世界,治療關係與治療關係之外,提供外在的有形世界與心理的無形世界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包容內在焦慮,並促進自我的成長及創造力的的發揮。缺乏界限的維持,當事人就無法安心地表達與建立關係,治療也無法開始。

31 走進孩子心裡的世界

32 如何走進孩子心裡的世界? 發掘自己的童心。 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與防衛機制。 檢視自己是否戴了有色眼鏡在看孩子? 檢視自己的人生觀。
培養開闊、尊重與涵容的心。

33 發掘自己的童心 回憶自己童年的遊戲趣事。 在已成年的生活中發揮玩的童心。

34 什麼是遊戲? 遊戲並非是填滿空閒時間或工作之虞的休閒活動,反而在遊戲中,我們因為免於失敗及招致災難的恐懼,它成為一個豐富我們思考、感受以及做任何事的自發性過程,對我們內在而言,它是積極的。 遊戲者在遊戲中可以解放地發揮發明與創意,遊戲因而成為消化吸收新訊息和將這些訊息變為自己內在一部分的方法。另一方面,孩子也同時學習適應這現實世界的要求(Piaget, 1951)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看待世界的角度。我們勇於改變,因為我們的自主性不被威脅與挑戰,相反地,遊戲的過程為提升中的自主感受提供愉快的感官體驗。 (McMahon, 1992)

35 遊戲的重要 在遊戲中,孩子依據個別的慾望轉化他們所虛擬的世界;特別是當孩子在自我、生理和社會角色上某個部分是缺乏的,或某種情緒是蔓延的。孩子不僅想像,也練習掌控這些部分,這樣的練習是發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他們安全地表達憤怒與衝動,但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焦慮因此釋放,重新獲得內在的和諧,孩子也變得有能力去面對接下所要面對的現實環境 。 (Erikson 1965)

36 遊戲是自我療癒的方法 理解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巨大的任務,他們處於被事件與情感所困惑的持續風險中。當生活於社會大環境中一段時間,孩子也變得心煩意亂,而獨自遊戲成為一個檢修混亂情緒的重要避風港。孩子會將內在最不平靜的部分帶進遊戲中,將內在的迫切需求,以遊戲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對孩子來說,是兒童時期可以承擔且最自然的自我療癒方法。 ( Erikson 1965: ) 在遊戲中,他們安全地表達憤怒與衝動,但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焦慮因此釋放,重新獲得內在的和諧,孩子也變得有能力去面對接下所要面對的現實環境 。 (Erikson 1965)

37 與孩子一起遊戲 發揮自己的童心一起遊戲。 師長在遊戲中同時兼具大人與兒童的角色,在需要時,是個值得信賴的大人,亦是可以協助與引導的角色。
界限的規定與維持。

38 不要害怕表現混亂的孩子,因為這正是他開始學習面對內在混亂的過程。

39 面對內在自我的過程可能是恐懼、猶豫、憤怒與矛盾的,無論是混亂、恐懼、猶豫、憤怒、矛盾,都需要你的無條件涵容,內在世界才有機會建立新秩序、新的安全基礎與自我,心才有能力繼續在現實世界生存。

40 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與防衛機制 涵容的母愛造就整合的寶寶。 孩童對於照顧者的依附類型。 艾瑞克森的發展八階段。 防衛機制。

41 涵容的母愛造就整合的寶寶 母愛扮演像一個容器的角色,承载孩子的情緒,並以寶寶較能承受的形式回饋給孩子。母親回應好的感受更勝於不好的感受,愛多於恨,於是寶寶將這些回應內攝到心理。母親所提供的涵容(containment)讓寶寶可以整合好與壞的情感到內心裡剛成形的自我(self),因此寶寶從母嬰一體的感覺慢慢可以分界自己與媽媽的分別。寶寶內心愛的感受佔了優勢,這樣的優勢讓寶寶更有能力去承受和處理憤怒以及焦慮的感覺。從此寶寶不再需要將這些不好的感覺擺脫甩開至某人身上。此外,寶寶將這種被涵容的感覺放置心理,從此寶寶有能力去涵容思考自我的情緒與感受。

42 遊戲的開始—Winnicott’s area of illusion (1971)
當嬰兒開始了解他與母親是分開存在的個體,並發現自己並非全能的時候,遊戲成為嬰兒因應焦慮的方法,這樣的方式溝通了嬰兒內在經驗與外在現實的鴻溝。

43 發展八階段 —Erikson (McMahon 1992)
Approx age Stages in child development 0-1.5 years Basic trust vs mistrust(信任/不信任) years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自主/羞恥與懷疑) 3-6 years Initiate vs guilt(主動創新/愧疚) 6-12 years Industry vs inferiority(勤奮/自卑) 12-18 years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認同/角色混淆) 18-35 years Intimacy vs isolation(親密/疏離) 35-60 years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生產力/停滯) Over 60 years Integrity vs despair(整合/絕望)

44 依附類型 安全依附型: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幼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不安全依附:焦慮矛盾/抗拒型
母親為早期經驗所困擾,造成不一致的照顧。 不安全依附:焦慮逃避型 母親遺棄童年的記憶,對寶寶的需求不敏感,較多負面反應,對於身體接觸有抗拒。 不安全依附:紊亂型 母親有未處理的哀傷與失落,對小孩過度保護,或是寶寶曾經歷令人害怕的照顧者。

45 防衛機制 否認(denial) 替代作用(displacement) 理性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
投射作用(projection)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退化(regression) 潛抑作用(repression) 昇華作用(sublimation)

46 當孩子在情緒的當下,說理只會打壞關係,讓情緒更扭曲,父母應以安撫情緒為優先,理性溝通等情緒過後再來說。

47 檢視自己是否戴了有色眼鏡在看孩子 情感轉移(移情作用,transference)是形容一個潛意識的運作過程,ㄧ個人將過去生活中,通常是嬰兒和兒童時期,因某人而產生的情感、態度轉移投射在不同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往往發生在與他人較親近的關係中,例如與治療師的關係或夫妻間的關係,甚至是其他不相干的人物上。所有人類的關係都包含了潛意識的情感轉移成份 (Schaverien 1992)。

48 檢視自己的人生觀 你會覺得會讀書的小孩比較好嗎? 你會因為他人眼光而要求小孩一定要怎樣嗎?
你會覺得小孩一定要聽大人的話,規矩不搗蛋才是好小孩嗎? 你覺得一個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會覺得一個考試作弊,會說謊,會頂嘴的小孩一定是壞孩子? 你相信有完美的小孩嗎? 你認為小孩一定要當醫生或老師才好嗎? 你眼中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價值呢? 你會期許一個大家都一樣棒與美好的世界嗎?

49 培養開闊、尊重與涵容的心。 一切都先從自己做起。 親近大自然,讓大自然教你生命的哲理。 面對自己,接納自己,承擔生命的一切。
以自然心看待孩子現在的表現。 看到自己的有限性。

50 藝術治療如何開始

51 如何開始? 環境與媒材介紹。 觀察。 鼓勵創作。 雙人舞。

52 積極觀察過程中的訊息 口語的表達溝通 非語言的表達 與治療師的互動 如何回應任務 對媒材的反應 創作的過程 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創作的形式與過程也可以是創作的內容 防衛 對作品的態度

53 鼓勵兒童創作的方法 暖身 視覺簡化嘗試開始 圖像刺激 運用非慣用腦 以遊戲的方式吸引兒童創作 以主題的方式引導 以方法刺激 以不同媒材引導
以夢境或故事的方式引導

54 其他視覺藝術的應用 沙遊 催眠 攝影、電腦、拍攝影片

55 在看過這麼多方法以後,別忘了,藝術治療最重要、最根本與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勵自發性創作。

56 青少年藝術治療

57 青少年時期的改變 青春期:生理及外觀上的極大改變。 思維上的改變:抽象思考、價值評論、反思倫理道德議題、質疑權威、計畫未來等。
我是誰:自我意識的增強,一種自己與他人不同,並且脫離父母而獨立的感受。 與朋友關係的改變:青少年受生理和心理的驅動而希望與父母脫離但往往還無法完全獨立,同儕團體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與家人關係的改變:重新定位與家人的關係。 性關係:性在生活中的許多層面展現出來。 (Moon 1998)

58 青少年藝術治療中常出現的主題 認同混淆 冒險 自殺 自我嫌惡 強烈的憤怒 被拋棄的恐懼 (Moon 1998)

59 建立關係與自然互動

60 陪伴的關係 雙人舞。 治療師與病人間關係的包容性可以遏止焦慮,並為內在意象提供較安全的表達環境。藝術治療師透過這種包容性促進藝術過程與關係的建立。 存在就是一種安定的力量。

61 情感轉移(移情作用,transference)
情感轉移是形容一個潛意識的運作過程,ㄧ個人將過去生活中,通常是嬰兒和兒童時期,因某人而產生的情感、態度轉移投射在不同的情境,這樣的情境往往發生在與他人較親近的關係中,例如與治療師的關係或夫妻間的關係,甚至是其他不相干的人物上。所有人類的關係都包含了潛意識的情感轉移成份,而在治療關係裡,情感轉移也是幫助治療的動力(Schaverien 1992)。

62 藝術治療的歷程 當治療師能維持一個安全的空間時,個案整合的能量就有機會產生,而能與治療師互動。個案能從事一些他無法自己完成的工作,治療師必須促進個案重新與過去的自己關聯,也必須能包容接受個案的自我揭露,並引導個案透過當下此時此地(here and now)和過去小時候的經驗(there and then),來了解心理的問題。當個案在治療室中的焦點集中在作品與治療師身上時,早期的經驗就能在早期原始關係的重現下,重新體驗,情感轉移也能因此而建立,過去的經驗與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有機會釋放與重新整合。

63 反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
第一個概念反轉移指的是治療師自己潛意識中對病人的感覺及其他反應。因此督導制及治療師對自我潛意識的了解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概念是指治療師利用在治療關係中對病人所產生的感覺,作為了解病人與關係的方法之一。不同於第一個概念,他不是一個扭取的觀感,而是正確的感受。

64 是孩子的心理需求,還是你的心理需求?

65 問題與討論


Download ppt "藝術治療研習 台中榮總緩和醫療中心及兒童病房 藝術治療師 林曉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