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心理学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心理学辅导."—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理学辅导

2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 是研究 心理及行为规律的 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 规律的 科学

3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 的 心 理 现象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表象、言 语(注意)
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 人 的 心 理 现象 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个性心理 社会心理:

4 三、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的概念 无意识的概念 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人的意识活动包括: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对自身的觉知(自我意识):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态度。 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的概念 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5 四、研究心理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五、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验法 (4)实验法 (5)个案法

6 六、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完善心理学理论,正确理解心理现象。 3、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实践意义 1、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 2、有助于更好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3、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4、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有更重要的意义。

7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一、学生学习特点 (一)学习概念 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合理的变化。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一、学生学习特点 (一)学习概念 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合理的变化。 (二)学生学习特点 1.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 2. 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学习 3. 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主要任务的学习 4. 具有超前适应性

8 二、学习分类 1.学习目标分类(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 情感领域学习 技能领域学习 2.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分类 知识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学习 社会行为规范学习 言语信息学习 智慧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 态度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 潘菽 加涅 3.学习方式分类(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9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 1.人和动物的学习在本质上都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学习过程都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先是错误反应多,正确反应少;而后正确反应多,错误反应少,这一过程简称“试误学习”。 3.提出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

10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2.交互决定论
1.认为所有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将条件作用分为应答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2.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重要部分。 3.正强化、消退和惩罚 三、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注意 保持 复制 动机 观察学习过程 2.交互决定论 个人 行为 环境 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彼 此联系;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 互依存、相互决定。

11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主要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和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2.认知表征理论 人类在智慧(认知)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阶段。 (1)动作性表征(表演式再现表征) (2)印象性表征(肖像式再现表征) (3)符号性表征(象征性再现表征)

12 3.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编码系统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具有层次性,它们是不断变化和重组的,。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人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把他们连接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4.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习的准备性 (2)直觉思维的价值 (3)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5.提倡发现学习

13 认为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完成同化。 注意区分: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
二、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认为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完成同化。 注意区分: 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效应器 感受器 反应效应器 感觉登记器 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 执行控制 预 期

14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被动、客观地接受外部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地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的过程。 主动性 互动性 多样性 契约性 社会情景性 内部动机性 建构主义的基本特点 知识观人类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景性。 学生观 学生是信息的主观建构者。 教师观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教学过程以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3.鼓励学生反省和思考。 4.重视合作的学习方法

15 第四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16 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驱动,是指向和维持某种行为的一种内部状态。
二、动机的作用 引发功能:引起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对个体行为的强度、方向和时间予以调节。

17 三、动机形成的条件 内在条件:需要 外在条件:诱因 四、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 2.归因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 4.自我效能感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人活动积 极性的源泉。 外在条件:诱因 四、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理论 2.归因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 4.自我效能感理论

18 第二节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19

20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策略 培养措施 激发途径和方法 学习目的教育 满足学生的缺失需要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失调-调动学习动机) 开展学习竞争活动 学习结果反馈 恰当运用表扬和批评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1 第三节 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 一、兴趣的种类 物质兴趣VS精神兴趣 直接兴趣VS间接兴趣

22 二、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针对什么事物或内容而发生的 广阔性:范围 稳定性:持续时间的长短 效能: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23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知识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进行培养,启发学生自己培养兴趣的自觉性

24 第三章 认知过程

25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两个特点 指向性:选择、维持 集中性:撇开其它事物、活动的深入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基本功能) 维持功能 调控功能

26 三、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客观原因 1. 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主观原因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3.知识经验 4.期待的事物

27 (二)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5.丰富的知识经验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28 第二节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识经验 定势 期待

29 第三节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一、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可以将记忆分为三个储存系统: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30 二、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三、增强记忆效果的条件 1.明确识记的任务和目的 2.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3.正确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过度学习:过度学习量在50%-100%时效果最佳 5.善于利用联想 6.树立记忆信心

31 第四节 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思维的种类
第四节 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一、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三、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敏捷性和灵活性、逻辑性

32 第五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

33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分析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在这种情境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特点 情境性、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表征问题 2.设计方案 3.执行方案 4.评价结果

34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对问题情境的理解 定势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情绪和动机 人际关系 个性特点 心理因素 知识经验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35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提供新颖、有价值成果的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准备期 酝酿期 豁朗期 验证期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因素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2.联想能力 3.人格因素

36 第六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

37 一、智力的概念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成分。 智力活动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智力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起作用。

38 二、智力结构理论 1、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 主要观点: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因素又叫G因素和特殊因素又叫S因素
2、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主要观点:他主张智力应该按照下面三个维度来分:操作、内容和产物 智力的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智力活动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智力活动的产物——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39 3、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加德纳) 主要观点: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40 4、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主要观点:一般智力因素包括两个: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与文化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关的后天习得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

41 5、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主要观点: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在作用。因此该理论包括三个亚理论: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情境亚理论。 四、智力测验 常用的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正确地对待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更多的是测量与学业成级相关的能力。 智力测验的结果并不是预测人未来发展的唯一指标。 对智力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有发展性。

42 六、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五、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智力结构的个体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是智力产生与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对人智力发展的影响。 (1)产前胎儿的环境对其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2)早期生活环境、早期教育对智力也有重要影响。 (3)学校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学生智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实践活动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43 第七章 情绪及其调节

44 情绪是人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
一、情绪的分类 (一)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是人在某种特殊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45 二、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个体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去感知、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时所产生的体验。 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因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美感: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时产生的体验。

46 三、情绪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二)信号功能 (三)感染功能 四、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亦称情感智力,指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 自我觉察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控制冲动的能力 人际技巧 戈尔曼认为情商包括

47 五、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确定恰当的人生目标 学会宽容 学会适应 寻找快乐 六、调节与控制不良情绪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 转变观念 学会放松 学会宣泄 转换环境

48 第八章 人格及其发展

49 一、概述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包含自我调节系统在内并区别于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1)人格倾向性:决定人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人格的内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人格由三部分构成 人格的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独特性 社会制约性

50 二、健康人格 (一)健康人格的特征: 保持积极、活跃的心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生活。 和谐统一的自我。 有效地开发自己的能力。 富有创新精神。 (二)培养健康人格 意义 途径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健康人格新观念。 实施家教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通过心理辅导机构开展工作,培养大众的健康人格

51 三、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个体的生活实践以及自我认识 四、人格毕生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先天与后天的统一 3.顺序性与不平衡性的统一

52 第九章 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

53 一、气质 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一)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张飞) 2、多血质(王熙凤 ) 3、黏液质(林冲 ) 4、抑郁质(林黛玉) (二)气质的意义  1、气质对智力活动的影响。  2、气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3、气质与教育。  4、气质与心理健康

54 二、性格 性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点。 (二)性格的特征 (一)性格的结构特征 1、社会性 2、稳定性 3、可塑性 4、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 1、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3、情绪特征 4、理智特征

55 (三)性格类型 以心理机能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按个体独立性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四)塑造优良性格 1、优良性格 乐观向上,孜孜以求的进取心 待人友善与合作精神 竞争意识和独立能力 宽容大度 自制力与恒心 2、不良性格 怯懦退缩 依赖被动 嫉妒 惰性

56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使人格和谐、完整、健康、统一的发展。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随年级的升高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明显增强 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内心品质的评价 评价内容更加广泛 评价更全面、更深刻

57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独立性和成人感强烈 自我体验日益深刻 自尊心增强 性意识觉醒 自我评价更加客观 (三)自我意识的调控与培养 客观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 培养健康的自尊心 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58 第十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

59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个体适应良好,并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协调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7、悦纳自我

60 二、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原则 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的原则 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整体性发展原则 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 神经衰弱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恐怖症

61 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62 道德品质即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体按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去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一、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 1、掌握道德概念的掌握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从他律到自律  从对人道对己  从效果到动机 从片面到全面  从情景到原则 3、道德信念的确立

63 二、品德形成理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2、他律道德和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 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

64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二)柯尔伯格的理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65 三、品德不良学生的特点 1、认识特征:模糊或者颠倒是非 2、情感特征:重义气、爱憎颠倒、情感不稳定 3、意志特征:意志力薄弱 四、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1、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 2、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和学校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4、心理因素

66 五、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基本原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教育 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3、正面教育、榜样教育,及时疏导 4、实施必要的矫治方法 5、综合矫治

67 预祝大家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Download ppt "心理学辅导."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