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授課教師:許義雄、林靜萍教授 報告學生:陳喬雯 報告日期:2013/11/09
體育學專題講座 授課教師:許義雄、林靜萍教授 報告學生:陳喬雯 報告日期:2013/11/09
2
報告大綱 一、前言 二、課程價值取向 三、Jewett五大課程模式簡介 四、結語
3
前言 體育課程應重視學習者身心與動作的發展,Gallahue(1996)體育的目的,在於學習身體的運動與透過身體運動的學習,除了運動技能的提升外,也能有效的提高認知和情意方面的能力,並依照動作發展的階段、步驟與動作技能學習層級的成長,來達成應用於終生休閒性活動或者終生競賽性活動,提升兒童的體適能,使之能成為健康和運動的熱愛者。
4
課程價值取向(1/3) Jewett, Bain, and Ennis(1995)將體育課程區分為五大價值取向,分別是:學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 Mastery)、學習過程取向(Learning Process)、社會重建取向(Social Reconstruction)、自我實現取向(Self-Actualization)、生態整合取向(Ecological IntegrationIntegration)。
5
課程價值取向(2/3) Jewett等人(1995)所提的體育教師「五大課程價值取向」,它不僅包含了「目標面
向」,也包含了「過程面向」,更提出了生態整合的價值取向,形成「人類真諦」的課程模式(施登堯, ;E n n i s , :34)。
6
課程價值取向(3/3) 並據此將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共分為五大分類: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教育模式(Fit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人的真諦模式(Personal Meaning Model)。
7
Jewett五大課程模式簡介 1.運動教育模式 2.體適能教育模式 3.動作分析模式 4.發展的模式 5.人的真諦模式
8
運動教育模式(1/4) 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是一種以「遊戲」作為發展基礎的體育課程模式,其內容具有多元學習的特色,主要概念乃源自於遊戲理論。國內外學者更主張運動教育可以成為一種課程模式,透過遊戲化的運動來學習運動知識,增進動作技能,使人可以欣賞運動,參與運動,進而達到全民運動的目的(Siedentop, 1994;許義雄等人,1998)。
9
運動教育模式(2/4) 運動教育模式是藉由團體活動競賽的形式來促進運動技能學習的效果,建構學生體適能的適度發展,並透過同儕間的互助合作或小組討論,來獲致真實且完整的運動經驗。
10
運動教育模式(3/4) 體育課應是學生在學校或教師的指導下,所參與的一切體育活動,它是一種有計畫、有系統的內容及學習過程(周宏室,2002)。
11
運動教育模式(4/4) Siedentop(1994)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有六項特徵,分別為運動季(Season)、團隊小組(Affiliation)、正式競賽(Formal Competition)、決賽時期(Culminating)、成績紀錄留存(Record Keeping)、慶祝活動(Festivity)。
12
體適能教育模式(1/2) 體適能教育一方面可提供青少年學生在學期間身體活動的機會;另一方面,透過正規的學校體育教育,學生可奠定其終身動態性生活方式的基礎。 從教育觀點言,一旦學生畢業或於課外時能自動、志願參與體育活動,對體育教育具正面的意義。
13
體適能教學設計原理(2/2) 原理一: 強調身體活動而非最適宜適能的發展 原理二:提倡適度到激烈的身體活動 原理三:適能發展和運動技巧發展相結合 原理四:強調交叉訓練的重要性 原理五:教導較高順序的目的 原理六:鼓勵自我的評估和適能設計 原理七:培養內在的動機 原理八:提供正確的評估計畫 原理九:社區和家長的融入
14
動作分析模式(1/3) 動作分析模式的概念源自於 1920-1930 年代是體育課程模式的一環。
1928 年舞蹈家Laban 為了加強傳統舞譜之不足進而更深入的加入時間、空間與量化的方記錄身體動作(黃彥慈、 陳五洲,2007)。
15
動作分析模式(2/3) Laban 在動作分析理論中,提出四大動作概念架構:
「身體」、「力量」、「空間」、「關係」,並由此發展出動作問題與學習原則。 拉邦動作分析理論中的四個動作概念因素: 1.身體─身體在做什麼 2.力量─身體如何移動 3.空間─身體移動到哪裡 4.關係─發生甚麼關係
16
動作分析模式(3/3) 動作分析模式是以學科精熟以及學習歷程為主要的價值取向,除了學習動作技能之外,也重視學習的整個過程發展。
此模式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必須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但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對於技能的學習,教師只是扮演輔導的角色。 教學歷程中引導、鼓勵學生探索動 作、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且重視學生認知、情意、技能領域的整體 發展。
17
發展模式(1/3) 強調自我管理學習和作決定的目標。因此,此一模式學生的學習行為,無異是融合了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的交互關係。
本模式的重要概念與主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支持個體成長需求是有階層性的;重視學生認知、技能、情意三領域整體發展。期待學生能學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在班級學習活動中能自我管理,並進而協助與尊重其他的學生。
18
發展模式(2/3) 教師必須扮演具備整合能力、創造適宜的學習環境、設計個別適應課程與發展學生責任行為等角色;學生則依照自己發展的程度對學習目標有所知覺、經驗以及作決定。
19
發展模式(3/3) 強調課程目標分類領域(認知、技能、情意)的整合為設計之原則,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分別給予不同的動作學習要求,幫助學生達成自我成長。所以教師要有效設計課程,須對學習目標、學生身心發展、動作技能學習等相關知識有相當的了解,進而設計循序的課程與安排學習環境,以 達成課程的目標。
20
人的真諦模式(1/5) 本模式的首要目標為「透過動作活動的參與,讓學生發現人生意義和重要性」,具次是「建立學生社會責任」再次為「發展具有未來取向的世界公民情操」
21
人的真諦模式(2/5) 有下列七點: (1)人是一整體的實體,成長是一持續的 現象。 (2)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在促進人生存在的 意義。
(3)體育首要關心的就是在人與環境交互 中,協助尋找人生意義。 (4)個體的發展、環境的維護、社會互動 是教育的基本目標。
22
人的真諦模式(3/5) (5)過程技巧是學習的本質。 (6)今日課程是走向未來取向。 (7)目標、內容選擇與次序的決定是課程 根本。
23
人的真諦模式(4/5) 強調師生之間的和諧關係,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在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重視學生自我管理與自我指導和激勵學生積極的社會改革態度。
24
人的真諦模式(5/5) 本模式傾向於生態整合的價值取向,重規人生意義的尋找,關心個人整體發展。因此,教師需要能將課程目標轉化成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活動項目以達成預定的目標。
25
結語 學校教育是學生人格成長與概念啟發的最前線,讓學生能夠在優質的體育課程環境中,享受運動學習的樂趣,培養積極的社會互動行為,營造溫馨和平的團體氣氛,避免彼此間的惡性競爭與仇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