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幼儿发展概述 2、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认知的发展 4、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5、幼儿个性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幼儿发展概述 2、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认知的发展 4、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5、幼儿个性的发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幼儿发展概述 2、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认知的发展 4、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5、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幼儿发展概述 2、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认知的发展 4、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5、幼儿个性的发展 6、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幼儿个别差异

2 一、 幼儿发展概述 (一)、幼儿发展的含义 幼儿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正常成长、发育,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如认知结构的变化、性格的变化等。

3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方面。遗传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1)遗传因素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它决定了幼儿的体态,生理结构和机能的主要特征 其次,幼儿出生时的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化为后期发展提供极大的空间和余地。 (2)遗传因素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幼儿在胎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 (3)遗传因素也决定了幼儿的某些个别差异 遗传决定了幼儿体貌、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也影响幼儿的心理。例如天生敏感孩子反应较快。

4 2、环境 环境是指幼儿接触到的周围的人和物的总和。 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
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另外拉撒住行等方面的物品,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2)精神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精神食粮 幼儿不仅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还要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从环境中吸取有关物体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信息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原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

5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1869-1947)
基本观点: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教育的实质和基础。他在所著的《教育学》(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 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具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6 3、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1)幼儿教育有专职教师 幼儿教师一般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较全面的才能和较熟练的教育技能。
幼儿教师的专职就是教育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幼儿工作中。 (2)幼儿教育有明确的目标 托幼机构是为教育幼儿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托幼机构的专职和社会作用就是教育幼儿。幼儿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整个幼儿极爱哦与工作的始终。

7 (3)幼儿教育史一种最系统、最简捷的影响幼儿的方式
专门的教师,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等 (4)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观能动反应能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①幼儿对外界信息具有能动反应的能力 声音,图像偏爱。感知、注意、记忆等的增强 ②幼儿也对外界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应 创造改编已有的知识 总之,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心理基础,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均要通过幼儿的主动选择、吸收和融化,才能转化为幼儿的省心素质。同时对其身心发展起到指导和调控作用。

8 经典例题: 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 A、家长教育能力的差异 B、个体遗传因素的差异 C、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 D、家长教育程度的差异

9 (三)幼儿发展的基本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指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 ①认知发展的机制
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A、图示:指用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基本模式。是在遗传基础上所学的各种经验、意识、概念等整合,构成一个与外在世界相对应的抽象认知结构。 B、适应指个体与环境之间达成的平衡状态,指认知图示因环境的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里路程。包括: a、同化:把新的知识归入先前已学会的一些相同概念中,不引起图示的改变。 b、顺应:指个体遇到新情境时,必须改变既有的图示以符合环境的需求,已获得平衡

10 C、平衡:外界信息与主体现有认知结构差距过大,主体就通过忽略刺激的方式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重新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
D、建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内协调协调主体动作,提供反省形成逻辑数理概念;二是向外组织外部信息,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转化为现实。 E、转换:从一个认知结构向更高的认知结构发展,它涉及认知发展的机制。 ②认知发展从动作到前运算的两个阶段: A、感知运算阶段(0-2岁)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 a、0-1月,先天反射,泛同化现象 b、1-4月,形成基本习惯,表现循环反应 C、4-10月,形成循环反应,能重复其偶然形成的动作 d、10-11月,协调与应用间产生智慧,动作有了目的性 e、11-12月,能利用新手段达到目的 f、12-18月,进行表象思维

11 B、前运算阶段(2-6、7岁) a、象征性功能(表象思维产生,行为表象出现象征性)反映在四个领域: 延迟模仿:隔一段时间模仿,含有表征的成分
象征性游戏:假扮成人世界中所看的角色,进行游戏 绘画:一方面绘画极具表达性,另一方面力图反映自己周的现实现实世界 言语唤醒:用语言进行重复的表象思维 b、前运算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 运算即内化的可逆动作。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智慧在质的方面有了飞跃,表现在: 思维的相对具体性;自我中心性 思维的不可逆性;刻板性,只能思考眼前问题。

12 ③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 B、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幼儿行为的一般特点。 C、认知结构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没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在新的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的系统。 ④幼儿认知中的自我中心及去自我中心 A、自我中心的概念及表现 所谓自我中心就是幼儿吧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的现象。幼儿拟人化想想,皮亚杰成为“实现主义”;单方面的服从,皮亚杰称在道德认识上的“他律”。 B、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和阶段 去自我中心化,是指随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认知机能不断发展和认知结构不断完善,个体从自我中心中解除出来。包括三个水平和阶段:

13 a、0-2岁,幼儿完全分不出主客体的混淆状态,发展到能理解师姐是课题组成,他本人也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客观存在的人。
b、2-6岁,幼儿分不清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区别,快到7岁时开始理解物体间的客观关系,在人与人建立合作关系。 c、11-14岁,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是无限的,沉溺于无休止的脱离现实、改造社会的认识中,而去组我中心化是的幼儿从抽象的社会改造者转化为实际的活动家。 每一次去中心化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区分主客观;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认为是真理。

14 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是否与知识贫乏有关? 自我中心与知识贫乏有一定的关系,但给予新知识,并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错觉。
去自我中心化对每个人都有意义。 一个人的思维越是前进一步,他越是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就越能使他自己为别人理解。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如果不能结束自我中心,就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15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幼儿园的教育指导
①关于儿童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储存记忆;是早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家。 ②关于儿童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依据,教材内容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互适应。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以促进该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宗旨。课程实施上适应儿童智力和发展阶段。 ③关于教学原则 A、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 B、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自主性和认知能力 C、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活动

16 ④关于教学方法 A、临床实验法 教师细致观察儿童活动,引导儿童,让儿童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因势利导,进行分析。采用作业法和谈话法相组合。 B、两难故事法 讲故事向儿童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来测定儿童。 C、社会交往法 学习者教学者和成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获得教学效果的方法。 D、活动法 活动一方面促进感知运动智慧的形成,一方面促进运算智慧的形成,通过活动,转化为个体的知识。

17 2、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及其指导 (1)埃里克森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目标、任务、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期冲突的解决。不仅所有发展阶段是依次相互联系,最后一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的。 他把人的心理发展氛围八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1.5岁)主要是建立幼儿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否则会产生怀疑。基本需要和重要事件是(喂养)。 ②自主对羞怯(1.5-3岁)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应鼓励幼儿自由探索。(进食和排泄)

18 ③主动对内疚(3-6、7岁)幼儿的范围扩大,追求处于自身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成人应监督而不是干涉,否则造成缺乏主动和尝试的性格。(独立性的完成)
④勤奋对自卑(6-12岁)幼儿进入学校,在追求成就感时的困难和挫折导致自卑感,但成功的经验增强了幼儿的胜任感,有助于建立勤奋对特质。(在学校的表现)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个体开始考虑自我概念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需要是同伴关系。 ⑥友爱亲密对孤独(18-25岁)个体在交往中可形成亲密感,主要时间是恋爱。 ⑦繁殖对停滞(25-65岁)中年和壮年期,繁衍后代,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要事件是养育子女。 ⑧自我调整对绝望(65岁后)相当于老年期,受前几个阶段的影响较大。重要事件是反省和接纳死亡。

19 (2)埃里克森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
埃里克森强调的不是机械孤立的心理发展变化,而是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对幼儿个性产生直接影响。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连续而且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社会任务,每一任务包含一堆矛盾冲突。 在信任和不信任的阶段,儿童信任的发展和成人照顾的质量有很大的相关 自主对羞怯怀疑的态度在婴幼儿时期就形成了,悲观的太紧的幼儿可能过于羞怯,自尊心丧失。 3-6岁儿童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其主动性,而是获得相应的角色。 4-5岁儿童面临主动自发与退缩愧疚的危机,应给与自主探索与尝试的机会,以发展自主人格。


Download ppt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1、幼儿发展概述 2、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认知的发展 4、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5、幼儿个性的发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