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973”(中国暴雨)项目02课题结题验收报告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思雄 研究员 谈哲敏 教 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973”(中国暴雨)项目02课题结题验收报告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思雄 研究员 谈哲敏 教 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973”(中国暴雨)项目02课题结题验收报告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思雄 研究员 谈哲敏 教 授

2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第二部分 课题技术报告 第三部分 课题验收其它相关材料 第四部分 课题代表性学术论文(15篇)

3 第一部分 “973”(中国暴雨)项目 02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 “973”(中国暴雨)项目 02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4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3. 主要研究成果 4. 研究水平及创新
5. 研究成果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意义 6. 课题组织管理、研究队伍的工作状况 7. 存在的问题 8. 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

5 1.研究目标及任务 研究目标 (1)中尺度强暴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四维动力、热力结构,尤其是引发强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及其所在环境场的动力、热力结构,在强水平切变气流环流下中尺度系统及梅雨锋上扰动发生发展的机理和演变特征,暴雨等中尺度扰动场的非线性稳定性研究等,重点在于完成三维模型。 (2)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包括,具有我国特色的梅雨锋中尺度对流和暴雨的云物理过程和边界层动力、热力过程的研究,地形对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下垫面过程对暴雨等中尺度系统的作用等。 (3)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讨论暴雨的不同环境场配置及同各种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天气尺度系统与暴雨的相互作用及暴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下层环境场同暴雨系统的相互作用等。

6 预期目标 (1)提出我国梅雨锋暴雨(含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 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模型。为解决暴雨预报的改进 这一高难度的问题提供帮助。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应集中研究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弄清其机理,充分利用四大气象试验的资料与本项目开展的外场试验的资料进行深入的诊断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观测事实为依据,并有理论基础的物理模型。中国暴雨系统比较复杂,地域分布很广,为集中精力,必须明确有限目标,以利重点突破,本课题将主要研究与梅雨锋有关的暴雨(含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经过五年的研究,预期可以 (1)提出我国梅雨锋暴雨(含华南前汛期暴雨)中尺度 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模型。为解决暴雨预报的改进 这一高难度的问题提供帮助。 (2)完成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在国内外的核心刊物上发 表,在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理方面取得重大 进展。

7 2.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本课题按研究内容,分为三个专题如下: (1)中尺度强暴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2)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 (3)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 经过五年的努力,已圆满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达到了课题的预期目标。

8 完成计划的具体内容: (1)完成和发展了暴雨多尺度(含中尺度)物理模型,已在国外SCI 刊物正式发表,并还在2003年3月曼谷举行的第20届国际太平洋科学大会上宣读和发表,又被“中国科学进展”(2003年10月北京,江泽民作序,路甬祥,徐冠华等著)所引用。对改进预报提供了有用的思路; (2)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锋生理论及中尺度动力学,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约150篇(其中SCI 26篇); (4)完成专著3部(课题单独完成两部,与其它课题合作完成一部); (5)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26人次。

9 3. 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展和完善长江流域中尺度暴雨系统的物理模型
(1). 提出了更完整的暴雨中尺度模型:利用2002年外场试验期间雷达、卫星和特殊加密的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和7月的一批个例开展了深入分析,揭示出一批新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梅雨暴雨更完整的中尺度物理模型,包括中尺度系统,中尺度对流辐合线等过去未曾包含的内容(详见后)。 (2). 提出并发展了梅雨锋上两类低涡(扰动)的模型:对梅雨锋上两类低涡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动力、热力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强调弱冷空气及斜压性对其中一类低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从能量转换和涡度收支的观点对梅雨锋低压(扰动)的发展和维持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低层辐合对正涡度的产生和维持至关重要。对边界层过程的影响作了诊断和模拟研究,发现边界层对降水模拟和预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梅雨锋上两类扰动的三维模型,已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10 3.主要研究成果(续) (3).东亚致洪暴雨模型与南亚致洪暴雨模型的对比研究:其相同之处是低层有较强辐合区,在高层有明显的辐散区,中层有弱冷空气向南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其影响的环境系统、水汽来源以及中尺度地形之间明显的差异。 (4).   对突发型和频发型的暴雨的比较研究:除对98年突发暴雨进行了研究外,还对1999年6月22日-7月1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持续暴雨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低涡的流场特征、热力场特征和移动的轨迹特征,特别是分析了涡和α涡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以上为弱不稳定层结,β涡上空西北象限850hPa以下为近地面锋,锋区呈东北西南走向;β涡上空中层为暖湿中心;而α涡上空锋区存在于500hPa以下,750hPa附近的中层锋最强,坡度大,主要由湿度对比构成;近地面锋坡度小。α涡上空中高层气块主要来自偏西方向,然后弱上升并向偏东方向流出, 850hPa以下的低层干冷气块主要由偏东和东北方向进入α涡的北侧,并以反气旋性曲率向西南方向流出。

11 3.主要研究成果(续) (5). 高低空急流的重要贡献:对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中连续发生的五个低涡进行了诊断与数值试验,发现低空急流和水汽输送为扰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而高空急流的“耦合”及动量的下传对低涡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过去的研究工作,对于低空急流的作用有较多的研究,通过本项研究揭示,高层急流的影响也很重要,不可忽视。对于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在不同阶段的相对重要性,研究结果指出,动力过程可能在扰动发生阶段有重要贡献,而热力过程可能在低涡的发展阶段作用更为明显。 (6). 夏季风短期变化对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系统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季风的短期变化与雨带的进退和维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30N的较大范围低空急流对梅雨锋降水有重要作用。

12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1)适应锋生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利用数值模式研究了湿物理过程与锋生(非绝热)反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适应锋生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初始位温场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其相对于地形的位置,对地转适应过程及锋生条件有重要影响。已将锋生理论与实际个例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是合理的。在锋面和锋生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 (2)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研究适应锋生的演变过程,发现锋生与锋消相互交替进行,垂直运动速度和位温梯度存在明显的振荡现象,这主要是与适应过程中的重力振荡与频散作用有关,有可能解释梅雨锋降水强度的变化。

13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3). 边界层作用的研究: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3).  边界层作用的研究: 在中尺度梅雨锋边界层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方面。重点讨论了湍流交换系数垂直变化边界层中日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于梅雨锋对流触发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边界层中锋面结构和环流特征,提供一个有效动力学诊断模式,进一步发展了一个中等复杂的边界层模型,该模型已为锋面边界层过程的诊断研究提供有用的理论工具;利用高精度的数值模拟重点研究梅雨锋上的强对流过程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着重分析了中尺度对流涡旋(MCV)在形成强降水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98年“二度梅”的研究,获得了当地地形对梅雨锋暴雨地表流型的影响方式,为建立暴雨地表流场的物理模型提供了规律性认识。

14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4). 下垫面过程研究:
(4). 下垫面过程研究: 利用多个梅雨锋中尺度暴雨资料对江淮平原地区梅雨锋中的对流性暴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陆面过程通过二个机制影响雨带和对流复合体,第一个机制是陆面过程改变了低层环流形势;第二个机制是梅雨期间陆面形成局地水汽源,进而增强了局地潜热通量的输送;陆面过程动力学理论揭示了下垫面水平不均匀条件下的Ekman 抽吸的作用会导致气旋的异常增强;对所研究的区域地形资料进行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当模式分辨率较低时,次网络地形效应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应当对模式的湍流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使之能包括次网络地形的效应。

15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5). 地形作用研究: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5). 地形作用研究: 给出了地形造成的重力波拖曳的解析表达式,该表达式给出了可压缩完全层结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地形触发作用的频谱分析结果。利用地转动量Ekman模式,理论上分析并证明了陆面不均匀性对暴雨的影响。以往研究所使用的资料大多限于降水量,事实上,雨日也是衡量天气气候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着重考察了地形功率谱与多年平均雨日频数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谱的极大值分布在长波范围内,对能谱的贡献随波长减小迅速递减。地形强迫作用随地势起伏趋于平缓而减小,一定精度要求下平坦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可以忽略,地形对东移系统的影响作用较大,对南移系统的作用相对较小。

16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6). 云物理过程研究:
(二)影响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 过程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续)。 (6).     云物理过程研究: 在暴雨强降水云数值模式中,增加了雨滴碰并-破碎过程以及自发破碎过程,使模式描述的物理过程更加合理。增加描述中尺度辐合场对对流性强降水的影响,使该模式发展成为多功能的三维强降水云数值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云发展初期,小雨滴的碰并增长过程是主要的,而在云发展的中期和后期,大雨滴破碎产生的小雨滴数大于小雨滴因碰并而减少的数目,结果更加合理;对98年7月武汉暴雨期间强降水对流云的积云动力学特征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定的温度、湿度层结配置是这次强降水对流云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近地层高温、高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云体输送是强降水对流云长时间维持的能量来源;合适的上下层风切变,特别是近地层逆向云体风速的存在,使得云体移动前方下层高温、高湿空气向云体内输送,云后部降水产生的冷出流以及上层高空急流的存在,为积云顶部出流在更大范围扩展提供了条件;对梅雨锋暴雨云物理结构的观测分析及中尺度数值模拟表明,暴雨主要来自水平尺度数十公里,云顶高度8-10km的中尺度对流性雨团(MCS)。在这些对流雨团中有冰相参加的混合云过程是形成暴雨的主要云物理过程。模拟试验还表明,云中冰相和云水同时存在时,才产生较大的雨水, 最大雨水区随着‘冰水相共存区’的移动而移动, 冰相变弱乃至消失后雨也减弱或停止。

17 3.主要研究成果(续) (三)多尺度的相互作用及中尺度运动的不稳定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1). 研究了β中尺度扰动的波谱特征,讨论了对称不稳定,横波不稳定及斜交不稳定的增长率分布。得到了不同理查森数下,上述三种类型中尺度扰动不稳定的结构,并与以前得到的α中尺度不稳定的情况作了比较。得到上述三种中尺度不稳定,以及α中尺度与β中尺度有不同的性质和结构。 (2). 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理论,将基本场推广到(x,z)的任意函数的情况,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临界纬向风场约为8m/s左右,与基本场为常量时所得临界纬向风场约10m/s相比,更接近实际大气的情况。由此提出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利用实测资料对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将“986”暴雨粗分为三段。第一、三段为线性对称不稳定,而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即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第二段同时满足线性对称不稳定和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3). 结合梅雨锋暴雨的特点,开展了沿水平切变线的涡层不稳定理论及应用研究,从理论上得到了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必要条件的判据。这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扰动的发展,表现出水平切变线上不稳定过程中多尺度的相互作用等等。

18 4. 研究水平及创新性 (1)本研究主要针对梅雨锋及其上的中尺度扰动,包括由强迫的和自由的中尺度环流所引发的扰动。梅雨作为东亚特有的天气系统,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梅雨锋上扰动的发生发展却一直是一个需要彻底弄清的关键问题。本项研究以此为重点,抓住了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虽然中国的梅雨(Meiyu)和日本的梅雨(Baiu)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亦有较大的不同。加之中国大陆上大量的资料,国外上难以获得此项研究条件。因而,本研究很有特色,其中一些主要工作的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2)象对在98年大暴雨这类突发性大暴雨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可以回答“98.7”突发性大暴雨为什么会发生?与TRMM卫星资料比较后,是可信的,研究了98年突发暴雨的可预报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预报的,是有希望的;

19 4. 研究水平及创新性(续) (3)采用了四大气象试验的资料和2001-2002年长江中游中尺度试验的时空加密观测资料,过去所未曾有过。
(4)在对突发型、频发型及一般梅雨年大量个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充分利用了非常规资料,提出了中国长江流域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 (5)发展了中国的中尺度动力学,包括强调了适应过程的锋生,丰富和发展了锋生理论,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了斜交不稳定、流线涡方程等,很有创新。

20 5. 研究成果对解决国家 重大需求的意义 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暴雨在气象灾害中又占很重要的位置。我国地处亚洲季风区,夏季风期间降水非常集中,常引发洪水。据此,暴雨的监测和预测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我国重大灾害天气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而本课题又主要集中讨论作为暴雨直接影响系统———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机理及有关物理过程,研究中始终针对当前国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诸如:

21 5. 研究成果对解决国家 重大需求的意义(续) 1、对长江流域梅雨期间致洪暴雨的成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不但回答了上世纪90年代末破记录暴雨的成因,而且为今后夏季安全度汛及防洪提供了重要帮助。 2、对暴雨中尺度系统三维物理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梅雨锋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特别是中尺度系统的认识,对于改进暴雨的预报思路有重要帮助。 3、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问题,是影响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对认识暴雨过程的复杂性,无疑是十分有用的,会对暴雨预报的改进作出贡献。 4、本课题,除研究物理模型外,还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包括边界层过程,下垫面过程,地形影响,云物理过程等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锋生理论等动力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东亚尤其是我国中尺度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2 6. 课题组织管理、研究队伍的工作状况 本课题是项目中人员最多的一个课题,先后有22位科学家参加了研究。这些科学家中,集中了一大批我国长期活跃在中尺度气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更有一批朝气蓬勃、年富力强的青年科学家,总人数达到了101人。课题认真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了老、中、青各方面专家的优势,使研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不断成长。课题紧紧扣住预期的目标,主要集中于暴雨等灾害天气系统物理模型的研究,物理过程的研究和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研究。并且在前两年中主要研究了98和99年的致洪暴雨,后三年对外场试验的资料又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而使得有可能发展和更加完善了暴雨的多尺度物理模型。本课题虽是强调机理和物理过程方面的研究,已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但是,在研究中,注意联系实际。尤其注意对特殊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包括,对四大气象实验的资料及本项目2001和2002年外场实验资料的利用。项目进行期间,每年夏季进行汛期会商和预测,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紧密结合,对梅雨暴雨预报思路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 在五年中,课题组每年及时召开学术交流和工作总结会议,不断调整,对于重点研究的内容及主攻的目标优先给予支持。及时向项目汇报,主动争取项目的领导与支持,因而,课题自始至终严格按计划进行,并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

23 6.课题组织管理、研究队伍的工作状况(续) (1)会议:召开了五次课题的汇报会与讨论会(1999年10月 22-23日南京,2000年12月1-2日北京,2001年8月庐山,2002年12月北京,2003年9月南京等); (2)汇报:定期收集各子专题和专题进度,进行课题总结,并完成各种报表,呈送项目办公室,管理有章有序。 (3)调整:随时把握研究方向,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反复强调紧紧围绕研究的预期目标,避免分散和重复劳动。在前两年集中对1998年7月“二度梅”个例和1999年6月个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又集中力量对2001、2002年外场试验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24 7. 存在问题   对有极少数的子专题工作人员出国,虽然,已及时进行了调整,但毕竟对完成任务的连续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本课题人员较多,经费支持力度相对偏低,对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25 8. 课题经费使用情况 本课题总经费962.8万元。其中973计划资助总额为317万元,累计部门单位匹配为645.8万元。累计从研究单位获得的人员费为104万元。工作中注意节约,开支合理,符合财务及项目方面的规定。

26 第二部分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课题 技术报告

27 2.1 中尺度强暴雨的动力学研究(含物理模型)

28 2.1.1东亚致洪暴雨模型与南亚致洪暴雨模型的比较
(a) Pakistan case, July, 2001 Two currents from: 1.      Arabian Sea 2.      North Branch of Indian monsoon trough, through the Bay of Bengal (b) Chinese case,July,1998 Three currents from: 1.      Bay of Bengal 2.      South China Sea 3.      West Pacific Ocean H 200hPa 500hPa 850hPa 1 2 .cold air coming from Iran Plateau (I.P) High Pressure covering Iran Plateau and West China 3 Pakistan China High Pressure extending from Iran to East China cold air passing over Tibetan Plateau (T.P) a T.P

29 东亚和南亚大暴雨平均环流对比 (a) (b) (c) (d) 2001年(a、b)和1998年(c、d)7月21-25日平均的流场(a) 200hPa、 (b) 850hPa、 (c) 200hPa、 (d) 850 hPa.

30 在四大气象试验资料、湖北省加密地面资料、特性层资料、TRMM资料基础上,提出了突发性暴雨物理模型图

31 7月19日12时至22日12时(UTC) 湖北省的过程降水量(mm)

32 7月19日12时至22日12时(UTC)期间一小时雨量的时间演变图(mm)

33 7月20日12时、18时(UTC)沿30.375oN的低层里查逊数和流场的垂直剖面

34 98年7月19日00时-22日18时武汉站6小时间隔的风场的高度-时间剖面

35 武汉和黄石的强降水模拟

36 模式云中最大上升速度(Wmax)和峰值下降速度(Wmin)随时间的变化 (肖辉等)

37 用云模式模拟的10分钟降水(上图)与实况(下图) (肖辉等)

38 模拟的700hPa高度场和风场(武汉)

39 模拟的700hPa高度场和风场(黄石)

40 98年7月20日21时沿30o N的各物理量 的剖面图(武汉)

41 98年7月20日21时沿115o E各物理量的剖面图(武汉)

42 中β尺度低压的可能物理模型

43 中β尺度系统物理模型的框图

44 TRMM雷达反演的7月21日05:40降水场的三维立体图,其中降水阈值为1. 0毫米/小时 视角为60°,中心点位置为30
TRMM雷达反演的7月21日05:40降水场的三维立体图,其中降水阈值为1.0毫米/小时 视角为60°,中心点位置为30.1°N,115°E(程明虎)

45 1998年7月21日05:40TRMM亮温分布图 (TMI 85GHz垂直极化通道)(程明虎)

46 2.1.2 梅雨锋上两类低涡(扰动) 的对比研究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47 两类低涡(扰动)水汽收支 7月20日00时-22日00时气旋区逐层水汽收支 [(250-310N,100-1100E)[ 104吨/秒]

48 两类低涡(扰动)水汽收支 7月30日00时-8月1日00时气旋区逐层水汽收支 (340-400N,1200-1300E)[104吨/秒]

49 2.1.3 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在梅雨锋暴雨发生中的重要性

50 1999年6月21日至30日一小时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图(a)黄山,(b)安庆,(c)九江

51 a 1999年6月21日至30日黄山站风的V风量(a),U风量(b)的时间剖面 b

52 a b c d e 沿中尺度低压东部各经度的U分量的垂直剖面图 a、27日00时(UTC),b、27日12时(UTV),c、28日00时(UTC),d、24日00时(UTC),e、24日06时(UTC),(a,b,c为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个例,d,e为非作用情形)

53 2.1.4 暴雨系统多尺度综合模型 在外场试验加密资料及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暴雨多尺度的综合模型

54 梅雨锋暴雨天气尺度物理模型中 各天气尺度系统的关系示意图

55 梅雨锋多尺度物理模型的α中尺度MCS模型

56 梅雨锋多尺度物理模型的中尺度对流线模型

57 梅雨锋多尺度物理模型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模型

58 夏季风短期变化对梅雨锋 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影响

59 1998年7月19~25日的25~30 oN的850hPa平均风场和湿度场的演变 风场的演变(m/s) 湿度场的演变(g/kg)

60 2.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机理和物理过程研究 2.2.1 锋生与锋生动力学研究
2.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机理和物理过程研究 锋生与锋生动力学研究

61 地形对锋生的影响 (伍荣生等) 锋消 锋生

62 锋面与锋生动力学研究: 建立地转适应锋生理论:利用地转风适应的原理,来探讨锋面生成的物理机制,在初始风与温度场不足热成风平衡时,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间断,有锋面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按时间级数展开的办法,探讨了在初始时刻附近,风与温度演变的特点,特别是锋生的特点,克服了地转适应锋生理论中利用不平衡初态只能计算出终态锋生,无法给出锋生具体演变过程。 适应锋示意图 通过中尺度数值模式数值研究适应锋生演变过程,发现锋生与锋消相互交替进行,垂直运动、速度和位温梯度存在明显的振荡现象,这主要是与适应过程中的重力波振荡与频散作用有关,这种振荡现象与梅雨锋强度与降水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

63 2.2.2 边界层、下垫面、地形对梅雨锋及中尺度降水过程的影响

64

65

66 随高度变化湍流粘性系数的地转动量近似模式的风速的日变化特征。
(a)K1,(b) K2, (c)K3,(d) K4

67 均匀位涡条件下地形作用的适应锋生结果(a)风速;(b)位温分布。

68 2.2.3 云物理过程的研究

69 2.3 强暴雨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70 2.3.1 提出了水平切变线上 涡层不稳定理论 打破了传统的Kelvin-Helmholtz研究切变不稳定的观点,考察了强涡度切变存在时切变线已构成了一个涡层,这时切变线的不稳定问题就变为涡层的不稳定问题。同时考虑由涡层所产生的诱导速度,从理论上得到了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必要条件的判据,即必须满足(1-R v+Rid)>0,且有U(y,t)>U(A(t)与之相配合。这表明环境场的配置制约着切变线上扰动的发展,这种中尺度发展同环境场存在着相互作用,文中还用具体个例对如何计算不稳定必要条件做了解释和说明。

71 2.3.2 流线涡方程的研究 从理论上给出了流线涡的总变化及个例变化主要是由流线的弯曲、速度的大小及流线的非定常性所决定,避免了压力梯度项在方程中的出现,非常适合研究中小尺度现象。

72 2.3.3 中尺度运动的不稳定理论研究方面 新的发展 研究了β中尺度扰动的波谱特征,讨论了对称不稳定,横波不稳定及斜交不稳定的增长率分布。得到了不同理查森数下,上述三种类型中尺度扰动不稳定的结构,并与以前得到的α中尺度不稳定的情况作了比较。得到上述三种中尺度不稳定,以及α中尺度与β中尺度有不同的性质和结构。

73 2.3.4 非线性斜压亚临界不稳定理论 研究和数值试验
从含摩擦耗散的非线性准地转斜压两层模式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能量作为李氏函数,导得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斜压亚临界稳定性判据。并进行了斜压亚临界不稳定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时,斜压大气出现线性稳定但非线性不稳定,即非线性斜压亚临界不稳定。此结果可解释中高纬度实际大气中风暴轴的形成。

74 第三部分 “课题验收其他相关资料

75 课题结题基本信息表 课题名称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起止年月 1999年 4 月至 2003 年 12 月
课题结题基本信息表 课题名称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起止年月 1999年 4 月至 2003 年 12 月 课题负责人 赵思雄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参加人员总数 101 第一承担单位 承担单位数 9 课题总经费 962.5万元 其中973计划资助总额 317 累计部门、单位匹配 645.8 累计从研究单位获得的人员费 104

76 课题结题基本信息表 (续) 累计获得的其它资助 无 课题执行情况 01 01按期结题 02提前结题 03延期结题 04其他 专 题 设 置
01按期结题 02提前结题 03延期结题 04其他 专 题 设 置 专题编号 专题名称 专题 负责人 承担单位 研究期限 中尺度强暴雨的动力学研究 孙建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4~ 0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 谈哲敏 南京大学 03 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 高守亭

77 课题投入统计表 专题编号 专题名称 参加人员① 经费(万元) 投入全时工作时间(人月) 正高 副高 中初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35 36-45 46-59 >60 拨款数 支出数 01 中尺度强暴雨的动力学研究 5 1 13 16 2 3 110.95 0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 7 10 21 4 126.80 120.80 03 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 8 79.25 764.75 合 计 17 27 45 11 6 317.00 总 计② A=29 B=72 C=29

78 课题产出统计表 01 中尺度强暴雨的动力学研究 2 52 5 11 6 10 0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 3 63 1 9
专题 编号 专题名称 已发表 论文 学术会议 报告 获得专利 出版专 人才培养① 国际 国内 其中SCI收录 其中EI 收录 国内特邀 博士后 博士 硕士 优秀中青年人才 特邀 01 中尺度强暴雨的动力学研究 2 52 5 11 6 10 02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 3 63 1 9 13 03 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 4 合计 139 30 24 17 36

79 课题特邀报告目录 专题 编号 报告人 报 告 题 目 会议名称 类别①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01 赵思雄
报 告 题 目 会议名称 类别①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01 赵思雄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of Heavy Rain in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July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 and Heavy Rain in East Asia 国际 2000 汉城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light snowfall of 7 December 2001,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 /Snowfall in East Asia 2002.8 东京 董佩明 贝耐芳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dden heavy rainfall occurring in Yangtze River during July of 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Snowfall in East Asia 03 Gao, Kun Simualtion study of meso-vortexes in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along Meiyu front The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heavy rainfall experiment and study 2002.4 海口 张立凤 水平非均匀层结大气中重力波的时空结构 第五次全国动力学术气象会议 国内 2001.4 扬州 张铭 Semi-circle theorem of the oblique instability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ysico-Mathemat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Climate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CAS-TWAS-WMO FORUM) 2001.9 北京 垂直风切变对位势不稳定的影响 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80 课题特邀报告目录(续) 01 孙建华 Study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during record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in Jun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 in east Asia 国际 2000.4 汉城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light snowfall of 7 December 2001 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snowfall in east Asia 2002.8 东京 Feng Zhang Sixiong Zhao Study on one kind of cyclone on Meiyu Fro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 Snowfall in East Asia 2002 Peiming Dong Diagnosis and Numerical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w Vortex and Its Heavy Rainfall on Meiyu fro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 Snowfall in East Asia Diagnosis and Simulation of Heavy Rain in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July 1998,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Linlin Qi A Study on Heavy Rainfall in Shanghai on 5-6 August 2001 The First China –Japan Workshop on Heavy Rainfall Experiment and Study 海口 02 谈哲敏 Sensitivity of initial perturbation to tropical squall line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Snowfall in East Asian, Mesoscale predictability estimated through explicit simulation of moist baroclinic wave 41-42 ,15th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San Antonio,Texas,USA

81 课题特邀报告目录(续) 02 王鹏云 Cloud physical processes in heavy rainfall of Mei-Yu frontal system in South China Symposium on Precipitation Extremes: Prediction, Impacts, and Responses 国际 2001.6 Albuquerque,NM,USA Study of mesoscale cloud physical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heavy rainfall of mei-yu front The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heavy rainfall experiment and study 2002.4 海口 Cloud physical process in heavy rainfall of mei-yu frontal system in sou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fall/snowfall in East Asia 2002.8 东京 伍荣生 Extended momentum coordinates and generalized geostrophic balance 第四届西太平洋和东亚气象与气侯会议 杭州 On Atmospheric Frontogenesis 两岸首届尖端科学研讨会 国内 南京 Mechanism of balanced flow and frontogenes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soscale onvective systems and heavy rain in east Asia 2000.4 汉城 Mei-Yu front and frontogenes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young scientist workshop on Asia monsoon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global change 肖辉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trong Convective Storm in Beijing Eight WMO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Weather Modification 2003.4 卡萨布兰卡市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Restraint of Updraft to Hailstorm Suppression 03 陆维松 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强风暴和暴雨夏季研讨会 2002.6 成都

82 课题特邀报告目录(续) 03 周伟灿 ] Proceedings of summer workshop on severe storms and torrential rain Symmetric instability of Non-thermal wind Balance Basic Flow in Mesosystem 国内 2001.4 成都 正斜压模演变与中尺度暴雨过程 第四次全国暴雨学术研讨会 2002.5 南京

83 项目编号:G1998040900 项目名称: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表四 973计划课题发表论文目录 项目编号:G 项目名称: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专题编号 别① 作者 论 文 题 目 杂志名称 年份 卷期 页码 是否责任作者① 作者单位② 00 赵思雄 陶祖鈺 孙建华 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机理分析研究 专著,气象出版社 将发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陶诗言 倪允琪 赵思雄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的形成机理与预报研究 已发表 02 伍荣生等 锋面过程与中尺度扰动发展 南京大学(1) 01 S Naifang Bei Sixiong Zhao Shouting G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heavy rainfall event in China during July 1998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02 80 G 贝耐芳 98年“二度梅”期间突发强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 大气科学 26(4) 1998年“二度梅”期间低涡切变线形势的初步模拟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7(4) 高守亭 1998年“二度梅”期间武汉-黄石突发性暴雨的模拟研究 27(3) 399-418

84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01 S 赵思雄 孙建华 贝耐芳 Strong Heavy Rain in China During July 1998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已录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G 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期间6月8-9日香港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气候与环境研究 待发表 亚澳中低纬区域暴雨天气系统研究 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期间6月7-8日台湾地区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程麟生 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现状和应用前景 高原气象 1999 18(3) 兰州大学(1) Q Y.-H. Kuo 冯伍虎 双向三重嵌套网格和“98.7”特大暴雨模拟 高科技研究中的数值计算 2000 6 程明虎 “96.8”特大暴雨及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非静力数值模拟 气象学报, 2001 ,59(3) “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大气科学 25(4) 垂直加速度诊断和中尺度大气运动方程组 7

85 01 G 冯伍虎 程麟生 “98.7”特大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热量和水汽收支诊断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4) 兰州大学(1) Q “98.7”特大暴雨低涡切变线发展的散度变率诊断 暴雨·灾害 5(1) 26-34 文莉娟 “98.7”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视涡源和涡度变率诊断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 2002 38(2) “98.7”特大暴雨的动力学及能量诊断分析 38(4) 双向四重嵌套网格和“98.7”武汉周边特大暴雨模拟 高科技研究中的数值计算 8 67-72 中纬度中尺度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 高原气象 21(4) Feng Wuhu Cheng Linsheng Cheng Minghu Nonhydrostatic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98.7” Extraordinary Rainstorm and the Developing Structure of Mesoscale System ACTA METEOR. SINICA 16(4) 高坤 徐亚梅 1999年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梅雨锋低涡扰动的结构研究 大气科学 25(6) 浙江大学(1)

86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25(4) 357-374 是 浙江大学(1)
G Gao Kun Xu Yamei A simulation study of structure of mesovortexes along Meiyu front during June 1999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25(4) 357-374 浙江大学(1) 徐亚梅 高坤 1998年7月22日长江中游中β低涡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气象学报 2002 60(1) 85-95 王智 翟国庆 一次与西南低涡相联系的低空急流的数值研究 大气科学 2003 27(1) 75-85 长江中游一次β中尺度低涡的数值模拟 61(1) 66-77 邬惠峰 一次低涡东移机制的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9(6) 707-711,719 S Wang Zhi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f an East-moving Southwest Vortex to Initial Perturbation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已接受,预定年内发表 陈丽芳 梅雨锋演变与低涡发展的联系 E Shen Xinyong Ni Yunqi Ding Yihui On problem of nonlinear symmetric instability in zonal shear flow Adv . Atmos. Sci. 19 350—364 南京气象学院(1)

87 01 G 沈新勇 倪允琪 丁一汇 非绝热二维滞弹性流体的动力稳定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 472—480 南京气象学院(1) 斜压基流中的非线性中尺度重力惯性波 气象科学 22 387—393 张铭 中—β尺度暴雨团系统发生发展的可能物理机制Ⅰ:稳定性理论分析及其涡旋Rossby波的相速度 待发表 沈桐立 发生发展的可能物理机制Ⅱ:扰动结构数值试验及其涡旋Rossby波的形成 孙建华 赵思雄 一次罕见的华南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大气科学 2000 24(3) 381-39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I、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26(4) 541-557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II、物理过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 26(5) 633-646

88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01 G 孙建华 赵思雄 A diagnostic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trong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during June 1994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24(1) 59-7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梅雨期环流演变的特殊性探讨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3) 华北地区“12.7”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待发表 张小玲 齐琳琳 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MCS发生发展分析-“973”中国暴雨外场试验个例分析 气象学报 2002年CHeRES期间一次低涡切变及其MCSs研究 大气科学 张立凤 张铭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II:谱函数 2001 59(2)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1) 王丽琼 垂直切变基流中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25(3) A Study of Instability of Ageostrophic Vortex Wave

89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01 G 张立凤 王丽琼 张铭 里查森数对α中尺度涡旋不稳定的影响 大气科学 2002 26(5)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1) Influence of Richardson Number on the Instability of Meso- Scale Vortex Wave Chinese J.of Atmos. Sci. 4 S 王兴宝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ture of gravity wave in horizontal atmosphere of heterogeneous stratifica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 WAVE-CISK斜交型扰动不稳定谱点分布的半圆定理 自然科学进展 11(11) 董佩明 赵思雄 边界层过程对“9807”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张凤 梅雨锋上引发暴雨的低压动力学研究 引发梅雨锋暴雨的频发型中尺度低压(扰动)的诊断研究 将发表 梅雨锋两类中尺度低压(扰动)发生发展及其暴雨的数值研究 齐琳琳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90 01 G 齐琳琳 赵思雄 利用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将发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02 雷恒池 王宏 肖辉 1998年7月21日武汉暴雨小尺度动力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气科学 2002 26(5) 647~662 康丽莉 肖稳安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26(1) 76~83 黄彦彬 王振会 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尺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高原气象 定稿 云迹风对对中尺度模式初始场改善的研究 谈哲敏 伍荣生 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底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 I : 冷锋,均匀地行转流 气象学报 2000 58, 南京大学(1) 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底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 II : 暖锋,均匀地行转流 58 , S 费世强 On the helicity dynamics of convective severe storm system Advance in Atmos. 2001 18 67-86 孙廷凯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ropic squall-line

91 An Approximate Analytical
02 S 谈哲敏 An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Baroclinic and Variable Eddy Diffusivity Semi-geostrophic Ekman Boundary Layer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98 南京大学(1) 张诣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iurnal wind variation in a variable eddy viscosity semi-geostrophic Ekman boundary layer model Meteoro. Atmos. Phys. 81 王元 Numerical experiment with an intermediate PBL model: Ekman momentum approximation, Advan. in Atmos. Sci, 2002 19 G 何京伟 变化涡动粘性系数的Ekman动量近似模式风场结构 气象科学 21 Wu Qingli, Chen Min Wang Hongqing Numerical study on structure of meso- scale rainstorm system during IOP523 of HUAM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20) 北京大学(1) Chung Yong-Seung Zheng Yong-Gua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dust event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Water, Air, Soil Pollution: Focus 2003 3 81~92 吴庆丽 李亚萍 高慧琳 1998年7月20~25日湖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研究 北大学报 39(1) 51-57

92 02 G 沈宏彬 陶祖钰 张义 成都双流机场一次多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 北大学报, 2003 39(1) 58-67 北京大学(1) 朱佩君 郑永光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19(2) 刘淑媛 王洪庆 1998年6月28日~7月2日淮河流域暴雨分析, 气象学报 2002 60(6) 吴庆丽 陈敏 暴雨雨团中尺度流场结构的数值模拟 科学通报 47(18)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结果检验和云系的模拟 60(5)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Ⅱ)---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黄海及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条件 吕艳彬 顾雷 李亚萍 华南暴雨试验雨量资料对TRMM/TMI-85.5GHz测雨能力的考察 2001 17(3) 251~257

93 02 G 吕艳彬 顾雷 李亚萍 Observation research for the measuring rainfall capacity of TRMM/TMI-85.5G based on precipitation data during the heavy experiment in southern China, J. Tropical Meteor. 7 (2) 北京大学(1) 王立琨 陶祖钰 杨阳 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1) 87~94 陈敏 王洪庆 郑永光 1998年湖北大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数值模拟和可视化研究 36(5) 651~658 王鹏云 肖乾广 林永辉 卫星遥感地表植被及其在华南暴雨中尺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试验。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 阮征 康红文 华南暴雨中云物理过程的数值研究。 2002 13 (1) 78-87 过冷云水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和预报 热带气象学报 18(4) 杨静 1999年长江下游梅雨锋暴雨云物理结构的观测和初步分析 气象 28(2) 2-8

9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02 G 杨静 王鹏云 李兴荣 “99.6”梅雨锋暴雨云和降水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19(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 E Wang Pengyun Yang Jing Observ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loud Physical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Torrential Rain of the Meiyu Front Adv. Atmos. Sci. 20 (1) 77-96 康红文 徐祥徳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数值模式中的的应用研究 I. 一维问题 大气科学 2000 24 自适应网格技术在数值模式中的的应用研究 II. 二维问题 24(6) 运动激波自适应网格算法中权函数问题的研究 航空学报 21 自适应网格技术及其在二维动力锋生过程模拟上的应用研究 计算物理 17 利用有解析解的激波问题考验自适应网格技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 王兴宝 伍荣生 Interaction of Orographic Disturbance with front.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9 16 南京大学(1)

95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17 是 南京大学(1)
02 E 王云峰 伍荣生 潘益农 Evolution and frontogenesis of an imbalanced flow-the influence of vapor distribution and orographic forci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17 南京大学(1) G 谈哲敏 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 I: 冷锋、均匀地转流. 气象学报 58 地形上空边界层流中低层锋面结构的理论研究 II: 暖锋、均匀地转流. Q 方娟 地转适应与锋生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2001 2 1-7 Mechanism of balanced flow and frontogenesis 18 王兴宝 Interaction of Orographic Disturbance with front. 1999 16 王元 Investigation on geostrophic adjustment, frontogenesis and oscillatio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5 Topographic effect on geostrophic adjustment and frontogenesis The development of symmetric disturbance super posed on baroclinic frontal zone under the action of deformation

96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 19 544-561 是 南京大学(1)
王春明 伍荣生 王元 Interaction of diabatic frontogenesis and moisture processes in cold frontal rain band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 19 南京大学(1) 彭加毅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meso-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G Maintainable mechanism of meso-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 16 S Wang Yuan Wu Rongsheng Theoretical Aspect of Suitable Spatial Boundary Condition Specified for Adjoint Model on Limited Area. Adv. Atmos. Sci. 18(6) Tan Zhe-Min Monotonic Digit Filter for Limited-Area Model. 19(2) An Optimal Spatial Finite-Difference Operator Reducing Truncation Error to Minimum. Adv. Atmos. Sci. Vol. 19(3) Wind Structure in An Intermediate Boundary Layer Model Based on Ekman Momentum Approximation, Wang Chun Ming Interaction of diabatic frontogenesis and moisture processes in cold-frontal rain-band. Adv Atmos Sci.

97 Initiative Mechanism of Meso-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02 S Peng Jiayi Wu Rongsheng Wang Yuan Initiative Mechanism of Meso-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Adv. Atmos. Sci. 2002 19(5) 南京大学(1) G Maintainable Mechanism of Meso-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6(4) Sun Zhao-bo Influence of Spring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 on the Seasonal Change from Spring to Summer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J.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8(1) 潘益农 伍荣生 王 元 湍流交换系数的水平非均匀对Ekman抽吸的影响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2001 37(6) 李羽中 对T106分析/预报场可预报性的初步分析 气象科学 21(4) 周军 闫冠华 唐镭 梅雨锋强暴雨中低层系统物理图象研究——特大暴雨的雨团活动与地面流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23(2) 南京气象学院(1) 罗建英 王宗敏 梅雨锋急流暴雨日变化的地理原因研究 2003 26(3) 张文龙 惯性稳定性在伴有高低空急流的暴雨中的作用 26(4)

98 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
02 G 王振会 周军 A Premliminary Study of fourier Series analysis on cloud tracking with GOES high temporal resloution images A.M.S. 14(1) 82-94 南京气象学院(1) 王宗敏 罗建英 地形对梅雨系统日变化的数值试验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待发表 刘宁微 周小珊 辽西地区土地退化对局地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 03 Cui XiaoPeng Gao ShouTing Wu GuoXiong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Up-Sliding Slantwise Vorticity Development CHIN.PHYS.LETT. 20(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高守亭 雷霆 周玉淑 强暴雨系统中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6) 崔晓鹏 吴国雄 西大西洋锋面气旋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等熵分析 气象学报 60(4) Gao Shouting Zhou Yushu Lei Ting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EIYU Front System ACTA METEOROLOGICAL SINICA 16(2)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Anomaly with Heat and Mass Forcings in Torrential Rain Systems CHIN. PHYS. LETT. 19(6)

99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03 G 高守亭 周玉淑 水平切变线上涡层不稳定理论 气象学报 2001 59(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 GAO Shou-Ting PING Fan Laboratory studies of the stratified rotating flow passing over an isolated obstacle CHIN.PHYS.LETT. 20(7) E Gao Shout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vortex sheet along the shear lin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0 17(4) Lei Ting Streamwise vorticity equation, 17(3) 谭本馗 潘旭辉 1998年夏季北半球斜压波活动与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南京大学学报 2002 38 北京大学(1) 汪名怀 GCM模式中的斜压波包的动力学特征 北京大学学报 2003 39 40-50 S Tan, B Boyd, J P Stable and unstable evolution of modons perturbed by the surface term, bottom friction and bottom topography incorporating nonlinear Ekman pumping. J. Atmos. Sci. 已接受 杨磊 一个新的Ekman 泵公式在大气边界层的埃克曼垂直速度计算中的应用 魏凤英 朱福康 一种分离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特征的方法 大气科学 27(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

100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长江中游暴雨形成的机理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1)
03 G 魏凤英 曹鸿兴 徐祥德 变异函数在降水场空间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25(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 朱福康 Evolution Features of Multi-scale Wave-intensity and ITS Coherence Torrential Rain Process 气象学报 待发表 朱乾根 周伟灿 张海霞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长江中游暴雨形成的机理研究 2001 24(3) 南京气象学院(1) 黄昌兴 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发生暴雨机理的比较研究 25(2) 陈建萍 正斜压模演变所激发的武汉暴雨过程 2003 26(3) 官元红 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待刊 朱利华 邹兰军 垂直切变流非线性重力波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报(英文版) E 陈久康 Symmetric instability of Non-thermal wind Balance Basic Flow 大气科学进展 重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演变方程和应用 CISK机制下的非线性惯性重力波的存在性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101 03 G 邹兰军 周伟灿 朱利华 受迫Liénard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待刊 南京气象学院(1) 注: ①在类别栏中注明:S、E、G、Q,S——SCI,E——EI,G——国内核心刊物,Q——其它; ②责任作者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③单位指论文标出的单位,应同时标出排序,如A大学排名第2,应填写A大学(2)。如有多个单位,只列出排序靠前的一个单位

102 主要承担单位及其承担的主要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尺度强暴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强暴雨系统的多尺度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等。
南京大学: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研究,地形与边界层的影响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的云物理过程研究 国家气象中心:暴雨系统动力学与模型研究 北京大学:地形对梅雨中尺度对流和暴雨的影响等。 南京气象学院:多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等。 兰州大学:梅雨锋暴雨的数值模拟等。 浙江大学:梅雨锋暴雨物理过程诊断与模拟等。 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尺度动力学稳定性研究等。

103 谢谢大家!


Download ppt "“973”(中国暴雨)项目02课题结题验收报告 中尺度强暴雨系统发生发展 机理和物理过程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赵思雄 研究员 谈哲敏 教 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