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动物微生物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动物微生物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动物微生物学

2 绪论 第一章细菌 第二章病毒 第三章其他微生物 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 第五章传染与免疫 第六章非特异性免疫 第七章特异性免疫 第八章变态反应 第九章血清学试验 第十章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其他应用

3 绪论 基本概念 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群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的生物体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3、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理化特性、遗传变异和分类及与人类、动物、生态相互关系的科学。 4、动物微生物学: 5、微生物检验技术:

4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的地位、任务和内容 1、地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动物防疫与检疫、畜禽传染病等课程奠定基础。
2、任务: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动物性食品及其他畜产品的检验检疫;确保人类健康;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及疫病传播。 3、内容: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对动物的危害;免疫学原理及应用等知识。

5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理化特征及与动物的关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以下病原微生物: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布氏杆菌属、巴氏杆菌属、芽胞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丹毒杆菌属、分支杆菌属;猪瘟病毒、猪水疱病病毒、狂犬病病毒、口蹄疫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等。 2、能力、技能方面: 能熟练的制备常用的培养基及应用显微镜;能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标本片的制备、染色、镜检及鉴定;能采集和预处理病料;熟练进行病毒的有关试验。

6 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简史: 1、形态学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 航海 → 望远镜 → 显微镜 →1674年荷兰人吕文.虎克发明了放大300×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 基本形态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原虫。 2、生理学时期(19世纪中叶-1928年):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发酵和腐败由微生物引起;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和猪丹毒疫苗 德国科学家柯霍:消毒、配制培养基、苯胺染细菌、结核菌素试验 丹麦人革兰氏:1884年 1928年发现青霉素。随后磺胺药 发现了病原体,认识到传染病及其抵抗力;免疫学渐建立: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溶解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过敏反应等 显微镜的发明,才使微生物的发现变可能

7 微生物遗传方面 微生物代谢方面 免疫学方面 基因组和基因图
近代微生物学时期 微生物遗传方面 微生物代谢方面 免疫学方面 基因组和基因图

8 细菌属于微生物中的一种。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的意义:
第一章 细菌 细菌属于微生物中的一种。 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的意义:

9 头发上的细菌

10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一、 细菌的形态 (一)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1、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一、 细菌的形态 (一)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1、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2、杆菌: 球杆菌, 分支杆菌, 棒状杆菌, 长丝状杆菌,单杆菌, 双杆菌, 链杆菌。 3、螺旋菌: 弧菌:只有一个弯曲,形如逗点; 螺菌:两个以上弯曲,捻转 (二)细菌的大小 1、衡量单位:微米 2、大小不一:不同种类大小不一;同种但不同菌龄及环境因素大小也不一。

11 衰老型:老龄菌培养物中形状异常的菌体,在正常培养物中其形态有可变正常。
多形性:有些细菌,即使在正常培养物中,其形状也不一致。 霍乱弧菌的多形性 1.正常形态 2.衰老型

12 各种细菌的形态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13 细菌的分裂和排列示意图 1.单向分裂 1 2 3 4 5 6 7 8 2. 双向分裂 3.三向分裂 4.无定向分裂 5,6.杆菌单向
1.单向分裂 2. 双向分裂 3.三向分裂 4.无定向分裂 5,6.杆菌单向 分裂,裂后呈 单或链状 7,8.杆菌部分 胶样粘连,呈八字 或栅栏样排列

14 各 种 细 菌 的 形 态 及 排 列

15 各种细菌的大小和排列

16 球菌 葡萄球菌

17 链球菌(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

18 链球菌

19 链球菌

20 杆菌 杆菌

21 大肠杆菌

22 炭疽杆菌及其芽胞

23 棒状杆菌

24 梭状杆菌(破伤风)

25 (弧菌)螺旋菌

26

27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 功能: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屏障保护细菌;物质交换;抗原性。 主要成分:G+;G- 2、细胞膜(胞浆膜):
概念:细胞膜;间体(中介体) 成分: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 功能:选择性的吸收和运送物质;是细菌细胞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传递信息;参与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3、细胞浆(细胞质) 概念: 成分:许多酶系统、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等 功能:细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及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 4、核质 成分:DNA、蛋白质、磷脂等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遗传性状

28 细胞膜与间体(示意图)

29 Return next

30 细菌细胞模式图(光学显微镜)

31

32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2、鞭毛 3、菌毛 4、芽孢 芽胞杆菌及其芽胞

33 荚膜: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包绕整个菌体的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原性。
菌胶团:多个细菌的荚膜融合成一团胶状物。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抗原性(H抗原)。 菌毛:革兰氏阴性菌表面较鞭毛细、直、短、多的丝状物,每个菌约有50—400根。 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射性强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状态,有很强的抵抗力(耐高温、干燥、消毒剂、辐射)

34 细菌的荚膜 1.球菌 杆菌

35 细菌的荚膜实图 A B A.墨汁负染色法 B.荚膜染色法

36 细菌的鞭毛 1.一端单毛菌 两端单毛菌 丛毛菌 周毛菌

37 细菌的鞭毛实图 周身鞭毛菌的电镜图(16,000倍) 一端鞭毛菌的电镜图(11,400) (含脂刚螺菌) (枯草杆菌“172”)

38 细菌的纤毛 1.细菌的纤毛 鞭毛

39 正在形成芽孢的细菌

40 芽胞细菌:芽胞端生

41 细菌芽胞

42 芽孢及其位置: 中央芽孢 偏端芽孢 顶端芽孢

43 四、细菌的染色法 细菌只有经染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极其排列。
(一)单染色法:单用一种染料染色。碱性美蓝染色法、瑞氏染色法、姬姆萨氏、石炭酸复红染色法等。 (二)复染色法: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沙黄—美蓝染色法。

44 细菌抹片的制备 1、载片 准备:95%酒精和冰醋酸 2、抹片:液体材料 固体材料 组织脏器材料 3、干燥:自然干燥 火焰干燥 4、固定: 火焰固定 化学固定:丙酮、酒精

45 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当碘—染料复合物在细菌细胞内形成以后,用95%的酒精脱色时,其效应为:抽提胞壁中的脂类;胞壁脱水,粘肽层的孔径缩小。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由于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当碘—染料复合物在细菌细胞内形成以后,用95%的酒精脱色时,其效应为:抽提胞壁中的脂类;胞壁脱水,粘肽层的孔径缩小。 Return next

46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1、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1-2分钟,水洗3次; 2、革蓝氏碘液媒染,1-3分钟,水洗3次; 3、.95%酒精脱色,30秒-1分钟,水洗3次; 4、碱性复红液复染,10-30秒;水洗; 5、烘干或吸干抹片,镜检: 革蓝氏阳性菌呈蓝紫色; 革蓝氏阴性菌呈红色。

47 G+ :粘肽多,脂类少,酒精处理后,粘肽发生收缩,脂质溶解,使胞壁的通透性明显降低,碘—染料复合物被阻遏在胞壁内,使细菌呈蓝色。

48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1、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⑴水:约占细菌湿重的80% ⑵氮源:氨基酸、蛋白胨等。 ⑶碳源:糖类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 一、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1、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⑴水:约占细菌湿重的80% ⑵氮源:氨基酸、蛋白胨等。 ⑶碳源:糖类 ⑷无机盐:钾、钠、钙、镁、磷、硫、铁 ⑸生长因子:B族元素、嘌呤、嘧啶

49 2、营养类型 ⑴自养菌(无机营养菌):能以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无机碳化合物作为碳源,以无机的氮、氨或硝酸盐作为氮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 ⑵异养菌(有机营养菌):必须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质、蛋白胨、氨基酸作为氮源,仅有少数异养菌能利用无机氮化合物。 自养菌与异养菌的区别:

50 3、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 ⑴被动扩散(简单扩散):其动力是细菌细胞外物质的浓度差。
⑵促进扩散(协助扩散):其动力是细菌细胞膜两边溶质的浓度差,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蛋白。 ⑶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耗能。 ⑷基团转移:营养物质磷酸化。

51 4、细菌的酶 ⑴根据发挥作用的部位分为:胞内酶、胞外酶。 ⑵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分为: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
⑶根据催化反应的底物不同分为 :脂肪酶、糖酶、蛋白酶。 ⑷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分为 :固有酶、诱导酶。

52 5、细菌的呼吸类型 ⑴只能进行需氧呼吸→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 ⑵ 只能进行无氧发酵,游离氧对其有毒性→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
⑶兼性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兼性厌氧菌的,大多数细菌如此

53 6、细菌的代谢产物 ⑴分解代谢产物 糖的分解产物:糖发酵试验可以鉴别细菌
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用设计的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来鉴定菌种。

54 (2)合成代谢产物 热原质:许多革蓝氏阴性菌,少数革蓝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合成一种多糖,注射入动物或人体内会引起发热反应。 注射剂中不能有热原质 毒素 :病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性的特殊化学物质,能对动物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外毒素:病原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毒素,如G+。 类毒素:外毒素经过 %的甲醛溶液,37℃处理后,丧失毒力,但仍保持极强的免疫原性(抗原性),常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内毒素(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后才游离出来,如G- 脂多糖本来就是其细胞壁的成分。 细菌素: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维生素: 色素:

55 细菌的生产与繁殖 适宜的营养物质 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 适宜的渗透压 适宜的湿度 适宜的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曲线

56 培养基: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
细菌的人工培养 培养基:把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营养基质称为培养基。

57 第三节 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 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动物试验 免疫学诊断 无菌操作 细菌培养

58 第四节 主要病原细菌

59 葡萄球菌 形态与培养 典型的菌体呈球形,排列成堆,无鞭毛、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营养要求不高,普通 培养基生长很好,菌落呈金黄色、白色、柠檬色,多数致病菌有溶血现象。

60 抗原构造及分类 一、蛋白质构造 二、分类(根据产生的色素和生化反应分类) 1、蛋白质抗原:主要为A蛋(SPA)。 2、多糖类抗原
1、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为致病菌。 2、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 3、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

61 致病性与抵抗力 一、致病力: 1、毒素:内毒素 2、酶: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血浆凝固酶。
二、抵抗力:较强,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

62 检查与防治 一、检查: 1、采病料:血液、渗出物、乳汁、脓汁。 2、直接镜检 3、分离培养与鉴定 二、防治:用敏感药物治疗。

63 链球菌 形态与培养 革兰氏阳性菌,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幼龄培养物中形成荚膜,无芽孢与鞭毛。

64 抗原构造及分类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二、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1、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较弱。
2、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 3、丙型(γ)溶血性链球菌:一般无致病性。 二、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1、C抗原 2、蛋白质抗原 3、M抗原

65 致病性与抵抗力 一、致病性 二、抵抗力:不强,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1、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溶血素、红疹毒素等。
2、抵抗力:外毒素、内毒素。 二、抵抗力:不强,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66 检查与防治 一、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 2、分离培养 二、防治 及时处理创伤,注射疫苗,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67

68 链球菌(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

69 炭疽杆菌 形态与培养 粗大杆菌,两端平切,动物体内形成荚膜,显微镜下形成短链状或单个存在。菌体相联处呈竹节状,人工培养基上形成芽孢,革兰氏阳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可生长,形成粗糙、扁平、边缘不整齐的菌落。

70 炭疽杆菌

71 抗原构造及分类 1、保护性抗原:炭疽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2、荚膜抗原:是一种半抗原,与毒力有关,能抵抗吞噬,失去荚膜后毒力也就消失了。 3、菌体抗原:细胞壁内存在的一种半抗原,与毒力无关,耐热。

72 致病性与抵抗力 一、致病性 1、与荚膜有关 2、产生毒素: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 二、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芽孢体抵抗力特别强。

73 检查与防治 一、检查 1、镜检 2、分离培养 3、动物感染试验 4、Ascoli氏反应 二、防治 1、疫苗接种 2、敏感药物治疗
3、尸体焚烧与2m以上深埋

74 厌氧芽孢杆菌 形态与培养 又称梭状芽孢杆菌,多为直或略弯的杆菌,两端钝圆,均能形成芽孢,芽孢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阳性菌,有些染成阴性,但这些菌在其生长早期是阳性。本菌需在厌氧环境中生长。

75 (破伤风梭状杆菌)

76 病原性梭菌及其致病性 气肿疽梭菌 牛气肿疽(黑腿病) 腐败梭菌 马、牛、羊恶性水肿 魏氏梭菌 气性坏疽、羊肠毒血症等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
溶血梭菌 牛细菌性血色素尿 溶组织梭菌 人 的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 人、畜、禽 的肉毒梭菌 诺维氏梭菌 人的气性坏疽、绵羊黑疫

77 诊 断 1、细菌的分离鉴定 2、预防接 种 3、抗菌素

78 大肠杆菌 形态与培养 两端钝圆,中等大小,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大多有菌毛、鞭毛,需氧或兼性 厌,氧,营养要求不高。

79 大肠杆菌及其纤毛

80 大肠杆菌

81

82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征

83 生化反应与抗原型别 1、菌体抗原(O) 2、荚膜抗原(K) 3、鞭毛抗原(H)

84 致病性与抵抗力 1、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肠道感染、肠外感染。 3、抵抗力不强,用巴氏消毒法可杀灭,不耐干燥。

85 检查与防治 1、采集病料→粪便、肠内容物、阴道分泌物、精液、血液、脏器→增菌培养、接种培养基→生化实验、血清型鉴定。
2、防治:沙门氏菌弱毒苗、敏感抗生素。

86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
一、 目的 学会显微镜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 认识细菌形态、排列与特殊结构

87 二、实验内容 (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二)细菌形态与特殊结构的观察

88 三、注意事项 当镜头与标本片几乎接触时,不可再用粗调节螺旋向上移动载物台或向下移动镜头。 镜头与玻片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香柏油的用量以1-2滴为宜,不可太多。 为了增强视野亮度,应将聚光器调至最高,光圈调至最大,反光镜用凹面镜。

89 四、实验报告内容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绘制2种细菌镜下图,注意细菌形态结构,两端形态及颜色等。

90 实验二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一、 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及培养基ph的测定方法和调节方法。

91 二、实验内容 (一)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1、普通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2、普通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92 三、注意事项 培养基配置后必须测定和调节ph。 必须严格灭菌。 分装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细菌培养基的种类、基本要求及原因。

93 四、实验报告内容 细菌培养基的种类、基本要求及原因。 培养基pH值测定和调节方法。

94 实验三 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验三 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一、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化的操作技能,会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95 二、实验内容 (一)细菌的分离培养 (二) 细菌的纯化 (三) 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观察

96 三、注意事项 细菌的分离培养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灭菌接种环在挑取菌落前应在无菌落处冷却,否则会将所挑的菌落烫死而使培养失败。
划线接种环的环部应稍微弯曲,划线用力适度。 不同细菌需要的培养时间相差很大,应根据不同的菌种培养观察所需时间。

97 四、实验报告内容 说明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描述你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描述在操作细菌纯化时所取菌落的特征。

98 实验四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法 一、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方法

99 二、实验内容 (一)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及染色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4、染色 5、镜检 (二)细菌触片的制备

100 三、注意事项 作细菌涂片时,不宜涂得过厚,以免影响制片效果。 固定必须确实,火焰固定时温度不宜过高。 每种染液染色的过程中应保持染色液不干。
每种染液染色后,应用水将染液一起冲掉,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后再用水冲洗。

101 四、实验报告内容 在实验报告中应简述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的基本操作步骤,并总结自己前面实验的掌握情况,对今后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

102 实验五 细菌运动性的检查 一、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检查细菌运动性的常用方法(直接镜检法),能观察到细菌的运动,了解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法。

103 二、实验内容 (一)直接镜检法 1、悬滴检查法 2、压滴检查法 (二)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培养法

104 三、注意事项 检查细菌运动性,应选择幼龄培养物,最好是刚从培养箱中取出的。
镜检时,真正的细菌运动表现为菌体能离开原来的位置,不断改变方向的自由运动。而布朗运动则表现为在原地的不断摆动。若由于玻片放置不平导致的液滴流动,注意与真正的细菌运动区分。

105 四、实验报告内容 细菌运动性的常用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描述真正的细菌运动有什么特征。

106 第二章 病 毒

107 病 毒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非细胞型的微生物。

108 病毒颗粒

109 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形态 1、病毒的形态 2、病毒的大小 病毒的基本结构 1、核衣壳 2、囊膜 3、纤突 病毒结构

110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感染 二、病毒的增殖 病毒组装释放时,将动物的细菌膜作为自己的囊膜 1、溶解性相互作用 2、转化性相互作用 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生物合成 5、成熟与释放 病毒组装释放时,将动物的细菌膜作为自己的囊膜

111 病毒的复制图示

112 病毒侵染

113 病毒的培养 动物接种: 让病毒在易感动物体内复制。 胚胎接种 : 接种于鸡胚、鸭胚、鹅胚。 组织细胞培养:
指体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培养病毒。

114 1、组织培养 2、细胞培养 病毒颗粒

115 第四节 病毒的其他特性 干扰现象:在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第四节 病毒的其他特性 干扰现象:在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 干扰素: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低分子量的糖蛋白。 病毒的血凝现象:许多病毒表面有血凝素,能与鸡、豚鼠、人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病毒的滤过特性:由于病毒细小,所以能通过孔径细小的滤器,这一特性被称为滤过特性。

116 第五节 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 病料的采集{血液、粪便、渗出液、脑脊液、水疱液}
第五节 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 病料的采集{血液、粪便、渗出液、脑脊液、水疱液} 包涵体检查: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后,于细胞内形成的一种用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病毒的分离培养:采取可能含有病毒的材料,接种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 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117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标记技术 免疫扩散试验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荧光抗体技术 免疫酶标记技术 免疫扩散试验

118 第六节 常见动物病毒 口蹄疫病毒 狂犬病病毒 犬细小病毒 猪瘟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新城疫病毒 小鹅瘟病毒 鸭瘟病毒 兔出血症病毒

119 口蹄疫病毒(FWDV) 该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疮病毒属,单股RNA病毒 。患病动物的口腔黏膜、舌及蹄部或乳房发生特征性的水疱,进而破溃,有时引起死亡。是当前各国最注意的家畜传染病之一。

120 狂犬病病毒 该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能感染人和各种家畜,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繁殖,出现兴奋继而麻痹的神经症状。病毒存在于神经系统和唾液腺中,经咬伤而传染。发病人畜一般均死亡,无法治疗。

121 犬细小病毒(CPV) 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属,主要发生于犬类,病犬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死亡率高达10%-50%。

122 猪瘟病毒 该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只侵害猪,使之发病,死亡率很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12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该病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病毒。此病仅发生于猪,是一种传播极快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胃肠道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呕吐和严重的腹泻。两周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24 此病又称“亚洲鸡瘟”,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病毒属,RNA病毒。能使鸡发生新城疫,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死亡率在90%以上,严重危害养鸡业。
新城疫病毒(NDV) 此病又称“亚洲鸡瘟”,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病毒属,RNA病毒。能使鸡发生新城疫,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死亡率在90%以上,严重危害养鸡业。

125 小鹅瘟病毒(GPV) 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可使初出壳至1月龄的雏鹅发生小鹅瘟。本病传染性强,病程短而死亡率高,以渗出性肠炎、心肌炎和全身败血性病变为特征。

126 鸭瘟病毒(CPV) 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双股DNA病毒。主要侵害鸭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淋巴器官和实质器官,引起头、颈部皮下胶样水肿,消化道黏膜发生损伤、出血、坏死,形成伪膜,肝有特征性的出血和坏死。

127 兔出血症病毒(RHDV) 该病毒是嵌杯样病毒科、Lagovinrus属的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肿胀、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

128 实验六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 凝集抑制试验
实验六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 凝集抑制试验 一、 目的 学会病毒的红细胞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方法。

129 二、实验内容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试验 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130 三、注意事项 病毒材料稀释准确。 所采鸡血要与抗凝剂混合均匀。 用生理盐水充分洗去血清和白细胞。 血清一定用免疫鸡的血液静置后所取得。
制作好4倍血凝单位的病毒稀释液。

131 四、实验报告内容 写明凝集实验反应强度的判定标准并对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132 实习七 病毒的鸡胚接种 一、 目的 掌握病毒的鸡胚培养方法及其目的。学会病毒的鸡胚接种技术

133 二、实验内容 鸡卵的孵育 各种途径的鸡胚接种方法 尿囊腔内接种 尿囊膜接种 卵黄囊接种 羊膜腔接种

134 三、注意事项 无菌试验毒种试用前和收获后必须作无菌试验,确定无菌后方能使用或保藏 无菌技术一切用品及操作时必须遵守无菌操作,以减少污染率。
细心谨慎操作,避免鸡胚损伤死亡。 保持培养条件,至少1-2周,方可得出正确结论。 无菌试验毒种试用前和收获后必须作无菌试验,确定无菌后方能使用或保藏

135 四、实验报告内容 写明病毒的鸡胚培养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描述鸡胚接种的过程。

136 第三章 其他微生物

137 真菌:有细胞壁结构、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异养型单细胞或多细胞真核微生物。
放线菌:介于丝状真菌和细菌之间的以孢子繁殖为主的丝状多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支原体:又称为霉形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螺旋体: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的、菌体弯曲成螺旋状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衣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不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138 真菌 一、分类 1、霉菌:能产生菌丝而导致其寄生体发生霉变的小型丝状真菌。 2、酵母:以芽生为主、形态结构简单的真菌。 二、菌落特征
1、霉菌:菌落较大,常呈绒毛状、棉绒状、珠网状,有些呈扩散型生长,故菌落大小不一,最初是白色,当长出孢子后颜色为黄、绿、青、棕、橙等。 2、酵母菌:菌落多呈乳白色,少数呈黄红色;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比细菌菌落粗厚。

139 (一)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直接由营养细胞分裂或营养菌丝分化而成。 (二)有性孢子:不同的性细胞或性器官的亲和核相结合后,经减数分裂而形成。
三、繁殖

140

141 四、培养 1、培养条件:营养物质、温度、气体环境、湿度和渗透压、PH、光线。 2、培养方法:菌丝分离法、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

142 五、致病性 1、皮肤病:主要是皮肤癣菌。如:牛皮癣。 2、真菌病:主要侵害黏膜、内脏器官及脑组织和骨髓组织。如:烟曲霉病。
3、真菌毒素中毒病:由一些真菌产生毒素引起。如:黄曲霉素中毒、甘薯黑斑病中毒。

143 水生真菌菌丝

144 放 线 菌 一、分枝杆菌属 G阳性菌,无运动性,无芽孢,需氧。有抗酸染色特性。 二、放线菌属

145 支 原 体(霉形体) 无细胞壁,细胞膜厚2.5-10NM,菌体具高度多形性,G阴性菌,无鞭毛,能通过细菌滤器。以二分裂为主,也可出芽增殖。人工培养营养要求较高。抵抗力较弱,治疗时可选用敏感抗生素。 支原体(无细胞壁)

146 支原体又叫霉形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147 电镜下的支原体

148 螺 旋 体 G阴性菌,但难于着色,螺旋体呈螺旋状或波浪形,个体小且活泼运动,有些种类可通过细菌滤器。人工培养营养要求较高 。治疗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

149 立克次氏体 G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或蓝色。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大部分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弱,对氯霉素、四环素较敏感。 立克次氏体(细胞内的小红点)

150 衣 原 体 圆球形,细胞内含有DNA和RNA。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三部分构成。对外界抵抗力弱,治疗以四环素作用最强。

151

152

153 第 四 章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

154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 1、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繁殖最快、最旺盛,并能将生命机能充分表现出来的温度。
2、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高温敏感,应用高温进行灭菌。 3、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抵抗力强,可保存疫苗。 二、干燥: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干燥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三、射线(辐射) 1、可见光与日光 2、紫外线:波长240~280nm,杀菌力最强。 3、电离辐射 四、其他:超声波、激光等

155 一、热力灭菌法 1、湿热灭菌法 2、干热灭菌法 二、湿热灭菌法 1、煮沸法 2、流通蒸汽灭菌法 3、间歇灭菌法 4、巴士消毒法 5、高压蒸汽灭菌法 三、干热灭菌法 1、火焰灭菌法 2、热空气灭菌法

156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消毒剂:杀菌力强,价格低、无腐蚀性、能长期保存,对人畜无毒性或毒性较小,易溶解,穿透力强的化学药品。
2、化学治疗剂:用于消除宿主体内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的化学药品。化学治疗剂对宿主和细菌的作用具有选择性。

157 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凝固及水解。 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改变细菌细胞壁或胞浆膜的通透性

158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 酸类:乳酸、醋酸 碱类:石灰、烧碱等 重金属:硫柳汞、硝酸银 氧化剂: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乙酸 卤族元素:漂白粉、碘酊、
酚类:石炭酸、来苏儿 醇类:酒精 醛类:福尔马林 染料:龙胆紫 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消毒净、洗必太 胆汁与胆酸盐 烷基化合物:环氧乙烷

159 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

160 化学治疗剂 用于消除宿主体内病原细菌或其他 寄生物的化合药品。如:磺胺类药和其他药物。

161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噬菌体:一般把侵染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其噬菌作用具有专一性。
2、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微生物。分为广谱和窄谱两种。 3、细菌素: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菌性物质。其杀菌范围教窄,有一定特异性,只能作用于同种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相近的细菌。

162 常见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1、形态变异:细菌在异常条件下生长发育时,可以发生形态的改变。 2、结构与抗原性变异:
荚膜变异: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丧失其形成荚膜的能力。 鞭毛变异:有鞭毛的细菌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失去鞭毛。 芽孢变异:产芽孢杆菌也可丧失形成芽孢的能力。 3、菌落变异: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 4、毒力变异:将细菌长期培养于不适宜的环境中,其毒力可增强或减弱。

163 第五章 传染与免疫

164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二、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一、侵袭力:病原性细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二、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1、外毒素: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细菌毒素。 2、内毒素:细菌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不释放到菌体外的一类细菌毒素。

165 三、毒力的测定 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的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病死亡的活微生物或毒素的最小量。
最小感染量(MID)能引起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小量。 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半数试验动物发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量。

166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一)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1、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 2、破坏宿主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 一、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一)干扰宿主细胞的功能 1、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 2、破坏宿主细胞的有丝分裂 3、细胞转化 4、抑制或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

167 (二)、损伤宿主细胞的结构 (三)、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和破裂崩解 1、细胞病变 2、包涵体的形成 3、溶酶体的破坏 4、细胞融合
5、RBC凝集和溶解 (三)、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和破裂崩解

168 二、对宿主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 2、病毒的代谢产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69 第三节 传染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应具备的条件 足够的毒力 一定的数量 适当的侵入门户或途径

170 宿主机体方面 动物的种类 动物的年龄、性别和体质 动物的抗感染能力
宿主机体方面 动物的种类 动物的年龄、性别和体质 动物的抗感染能力

171 免疫概述 免疫概念: 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异物进 行识别、清除和排斥的过程。

172 免疫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免疫的分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传染与免疫的关系:对立存在。

173 第六章 非特异性免疫

174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一、防疫屏障 1、皮肤和黏膜屏障 2、内部屏障 二、吞噬作用 1、吞噬细胞 2、吞噬的过程 3、吞噬的结果

175 三、体液的抗微生物作用 (一)补体系统:是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 1、补体的生物学特性 2、补体的功能 ⑴溶细胞作用
⑵抗病毒作用 ⑶调理作用 ⑷炎症介质作用 (二)溶菌酶:不耐热的碱性蛋白质。

176 四、炎症反应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被侵害的部位往往汇集多量的吞噬细胞和体液杀菌物质,其他细胞还释放溶菌酶、白细胞介素等抗感染物质。同时,炎症局部的糖酵解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的乳酸等有机酸。这些反应均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177 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 某种动物或动物的某些组织对该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没有反应性。

178 第七章 特异性免疫

179 第一节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一、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3、腔上囊 (二)外周免疫器官 1、脾脏 2、淋巴结
第一节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一、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 2、胸腺 3、腔上囊 (二)外周免疫器官 1、脾脏 2、淋巴结 3、哈德氏腺 4、扁桃体及散布淋巴组织

180 二、免疫细胞 T细胞:是主要的表面受体。 B细胞:表面具有抗原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并且具有抗原提呈作用。
K细胞(杀伤细胞):不能单独杀伤异物细胞,只能杀伤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不需要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就能非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181 第二节 抗 原 一、抗原的性质 二、决定抗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状 3、物理状态 三、抗原的类型 四、重要的抗原物质

182 第三节 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过程 1、识别阶段 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3、效应阶段 二、体液免疫应答
第三节 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过程 1、识别阶段 2、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3、效应阶段 二、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而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三、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淋巴因子而发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83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抗感染作用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1、中和作用 2、抗吸附作用 3、调理作用 4、溶菌及溶细胞作用 5、ADCC作用
第四节 特异性免疫抗感染作用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1、中和作用 2、抗吸附作用 3、调理作用 4、溶菌及溶细胞作用 5、ADCC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1、抗细胞内感染 2、抗病毒感染

184 第五节 特异性免疫获得的途径 一、主动免疫 1、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种疫苗等生物制剂而产生特异性免疫 。
2、天然主动免疫:动物患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发生隐性传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二、被动免疫 1、人工被动免疫:给动物注射免疫血清、康复动物血清或卵黄抗体。 2、天然被动免疫:初生仔畜通过胎盘或初乳、雏鸡通过卵黄 等途径

185 第八章 变态反应

186 又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动物机体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而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常常造成机体功能障碍甚至组织损伤。
变态反应:

187 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进入动物体,从而诱发过敏反应。 机体的反应原:动物接触同种变应原后,往往只有少数发生过敏。

188 变态反应的发生 Ⅰ型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 Ⅳ型变态反应

189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 是发生最快的变态反应。机体在外来过敏原的刺激下产生IgE。比如:青霉素过敏、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腹泻等。

190 Ⅱ型变态反应(溶细胞性反应)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IgG和IgM。当IgG或IgM玉溪报表面抗原、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微生物抗原或半抗原等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激活补体系统,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破坏,在单核吞噬细胞、K细胞、NK细胞的参与下导致组织损伤 及功能障碍。

191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反应) 当抗原略多于抗体时,能形成中等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体。它即不被吞噬细胞吞噬,也不能通过肾小球进入尿液,而是随血流沉积再肾小球、关节、皮肤等局部组织。它能激活补体,并在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的参与下引起水肿、出血、炎症、局部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的反应。

192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细胞免疫型变态反应,动物机体初次接触反应原后,一般经2-3周才形成效应T细胞吉淋巴因子,同时形成记忆T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经再次接触后可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化胧、坏死等炎症部变化。

193    变态反应的防治 确定变应原 脱敏疗法 药物疗法

194 第九章 血清学试验概述

195 血清学试验特点 特异性与交叉性 反应的可逆性 最适比与带现象 反应的二阶段性 影响反应的因素

196 第一节 凝集试验 一、凝集试验的概念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存在下互相凝集成絮片状团块的现象。 二、分类及方法
第一节 凝集试验 一、凝集试验的概念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电解质存在下互相凝集成絮片状团块的现象。 二、分类及方法 1、直接凝集试验 ⑴玻片法 ⑵试管法 2、间接凝集试验 ⑴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⑵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197 第二节 沉淀试验 一、沉淀试验的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的反应。
第二节 沉淀试验 一、沉淀试验的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的反应。 二、分类及方法 1、环状沉淀试验 2、絮状沉淀试验 3、琼脂扩散 4、免疫电泳

198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一、原理: 二、应用 1、传染病的诊断 2、抗原免疫

199 第四节 中和试验 一、概念:病毒或毒素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体中和了病毒或毒素,使其失去了对易感动物的致病力或毒力的试验。
第四节 中和试验 一、概念:病毒或毒素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抗体中和了病毒或毒素,使其失去了对易感动物的致病力或毒力的试验。 二、毒素和抗毒素中和试验 三、病毒中和试验

200 第五节 免疫标记技术 一、荧光抗体 1、直接法 2、间接法 二、酶标记抗体 1、组化法 2、测定法

201 实验八 沉淀反应 一、 目的 掌握环状沉淀和琼脂扩散试验的一般操作及结果判定。

202 二、实验内容 环状沉淀试验(以炭疽杆菌为例) 琼脂扩散试验

203 三、注意事项

204 四、实验报告内容 写明实验判定结果(即阴性或阳性),并描述整个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205 第十章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206 第一节 生物技术的分类与命名 (一)疫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制成并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二)免疫血清: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后,机体体液中尤其血清中产生大量抗该抗原的抗体,由此分离所得的血清称为免疫血清。 (三)诊断液:专供诊断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或检测动物免疫状态和鉴定病原的生物制品。

207 第二节 疫苗制造的基本程序 疫苗菌种与毒种 灭活、灭活剂与佐剂 疫苗的制备 成品的检验程序与检验

208 第三节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病原体型别与疫苗质量 动物的体质与疫病 接种的时间与密度 消毒灭菌与及时使用
第三节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 病原体型别与疫苗质量 动物的体质与疫病 接种的时间与密度 消毒灭菌与及时使用 免疫剂量、次数与途径 母源抗体与抗菌药物的干扰

209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其他应用

210 微生物与饲料 一、单细胞蛋白饲料 1、酵母饲料 2、白地酶饲料 3、石油蛋白饲料 4、藻体饲料 微生物与青贮饲料

211 1、米曲酶发酵饲料 2、纤维素酶解饲料 3、瘤胃液发酵饲料 4、担子菌发酵饲料
二、微生物与发酵饲料

212 微生物与青贮饲料 一、青贮饲料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1、乳酸菌 2、酵母菌 3、丁酸菌 4、腐败菌 5、肠道杆菌 二、青贮各时期微生物的活动
1、预备发酵期 2、酸化成熟期 3、完成保存期

213 三、影响乳酸发酵的因素 原料含糖量 原料含水量 厌氧环境 添加剂

214 微生物与畜产品 一、微生物与乳品 1、微生物在乳品中的作用 (1)酸乳酪→产酸 (2)酸奶制品→发酵 (3)干酪→产酸、产气
2、乳制品的变质 (1)奶油变质 (2)干酪变质 (3)甜炼乳变质 (4)其他乳制品的变质

215 二、肉品和禽蛋的微生物 1、微生物与鲜肉 (1)鲜肉中微生物的来源 (2)鲜肉的成熟与腐败 (3)鲜肉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2、微生物与禽蛋 (1)禽蛋中的微生物及其来源 (2)微生物与禽蛋的败坏 (3)禽蛋的卫生保鲜

216 微生物活性制剂 微生物酶制剂 1、种类及作用 2、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 3、微生物酶制剂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 1、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2、微生物与微生态制剂

217 教学实习大肠杆菌的实验室检查(2天) 一、目的 学会微生物学实验室诊断的一般过程、步骤和方法 掌握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认识大肠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18 二、器材与材料 病畜或病禽 显微镜、玻片、染液 培养基、恒温箱、接种用具 多种糖发酵管。 MR、VP、靛基质、H2S试剂。

219 三、试验分组 每个自然班分成6组,每组5名学生。

220 四、实验方案 全体同学讨论,各组拿出1—2套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修改认可后实施,不可千篇一律。

221 五、实验内容 (一)涂片镜检 (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菌型鉴定技术 1. 荚膜群鉴定 2. 菌体型的鉴定 3. 琼扩型的鉴定

222 六、实验报告要求 写明各组分离测定程序与结果。 讨论说明实验体会。 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大肠杆菌有哪些主要生物学特征。


Download ppt "动物微生物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