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与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汇集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文化不断在融入新的东西,使自身得到更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将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走向新的辉煌。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与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汇集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文化不断在融入新的东西,使自身得到更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将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走向新的辉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与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汇集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文化不断在融入新的东西,使自身得到更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将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走向新的辉煌。

2 第一节 外来文化的融入 与中国文化的变革 中国文化是在与异文化的不断接触和交换中发展壮大的。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曾把中国的历史发展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 “中国之中国”的阶段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秦朝统一中国;“亚洲之中国”的阶段从秦统一后至清朝乾隆末年;“世界之中国”的阶段从乾隆末年一直至今。

3 “中国之中国”的阶段 所处的环境在中国境内,起点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主体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南北不远的范围内。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象龙山文化那样的分布地域较广的新石器文化。 公元前2100年开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率先进入文明社会阶段,相继出现了夏、商、周三个王朝。此时的中国文化具有不少连续存在的共同特征,如:以黍稷稻麦为粮,以丝麻织物为衣,以夯土和木建构相结合的建筑为房,并出现以象形为基础的图形体文字,以礼器为中心的青铜器制作,以龟卜和占筮为特征的巫史文化,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法文化。

4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5 龙山文化文物

6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7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8 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9 夏、商、周时期,文化认同的范围随着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而发展,殷商早期,殷人祭祀的上帝只是其本宗族的神,后来,随着殷商统治区域的扩大,祭祀的神灵对象也在扩大,这表明,殷商的文化认同心理在由本族向外族扩展。西周王朝取代殷商的统治之后,采用分封诸侯和联姻的办法,进一步包容与接纳外族,使其文化认同的范围更加 扩大,形成了华夏文化圈。

10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圈进一步扩大,连远在南方的楚国也进入了华夏文化圈。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互相争鸣,建造起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大大增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11 西周主要诸侯国

12 战国早期楚文化实物曾候乙墓编钟

13 关于“中国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的下限 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的下限是在秦统一中国,实际上,这一下限放在西汉比较好。因为,西汉武帝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才真正完成了“中国之中国”的文化定型。

14 “中国之中国”发展阶段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中国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华夏文化和其继承者汉文化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内的主流文化。华夏文化和汉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附近的民族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素养的过程。

1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文化交融的典型事例

16 关于“亚洲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的下限 梁启超所说的“亚洲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从秦统一后至清朝乾隆末年,从外来文化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看,这一阶段的划分定位在两汉之交到明朝后期较为合适。

17 在“亚洲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中国文化面对的环境
在“亚洲之中国”的文化发展阶段,中国文化面对的环境较“中国之中国”阶段开阔得多,这一阶段,中国的中原王朝周围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党项、契丹、女真、蒙古、大理、满族等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其外围,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列国政权。中原王朝不仅和这些近邻常有交往,和远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列国政权。中原王朝不仅和这些近邻常有交往,和远在南亚和中亚的印度等国也有联系。

18 西安丝绸之路群雕

19 洛阳白马寺——佛教在华祖庭

20 《步辇图》(唐 阎立本画) 描写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
《步辇图》(唐 阎立本画) 描写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

21 职贡图 (唐 阎立本画) 描写前往中国的西域商队

22 唐朝李贤墓壁画《宾客图》 描写来自域外的异邦宾客

23 明朝郑和远航印度洋

24 在“亚洲之中国”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多次发生战争,战争使中国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发生冲突和整合,游牧文化具有农耕文化少有的阳刚之气,在游牧文化的刺激下,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得到了复壮和补强。“亚洲之中国”阶段的中国文化总体上是向上发展的开放的充满自信的,它吸收了大量来自异文化的素养,将其化为自己的血肉,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尤其深刻。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被中国文化彻底消化吸收,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在“世界之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中国文化面对的环境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宏大开阔的环境。远在欧洲的西方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个进入资本主义的文化,它和中国文化相比是一种“高势能”的文化。明末清初,当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时,他们带来的西方科技已经超过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后,完成现代工业转型的西方文化更是中国文化所不及的。西方文化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全面影响中国 。

26 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给中国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它们之间也在沟通和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过程是艰难的痛苦的,然而,它也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先后进入了现代转型期。

27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徐光启

28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屈辱及挑战

29 第二节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 论争 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遇到的最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来自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然而,两者都被中国文化所消化吸收。 然而,当中国文化进入“世界之中国”的发展阶段,面临西方文化这样一个外来文化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30 中国文化遇到困境的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以往遇到的外来文化不是逊于中国文化,就是与中国文化相去不远的。但是,近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不是以往中国所遇到的那种情况。 第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很大差别。 第三,中国人是在遭受西方的侵略、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面对西方文化的。这使中西文化交融面临很多冲突和矛盾。

31 鸦片战争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 鸦片战争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主要发生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等几个重要的历史关口。

32 洋务运动时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 洋务派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道德教化是优于西方的,所差的只是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因此,应当在保留中国文化的“纲常名教”不变的情况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顽固派坚持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判断,认为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别的民族的文化都不如中国,向西方学习是在“用夷变夏”,把先进落后颠倒了。

33 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
维新派和后来的改良派害怕革命会产生暴力恐怖,及引来帝国主义的干涉,导致亡国。主张中国社会经过“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等阶段达到民主共和。 革命派则认为,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唯有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才能获得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3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 保守主义者认为应当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沉潜于“国学”的研究,探求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诠释。
激进主义者彻底否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把儒家思想视作封建文化,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与之抗衡,有些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 自由主义者站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中间,他们崇尚西方文明和自由主义,但是在国学研究方面也倾注了热情。

35 20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 从多维视野的角度反省中国文化,提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观点,其中有主张复兴儒学的,有主张全盘西化的,有主张“西体中用”的,也有主张推倒重来的,但是,论争的主导意见是中国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建中国文化。

36 鸦片战争以来文化论争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发生的有关中国文化发展的这几场论争,是中国文化在向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转型从物质层面进入制度层面继而又进入精神层面的过程,记录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轨迹。

37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复兴之路》演出场景

38 第三节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外来文化的融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证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碰撞能促使文化内部产生新的变化因素,导致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是一种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文化形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西方文化汹涌而入的局面,然而,传统文化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39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仍有重要价值
在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导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西方文化没有的东西,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40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长于整体思维和直觉思维,对现代科技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看成和谐相处的统一体,对纠正人类对地球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弊病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主张把“仁爱”的精神作为文化的基础和追求目标,给当今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41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需要批判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许多弊端和糟粕。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是萌发于血缘宗法制的社会,这就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先天性的缺陷。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人治大于法制、拉关系、走后门、裙带风、官本位、家长制、一言堂等种种阴暗落后的社会现象都和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需要批判和抛弃。

42 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可以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有利资源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活跃,许多传统思想在时代感召下得到新的诠释和转换,如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夷夏之辨、民本主义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于近代民族救亡的意识、变法图强的精神和革命思想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也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有关。这表明,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可以成为当今现代化建设的有利资源。

43 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克己奉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信”、“勤俭”的社会伦理道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内含的价值观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丢弃的文化瑰宝。

44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新文化的重要基石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引进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不能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影响于未来的文化,是现代中国建设新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抛弃其糟粕,保留其精华,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相信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国新文化将出现于世界的东方。

45 文化建设要成为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46 请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你是怎么看待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论争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建设有何积极作用?

47 本章文化词汇 非洲、美洲、澳洲、北非、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龙山文化、礼器、龟卜、华夏文化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胡族、匈奴、突厥、回纥、吐蕃、党项、契丹、女真、大理、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南亚、天可汗、出世、遁世、天朝大国、蛮夷、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立宪派、全盘西化、文化大革命、中体西用、和而不同、和衷共济、仁爱、官本位、一言堂、变法图强、北美、克己奉公


Download ppt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与 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演化汇集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文化不断在融入新的东西,使自身得到更新与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将会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走向新的辉煌。"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