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系 梁晓蕊 141290005 20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系 梁晓蕊 141290005 201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系 梁晓蕊 2015

2 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

3 CONTENT 1 2 引言 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3 4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5 结语

4 ONE 引言

5 建筑的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6 TWO 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7 现有调节新旧建筑和谐性的手法 (社会规律) 1.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
2.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

8 存在的错误建筑现象 1.传统元素滥用 2. 盲目仿古建筑 3. 西洋文化冲击 4.规划所受主观影响大
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 2. 盲目仿古建筑 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旅游开发中,大量建造“仿古建筑” 缺乏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了解,模仿其行,不得其义 3. 西洋文化冲击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流失,几乎造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和文化的断层 4.规划所受主观影响大 一些年轻的建筑师,在一些政府官员的主持和引导下,将城镇化建设引向了误区,丧失了民族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结果

9 设计者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规律 经济规律) 传统功能 现代功能 契合点 传统与现代共存、新与旧相统一 “得义忘相”,不拘泥于形式

10 【案例】全国最大单体木楼“圆通阁”在汉阳归元寺落成
圆通阁是一座继天坛祈年殿之后,170多年来我国建造的最大、也最复杂的木构建筑。在这座建筑上,可以展示任何一种复杂的中国木结构建筑技艺。经过3年施工,51米高的圆通阁在汉阳归元寺落成,阁楼为明三暗五层,高度和黄鹤楼基本相当。圆通阁的特别之处在于,除地下一层全部为石材外,上面的主体结构则由木材建成,无论梁、柱、飞檐,都是纯木榫卯结构,不用钢材、水泥,甚至不用钉子。

11 【案例】全国最大单体木楼“圆通阁”在汉阳归元寺落成
圆通阁的建造颇为严谨讲究。为了尽可能延长建筑寿命,需要保持原木的性能,提高稳定性,所以他们采取了自然风干原木的方法。很多仿古建筑和商品房在加工木材时往往使用现代烘干技术。虽然提高了速度,但对原木的材质有很大损坏,这在传统建筑建造中是不允许的。 圆通阁在传统的构造与建筑形式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但也根据其实际需求和区域文化特点,做了适应性的调整,比如高出的翘角,柱子以及木构件保持原木色等。为了解决对一层的遮挡,并对视觉进行校正,圆通阁一层檐柱设计为6米,突破了一般的檐柱尺寸为明间尺寸0.8倍的做法。

12 THREE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13 建筑形式的发展 (技术规律) 穴居 半穴居 地面建筑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地面建筑

14 建筑功能的发展 (技术规律) 庇护作用 生产,运行等功能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 屏障及沟通桥梁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人之间 屏障及沟通桥梁

15 建筑系统科学 (环境规律) 系统 环境 积极作用: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消极作用: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

16 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
建筑造型和谐 (环境规律) 现有问题 对周围环境的忽视 强烈个体表现欲 协调原则 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 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繁荣,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建筑师对人文、对环境的关注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所处环境。比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单体都采用了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最优秀的建筑师作品,且造价不菲,但其至今仍然是业界人士批判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的造型,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以及强烈个体表现欲造成的整体不和谐。

17 【案例】伊特拉小岛 希腊爱琴海上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这个被称为“艺术家之岛”的地方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等公共建筑也化整为零,均按民居建筑尺寸建造。几百年来,岛上居民始终恪守一项规则,就是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设计,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8 FOUR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19 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污染物 施工噪声 建筑粉尘 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等)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污染物 建筑粉尘 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建筑业,在解决广大劳动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 主要有施工噪声、建筑粉尘、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等,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等)

20 建筑转型 (自然规律 技术规律) 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建筑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生态建筑意味着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发生一场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为内容的深刻变革。 站在 21 世纪的新起点上,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时,我们不得不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而把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作为新世纪建筑设计的方向。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建筑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建筑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生态建筑意味着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发生一场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为内容的深刻变革。 站在 21 世纪的新起点上,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时,我们不得不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而把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作为新世纪建筑设计的方向。

21 【案例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一般来说,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包含:节约建筑材料;创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绿色建筑已是当前世界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中央领导曾多次就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认为我国现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机遇期,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在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强化建筑节能,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并首次把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由 年的 1 % 提高到2015 年的 15%,作为“十二五”时期主要的节能指标之一。

22

23 【案例】2015博鳌论坛“雾霾与健康”分论坛 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潘石屹称关注“雾霾”比经济更重要、比房地产更重要。他认为关键要治理雾霾,关键是要把能源的消耗降下来。他直言建筑业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比一般人想象的汽车、工厂排放废气还严重。 这也呼应了前段时间流行的柴静纪录片。雾霾面前,人人有份,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全民的责任。其中尤其要提及到建筑业。大家一般对建筑工地的印象就是尘土飞扬,其实,建筑业还是制造垃圾、大量耗能的第一大杀手;这些都是雾霾天增多的原因。与建筑业的每年万亿产值相比,中国建筑过去30年间在管理上却很少有变化。

24 【案例】2015博鳌论坛“雾霾与健康”分论坛 建筑业徘徊在低端粗放的阶段,成为环境的破坏者,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严重不足;借贷中的诚信不足,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建筑业金融口碑不佳,倒逼增加了施工成本等。 对此,建筑业应当作出必要的转型,在国家宏观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一定要提高管理水平,这既是自身的营利需要,也是为节能减碳,为抗雾霾做出贡献。其中,运用信息化工具提高精细化管理,减少建筑业垃圾,减少建筑耗材消耗是其中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新金融手段融资,提高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与BIM技术一起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25 FIVE 结语

26 结语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应包括两层含义,既有空间意义上的协调,又有时间意义上的协调。一个建筑的建筑造型和风格既要与周围临近的已有建筑取得协调,又要能体现建筑自身的特色。苛刻的条件对建筑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建筑设计,其创作便缺乏环境的依托,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只有有机的组织各种使用功能,充分利用空间,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才能成就优秀的建筑作品。 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对于造型奇特、个性张扬,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形体反差和个性特征突显的建筑也不应一味地否定。这种建筑物或许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中求得整体美的一个特例。 从分析环境入手,认识环境、尊重环境、利用环境,在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中,满足建筑的功能,塑造建筑的形象,创造建筑的环境,融建筑与环境之中应当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之一。

27 THANKS


Download ppt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系 梁晓蕊 141290005 201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