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十五條佛規 後學:張慈幸2007.11.1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十五條佛規 後學:張慈幸2007.11.1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五條佛規 後學:張慈幸

2 一、前言: 蘇聰榮檢察官: 認識法律之重要性 法律規定無法變更, 違法就應受處罰(短暫&一生) 楊宗緯的罪與罰: 1.罪:偽造文書罪
2.罰:義工 3.檢察官之偵查終結

3 Q:為什麼會收到罰單?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貫道場當中也有共同的規矩,就是『佛規禮節』。 A: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遵守規矩,平安無事。

4 儒家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威:指行止端莊, 儀:指動作有序。 內為心儀,外為身儀。 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
※例如:昔日舍利弗(智慧第一)被馬勝比丘威儀攝受而歸投佛陀座下,威儀的重要,由此可知。 【舍利弗歸信佛陀的因緣是因他聽了馬勝比丘說的一首偈而有所證悟。一天,舍利弗看到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正在乞食,他的儀表莊嚴,神態清秀,行步時從不左顧右盼。舍利弗想上前去詢問,但因不忍打擾他乞食,於是就跟在馬勝比丘的後面,一直等他用完齋飯。舍利弗問道:請問尊者,您的師父是誰?】

5 端正的威儀是渡人的利器 (行無言的教化。 ) 馬勝比丘&舍利弗 姑丈的威儀渡化同修 (五專轉變成吃素)

6 第一條:尊敬仙佛 尊其大願,敬其悲心。

7

8 舉頭三尺有神明 林蒼庫壇主 老師說上天派了五個仙佛監視我們,有日遊神、夜遊神、三尸神、鑑視神以及報事靈童。

9 感念師傳性理祕寶 尊其愛護眾生的大宏願 感恩仙佛的大德澤 學習仙佛的慈憫心 ※常說道真、理真、天命眞
你們尊敬仙佛,不應只是尊敬那看得到的仙佛,還要尊敬你心中的那個仙佛。你們都很尊敬佛堂裹的仙佛,可是你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你有尊敬嗎?你有真正的敬重嗎?你們一有事情,往往會想到要去請教仙佛,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請教自己,請教自己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佛說:『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真正的佛到底在那裹呢?佛本來就在你們的心中啊! 復聖顏回,他得一善則拳拳服膺,這拳拳服膺,誠心抱守,就是尊敬自家的仙佛。而他為什麼要拳拳服膺呢?因為他知道這人生很短暫,世事很無常,他要把握住機會去行善、去積德,利用機會去行功、去立德。顏夫子他很聰明,他知道人很難活到一百歲,所以他不往外修,不往外看,只一心一意的內觀自性,修自家佛,專心專意的改牌氣、去毛病,所以他才能夠修到『不遷怒、不二過』的境界,三十二歲就成就為一位傑出的聖人。如果他不是往內自修,尊敬自家佛,可能會成就如此嗎?  同樣的,曾夫子也一樣修行,他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每天拿來反省自己的是 --- 我替別人計劃做事盡心盡力了嗎?我跟朋友交往有不夠真誠、信實的地方嗎?老師所教授我的,我有認真學習、溫習了嗎? 可是他們兩個在修為上,在方向上,一個是向內,一個是往外,就這麼一點小小的差異,他們日後的成就,就自然的有高有低層次不同。如果你往內修,以自性佛為生,這個層次自然就高,如果你往外修,注重外相,你的層次自然就比較低了。雖然這看起來只是些微的差別,但是切記這一點的差別,卻正是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你看顏夫子他日日夜夜認真的改脾氣、去毛病、修心性、充內德,並且把握機會行善、行道,更時時刻刻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乃隨時隨地迴光返照,以覺為師,所以他才可以在短暫的生命中,成就為一位了不起的聖人。而曾夫子,他一樣修心,卻重在外在的待人處世,有形事相,所以在成就聖人的層次上,畢竟差了一點。 所以徒兒們啊!你們一定要把握住這三期末劫的佳期良辰,好好地尊敬自己身上的那尊仙佛,二六時中,允執厥中,就是時時刻刻抱守中道,並且認認真真的認理實修,是理則進,非理則退,則當你如是尊敬自家佛到極點之時,如是低心忘我之時,也就是你心中只有道沒有自我之時,這時你已經達到﹁無你我,沒是非﹂的境界,而在這清心寡慾、渾然忘我、一片天心、熱你無我之時,也就是徒兒們自家佛性顯現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 感念師傳性理祕寶 尊其愛護眾生的大宏願感恩仙佛的大德澤 尊師重道才是賢僚 學習仙佛的慈憫心 Ⅰ、尊敬仙佛 一、學道聞性理,必賴明師傳授。若無真明師,怎能授真傳。仙佛本來就是站在師位的先覺者,修道必賴仙佛幫助護佑,怎能不虔誠尊敬仙佛呢?故尊敬仙佛之事列為修道第一位,是修道士信仰的中心思想與力量。 二、尊敬仙佛,是尊其愛護眾生的大宏願,是敬服其對一切生靈的無限慈悲心。對仙佛之慈悲,由衷尊敬。應跡履仙佛後塵,聽從仙佛啟示去做。 三、尊敬仙佛,就如仙佛常在四周,不可違背天理良心,時存戒懼,不敢稍起一切不正之邪念,久之自然天理純全,心正身修。仙佛受敬心無喜,受毀心無怨,乃取眾生一點真誠之心而已,待以時日眾生真誠之心,必可進至「至誠無妄」,此為尊敬仙佛真正意義與結果。 四、故內不離自性,外不離佛行,遵一切天理而行,才合乎其真正的尊敬仙佛。

10 濟公活佛慈語: 「內不離自性, 外不悖佛行, 一切合乎天理, 一切不違背良心。」 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

11 第二條 遵前提後 尊敬前賢,提攜後學。

12 老師問: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做前賢?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

13 徒兒啊,所有還在學道、修道、辦道,還沒有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的眾生,他們全都是後學啊!全都是還必須藉著仙佛菩薩、真理的指引,才能由迷轉悟的眾生啊!

14 學習,並且要低心下氣 、幫助眾生,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提攜、幫助,而真實的超凡入聖、跳出輪迴啊!
※真正的遵前提後,就是要你效 聖法賢,尊敬有道的人,向他 學習,並且要低心下氣 、幫助眾生,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提攜、幫助,而真實的超凡入聖、跳出輪迴啊!

15 (1)遵前提後是發展道務的根本。 (2)遵前提後是鞏固道場的基礎。 ※遵:追隨前人的腳步 ※獻香的禮讓德行的表現。
前指前賢,後指後學。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做前賢?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徒兒們,你們都說求道早的叫作前賢,領命早的叫作前賢,身為我引師、保師、點傳師的統統叫作前賢,是嗎? ※你們所認定的就僅僅是道場上,外相上的前賢嗎?你們可知道,德行夠的、智慧高的,言行一致足以服眾,足以作為眾人標杆,足以引導眾人的才有資格叫作前賢,也唯有如此的前賢也才有資格令人尊敬,而讓眾生打從內心真正地遵從他啊!  否則你德行不足,智慧不夠,只一昧地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又如何能真正的引領眾生回理天呢?你不能領導眾生回到理天,你又那來的資格叫前賢呢?同樣的,誰又是真正的後學呢?是進道晚的?領命晚的?被人引保的叫做後學嗎?徒兒們,天時已經到最末後了,如果你們還不能突破一切的形象,回歸真實的自性,只徒然在名相上執著,那你們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而實實在在的認識自性母娘呢?  徒兒啊,所有還在學道、修道、辦道,還沒有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的眾生,他們全都是後學啊!全都是還必須藉著仙佛菩薩、真理的指引,才能由迷轉悟的眾生啊!徒兒們,你們說你們那一個是真正的前賢?而又那一個不全都是後學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就是要你效聖法賢,尊敬有道的人,向他學習,並且要低心下氣 、幫助眾生,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提攜、幫助,而真實的超凡入聖、跳出輪迴啊!  至於佛堂中求道比我早、領命比我早、資格比我老的前賢們,你若明白『聞道有先後,因緣有快慢』的道理,並且真心修道,恭敬所有的人,又怎麼會對他們不尊不敬、不聽命辦事呢?而那些比我較晚求道,須要我們協助、引領的人,我們若心存慈悲,效法仙佛,又怎麼會不由衷地加以提攜、愛護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是要我們學習放下我執、尊敬前賢、提攜後學、並慈悲一切的有緣人啊 2、遵前提後 一、遵守前賢領導,而啟蒙未來之秀,修道無此,師生道絕,道無以繼,故此者列為得道進修,成仙成佛,心圓必融之第二步驟。 二、做後學要有謙虛的態度,平和的心情,不可愩高自大,懇求前賢指導,誠敬受敬,殷勤行持,不可放鬆,應自悟至道之玄妙,以報師恩大德。 三、做為前輩者,心須寬容謙恭的指導後學。先知先覺猶如燈塔,引導後學,學習正理,循循善誘,以身作則,上下一貫,大德化眾。 四、居上位為前賢,應惜護後學,不可諂媚阿諛,以取寵信虛榮。前賢後學,同心同德,體天行道,人人提攜,前後和睦,個個同心,免遭魔考,聖事易辦。

16 道濟天尊慈語: 『放下我執、尊敬前賢、 提攜後學,並且慈悲一 切的有緣人!』

17 第三條齊莊中正 心無雜念,莊重自持。 ※念頭的重要~~ 笑話以為自己是對的王-涂-淑-麗!!!
第三條齊莊中正 心無雜念,莊重自持。 笑話以為自己是對的王-涂-淑-麗!!! 於是他把這個小朋友找來,很和氣的問他說:小朋友,你沒有填媽媽的 名字喔! 你媽媽 叫做什麼名字ㄚ? 這個小朋友用很可愛的鼻音說:one-two-three! 老師覺得有點好笑,於是又耐心的問了一次:喔..你英文念的很棒 那你媽媽的名字到底是什麼啊? 這個小朋友又用很可愛,而且很用力的說:one-two-three!!! 老師有點不耐煩了,他大聲的說:你不要唸啦!你用寫的給我看 就行了 !! 這個小朋友被老師嚇了一跳,嘟著嘴,在紙上寫下媽媽的名字>> ※念頭的重要~~

18 南屏道濟慈語: 『表現端莊的行為,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心中潔淨無染,念頭不偏不邪,七情六慾不再起伏!』

19 第四條 循規蹈矩 不違天良,素位而行。 ※天地萬物都有規矩~ 南投有間福德宮~~ 2007/11/07 21:09民視新聞

20 靈隱酒狂慈語: 『做人做事有憑良心嗎? 有照良心佛規去做嗎? 待人真誠嗎?慈悲嗎? 你的良心就是佛規!』
什麼叫做齊莊中正啊?是不是你來佛堂,衣服穿的整整齊齊,頭髮也梳理的整整齊齊,儀表端莊就叫做齊莊中正了嗎?如果你的心沒有清,心中仍然充滿慾望,眼睛喜歡看好看的,鼻子喜歡聞好聞的,嘴巴希望吃好吃的,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身想睡好床、穿好衣,意念也是喜歡想東想西,妄念叢生,那這樣還能算是齊莊中正?所以光修外表,不修內德,讓眼耳鼻舌身意沾滿了灰塵,這時你衣著再乾淨,外表再端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齊莊中正。   所以齊莊中正不止是頭髮整齊,衣服端莊,外表莊嚴,而是要你內心莊重,眼耳鼻舌身意也全要莊重,換句話說,你能做到內心全無雜思雜念,莊重自持,那才是真正的齊莊中正。 因此你們要如何的齊莊中正呢?首先是不是要先正己才能正人呢?而要想正己,是不是先要恢復自己光明的本心,才能去感化別人,影響別人呢?其次你光明的本心恢復、顯現出來以後,你還要守住這個禮,言語合乎道,行為有規矩,如此才能真實地影響道親、帶動道親。用這齊莊中正的態度、威儀來攝受別人、影響別人。   在這末後時期你們要知道,講道已經沒用了,道也本來不是用講的,而是要用行的,如何行?就是用這光明的本性,表現端莊的行為,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心中潔淨無染,念頭不偏不邪,七情六慾不再起伏,這才是真正的齊莊中正啊! (1) 齋莊中正是人才應具備的人品 (2) 齋戒自心,莊嚴其行,中正不阿,正直不屈。 3、齋莊中正 一、以齋戒規範自己,持齋戒殺,免造因果,潔淨身心,嚴省其行,無欲無邪,不偏不倚,無背理之事。 二、修道者需內心齋而戒之,不亂不患,外行莊嚴而忠正,誠於中形於外,認清真理,堅心定志,實地做去,不可受世俗之迷惑,迷真逐妄,輕易的動搖心志,人無齋而不清,人無莊而身不為,人無中而行偏倚,人無正而做事顛倒,故齋莊中正,亦可為世人修身之本。 三、做為領導者,是為後學者的表率,如自己不能心正身修,怎能指導後學,能有正確的行持。 四、做為前賢者,是為後學者的表率,如自己不能心正身修,怎指導後學。如有偏差,後學追隨效法,一人墮下萬人落,豈無罪過纏身旁。故凡修道者一切之心與行,必不離此齋莊中正,方能步入聖道之基,基礎堅固,則修道有方矣。

21 第五條 責任負起 宣理渡眾,引迷入悟。 紫衣真人慈語: 『你們不能把道實踐出來, 就是沒有真正的把責任負起!』
第五條 責任負起 宣理渡眾,引迷入悟。 紫衣真人慈語: 『你們不能把道實踐出來, 就是沒有真正的把責任負起!』 責任,什麼是責任?就是職責、任務,也就是我們每一個應該盡心的本份、事務。徒兒們,你們說說,每一位天道弟子有什麼樣的責任?使命?是不是有先天的使命,也有後天的任務?所謂先天的使命,就是把九六原胎佛子渡盡,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達本還源,回歸無極理天:所謂後天的任務,就是淨化人心,促進大同,讓人人品性端正,家庭圓滿,社會和諧。  徒兒們,你們說,這樣的責任重不重?尊貴不尊貴?假若你們人人都能盡心盡力,代天宣化,效聖法賢,正己成人:把道的尊貴在自己身上顯現出來,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自己良心安坦、無愧,讓家人歡喜、感恩,讓社會平安、和諧,讓人類幸福快樂,讓九六原胎佛子都能回復自性,這就是責任負起!  而在這最末後的緊要關頭,你們一定要切記;把持好自己的心念,端正好自己的行為,小心一切不良的影響.千萬不要在佛堂時畢恭畢敬,而回到家裹時則輕率、放蕩,那你們不能把道實踐出來,就是沒有真正地對道把責任負起啊! 5、責任負起 一、真理天道失傳已久,沈淪在苦海的眾生到那裡去尋找?世風日下人們的風尚、習慮也已頹敗到極點,挽救迷昧眾生的責任,就在立志行大道濟世的修道者身上。 二、自領袖、點傳、壇主、人才到各道親,各人都有各人的責任,應完成各人的任務,建功立德,以報天恩。 三、修道者必認明目標,堅立心柱,體行天心,宣理度眾,引迷入悟,使眾登岸,挽轉頹風,拯救娑婆,成就佛國的大任。振發百挫不撓的精神,才能盡到修行的責任,以身作則,正己化人,方能妙玄中成就自己、他人。 四、吾人降世人間,應知各人的責任。無責任不成人,故當做之事,必做得圓滿無缺,方是責任之負起。白陽三期,仙佛倒裝下凡為人,其目的在於普渡眾生。但生於有象之凡界,形形色色,而被境之所轉,則脫離了仙佛倒裝之責任也,應速覺悟責任負起。

22 第六條 重聖輕凡 大體為主,小我為輕。 天然古佛慈語: 『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走上心 性解脫、超凡入聖的路,才是 真正的重聖輕凡。』
第六條 重聖輕凡 大體為主,小我為輕。 天然古佛慈語: 『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走上心 性解脫、超凡入聖的路,才是 真正的重聖輕凡。』 凡是辦事,不論是辦佛事、聖事,或是辦一切事,若能以大體為主,眾生為重,這就是重聖;相反的,如果你以個人的事情為主,小我為重,這就是重凡,所以凡是一切以利益眾生為主的事,都是聖事。能看重這些事的,就是重聖、就是輕凡。  因此真正重聖輕凡的人,他不會只顧到自己,只顧到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喜愛,基至供養。他的存心一定以利益眾生為主,他的行事一定以考慮大體為重,這樣的人,才真正做到重聖輕凡。  而什麼是真正的聖事呢?又什麼樣的事才是真正對眾生究竟有利的呢?徒兒們,你們說,在這宇宙天地中,除了道是真的,靈性是真的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呢?所以你們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走上心性解脫、超凡入聖的路,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你能修養自己,成就自己,把人心去除,天良顯現,也才是真正的重聖輕凡。否則人心不去,慾念浮動,天良迷昧,無明時起,又怎能說是重聖輕凡呢?又怎能真正地超凡入聖呢?這些問題,徒兒們,你們是否都該認真地細細思索?因為修道辦道,它只有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放下一切自我的執著,恢復本來純淨的天心。 而徒兒們,在修道修心,辦道盡心的過程中,如果你沒有至誠的心,不變的心,無怨無悔的心,顯現不出真正的天心佛性,又怎能說得上是真正的重聖輕凡呢? 6、重聖輕凡 一、重聖輕凡者重理輕情之義,理為理天,融於人間,是公義之流行,乃儒家不偏不倚之中庸大道,今言之謂重聖。輕情是捨凡情之私慾,是儒家之克己復禮,今言之謂輕凡。釋家之應如是住,應如是降服其心,亦同此義,故重聖輕凡是修圓本性之基本要件。 二、聖重或凡事可說在一心之分,不論處境在何,一心是理即重聖輕凡,一心為利即重凡輕聖。 三、聖凡並行之時,修道須在人與人之間行於道,士農工商之間行於道,社會國家之間行於道,家庭父子、兄弟、伯叔之間行於道,夫婦之間、戚友之間行於道,此亦謂重聖輕凡。 四、形雖聖而心不正,重於功果,不棄妄想之欲,雖形重於聖,即非聖也。所行所作,雖非辦道,而實是益群利眾之事,一心是理,所行是德,雖見平庸,而實是天理之流行,此非重聖而何? 五、若有聖事待爾作,勿因凡事繞身旁,聖事大我故宜重,凡事宜輕乃小我,應破一切牽纏障礙,永作道中棟樑,此亦重聖輕凡也。

23 第七條 謙恭和藹 放下自我,恭敬眾生。 易經:謙,亨,君子有終。 佛洛依徳分析生命的兩種傾向 To Have --以佔有與控制來肯定自己
第七條 謙恭和藹 放下自我,恭敬眾生。 易經:謙,亨,君子有終。 佛洛依徳分析生命的兩種傾向 To Have --以佔有與控制來肯定自己 (傾向於名利權位  物質主義。) To Be - - 以生命的展現來肯定自己 (傾向於尊重生命 精神主義。)

24 爾師南屏慈語: 『你謙卑自己,低心下氣, 你沒有人我之分, 你沒有是非之念,就在這個當下, 也就是真正佛性的顯現。』

25 第八條 勿棄聖訓 體會佛意,依訓實行。 民國二十八年,因當時道務已非常弘展,人員來自四面八方,良莠不齊,師尊深恐大家偏離了修行的宗旨及方向,所以師尊於叩請老母恩賜而成,裡面大綱十五條,細節則很多,經由數十年仙佛不斷開示,因人根器深淺而有不同的回答。 聖訓者,聖人所垂示的書訓,也可以指一切記載聖理的文字,換句話說,就是聖賢仙佛所說的話。聖賢仙佛到底在說些什麼話?千言萬語,就是說真理的話,說眾生要如何修行才可以回天的話。也就是說一些引導眾生如何改邪歸正,由迷轉悟的話。   因為聖賢仙佛是已經成道的人,所以他們的話可以代表道,代表真理,而這聖訓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也都是從他們自性中流露出來,契應眾生各種因緣而解說的。所以他們的話就是真經,真正佛性的流露,真正光明的引領,真正回天的導航。所以徒兒們,聖訓是如此的尊貴,你們又怎能不善加珍惜,深深地去體會其中真義並且身體力行呢!   至於所謂的﹁勿棄﹂,就是不可以拋棄,不可以輕視,不可以不照著去做。因為每一篇聖訓或經書,都是仙佛的心血、慈語,自然都有仙佛在護持它,你把它帶在身邊,只要你心正、心誠,無形的它可以保佑你,也可以避邪難,如此你怎麼可以輕易拋棄它而不加以重視呢?   而既然聖訓是指引眾生如何走上成聖成賢的路,徒兒們,那你們不照著去做,又怎能修道有成而真正成仙成佛呢!何況仙佛都是大慈大悲,都是為你們生死大事著想,為你們費盡心血在努力,你們又怎麼忍心輕易辜負而不照著去做呢?所以勿棄聖訓.它真 正的涵意,就是體會仙佛的慈悲,明白書訓的真義,最後依訓實行,才能成聖成佛啊! 尊聖訓行踐天理以報恩 8、勿棄聖訓 一、勿棄聖訓者,不要捨棄聖神之訓誡也,真經正法,雖不在文字書冊,而其大意如無文字書冊之流傳,只憑口傳,則大道難以普傳,須賴聖賢之書冊為橋樑,進而悟行實踐,而後可靠口授心印之大法而達道。 二、此規戒在重聖言之流傳,其意義有二:其一是只知保惜聖訓書冊,不敢污損,不敢隨便放置,此雖名勿棄聖訓,但對修道無益。其二是除保管愛惜聖訓書冊外,對於聖賢仙佛之訓示,能拳拳服膺,敬而遵之,步聖賢仙佛之後塵,揚古道之聖理,誠於天道,誠於人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能從容中道也,此謂勿棄聖訓。 三、另對鸞訓須有正確的認識,始能得其益。鸞訓是初機之門,不可專恃鸞訓修道,否則一朝離鸞,則道味即淡乏無味。蓋平時不知回心覓道,但向心外形色觀察而尋道也,一旦向外無有顯異可視,無有仙佛可近,則迷茫而無路可行也。 四、故凡善用鸞訓者,必教人回歸自性以會自家仙佛,必導人心由正宗以同遊自家神境,一旦鸞訓不有,眾生亦可憑自力皈依自性而修道也。 五、扶鸞揮訓,天才心靈之正邪,主持人之正邪,有決定之作用,正則感名正道仙佛,邪則感召邪道仙佛。阿修羅負責考道,亦托生人間,所辦邪道,亦可揮鸞,當然感召同類,假無極或仙佛之名著訓揮鸞其訓文,不言真理,不闡經典之意,一味找人來尋師拜祖。天道之中只知誠心,不識真理之輩;或成道之心過急,意志不堅之輩;或道中失意,思想偏激之輩;或著相修道,欲見祖師心切之輩;統統入此魔圈之中,前功盡棄,自墮阿鼻也。 六、天才能澄心靜慮,主持人能誠心為道,所揮出之訓文,在闡發五教經典,大道真理,引導眾生改過向善,則是正文。故觀訓文,須以智慧分析,是理則進,非理則退,不可一律遵從,以免遭受文字考驗。 七、故不可完全以鸞訓修道也,須自問鸞訓,啟開你多少智慧,體會了多少真理,能否不持鸞訓,不遇仙佛,仍能自修不懈,精進不已。若不能,則當知此病在鸞訓,而心神外放也,必要收心而回,並請悟之:「道在靈台,不在鸞台!」庶幾不入於迷昧之途,不負上天苦心設鸞之意。

26 靈隱禪師慈語: 『體會仙佛的慈悲, 明白書訓的真義, 最後依訓實行, 才能成聖成佛!』

27 「成也飛鸞,考也飛鸞,敗也飛鸞」飛鸞是上天引迷入悟之方便應緣。
道在靈台 不在鸞台 「成也飛鸞,考也飛鸞,敗也飛鸞」飛鸞是上天引迷入悟之方便應緣。

28 第九條 莫著形相 不取不捨,自性作主。

29 仙佛慈語: 『形與相,是人間之迷境,著於此則人間,不執於此則天堂; 既不著相又不頑空,萬象如如,無聲無臭,上天之載也。』

30 第十條 手續必清 來清去白,無貪無妄。 諾貝爾: 「有錢不一定使人快樂,快樂的泉源就是使別人得到快樂。」 財產--約52億

31 孟夫子慈語: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可與與,可以再與,與傷惠; 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Download ppt "十五條佛規 後學:張慈幸2007.11.1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