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针灸的基础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针灸的基础知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针灸的基础知识

2 针灸的基础知识 一、腧穴 二、刺法 三、灸法

3 一、腧穴 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 腧穴的命名 部位 作用 地貌天体 动植物等 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腧穴的分类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 腧穴的命名 部位 作用 地貌天体 动植物等 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自然标志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法 简便取穴法

4 二、刺法 刺法亦称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针刺的工具 砭石——九针——现代针具

5 九针 1、针刺的工具 砭石——九针——现代针具

6 二、刺法 2、针灸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 消毒

7 体位

8 二、刺法 3、毫针刺法

9 二、刺法 3、毫针刺法 (1)、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的腧穴。

10 进针法

11 进针法

12 (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角度: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直刺 斜刺 平刺(横刺) 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

13 (3)、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14 (3)、行针 基本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等。

15 (4)、针刺补泻 功能状态: 腧穴特性: 针刺手法: 临床常用的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等。

16 (5)、留针与出针 留针: 出针:

17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18 针刺注意事项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尽可能采取卧位
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19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病人,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20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1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2 灸法 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艾卷灸 温针灸

23 艾炷灸

24 艾炷灸

25 艾卷灸

26 温针灸

27 灸法 注意事项 施灸顺序 施灸标准 施灸禁忌 灸疮处理 注意安全

28 拔罐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感冒咳嗽,胃痛,腹痛,泄泻等。 在临产,根据病情需要,在运用火罐时还有走罐、闪罐、刺血(刺络)拔罐等方法。

29

30 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31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三、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32 针灸治疗 针灸的治疗原则 古人对针灸的治疗原则曾作过深刻的概括,如《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3 阴阳——阳证宜针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阴证宜用补法,用灸,宜留针。
表里——表证针灸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 寒热——寒证可用留针或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热证宜疾刺出血,用泻法,不用灸法。 虚实——虚证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实证针用泻法或出血,以泻实邪。

34 配穴处方原则 近部取穴 远道取穴 随证取穴

35 常用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36 中风 病因 内虚邪中:真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风乘虚侵袭。 内风:肝阳偏亢,心火旺盛或湿痰生热,导致肝阳化风,气血并逆,上扰清窍。

37 中风 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眼歪斜。 中脏腑:突然昏仆,神志昏昧 闭证:口噤不开,面赤握拳,二便干结
症状 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眼歪斜。 中脏腑:突然昏仆,神志昏昧 闭证:口噤不开,面赤握拳,二便干结 脱证: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出,二便失禁。

38 中风 一、中经络 传统观念“治痿独取阳明”。 上肢——肩 yu、曲池、合谷 下肢——环跳、足三里、解溪 言语不利——哑门、廉泉
治疗 一、中经络 传统观念“治痿独取阳明”。 上肢——肩 yu、曲池、合谷 下肢——环跳、足三里、解溪 言语不利——哑门、廉泉 口眼歪斜——地仓、颊车

39 二、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太冲 十二井 劳宫 2、脱证 关元 神阙(隔盐灸)

40 头痛 风邪袭络: 气血不和,经络阻遏,因气候突变或遇风邪而头痛 肝阳上亢:肝郁气滞不畅,因情志激动,肝胆之风循经上扰而致头痛
病因 风邪袭络: 气血不和,经络阻遏,因气候突变或遇风邪而头痛 肝阳上亢:肝郁气滞不畅,因情志激动,肝胆之风循经上扰而致头痛 气血不足:髓海精气不充,因劳累或用脑过度而致

41 头痛 风邪袭络: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在巅顶或满头皆痛,其痛无定处,反复发作,又名“头风”。
症状 风邪袭络: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在巅顶或满头皆痛,其痛无定处,反复发作,又名“头风”。 肝阳上亢:头痛目眩,以头颞侧巅顶为重,心烦善怒,面赤口苦 气血不足:痛势较缓,头目昏重,面色不华,神疲乏力

42 头痛 1、风邪袭络 巅顶部——百会 通天 行间 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 头维 合谷 阿是穴 颞侧部——率谷 太阳 侠溪 阿是穴
治疗 1、风邪袭络 巅顶部——百会 通天 行间 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 头维 合谷 阿是穴 颞侧部——率谷 太阳 侠溪 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 天柱 昆仑 阿是穴 2、肝阳上亢——风池 百会 悬颅 侠溪 行间 3、气血不足——百会 气海 肝俞 脾俞 肾俞 合谷 足三里

43 腰痛 病因 寒湿型:感受风、寒、湿邪,经络之气阻滞。 肾虚型:操劳过度,精气耗损 劳损型:新感外伤有陈伤累积,经脉受损,瘀血阻滞。

44 1、寒湿型:腰部重痛酸麻,俯仰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剧。 2、肾虚型:隐隐作痛,腰腿酸软乏力,神疲头晕。
症状 1、寒湿型:腰部重痛酸麻,俯仰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剧。 2、肾虚型:隐隐作痛,腰腿酸软乏力,神疲头晕。 3、劳损型:多有诱发因素,腰部僵硬,痛处固定,活动时加重。

45 治疗 肾俞 委中 夹脊 阿是穴 寒湿型+风府、腰阳关 肾虚型+命门、太溪 劳损型+隔俞、大肠俞 对肾虚型可加灸,其余两型可加拔火罐。

46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内发生疼痛,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与受寒、潮湿、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为神经通路的临近组织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粘连所引起。

47 坐骨神经痛 症状 本病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其主要症状是腰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走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反射减弱。

48 治疗 通经活络,散风止痛 肾俞 气海俞 腰3~5夹脊 秩边 环跳 委中 阿是穴

49 面瘫 一、病因 二、症状 三、治疗 脉络空虚,风邪外袭,经气阻滞,筋脉失养所致
发病突然,晨起多见。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口角向键侧歪斜,患侧的额纹、鼻辰沟变浅或消失 三、治疗 风池 翳风 阳白 四白 地仓 合谷 太冲

50 落枕 一、病因 睡姿不当、或风寒侵袭项背,局部脉络受损而致 二、症状 头向患侧倾斜,一侧项背有牵拉痛,并向肩或上臂放射,颈部活动受限
三、治疗 大椎 天柱 后溪 落枕穴

51 肩关节周围炎 一、病因 二、症状 三、治疗 上臂痛+臂nao 曲池 肩胛痛+曲垣 天宗 外感风寒湿邪、过度劳累、慢性劳损
早期以疼痛为主,可向颈及上臂放射,以静止痛为特征。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三、治疗 肩yu 肩liao 肩前 阿是穴 上臂痛+臂nao 曲池 肩胛痛+曲垣 天宗

52 思考题 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过程。 行针的基本手法 何谓“得气”,为何要“得气”。 “晕针”的处理与预防。 常用的灸法有哪些?
针灸的治疗原则。 因“风邪袭络”而致头痛的辨证归经与治疗 面瘫的针灸治疗

53


Download ppt "针灸的基础知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