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2.熟悉心脏泵血过程, 心肌生物电现象;心电图各波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音组成及意义;微循环、 静脉血压及影响回心血量因素; ;冠脉循环。 3.其余为了解内容;相关 中医内容结合其他课程自学。

2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概述:循环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 心脏是动力器官 血管是输送管道 主要生理功能: ①物质运输 ②调节功能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淋巴管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主要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节律 1.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工作细胞) 心室肌细胞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 (特殊传导系统细胞) 浦肯野细胞 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主要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节律

4 四大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大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兴奋性是指心肌细胞受刺激时有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值 其兴奋性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是交替进行的。

5 心肌细胞能自动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律 性
(二)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能自动发生节 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律 性

6 (三)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
1.心脏内兴奋的传播 传导途径: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结区(交界处)→房室束分支→浦氏纤 维→心室肌 ↘优势传导路↗ 各部传导速度不同: 浦肯野纤维最快,房室结区最慢(结区易出现传导阻滞)。

7 心脏各部分细胞跨膜电位

8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性因素 细胞的直径越大,传导越快 (2)电生理特性(略) ①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的影响 ②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的影响

9 (四) 收缩性:心肌细胞与骨骼肌一样,具有受到刺激后爆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收缩偶联,使心肌细胞收缩。
又具有与骨骼肌不同的特性: 1 同步收缩,有利于心房肌或心室肌同时射血。 2 不发生强直收缩,以保证心脏舒缩功能交替进行。 3 对细胞外Ca++的依赖性更强。凸显血钙对心脏功能的重要性。

10 三、心电图 P波:心房波 QRS波:心室波 T波:心室波 P波 Q S R T波 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1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是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泵血。 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 泵血量——5升/每分钟 一. 心动周期 分为:收缩期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是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泵血。 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 泵血量——5升/每分钟 一. 心动周期 分为:收缩期 舒张期 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速

12 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 0.1s 心动周期历时: 计算: 心动周期 = 60/心率 心动周期为 0.8s 时, 房缩期 0.1s
房室瓣闭 半月瓣开 心房收缩 0.1s

13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射血和充盈 (一)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射血和充盈 (一)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心室的泵血功能以心室收缩为标志。 心室收缩时—产生动脉压 心室舒张时—产生静脉压

14 心室泵血要点: 室缩:动脉瓣开,心室射血 室舒:房室瓣开,心室充盈(75%) 房缩:心室继续充盈(25%) 房舒、室舒:V回流 房室瓣功能:防止血液在收缩期由心室返回心房 半月瓣功能:防止血液在舒张期由动脉倒流回心室 瓣膜的启闭——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15 (二)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主要是房室瓣关闭的声音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第二心音:主要是动脉瓣关闭的声音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三心音: 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 第四心音: 心房收缩时产生的声音

16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比较 心 音 产 生 时 间 产生的主要原因 意 义 第一 心音 心室收缩期 房室瓣关闭心室壁振动 动脉壁振动 反映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第二 心室舒张早期 动脉瓣关闭心室壁振动 反映动脉瓣的功能状态

17 听诊器一般只能听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某些心脏病患者可产生心脏杂音或异常心音。

18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心脏主要功能:泵血 (一)心脏输出的血量 1、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70ml)

19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血量 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 心率为75次/分 搏出量为70ml 心输出量则为 =75 × 70
心输出量正常值: 4.5 ~ 6L/min 2.每分输出量 输出量

20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 ②心率 心肌收缩的 程度和速度 ①前负荷 ②后负荷 ③心肌收缩能力

21 (一)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 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血液的充盈量。 正常范围内,充盈量越大,心输出量就越大。

22 (二)后负荷 (大动脉的血压) 后负荷越大,心输出量越小。
(二)后负荷 (大动脉的血压) 后负荷越大,心输出量越小。

23 (三)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力越大,心输出量就越大。
(三)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力越大,心输出量就越大。

24 (四)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 (心率过快:超过180次/分心输出量 心率过缓:低于40次/分心输出量 ) 影响心率因素:神经因素:交感N—(+) 体液因素:E、NE、T3 体温——1℃(+)心率增加12-18次。

25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①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作用 ②分配血管——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 ③阻力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开关 ④交换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⑤短路血管——调节体温 ⑥容量血管——容纳60-70%的血量

26 二、血压 血压的定义: 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

27 一、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及其正常值
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120 100 80 脉压 pulse pressure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血压概念: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压升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 脉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28 正常值: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正常 13.3~16.0 8.0 ~ 10.6 4.0~5.3 高血压 >21.3 >12.6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正常 ~ ~ ~5.3 (100 ~ 120) (60 ~ 80) (30~40) 高血压 > >12.6 低血压 < <6.67

29 血压降落: 主大A↓;小A↓↓;微A↓↓↓

30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掌握) 1.心脏搏出量:↑→A压↑→收缩压↑ 2.心率:↑→舒张期短→舒张末留于A血↑→舒张压↑ 3.外周阻力:↑→舒张末A血不易外流→舒张压↑ 4.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大A的弹性↓→动脉弹性缓冲↓→收缩压↑↑; 心舒张期动脉回缩↓→舒张压↓↓;脉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大失血→血量↓→心舒充盈↓→心搏出↓→血压↓ 用药物→血管扩张→充盈压↓→回流↓→血压↓

31 上升支、 下降支、 降中峡、 2.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三)动脉脉搏 1.动脉脉搏的波形:

32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
外周V压:各器官V的血压。 中心V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V的血压 过低:血量不足。过高:射血减弱(心衰) 中心V压测定意义:① 判断心功能 ② 指导输液

33 体位和温度的改变 卧位变直立 高温 下肢静脉内血量 皮肤舒张 贮血量 回心血量 2.心脏收缩力: (左右心衰→水肿) 3.体位改变:(高温) 心脏收缩力量 (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回心血量就多

34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人直立时:血量重新分配,比卧位时 容纳 ml血量。 依此推测的病理表现:?

35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泵的作用 肌肉收缩 静脉挤压 静脉回流 回心血量

36 本节结束!

37 五、微循环 微循环概念与中医认识 功能:实现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1、组成:七个部分

38 ⑴迂回通路: 微A 后微A 真Cap网 微V Cap前括约肌 ⑵直接通路: ⑶动-静脉短路: 动-静脉吻合支 作用:物质交换场所 作用:血液迅速回流(骨骼肌多见) 作用:调节体温(皮肤多见)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通血Cap

39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长: 小: 薄: 慢: 低: 变:

40 (二)微循环的调节 交替性、间歇性 甲床的微循环 血流量增多 血速加快 血流量减少 血速减慢 代谢产物堆积 组织缺氧 后微A和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舒张 代谢产物运走 氧供恢复 管前括约肌收缩 甲床的微循环

41 (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扩散: 顺浓度差(溶质分子) 2.胞饮: 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 3.滤过与重吸收: 压力差(水分子) 体液的滤过

42 ①部位:血管外 ②动力:有效滤过压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生成和回流 ΔPf =(Cap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①部位:血管外 ②动力:有效滤过压 ΔPf =(Cap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43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重点掌握) 1.毛细血管血压 Cap压↑→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 组织水肿 如:心衰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表现: 颈静脉充盈,发绀, 静脉压增高,肝脏肿大、 腹水、双下肢水肿 右心扩大

44 2.血浆胶渗压: 蛋白尿或肝功↓→ 血浆胶渗压↓→ 有效滤过压↑ → 组织液生成↑→ 组织水肿 如:肝、肾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严重营养不良 组织水肿

45 3.毛细血管通透性: 烧伤、过敏 → 通透性↑→ 血浆蛋白滤出↑→ 血浆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生成↑→ 组织水肿 如:过敏反应、烧伤 荨麻疹 →

46 4.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滞留 →组织水肿 如: 丝虫病(象皮肿) 引起淋巴管阻塞

47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调节目的: 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调节目的: 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神经支配 心血管 中枢 反射性 调节 局部性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全身性

48 (一)心血管的N支配及其作用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左右分布不对称) 正性作用: 心率加快(以右侧为主),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左右分布不对称) 正性作用: 心率加快(以右侧为主), 心收缩力加强(以左侧为主)。 思考:缓脉和心衰患者如果针灸治疗分别重点调针在哪侧更有效? (一)心血管的N支配及其作用

49 心交感神经 点击》》

50 (2)心迷走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作用: 负性作用 迷走神经 点击》》

51 (1)缩血管神经纤维(多量) ——交感缩血管纤维
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缩血管神经纤维(多量) ——交感缩血管纤维 分布密度: ①皮肤>骨骼肌及内脏>冠脉及脑血管 ②A>V ③口径愈细,分布密度愈高 (有关皮肤针问题)

52 ①该器官血灌流量↓ ② V回心血量↑ 该效应的利与弊?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 点击》》 ①该器官血灌流量↓ ② V回心血量↑ 该效应的利与弊?

53 1)交感舒血管纤维作用:平时无活动 激动防御时 骨骼肌血管扩张
(2)舒血管神经纤维(少量) 舒血管神经纤维 点击》》 1)交感舒血管纤维作用:平时无活动 激动防御时 骨骼肌血管扩张

54 1.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中枢 (二)心血管中枢 定义:

55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概况 神经支配 心血管 中枢 反射性 调节 局部性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全身性

56 (二)心血管反射 概述 1.压力感受性反射 (减压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颈A窦和主A弓 适宜刺激: 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相互关系:正变 血压↑→牵张度↑→ 传入冲动↑ 主A弓 颈A窦

57 (2)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学意义 维持血压稳态负反馈双向调节 结果:波动不大 意义: 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58 2.颈A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颈总A分叉处和主动脉弓 适宜刺激: 血PO2、PCO2、H+ 传入N:窦N、迷走N。
位置: 颈总A分叉处和主动脉弓 适宜刺激: 血PO2、PCO2、H+ 传入N:窦N、迷走N。 中枢:延髓呼吸N元、心血管N元。 过程:(呼吸调节为主) 意义:保证脑心供血供氧

59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低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 分布:心房、心室和肺循环 大血管壁上的感受器 适宜刺激: 容量——心脏和血管 壁的机械牵张 化学物质——前列腺素 缓激肽、药物.

60 二、体液调节 分属: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6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1.RAS的组成及作用:
肾血灌注↓ 或血钠↓等 血管紧张素Ⅲ(活性小) 肾近球 细胞 肾素 (酸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 血管紧张素Ⅱ(最重要) 血管紧张素酶A

62 BP↑ (三)血管升压素(VP) VP的来源: 主要作用: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ADH 垂体后叶贮存并释放入血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
肾保水→血量↑ 点击》》 BP↑

63 循环生理与中医相关内容 一、心主血脉,构成体循环系统 二、肺朝百脉,构成肺循环系统 三、肝主疏泄,调节动脉血压

64 总结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目的: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总结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目的: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神经支配 心血管 中枢 反射性 调节 局部性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全身性

65 本章结束!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学习要求: 1.掌握心肌生理特性; 心动周期与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及影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