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除颤仪的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除颤仪的使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除颤仪的使用

2 目的 通过电除颤,纠正,治疗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

3 心脏电除颤是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 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 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 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4 适应症 心脏同步电复律常用于房颤,房扑或药物无效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上速或室速。应在作好术前准备的基础上择期进行电复律,称为选择性电复律。 心脏电除颤是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电击,是治疗室扑和室颤的最有效方法。为威胁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称为紧急电复律。

5 室颤是电击除颤的绝对指征和最关键的抢救措施之一 。但现实中却有 95%的心脏性猝死病人最终死亡, 由于除颤时间延迟 10 分钟或更长。 在心脏性猝死发生后前几分钟除颤通常可成功转复, 即电击越早疗效越好。 每延迟除颤时间 1 分钟,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 7~10%。在心脏骤停发生 1 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 达 90%,而 5 分钟后则下降到 50%左右,第 7 分钟约 30%,9 到 11 分钟后约 10%,而超过 12 分钟则只有 2~5%。 心脏停搏后前 4~6 分钟心脏未能复跳,病人将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

6 使用前检查及准备 除颤器作为急救设备,使用前应检查除颤器各项功能是否完好,电源有无故障,充电是否充足,各种导线有无断裂和接触不良,同步性能是否正常。 应始终保持良好性能,蓄电池充电充足,方能在紧急状态下随时能实施紧急电击除颤。对选择性电复律术前要特别检查同步性能,即放电时电脉冲是否落在 R波下降支,同时选择 R 波较高的导程来触发同步放电。 电复律术时尚需配备各种抢救和心肺复苏所需要的器械和药品,如氧气、吸引器、气管 插管用品、血压和心电监测设备,及配有常规抢救药品的抢救车等,以备急需。

7 体外电复律时电极板安放的位置有两种。一种称为前后位,即一块电极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区,另一 块放在胸骨左缘 3~4 肋间水平。 有人认为这种方式通过心脏电流较多, 使所需用电能较少, 潜在的并发症也可减少。 选择性电复律术宜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种是一块电极板放在胸骨右 缘 2~3 肋间(心底部) ,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内第 5 肋间(心尖部) 。这种方式迅速便利, 适用于紧急电击除颤。两块电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应<10cm。

8 电极板应该紧贴病人皮肤并稍为加压(5kg) ,不能留有空隙,边缘不能翘起。安放电极处的皮肤应涂导电糊,也可用盐水纱布,紧急时甚至可用清水,但绝对禁用酒精,否则可引起皮 肤灼伤。消瘦而肋间隙明显凹陷而致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者宜用盐水纱布,并可多用几层, 可改善皮肤与电极的接触。 两个电极板之间要保持干燥, 避免因导电糊或盐水相连而造成短 路。也应保持电极板把手的干燥,不能被导电糊或盐水污染,以免伤及操作者。

9 电能的选择 电复律所用电能用 J 表示。电复律时电能的选择很重要。能量大复律效果好,但易造成 心脏损害;能量小则疗效欠佳,而且还可能诱发室颤。故电复律电能量的选择应以有效低限 为原则。电复律电能选择的有关因素包括心律失常类型,病人的年龄、体重和体质,心脏大小,心功能状态,病程长短,心脏病的种类和心肌状态。 室颤一般主张用较大能量,以争取一次电击复律成功,若第一次电击选用能量太小而需作两次甚至多次电击时,反而延误抢救时机。体外除颤时主张用 200~400J,瘦小者用较小能量,体重重者宜用较大能量。如果首次电击复律未奏效,可加大能量再行电击。但也有人主张不提高电能进行第二次电击。

10 当心脏手术 或开胸心脏按摩而需作心脏直接电击除颤时,所需专用小型电极板,一块置于右心室面,另 一块置于心尖部,心脏表面洒上生理盐水,电极板紧贴心室壁。

11 方法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 R 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4、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5、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 以免触电。

12 6、放电。 7、观察患者心电图改变 8、如果室颤,室扑持续出现,立即重新充电,重复步骤 9、操作完成后,将能量开关回复至零位,安置病人,监测心率,心律,并遵医嘱用药 10、记录

13 注意事项 1、定时检查除颤器性能,及时充电 2、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
3、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以免触电 4、对于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治疗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 5、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3~5天后可自行缓解

14 6、开胸除颤时,电极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一般为5~10J
7、儿童能量选择:首次2J/KG,第2次2~4J/KG,第3次4J/KG 8、对于能明确区分QRS和T波的室速,应进行同步电复律,无法区分者,采用非同步电除颤 9、同步电复律通常遵医嘱选择稍低的起始能量,选择能量前应按下”同步”键

15 评价 1、病人的心律失常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 2、根据病人个体情况正确调整能量 3、病人安全,无皮肤灼伤等并发症发生

16 并发症及其处理 心律失常 电击后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早搏)最常见,大多在数分钟后消失,不需特殊处理。若 为严重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持续不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产生室速、室颤, 可再行电击复律。 电击后也可能发生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轻症能 自行恢复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个别病人 可能需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17 低血压、急性肺水肿、栓塞 血压下降多见于高能量电击后,若仅为低血压倾向,大多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恢复;若导 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及时使用升压药。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不高,老年人和心功能差者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应按急性肺水肿抢 救。 栓塞的发生率国外报道较高,而国内报道不到 1%。可为体循环栓塞,如脑栓塞等,也可为肺栓塞。抗凝和溶栓治疗的评价仍在研究中。

18 心肌损伤电击,尤其是高能量电击可引起心肌损伤,心电图上出现 ST-T 波改变,血心肌酶升 高,约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个别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电图,持续时间也较长。

19 谢谢


Download ppt "除颤仪的使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