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排泄功能之維護 授課老師:林惠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排泄功能之維護 授課老師:林惠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排泄功能之維護 授課老師:林惠卿

2 正常之排便功能 大腸的構造與消化作用 大腸主要分成盲腸、結腸、直腸及肛管等四個區域。
直腸則位於腸胃道的最後20 cm處,在薦椎及尾椎的前方。直腸末端2~3cm稱為肛管,肛管對外的開口稱為肛門,受內及外括約肌的控制。

3 大腸分黏膜層及肌肉層二部分,黏膜層的主要作用是分泌黏液潤滑結腸、吸收水分與化合物,以及分解未消化的醣類、蛋白質與胺基酸,成為可由糞便排泄或肝臟解毒的產物。
肌肉層則主要負責大腸的機械性運動,為排便機轉中極重要的一部分。

4 圖8-1 大腸的構造

5 大腸的機械性運動 大腸的蠕動在平常時較弱,一旦攝取食物後,橫結腸至乙狀結腸的蠕動就會增強,使腸內容物藉此蠕動及重力作用而推向直腸。
結腸袋性攪拌運動 結腸袋性攪拌運動是利用肌肉的收縮,將內容物由一結腸送至另一結腸袋,水分在此被充分吸收。

6 蠕動 蠕動是利用環肌及縱肌的收縮,將內容物往前推送。 整體運動 整體運動是指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引起胃結腸或十二指腸結腸反射,造成結腸強烈的蠕動波,而將內容物推至乙狀結腸及直腸,此為最佳排便時間。

7 大腸的神經支配與反射 大腸的運動主要受自主神經支配,其意識控制則由中樞神經之大腦皮質區往下傳導,經脊髓至會陰部,大腸的神經支配詳述於下: 交感神經 源於第11~12胸椎到第3腰椎,當其受刺激時則會抑制腸蠕動與減少肌肉之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收縮。

8 副交感神經 源於延腦,經由顱神經到第2、3、4薦椎控制。支配胃、升結腸、降結腸及直腸,當副交感神經受刺激時,則會促進腸蠕動與增加肌肉張力,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 中樞神經 從大腦皮質區經由下視丘、脊髓到會陰部神經控制肛門外括約肌,可隨意控制大便之排出。

9 胃迴腸反射 用餐後產生的胃迴腸反射會使迴腸蠕動增強,因而將內容物擠進盲腸,同時胃泌素使迴盲瓣鬆弛。一旦盲腸被擴張時,迴盲瓣的收縮加強,則限制食糜通過小腸進入盲腸。 胃結腸反射 當食物進入胃或充滿十二指腸時,就會引起胃結腸反射,產生大腸的整體運動,此反射最強的時刻是在每日第一餐後半小時;為訓練排便之最佳時間。

10 直腸內反射 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刺激黏膜下神經叢,使刺激部位以上腸段的運動及收縮增強;反之,腸肌神經叢則使刺激部位以下之腸段運動及收縮減緩,以利糞便的輸送。 脊髓反射 直腸內壓上升時會引發脊髓反射,經由骨盆神經傳至排便中樞,同時也刺激副交感神經,使直腸肌產生反射性收縮,並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

11 排便機轉 排便機轉可分為4個階段: 1.將內容物送至直腸。 2.出現便意。 3.排便反射。 4.排便動作。

12 橫結腸的整體運動將糞便擠進直腸後,引起直腸壁擴張而刺激壁上之壓力感受器,引發直腸內反射及脊髓反射,而將直腸排空。同時,當直腸內壓達40~50mmHg以上時,直腸壁的骨盆神經將其興奮性傳至排便中樞,再經由下視丘傳入大腦皮質的感覺區而產生便意。 排便動作的產生則要靠橫膈膜及腹肌的隨意收縮、會陰部神經所支配之外括約肌鬆弛,再加上直腸縱肌的收縮使直腸縮短,及腹肌力量增加內部之壓力迫使內括約肌鬆弛。

13 圖8-2 排便反射模型圖

14 排便常見的問題 影響排便功能最主要的兩個因素是飲食與活動,而住院病患由於攝取流質飲食或低纖維食物,常會影響排便的功能,再上長期臥床活動力降低而影響腸胃蠕動能力。 住院的壓力、生活型態的改變、營養不良及疾病等因素皆會造成排便問題,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有便祕、腹瀉及大便失禁。

15 便祕 一般將便祕分為三種型態:低張、高張及習慣性。 低張便祕
低張型便祕是指以手指戴手套在肛門的外括約肌作環狀刺激時,感受到直腸柔軟且充滿糞便,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大腸的蠕動力降低。

16 高張便祕 高張型便祕是指大腸的環節狀收縮雖增加,但未能向前推進,使糞便滯留時間過長,造成水分的過度吸收,故糞便乾硬且易發生下腹痛的情形。 習慣性便祕 習慣性便祕大多由於纖維性食物攝取過少,或未能定時排便而引起。

17 造成便祕的原因很多,一般人最常見的原因是排便習慣欠佳或依賴藥物,使排便反射功能逐漸減弱、大腸張力降低及腹壓減弱之故,而住院病患多由於活動量降低所致。
胃結腸反射多發生於晨起活動時,刺激整體運動而使糞便向前推進,一旦忽略此最佳排便時刻,糞便就會再退回乙狀結腸,使排便更加困難。

18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過多,且排出液狀或鬆軟大便。通常為大腸的水分再吸收能力失調,導致分泌過多水分,或大腸蠕動過快,使水分再吸收的時間過短而引起。 腹瀉所造成的危險有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輕則造成心律不整、低血壓,重則引發腎衰竭及死亡。如果發生在孩童、老人及重症患者身上,更需特別小心。

19 造成腹瀉的主要因素為:腸胃道遭受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在迴腸尾端及大腸。
此時腸黏膜受刺激而增加分泌之速度,使大腸的機械性活動增加、水分大量釋出。 此外,纖維食物攝取過少、乳糖耐受力降低、食物過敏或進食過量大腸刺激物也會引起腹瀉現象。

20 臨床上常見病患因使用藥物,而引起腹瀉現象。抗生素會殺死腸內正常細菌,此正常細菌的功能為消化未吸收完全之食物,一旦遭受破壞就會影響食物之吸收而引起腹瀉。
營養不良會導致體內白蛋白缺乏,使腸道黏膜水腫而造成腹瀉。 糞便嵌塞所引起之黏液性分泌物及失禁現象常被誤診為腹瀉,而予以止瀉處理,護理人員要特別注意以免使問題加重。

21 大便失禁 由高張型便祕所引起之大便失禁,可經由便祕的處理而解決。若由中樞神經病變所引起則稱為神經性排便,常見的型態有:無法抑制型、反射型及自主型三種。

22 表8-1 神經性排便之分類與特性

23 護理處置 護理評估 護理人員需深入評估年齡與疾病對病患排便功能之影響,確定影響排便功能之因素,及應用身體評估之技巧,以了解病患的排便型態。
一般評估內容應包括:生理狀況、排便習慣、營養及飲食習慣、身體功能、服藥狀況、病患之支持系統及未來生活型態等。

24 臨床常見危急病患由於營養狀況欠佳、長期禁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影響排便功能,使排便問題之評估與處理,更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與技巧。為鑑別神經性排便型態,純熟的身體評估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下列三種為常見的身體評估方法: 1.鞍部感覺測試:使用輕觸或針刺來測試病患會陰周圍皮膚之感覺,若病患感覺正常則表示薦椎之感覺徑路正常,能產生便意。

25 2.球海綿體肌反射測試:方式是輕捏陰蒂或龜頭,觀察外括約肌之收縮現象,若產生收縮則表示病患之脊髓休克期已消失,產生反射型排便型態。脊髓休克期可能數小時至數週,愈不完整之脊髓損傷,其脊髓休克期愈短。
3.肛門反射測試:用針刺肛門外括約肌時,若產生外括約肌收縮現象,則表示反射弧正常。   護理人員需針對以上之評估,診斷病患之排便問題,再依導因予以適當的復健護理措施。

26 表8-2 排便功能的護理評估

27 表8-2 排便功能的護理評估 (續)

28 護理診斷 1.便祕/與疼痛導致大便排出困難有關。
2.結腸性便祕/與生活習慣改變、固定不動,而導致食物殘渣通過延遲有關。常見有低張及高張便祕。 3.感受性便祕/與個人之生活習慣有關,而產生習慣性便祕的現象。 4.腹瀉/與感染、抗生素使用、蛋白質缺乏等有關。 5.排便失禁/與神經功能障礙導致非自主排便有關。

29 護理目標 護理措施 讓病患能在2週內恢復原來之排便型態。 醫療團隊的合作
排便訓練的成功與否常需醫療團隊的互相配合;職能治療者訓練病患穿脫衣服的能力;營養師在飲食處方或飲食指導上的協助等,使排便問題能經由團隊的合作迎刃而解,間接促進病患之生活品質。

30 排便計畫與訓練內容 1.排空直腸內容物。 2.定時排便。 3.水分與飲食之攝取。 4.運動或活動計畫。 5.適當的擺位。 6.藥物使用與指間刺激。 7.隱蔽的環境。

31 排空直腸內容物 要建立新的排便習慣之前,清除腸道內容物是非常重要的,可經由腹部觸診與肛門環狀刺激了解有無大便嵌塞現象,必要時可使用腹部X光協助診斷。 一旦有大便嵌塞就需予以清除,除人工清除外可加上生理食鹽水灌腸、清潔灌腸或甘油球灌腸等;若嵌塞嚴重可由腸胃道灌食蓖麻油,以促進糞便之排除。至於肥皂水灌腸則應儘量避免,以免腸道過度刺激,造成彈性降低現象。

32 定時排便 評值每位病患的身體狀況與反應,及過去排便習慣為決定排便時間之重要因素。
每日在同一時刻先攝取水分或食物,可促進胃結腸反射,產生排便。一般在清晨時最佳,但臨床上常將此時間延後至白班,以便有較多的人力執行排便訓練。 教導家屬或主要照顧者協助病患排便,也是非常重要的。

33 水分與飲食之攝取 除非限水,否則一般病患每日至少要攝取2000~3000 ml的水分,才能維持糞便的暢通。纖維食物則對便祕與腹瀉皆有幫助。目前臨床上使用梅子汁的效果極佳,每日可服用2~3杯,每杯240 ml。若為老年人或限制水量者,則可購買濃縮的梅子精。 如果是因使用大量抗生素而引起的腹瀉,專家們常建議每日食用優酪乳可幫助腸道維持正常的功能。通常經由水分與飲食之適當攝取,即可解決大部分之便祕或腹瀉的問題,盡量不要仰賴藥物。

34 運動或活動計畫 成功的排便訓練必須包括運動與活動計畫。一旦病患的血液動力情況穩定,應盡量讓病患早期下床及執行自我照顧。
若無法下床也要盡量協助病患做全關節運動、翻身、抬高臀部,必要時亦可使用動力旋轉床,此種床可左右擺動共124度,有促進腸蠕動的功能。

35 適當的擺位 盡可能讓病患坐著排便,除非必要否則盡量不要使用便盆。如果必須使用便盆或便器椅時,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以免造成皮膚壓瘡。 排便時,讓病患雙膝高過臀部,以增加腹部之壓力促進排便,腹部肌肉無力者可適當使用腹帶協助。此外,腹部按摩也可促進排便,按摩方法由右腹股溝往上,再向左及往下到左腹股溝。

36 藥物使用與指間刺激 臨床上解決便祕之藥物有2種,一為口服藥物,另一為塞劑,必須經由醫囑或專科常規擬定方能使用。 口服藥物可分為4種: 1.軟化大便劑。 2.刺激腸蠕動藥物。 3.輕瀉劑。 4.容積增加藥物。

37 肛門塞劑藥物可分輕度、中度及強度塞劑。輕度塞劑如:Vacuettes Supp,主要是釋放二氧化碳,造成直腸內之壓力而促進腸蠕動。
甘油球塞劑屬於中度塞劑,主要作用是刺激直腸及分泌水分潤滑糞便。 強度塞劑如:Bisacodyl Supp.,主要是刺激黏膜之感覺神經而引起反射性排便。 護理人員在置放塞劑時,需先清除肛門口之大便,使塞劑能接觸直腸黏膜,以達療效。

38 除以上之藥物使用外,手指觸診與刺激也是促進排便的重要方法。
護理人員可手戴上手套並抹上水溶性油劑,以食指對病患的肛門括約肌做環狀刺激30秒~2分鐘,使括約肌鬆弛刺激排便反射。若塞劑使用無效,常需併用手指環狀刺激以利糞便排出。

39 隱蔽的環境 提供隱蔽的環境可協助病患放鬆心情,且不會因為排便之聲音和臭味引起病患的窘迫感。 護理人員亦需盡量注意病患文化上的差異,以提供適合病患排便的環境與方式。

40 神經性排便問題的處理 處理神經性排便問題時,除了要根據以上之原則外,尚需依其不同的型態,建立個別目標、擬定護理計畫,使每位護理人員能有所依循及依目標評值和改進。一般在訓練2週內即可規律排便,長者4週至2個月。 其訓練的過程如下:

41 無法抑制型 凡第1頸椎以上的損傷皆屬此類型,病患在其急性期過後即可開始訓練。此類病患之薦椎排便中樞正常,會陰部感覺佳,神經衝動可往上傳導,但大腦無法解析神經衝動的意義,造成無法隨意控制肛門外括約肌排便。 訓練之焦點是讓病患能集中注意力在排便問題上。護理人員需注意病患是否有煩躁不安,或潛意識碰觸肛門口的現象,這可能表示病患有便意感但無法表達。 應避免對病患做肛門內手指環狀刺激,以免增加病患之疼痛,且引起伐氏操作法,而使血壓升高造成危險。

42 此型患者訓練程序為早(晚)飯後30分鐘或清晨起床後喝一大杯水,扶病患下床坐床旁便器椅,協助患肢之支托及腿部膝蓋高於臀部,若無法下床則可採左側臥。
排便時,若病患腹部無力,則可協助按摩或輕壓,一般病患幾乎可自行排便。假若仍未能解便,則可於飯前給予一顆甘油球灌腸或肛門塞劑,飯後20分鐘就可安排其排便。 此型病患最易達成規律排便之目標。

43 反射型 第1腰椎以上之損傷屬此類型,此型患者的腦與脊髓之神經衝動受阻,所以無法控制排便,但其排便中樞之反射弧正常,所以當直腸充滿糞便時,可因內壓上升而引起反射排便現象,排便失禁較不常見。 此類病患之訓練焦點是刺激腸蠕動使糞便能往下擠壓至直腸,造成排便反射,通常於脊髓休克期後即可開始訓練。訓練初期可能需要甘油球灌腸或栓塞劑,以刺激排便,但漸漸的可用手指環狀刺激引起排便反射。

44 訓練時多半讓病患在早餐後或晨醒空腹時服食一大杯人工纖維,20分鐘後讓病患嘗試排便,一般即可排便,必要時再加上手指輕輕環狀刺激即可。
訓練此型之排便問題時,需預防產生自主性反射過強現象,尤其在執行手指環狀刺激時要特別小心,所以水溶性潤滑劑擦在手套外面是必要的,以免刺激過度。若發生此現象時,應立即抬高床頭,讓病患採取坐姿,使血壓降低。

45 自主型 第1腰椎以下的損傷常會造成此類型神經性排便。此型患者的排便中樞之反射弧直接受損,肛門括約肌鬆弛,所以常造成失禁,尤其是在協助翻身或活動度增加,及病患之糞便過於鬆軟時,最易造成壓力性失禁現象。 所以此類型神經性排便的訓練目標有二:一為糞便必須成形,二為直腸末端之糞便要排空。容積增加藥物,可使糞便成形但不會硬結,所以是最佳的選擇。

46 要使大便排空可使用腹部按摩法,盡量不要用人工挖除糞便。由於肛門括約肌鬆弛及栓塞劑之使用,常會使肛門處有滲便現象,此時可使用少量水溶性潤滑劑塞在肛門口,以減緩肛門栓塞劑之殘餘作用。

47 評值 除依目標評值排便的效果外,最重要的是每日要根據病患的需要和情況,修改排便時間、水分與飲食計畫、活動計畫等,以達到排便訓練的效果。

48 正常之排尿機轉 排尿主要是透過完整的反射弧,當尿液充滿膀胱時,膀胱壁之壓力接受體會將此訊息傳達至第2、3、4薦椎神經中樞,然後刺激副交感神經,經由骨盆神經之傳出神經纖維促使逼尿肌收縮及內括約肌鬆弛,產生反射性排尿現象。 位於額葉之排尿控制中樞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當膀胱蓄積尿液300~500 ml時,此感覺就會經由下腹神經之感覺神經纖維傳至第9~12胸椎神經(T9~T12),再經由腦部做排尿的決定。

49 一般正常人約可延遲排尿1~2小時,直至膀胱無法忍受為止。
當要解尿時則克服蓄尿反射,透過會陰神經使骨盤底之肌肉及膀胱外括約肌鬆弛,同時骨盆神經之傳出神經纖維促使逼尿肌收縮、內括約肌鬆弛而產生排尿動作。 女性之遠端尿道口則會立即排空小便;男性則球狀海綿體肌會立即收縮,使遠端尿道口排空小便。

50 膀胱內壓正常為18 cmH2O,膀胱頸壓力為45 cmH2O,所以膀胱內壓大於45 cmH2O時,方可解出小便,一般解小便時之內壓為60 cmH2O。
膀胱內壓之維持主要靠逼尿肌之張力,而非尿量之多寡,當膀胱內壓達到最高點時,薦椎上神經控制則無法自主,當排尿產生後,坐骨海綿體肌及球狀海綿體肌就會收縮使小便不再流出。

51

52

53 排尿常見的問題 神經性膀胱之種類 很多原因皆會造成排尿功能失常的現象,一般可歸納為三方面:①排尿生理異常;②存在直接干擾排尿功能的因素;③排尿維護能力因活動障礙、心智狀態、環境因素及情緒心理因素而影響等。

54 神經性病變是造成排尿生理異常的主要因素。此外腦皮質區、腦幹、脊髓、薦椎排尿中樞、周邊神經等病變亦會造成不同種類的神經性膀胱。
一般在第12胸椎神經(T12)至第1腰椎神經(L1)以上之脊髓損傷稱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以下的則稱下運動神經元膀胱;混合型膀胱則多半因腦部損傷而引起。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護理處置 護理評估 病史及問診之收集 包括過去及現在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生理狀況、生活及飲食的習慣、心智狀態、病患之社會支持網路、環境設備與壓力源等。其中排尿困難的症狀收集非常重要。

63 身體評估 系統性評估 除系統性評估外,更要著重於肢體活動能力、肌肉張力與協調、視力及視野狀況、個人衛生與整潔、自我照顧能力等方面的評估。
視診 視診病患之外觀、行為表現、皮膚完整性、肛門外括肌之張力及痔瘡等。

64 觸診及叩診 觸診及叩診膀胱,了解膀胱脹滿的情形,倘若有小腹微凸現象即表示膀胱容積已達400~500 ml以上。 護理人員的觸診膀胱能力有助於誘尿時間的適當安排,及早期預防膀胱因過度脹滿,產生自主反射過強之現象,也能即早預防因尿路結石所產生的尿管阻塞之情形,此情形一般好發於第6胸椎以上的損傷。

65 特殊檢查 用以檢查會陰神經是否正常: 1.肛門外括約肌張力試驗:戴沾有水溶性潤滑劑之指套伸入肛門外括約肌處,若肛門呈現收縮反應則表示為上運動神經元性膀胱,反之則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 2.肛門反射試驗:以棉籤劃過肛門周圍皮膚,若皮膚呈收縮狀則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反之則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 3.球狀海綿體反射:刺激男性之龜頭或女性之陰蒂,觀察肛門收縮現象,若為陽性則屬上運動神經元膀胱。

66 實驗室診斷及檢查 尿液分析與培養 即白血球、紅血球、酸鹼度、尿比重、尿醣及酮尿之分析。 冰水試驗
讓病患先排空膀胱,再插入導尿管,灌入60 ml的無菌冰水,若在1分鐘內被排出,則顯示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

67 泌尿動力學檢查 泌尿動力學檢查包含: 1.尿流速度檢查。 2.膀胱壓力描記圖。 3.尿道壓力檢查。

68 護理診斷 1.排尿型態障礙/與感覺運動障礙、機械性創傷、神經肌肉性疾病等有關。
2.尿瀦留/與逼尿肌軟弱致使尿道壓力增高、反射弧破壞、尿道狹窄、膀胱口阻塞等有關。 3.反射性尿失禁/與脊髓傷害有關。 4.完全性尿失禁/與神經病變、神經功能衰竭、脊髓神經損傷有關。

69 5.急迫性尿失禁/與膀胱長期過度膨脹、膀胱容積減少、泌尿道感染或酒精、咖啡因攝取過度導致膀胱敏感性增加有關。
6.壓力性尿失禁/與骨盆肌肉無力、腹內壓增高、括約肌張力不夠、膀胱過度膨脹等有關。 7.功能性尿失禁/與感覺缺失、活動缺失、認知缺失、排尿時缺乏協助等有關。

70 護理目標 神經性膀胱相關的護理診斷有排尿型態障礙、尿瀦留及反射性、完全性、急迫性、壓力性及功能性的尿失禁。
一般此類型膀胱在急性期時最重要的目標是:避免膀胱因過度脹滿而阻礙膀胱之血循環、減低對細菌之抵抗力及上泌尿系統的損傷。 預防水腎、膀胱輸尿管逆流、尿路結石、尿路感染及皮膚完整性受損也是非常重要。而在復健期時其護理目標就要著重於重建平衡性膀胱。

71 平衡性膀胱之定義為: 1.病患能透過反射自解小便,或藉由克萊台氏法及伐爾沙耳瓦氏操作。
2.餘尿量少於150 ml或更少。一般上運動神經元性的膀胱最好要能低於50~100 ml,下運動神經性的膀胱則可介於80~150 ml之間。 3.沒有任何泌尿系統之病理性變化。 在復健期時要注意避免因膀胱功能障礙,而引起低自尊及社交隔離的現象,所以護理目標要包含病患調適能力及自我照顧的能力良好。

72 護理措施 神經性膀胱的處理常會隨疾病的發展而有所不同,譬如在脊髓損傷病患之脊髓休克期,病患呈現的是下運動神經元性的無力型膀胱,而當反射逐漸恢復時可能又呈現的是反射性的尿失禁,誘尿的方法就有顯著的差異 所以護理措施的執行並非一成不變的。不過綜合說來可包括下列各項。

73 解釋及給予心理支持 成功的膀胱再訓練常需要病患及家屬完全地配合,所以詳細地解說或聆聽病患及家屬的反應是極重要的。 同時要讓病患了解其潛能或介紹成功的案例,以加強其復健的動機。 而在處理過程中,維護病患的隱私及注意其價值觀、身體心像、自尊及角色認同的改變等,皆有助於病患重建正向的自我概念。

74 設計飲水計畫 膀胱訓練期間飲水量限制在1500~2000ml之間,一般平均分配在早上6點至下午7點間給予,入睡前2小時盡量禁止再攝入水分。
可利用飲水計畫表將其置放床旁,以利於向病患及家屬溝通。 臨床上,常需2~3天的時間才能使病患逐漸改變飲水習慣及調節飲水量。

75 在限水的同時要非常注意病患有無脫水或意識不清的現象,尤其是老年病患更要進一步監測電解質之平衡。
脫水會使尿液濃度增加,反而會刺激膀胱黏膜,導致頻尿或急尿現象。 飲水的內容要盡量避免利尿性飲料,其他如較為刺激性的酸辣食物、蕃茄汁等也盡量避免,以免引起急迫性排尿現象。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表7-4 神經性膀胱臨床上常用藥物 (續)

84

85

86

87

88 居家護理指導 在執行指導前要充分評估病患及主要照顧者的學習能力及執行意願,並配合書面資料執行教導及回覆示教。指導內容包括:
1.排尿系統的生理、病理學。 2.清潔間歇自行導尿法。 3.了解合併症之徵象與處理方法。 4.預防感染之方法,尤其要強調洗手及局部清潔的方法與重要性。 5.導尿管消毒及放置方法。 6.服用藥物的劑量、作用與副作用。

89 出院計畫及門診追縱 出院計畫愈早開始愈好,並透過醫療團隊人員的合作可更臻完整。 擬定出院計畫時要評估病患居家環境及處理排尿功能障礙的需要。必要時可轉介居家護理機構,定期訪視及檢查。 門診追縱也是非常重要,最好能提供充足的資料及預約掛號,加強便利性。

90 評值 評值短期與長期目標是否達成是護理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步驟。 而評值神經性膀胱護理措施執行的效果,則可包括下列項目:

91 1.維持尿餘量小於150 ml。 2.建立合宜病患的膀胱處置方式。 3.無合併症及感染現象。 4.病患及家屬能了解及示教如何執行膀胱訓練的內容、輔助物的使用、藥物使用及注意事項。 5.病患及家屬能了解不同合併症的徵象與症狀、緊急處理方法及如何聯絡或諮詢專業人員。 6.病患能有正向的自我概念及參與執行復健的意願。


Download ppt "排泄功能之維護 授課老師:林惠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