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2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的 基本知识
3
定义: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脏电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可通过人体组织传导至体表。如果在体表不同部位放置两个电极,分别用导线连接至心电图机,即可将体两点间的电位变化描记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即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4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一)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规律 1. 极化阶段 2.除极阶段 3.复极阶段
5
(二)心电向量 1.心电向量: 既有一定大小又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叫做向量。 电偶既有数量大小,又有方向性,因此称为心电向量。 2.瞬间综合心电向量
6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7
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野纤维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9
⑴P波 ⑵P-R间期 ⑶QRS波群 ⑷T波 ⑸S-T段 ⑹Q-T间期 ⑺U波
10
⑴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除极化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⑵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⑶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可根据波的相对大小分别用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形式来表示,如qRs、rs、RS等。如果它们后面再有正向波或负向波出现,分别称为R’波或s’波;单一的负向波称为QS波
11
QRS波命名示意图 R Rs qRs RS rs qR QR Qr QS R顿挫 rsR’
12
⑷T波:反映心室晚期复极过程电位的变化。
⑸S -T段: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⑹Q-T 间期: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 ⑺U波(U wave):机制尚未清楚,多认为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13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14
(一)肢体导联 1.标准导联 Ⅰ导联:反映左上肢与右上肢的电位差。 Ⅱ导联:反映左下肢与右上肢的电位差。 Ⅲ导联:反映左下肢与左上肢的电位差。
15
2.单极肢体导联与加压单极导联 (1)单极肢体导联 (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加压单极右上肢单极导联(aVR) 加压单极左上肢单极导联(aVL) 加压单极左下肢单极导联(aVF)
16
心电图的导联线有红、黄、绿、黑四种颜色。红线连接右上肢,黄线连接左上肢,绿线连接左下肢,黑线连接右下肢。
右红 左黄 右黑 左绿
17
(二)心前区导联(胸导联)
18
(二)心前区导联(胸导联) Vl:胸骨右缘第4肋间隙;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 V3:在V2 与V4位置的连线中点; V4:第五肋间隙与锁骨中线相交处;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V3R、V4R、V5R、V6R、V7、V8、V9
19
(三)导联轴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20
作用:测定心电轴
21
四、心电图测量
22
(一)心电图记录纸 横向距离:每一小格代表时间0.04秒,每一大格0.2s。 纵向距离:每一小格代表振幅为0.1mV,每一大格0.5mV。
23
(二)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自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测量到顶端,负向波自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测量到底端。 参考水平:P、QRS起始部。
24
(三)时间的测量 自波开始的内缘测至波终止的内缘
25
(四)心率的测量 1.心律规则 心率(次/分)= P-P或R-R(s)
26
2.心律不齐 (1)数30大格(6s)内的QRS或P波数,乘10。 (2)用双脚规测量5个以上P-P或R-R间隔,求平均数
27
(五)心电轴的测量 正常范围0~90°
28
1.目测法 右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
29
2.计算法
30
(六)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
31
五、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及正常值
32
(一)P波 1.位置与形态 圆钝,可有轻度切迹。aVR倒置,Ι、Ⅱ、aVF、V4~V6直立,其余导联可低平、倒置或双向。
33
2.时间与电压 时间<0.12s 肢体导联< 0.25mV,胸导联< 0.2 mV。
34
(二)P-R间期 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s之间
35
(三)QRS波 1.形态 (1)肢体导联:Ⅰ、Ⅱ、aVF导联主波向上,aVR向下,余变化。
36
(2)胸导联:Ⅴ1~Ⅴ6 的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浅。
37
2.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38
3.电压: (1)肢体导联:RaVR<0.5mV,RaVL<1.2mV,RaVF<2.OmV,RI+RIII<2.5mV。
39
(2)胸导联:RVl<1. 0mV,RV1+SV5<1. 2mV,RV5<2. 5mV;SV1的+V5<3. 5或4
(2)胸导联:RVl<1.0mV,RV1+SV5<1.2mV,RV5<2.5mV;SV1的+V5<3.5或4.0mV。
40
每个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波群(R+S或Q+R)电压的绝对值都小于0. 5mv,每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都不超过0
每个肢体导联的每个QRS波群(R+S或Q+R)电压的绝对值都小于0.5mv,每个胸导联QRS波群电压的绝对值都不超过0.8mv,称为低电压,常见于心包积液,肺气肿。
41
4.室壁激动时间:心室激动从内膜到外膜 5.Q波 除aVR导联外,Q波振幅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而且无切迹。V1、V2导联可以呈QS型。
42
(四)ST段 正常人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 mV S-T段上移除V1-3导联不超过0.3 mV外,其余导联不应超过0.1 mV。
43
(五)T波 1.形态 正常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V5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电压 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胸前导联中,T波较高,V2~V4导联可高达1.2~1.5mv。
44
(六)Q-T间期 正常Q-T间期0.32~0.44s,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密切关系。
45
(七)u波 是T波后0.02~0.04秒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不高于同导联T波。U波增高见于血钾过低。
46
第二节 异常心电图
47
一、心房、心室肥大
48
1.左心房肥大 P 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Ⅰ、Ⅱ、aVL导联明显。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被称为 “二尖瓣型”P波。
49
2.右心房肥大 P 波尖而高耸,幅度≥0.25mV, Ⅱ、Ⅲ、aVF、V1导联明显。 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又称为“肺型”P波。
50
3.左、右心房肥大 P 波异常高大、增宽呈双峰型。
51
(二)心室肥大 1.左心室肥大 ① QRS电压增高或左心室高电压
RV5或RV6>2.5mV;RV5 + SVl>4.0mV(男);RV5 + SVl>3.5mV(女) ②心电轴左偏。 ③ ST段、T波变化: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伴劳损)
53
2.右心室肥大 ① 右心室高电压:V1导联R/S≥1,RVl>1.0mV或RVl+SV5>1.2mV);RaVR>0.5mV或R/S≥1 ② 心电轴右偏; ③ ST段、T波变化:反映右心室壁的导联V1-V3的ST段压低,T波双相或倒置。。(伴劳损)
55
3.双侧心室肥大 正常、单侧或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56
二、心肌缺血
57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T波改变 T波高大直立: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心外膜心肌缺血 T波低平或双向:心脏双侧相应部位心内膜下心肌均缺血。
58
2.ST段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ST段下移≥0.05mv。心外膜下心肌缺血,ST段抬高> mv。
59
三、心肌梗死 (一)基本图形 1.缺血型改变(T波的改变 )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直立、巨大
2.损伤型改变 ST段的偏移:超急期ST段抬高,与T波融合,弓背向上。 3. 坏死型改变 异常Q波(Q波时间≥0.04s, Q/R振幅>1/4)或QS波。
60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超急性期 急性期 亚急性期 陈旧期(愈合期)
62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部位的诊断,是根据心电图探查电极朝向梗死区时记录的基本图形来确定的。除常用的12导联外,可增加V7、V8、V9导联,进行综合分析,则可更全面的定位。 1.前间壁梗死 V1—V3 2.前壁梗死 V3—V5 3.广泛前壁梗死 V1—V5 4.下壁梗死 Ⅱ、Ⅲ、aVF 5.后壁梗死 V7—V9 6.侧壁梗死 Ⅰ、aVL、V5、 V6 7.右心室心肌梗死 V3—V5R
63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64
下壁心肌梗死
65
前间壁心肌梗死
66
心肌梗死部位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梗死部位 前间壁 前壁 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后壁 下壁 Ⅰ Ⅱ Ⅲ aVR aVL avF V1 V2
+ 前壁 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后壁 下壁
67
第六节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 被动性 异位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主动性 心动过速 心 扑动与颤动
第六节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激动起源异常 被动性 异位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主动性 心动过速 心 扑动与颤动 律 生理性传导障碍 干扰与脱节 失 窦房阻滞 常 房内阻滞 激动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阻滞 意外传导 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征
68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动过速
69
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1)具有窦性心律特征; 2)P-P间距<0.6s(即心率>100次/分)。
70
2.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特征: 1)具有窦性心律特征; 2)P-P间距>1.0s(即心率<60次/分)。
71
3.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 1)具有窦性心律特征; 2)P-P间距之差>0.12s。
72
4.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1)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
(其后可有正常形态的QRS-T波,若无,则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 2)P'R间期>0.12s。 3)多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P波间距<正常P-P间距的两倍)。
73
5.交界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1)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形态与窦性激动下传者基本相同, 其前无窦性P波。
2)出现与窦性P波方向相反的逆行P′波,可在QRS波群之前 (P′R间期<0.12s),或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或与QRS波群重叠而隐匿不出现。 3)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 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74
6.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1)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无相关的P波。 2)期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间常>0.12s,
T波方向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3)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75
本例为插入性室性早搏
76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心动过速突发、突止,频率在160~250次/分,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与正常相似。
77
房室结双径路时阵发性室上速发生机理
78
8.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 (1)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并有继发性ST-T改变;(2)心室律基本整齐,可有不匀;(3)QRS波与P波无关系;(4)偶有P波下传夺获心室,形成“正常化的QRS”(心室夺获),或部分夺获形成室性融合波,这是判断室性心动过速最可靠的证据。
79
心室融合波:在一系列宽大畸形QRS波中,偶有窦性P波后继介于正常和异位之间的QRS波,其P-R间期常>0.08s。
80
尖端扭转性室速(TDP):严重室速 ECG:一系列心率极快的宽大畸形QRS波,每3-10个心搏即围绕基线扭转极性一次。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可自行终止,常反复发作。易转为室颤。 临床表现:引起反复发作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 诱因:(1)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2)获得性长Q-T间期:低钾、低镁血症,缓慢心率伴巨大T-U波,药物作用等。
81
9.心房扑动及颤动
82
(1)房颤 心电图特征: 1)正常P波消失,代替为形态、振幅、间距不一致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2)R-R间距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多正常。
83
(2)房扑 心房扑动(AF):心房内大折返引起
ECG:(1)P波消失,代之以扑动波(F波),为一系列连续锯齿状的、大小形状规则的波形,频率多为 次/分,等电位线消失。 (2)根据房室传导比例(F:R)不同,心室率可以整齐或不齐。如F:R是固定的、同比例的(2:1,3:1....), 则心室律是规则的。如F:R不固定或不同比例, 则心室律不齐。
85
10.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 正常的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相对规则的扑动波,频率为200~250次/分。
86
11.心室颤动 1、正常的P-QRS-T波消失 2、代之为形态大小、宽大、畸形的心室颤波, 频率为200~250次/分
88
12.房室传导阻滞 按程度分为: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三种。
89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所有心房激动均能下传到心室 心电图特征: PR间期固定延长>0.20s(成年人)
91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按程度分为: (1)Ⅱ°Ⅰ型 (2)Ⅱ°Ⅱ型两种类型。
92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 心电图特征:
呈现文氏现象,即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出现一次QRS波群脱漏,之后又重复前述变化,并呈周期性改变。
93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心电图特征:
PR间期固定不变(正常或延长)出现按比例的QRS波群脱漏(如呈2:1或3:1或4:1等传导比例)。
94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莫氏2型)
95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征: P波与QRS波群完全不相关,心房与心室各自按自身节律激动,心房率快于心室率。QRS波群的形态根据阻滞部位不同,可接近正常或宽大畸形。
96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博心律
97
13.束支阻滞 希氏束(即房室束)进入心室后,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临床上,多种因素可以引起束支阻滞或束支分支阻滞。
98
(1)右束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 1)V1、V2导联QRS波群呈rsR′型或呈“M”型;V1导联R峰时间>0.05s;Ⅰ、V5、V6导联S波宽大畸形有切迹,时间≥0.04s。 2)V1、V2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Ⅰ、V5、V6导联T波方向直立。 3)QRS波群时间,若≥0.12s,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若<0.12s,则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100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01
(2)左束支阻滞 心电图特征: 1)Ⅰ、V5、V6导联R波宽大畸形,V1、V2导联QRS波群呈rS型,S波宽大畸形或呈QS型,V5导联R峰时间>0.06s。 2)Ⅰ、V5、V6导联q波消失,ST-T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QRS波群时间,若≥0.12s,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若<0.12s,则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10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06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LAFB、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
107
(4)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PFB、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很少见,诊断时要排除其他可引起电轴右偏的情况。
108
14.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因存在附加的旁路房室传导纤维而导致传导异常。
109
(1)典型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 1)QRS波群起始部有预激波(即δ波) 2)PR间期时间<0.12s。 3)QRS波时间≥0.12s。
4)有ST-T改变。
111
(2)不典型预激综合征 以心电图特征分为两种:短PR间期型和预激波型。 1)短PR间期型 心电图特征:
PR间期<0.12s,QRS波起始部无预激波。 2)预激波型 PR间期正常(或>正常值),QRS波起始部有预激波。
112
(二)传导途径异常:旁路传导,预激综合征。
113
1、WPW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经典型预激综合征、classical preexcitation syndroms):
一般是经Kent束传导引起的显性预激综合征。 ECG:(1) P-R间期缩短,<0.12s ; (2) QRS波增宽, ≥0.12s, 起始部有 预激波(△波); (3) P-J间期正常; (4) 继发性ST-T变化。
115
根据预激向量方向可粗略判断旁路的定位,如V1-V6导联△波正向, 且R波为主,为左室房室旁路,左室后底部预激( A型)。
116
如 V1导联以S波为主, V5、V6 导联△波正向 。为右侧房室旁路,预激向量指向左侧上或下( B型)。
117
2、变异型预激综合征 (variant preexcitation syndrome): (1)L-G-L综合征(Lown-Ganong-Levine sydrome):P-R间期缩短综合征。 由房结旁路传导引起。 ECG:# P-R间期缩短,<0.12s; # QRS波正常,无预激波。
118
(2)Mahaim型预激综合征:Mahaim束传导引起的。
ECG:# P-R间期正常; # QRS波宽大畸形,≥0.12s。
119
预激综合征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宽QRS波心动过速
(经旁路前传,房室结逆传)
120
第七节 药物、电解质对 心电图的影响 一、洋地黄类制剂
第七节 药物、电解质对 心电图的影响 一、洋地黄类制剂 1.洋地黄样作用:用药后心电图出现特征性的变化,表现为:Q-T缩短,ST段呈鱼钩样下斜性压低,T波倒置、降低或双向以至于ST-T之间无明确界线。 2.洋地黄中毒:频发性室早二联律、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伴2:1AVB、交界性心动过速伴AVB。
121
洋地黄样引起的ST-T变化
122
二、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不同药物表现不一。 如胺碘酮可使Q-T时间延长。
123
三、血钾升高 表现为高大T波,Q-T间期缩短→出现室内传导延缓,QRS波增宽→心房肌抑制可无P波,称为“窦室传导” → QRS波继续增宽,甚至与T波融合→心脏停搏。
124
高钾心电图变化
125
四、血钾降低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T波低平, 而U小逐渐明显
126
第八节 心电图描记、 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128
一、心电图描记及其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适中 2.检查所用电源、线路、器械有无漏电及短路现象。 3.正确接通电源和地线。
129
4.开启心电图机电源开关,待稳定状态后再调控各控制按钮。
5.被检查者双腕部、双踝部上内侧及胸导联电极放置部位搽涂导电糊或盐水后,按规定连接好各导联电极。
130
6.校对标准电压,输入1mV标准电压使描笔位移10mm。
7.控制描记状态按钮与导联选择按钮,依次描记出Ⅰ、Ⅱ、Ⅲ、avR、avL、avF、V1~V6导联心电图。一般每一导联描记三个心动周期即可,特殊情况可延长描记长度。
131
8.描记时注意基线是否平稳、有无干扰,如有及时处理。
9.全部描记完成后,关闭电源,除去被检查者身上的导联电极,并及时在所描记的心电图纸上标记姓名、日期、时间和相应的导联名称。
132
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1.首先审查心电图导联之标记是否正确,导联连接有无错误,标准电压是否准确,有无其他技术误差或干扰。
2.观察心电图各波段,寻找P波有无及其方向,确定心脏的基本节律。利用分规精确地测量P—P间距以确定P波的位置,并判断P波与QRS波群之间的关系。
133
3.测量P—P间距或R—R间距以确定心率。对心房率与心室率不一致者,应分别计算心房率和心室率并记录。
4.测量PR间期、QT间期、V1及V5导联的R峰时间,心电轴等。 5.观察P波,QRS波群的形态、振幅及间期,注意各波之间的关系及比例。
134
6.观察ST段有无偏移,偏移的方向、程度及形态。
7.观察T波及U波的方向、形态及振幅。 8.综合以上各项结果,列出心电图特征,运用所学心电图知识,作出心电图诊断。
135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2.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可靠、实用价值。
3.对房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肌受损的判断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对判断某些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对心电图的 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6
四、心律失常 各种原因使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出现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137
分类: 窦性心律失常 1.激动起源异常 主动性异位心律 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2.激动传导异常 传导障碍
3.激动起源和传导异常:并行心律 主动性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 传导障碍 异常传导途径
138
临床分类 (一)窦性心律失常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139
(一)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心律>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心律<60次/分
140
3.窦性心律不齐:同一导联2个P-P间距相差>0.12s。
4.窦性静止或窦性停搏 5.病窦综合征
141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 1.期前收缩(早搏) 2.阵发性心动过速 3.扑动与颤动
142
1.期前收缩:窦房结以下的一个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1)室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QRS波群,其前无P波 ②宽大畸形QRS 、时间>0.12s,T波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③完全性的代偿间歇 偶发性早搏:偶尔发生早搏。 频发性早搏:>5次/分钟
143
(2)房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 ②P-R间期≥0.12s ③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 ④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144
(3)交界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多正常 ②逆行P’波可在QRS前、后或重叠。 ③ 完全性代偿间歇
145
2.阵发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①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形态、时限正常 ②频率为160-250次∕分左右 ③P’波不易辨认 ④常有继发性ST-T改变
146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严重) ①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 ②发作时心率一般在140~220次/min ③常无P波,或房室分离 ④常有继发性ST-T改变
147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48
3.扑动与颤动 (1)房扑与房颤 1)房扑 ①P波消失,而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规整呈锯齿状的F波,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 ②心室律规则 ③QRS波群时限、形态一般正常。
149
2)房颤 ①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350600次/min; ②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③QRS波群时限、形态一般正常。 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150
(2)心室扑动及颤动 1)心室扑动:P、QRS与T波不能分辩,代以匀齐、宽大的正弦波,频率: 次/分 2)心室颤动:P、QRS 与T波不能分辩,代以形态、振幅、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代替,频率: 次/分 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151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1.逸搏与逸搏心律 机理: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障碍,下级起搏点被迫发出冲动。
定义:1-2个出现时称为逸搏,连续3个或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率。 2.房室传导阻滞 3.束支与分支阻滞
152
(1)房性逸搏与逸搏心律:长间歇后出现的P’-QTS-T波,符合房性早搏特点。
153
2.房室传导阻滞 分类: 按严重程度又可分为Ⅰ度(传导延缓)、Ⅱ度(部分激动发生漏搏)、Ⅲ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154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① P-R间期≥0.21s; ②P波规则出现
155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漏一次QRS,之后P-R间期又由短逐渐延长,周而复始(文氏现象)
156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脱漏一次QRS。
157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波与QRS波各不相关,各保持自身节律,房率高于室率。
158
临床意义:一度或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二度II型、三度见于病理情况。
159
3.束支与分支阻滞 1)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0.12s ) 2)右束支传导阻滞 3)左前分支阻滞 4)左后分支阻滞
160
左束支传导阻滞
161
右束支传导阻滞
162
(四)预激综合征 在正常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房室之间存在1支或多支的旁路,使室上性激动抢先传至心室使一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称预激综合征。 多见于健康人,引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术可彻底治疗。
163
五、药物与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164
第三节 心电图的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165
两手腕屈侧腕关节上方约3cm,及两内踝上部约7cm处,涂抹导电胶或盐水、酒精消除皮肤阻力。
一、心电图的描记 1.环境与设备 2.病人准备:休息片刻 3.皮肤处理: 4.电极安置 5.描记心电图 两手腕屈侧腕关节上方约3cm,及两内踝上部约7cm处,涂抹导电胶或盐水、酒精消除皮肤阻力。
166
4.电极安置: 红色(R)端接右上肢;黄色(L)端接左上肢;绿色(F)端接左下肢;黑色(RF)端电极接右下肢。
胸导联:红、黄、绿、褐、黑、紫接胸前导联。 返回
167
(1)接地:尽量不使用抗交流电干扰和去肌颤滤波。 (2)走纸速度、标准灵敏度。 (3)导联切换 (4)基线不稳或干扰时检查导联线肌皮肤
(5)记录心电图结束后,立即注明姓名、性别、年龄、记录时间、区号及床号。 返回
168
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1.一般浏览:准电压、走纸速度、导联连接 2.判断心脏位置:心电轴、钟向转位
3.确定主导心律:窦性、异位或者两者兼之 4.分析P波、QRS波及两者关系:形态、时间、电压 5.ST段改变以及改变类型 6.得出结论
169
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1.诊断心律失常 2.诊断心肌病变 3.心脏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房室肥大。 4.药物治疗 5.其他疾病和电解质紊乱
6.心电监护还用于手术麻醉及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
170
高度AVB(high grade AVB):连续2次或2次以上QRS波脱漏。如3:1、4:1.…房室传导的AVB。
171
几乎完全性AVB:绝大部分QRS波脱漏,偶有P波下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