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 葉連鵬
2
海洋文學定義 廣義的定義為:舉凡以海洋景觀或海洋生物,抑或在海上活動的人為描寫對象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稱之為海洋文學。
狹義的定義則是除了以上所述外,更要求海洋文學作品必須深刻展現海洋的精神,以及人與海洋生息與共的互動關係。
3
台灣當代海洋文學發展概況 戰後初期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以後
4
戰後初期
5
1950年代 覃子豪於1953年4月出版了《海洋詩抄》,是戰後台灣最早以「海洋」為書寫主題的專著 。
鄭愁予第一首新詩作品〈老水手〉於1953年發表在《野風》雜誌上,其後他又陸續寫了一些海洋詩,例如〈海灣〉、〈船長的獨步〉、〈貝勒維爾〉、〈水手刀〉、〈如霧起時〉等詩。
6
1950年代 1954年12月《海洋生活》月刊創刊,以鼓吹海權思想、啟迪海洋知識、發揮海軍精神、提倡海洋文學為宗旨,內容包括論著、譯述、文藝、詩歌、照片、圖畫等。 海軍文學的產生─郭嗣汾《黎明的海戰》(1953年)、《寒夜曲》(1954年)。 華人世界關於「海洋文學」的名稱,1953年由楊鴻烈所提出,他的《海洋文學》一書在香港出版。
7
1960年代 瘂弦《瘂弦詩集》卷三的「無譜之歌」 (1961年)。 朱學恕《三葉螺線》(1962年)。 郭嗣汾《海星》(1967年)。
本省籍的作家只有黃春明於1967年7月發表在《文學季刊》的〈看海的日子〉勉強與海沾到邊。
8
1970年代 1970年代是台灣海洋文學開始發展地較具規模的年代。 海軍在1970年代開辦「海軍文藝金錨獎」。
1975年10月,朱學恕等人在左營成立了「大海洋詩社」,並創辦《大海洋詩刊》。 台灣漁民文學(海洋文學的次文類)開始發展的年代。
9
1970年代 朱學恕《給海》(1970)、《海嫁》(1971)、《舵手》(1974)、《海之組曲》(1975)等。
王拓在1970年代寫了多篇以漁村為背景的小說。 東年發表了多篇以遠洋漁船船員為描寫對象的海洋小說。 汪啟疆《夢中之河》(1979 年)。 楊小雲《水手之妻》(1979年)。
10
1980年代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卷二「缺憾還諸海洋」(1983年)。 朱學恕《南中國海上戰神》(1981年)
呂則之《海煙》(1983年)、《荒地》 (1984年)、《雷雨》(1988年)。 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1985年)。
11
1980年代 王拓《牛肚港的故事》(1985年)。 朱學恕《飲浪的人》(1986年)。 朱學恕主編《中國海洋詩選》(1985年)。
1987年7月,林燿德主編《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中國現代海洋詩選》、《海事─中國現代海洋小說選》、《藍種籽─中國現代海洋散文選》
12
1990年代 航海文學、海洋幻想文學產生。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廖鴻基《討海人》(1996)、《鯨生鯨世─發現台灣鯨靈》(1997)、《漂流監獄》(1998)、《來自深海》(1999)、《尋找一座島嶼》(1999)等五本著作。
13
1990年代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1992)、《冷海情深》(1997)、《黑色的翅膀》(1999)等三部作品。
汪啟疆《海洋姓氏》(1990)、《海上的狩獵季節》(1995)、《藍色水手》(1996)、《到大海去呀,孩子》(1998)等四本詩集。
14
1990年代 其他的作家作品有:丘彥明《民主女神號航海日誌》(1990)、林仙龍《濤聲試問》(1993)、《夢的刻度》(1994)、蔡富澧《與海爭奪一場夢》(1993)、尹萍《海洋台灣》(1993)、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1993)、梁琴霞《航海日記》(1996)、呂則之《憨神的秋天》(1997)、曾玲《一個台灣女孩的航海日記》(1997)、《小迷糊闖海關》(1998)、李潼《蔚藍的太平洋日記》(1997)、王家祥《海中鬼影-鰓人》(1999)、高岱君《馬爾地夫星星海》(1999)等等。
15
1990年代 1998年是國際海洋年,國立中山大學於12月19日至20日舉辦了「海洋與文藝」國際學術會議,是國內首次舉辦以海洋與文藝為主題的國際會議。
16
2000年以後 2000年高高屏三縣市合辦的「海祭系列活動」開幕,並配合此系列活動舉辦「海洋文學獎」徵文比賽。
2003年開始,基隆市文化局也陸續開辦「海洋小說獎」、「海洋文學獎」。
17
2000年以後 廖鴻基《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2001)、《台11線藍色太平洋》(2003)、《漂島─一段遠航記述》(2003)、 《腳跡船痕》(2006)、 《海天浮沉》(2006)、 《領土出航》(2007)、 《後山鯨書》(2008) 、《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2009)、《飛魚‧百合》(2010) 、《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
18
2000年以後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2002)、 《航海家的臉》(2007)、杜披雲《風雨海上人》(2000)、陳素宜《海洋的故事》(2000)、蔡逸君《鯨少年》(2000)、許育銘《討海》(2000)、劉寧生;劉永毅《海洋之子劉寧生》(2001)、汪啟疆《台灣海峽與稻穀之舞》(2005)、朱學恕;汪啟疆主編《中國海洋文學大系: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2002)、潘弘輝《水兵之歌》(2002)、張嘉驊《海洋之書》(2003)、高世澤《捷運的出口是海洋》(2003)、李伍薰《海穹金麟》(2003)、《海穹浪客》(2004)、海穹蒼生》(2006)、海穹雷雲》(2007)、高岱君《海洋路標》(2003)、王緒昂《在鯨的國度悠遊》(2003)、呂嘉惠《湛藍深海》(2004)、林建隆《藍水印》(2004)、姜子安《基隆市海洋小說集:尋》(2004)、蔡富澧《藍色牧場》(2005)等等著作。
20
台灣海洋文學類型 海軍文學 漁民文學 海洋生態文學 航海文學 海洋遊憩文學 海洋幻想文學
21
台灣海洋文學代表作家 覃子豪 朱學恕 汪啟疆 東年 呂則之 夏曼‧藍波安 廖鴻基
22
覃子豪生平 覃子豪( ),原名覃基,四川省廣漢縣人,原祖籍湖南沅陵苗族人,其先人於明朝末年時遷徙四川。覃子豪早年負笈北京,入中法大學,後留學日本東京,就讀中央大學,蘆溝橋事變後,基於愛國熱忱,輟學歸國,中日戰爭期間,從事戰地新聞工作,歷任報社總編輯、社長等職。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致力於新詩的創作和翻譯,與紀弦、鍾鼎文三人被尊稱為「詩壇三老」的他,來台後曾先後主編《新詩週刊》、《藍星週刊》、《藍星詩選》、《藍星詩頁》及《藍星季刊》,並主持各文藝函授學校新詩講座,擔任中國文藝協會、青年寫作協會及中國詩人聯誼會理監事。
23
覃子豪生平 民國51年夏季應菲律賓僑團之邀前往講學,積勞成疾,回國後不久即一病不起,民國52年10月10日因肝癌不治,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年52歲。他的著作頗豐,詩集有《生命的絃》、《自由的旗》、《永安劫後》、《海洋詩抄》、《向日葵》、《畫廊》,譯詩有《裴多菲詩抄》、《法蘭西詩選》,詩論有《詩的解剖》、《論現代詩》,散文集有《東京回憶散記》。
24
覃子豪生平 覃子豪於1947年來台,任台灣省物資調節委員會專員,1953年出版了他在台灣的第一本詩集《海洋詩抄》,由新詩周刊社發行,有別於他在大陸時期憤懣和剛烈的詩風,《海洋詩抄》改走浪漫抒情路線,也許是早期的國仇家恨讓他不得不呈現那樣的風格,來台後,由於與海洋接觸密切,大海平復了他原本激昂的情緒,洗滌了他充滿憤恨的心靈。 1954年4月,覃子豪與鍾鼎文、余光中、鄧禹平、夏菁等人發起創立「藍星詩社」,與紀弦領導的「現代派」和瘂弦、洛夫、張默創立的「創世紀詩社」,是195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三大詩社。
25
覃子豪生平 1963年3月31日,覃子豪因身體不適入台大醫院病房,檢查結果斷定為膽道癌,由於他在台灣沒有家屬,臥病期間,只能由詩友與弟子們如商禽、瘂弦、洛夫、辛鬱、楚戈、鄭愁予、向明等,日夜赴病房輪流照顧守夜,當年10月10日,覃子豪終於不敵病魔的摧殘,病逝醫院。覃子豪的一生雖然獲得諸多肯定,但覃子豪死後,骨灰一直寄放在台北的善導寺,一說是因為身無餘財,付不出安葬費,另一說是為了將來「反攻大陸」後,準備將骨灰運回家鄉安葬,直到1978年,在返鄉歸葬的日子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才由詩人吳望堯出錢為其買了墓地,同年覃子豪的詩友們發起義賣《覃子豪全集》,籌聚了一筆錢,並向外界募捐,才讓他得以安葬入土,一位為人敬重的詩壇長老,身後遭受此等命運,令人不勝唏噓。
26
覃子豪照片和手稿
27
覃子豪代表作 《海洋詩抄》
28
朱學恕小傳 朱學恕,字讓慶,筆名若儒,民國23年(西元1934年)7月23日誕生於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幼時曾於私塾啟蒙,奠定其國學基礎,11歲就讀黃橋中學與泰興縣中時開始練習寫新詩,此後即對新文藝產生興趣,尤其是新詩創作,並開始投稿。1949年,朱學恕投考海軍,並隨軍來台,這時的他才15歲,此後即與海結下不解之緣。 好學不倦的朱學恕,先後於海軍官校、海軍指參大學、戰爭學院、國立政治大學、海洋學院、海軍艦長班畢業。擔任過艦長、戰隊長、副處長、處長、海軍官校及陸戰學校上校教官主任、國防部處長、國立高雄海洋學院副教授等職。
29
朱學恕小傳 1959年以<海洋在呼喚>獲得救國團新詩獎,其後又陸續獲得國軍第九、十七兩屆新詩金像獎,以及海軍新文藝第一、二、五、九、十、十二各屆新詩、散文、小說等金錨獎。先後出版《三葉螺線》、《海嫁》、《海之組曲》、《飲浪的人》、《江山萬里詩》等詩集,《給海》散文集,《舵手》短篇小說集,和中篇小說《南中國海上的戰神》,論述集《開拓海洋新境界》等,觀其著作內容,則幾乎為海洋文學作品,可見其在此文類著力之深。
30
朱學恕小傳 除了文學作品外,朱學恕並與詩友於民國64年(1975年)在高雄左營創辦「大海洋詩社」,並於同年發行《大海洋詩刊》,全力倡導海洋詩及海洋文學創作,難能可貴的是,朱學恕始終堅持《大海洋詩刊》是一個純文藝雜誌,因此沒有廣告,也不打筆戰,在純文藝雜誌普遍缺乏銷路的大環境下,這樣的一本詩刊竟也默默的存在了超過三十年,出錢出力的朱學恕應是首要功臣,我想,只要真誠熱情的朱學恕在,《大海洋詩雜誌》就一定能繼續傳承下去。 台灣的海洋文學作家不少,但能夠包辦詩、散文、小說、論述等各項文類,且都能分別出版專書的作家,目前為止只有朱學恕一人。 此雜誌30期以前命名為《大海洋詩刊》,31期開始至今則稱為《大海洋詩雜誌》。
31
朱學恕照片及手稿
32
朱學恕照片
33
朱學恕作品 詩集:《三葉螺線》、《海嫁》、《海之組曲》、《飲浪的人》、《江山萬里詩》等 散文集:《給海》 短篇小說集:《舵手》
中篇小說:《南中國海上的戰神》 論述集:《開拓海洋新境界》
34
汪啟疆小傳 汪啟疆( ~),出生於四川,湖北省漢口市人,受妻子影響成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海軍軍官學校畢業,三軍大學海軍學院及戰爭學院畢業,曾任「三軍大學」教官驅逐艦艦長、海軍總司令部作戰署作戰組副組長、上校組長、三軍大學海軍學院院長等職,現以海軍中將退役成為社會義工,為基督教會服事、軍事學校講座。他的大半生可說是在軍中渡過,台灣早期便有不少作家為軍旅出身,如洛夫、瘂弦、周夢蝶、向明等,而汪啟疆則是海軍詩人的代表。
35
汪啟疆小傳 汪啟疆有許多得獎記錄,如《人魚海岸》─中山文藝創作獎(2000)、〈福爾摩沙─土地篇〉─台灣文學獎優選(2002)、〈染血的天空〉─時報文學獎敘事詩獎(1981)、〈海在咆哮〉─國軍文藝獎銅像獎(1975)、〈出擊〉─國軍文藝獎銀像獎(1977)、〈給中國的兒女們〉─國軍文藝獎銅像獎(1978)、〈血跡〉─國軍文藝獎銀像獎(1981)、〈海洋的魂魄〉─國軍文藝獎銀像獎(1982)等,其中有不少是屬於軍中的文學獎項。
36
汪啟疆照片及手稿
37
汪啟疆照片
38
汪啟疆作品 《夢中之河》 《攤開胸膛的疆域》 《菊戀》 《海洋姓氏》 《海上的狩獵季節》 《藍色水手》 《到大海去呀,孩子》 《人魚海岸》
《台灣海峽與稻穀之舞》
39
東年(1950~) 本名陳順賢(1950~),基隆人,受過大專教育,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研究室進修,現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副總經理、歷史月刊總編輯。1973和74年之間,在胡耀恆與顏元叔教授的鼓勵下於《中外文學》發表了幾篇短篇小說,1974年5月,東年離開台灣到船上寫長篇小說,隨遠洋漁船到達南非開普敦,並將所見所聞寫成《失蹤的太平洋三號》。東年作品不少,由於短篇小說集《大火》、《落雨的小鎮》、《去年冬天》,長篇小說《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再會福爾摩沙》等作品的海洋文學特色,因此被喻為台灣的捷克倫敦(Jack London, )和東方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高天生亦曾以現代社會罕有的「孤獨先知」名之。
40
東年照片
41
東年照片
42
東年作品 短篇小說集《大火》、《落雨的小鎮》、《去年冬天》,長篇小說《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再會福爾摩沙》等
43
呂則之(1955~) 呂則之(1955~),本名呂俊德。澎湖人,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畢業,本於報社任職,2009年提早辦理退休,現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攻讀碩士。呂則之大三時,以「喬陵」為筆名開始進行詩的創作,參加華岡詩社並擔任詩社社長,且加入綠地詩社。大四開始,陸續發表短篇小說於報刊上。 1982、1983連續進入「自立晚報百萬徵文」決選,震撼文壇。
44
呂則之照片
45
呂則之照片
46
呂則之作品 《海煙》、《荒地》、《雷雨》、《憨神的秋天》 、《浪潮細語》、《父親的航道》
47
夏曼‧藍波安(1957~) 夏曼‧藍波安,漢名施努來,西元1957年生於「人之島」,也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蘭嶼,達悟(或稱為雅美)族人。年輕時候的夏曼‧藍波安是個詩人,浪遊於台北這個大都會裡,彷彿是個社會邊緣人,他幹過各種零工,開過計程車,脫離了達悟的母體文化,在漢人世界的底層謀生,他的靈魂是空虛且苦痛的,因此用詩來抒發困頓的心情。 1980年代中末期,夏曼‧藍波安接觸了「台灣原住民運動」,對他的思想產生了不小的衝擊,1988年他參與了反抗核廢料儲存蘭嶼的運動,1980年代與1990年代之交,夏曼‧藍波安經歷了一場嚴肅的自省,決定返回蘭嶼定居,尋找自己的母體文化。
48
回到蘭嶼的夏曼‧藍波安,重新學習達悟族的傳統謀生技能,造船出海捕飛魚,漸漸地擺脫被漢化的污名,為族人所稱許,後來他索性辭了代課老師的工作,每日潛水射魚,做一個真正的達悟族勇士。這段時間,由於他親身參與了達悟族的傳統工作,讓他對達悟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因此他又開始文學的創作,但不再是以前那個漢化的施努來詩人,而是達悟族的夏曼‧藍波安作家,成為達悟族首屈一指的作家。
49
夏曼‧藍波安照片
50
夏曼‧藍波安照片
51
夏曼‧藍波安照片
52
夏曼‧藍波安作品 《八代灣的神話》 《冷海情深》 《黑色的翅膀》 《海浪的記憶》 《航海家的臉》 《老海人》
53
廖鴻基(1957~) 廖鴻基,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後,從事過許多行業,擔任縣議員助理,也曾赴印尼受雇養蝦。35歲成為職業討海人,開始寫作。1996年籌組台灣尋鯨小組,執行「花蓮沿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劃」,1997年參與賞鯨船規劃,並擔任賞鯨船海洋生態解說員,1998年4月,發起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 1993年,廖鴻基以〈丁挽〉一文獲得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之後陸續又以〈鐵魚〉獲得1995年中國時報散文評審獎,以〈三月三樣三〉獲得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廖鴻基的崛起文壇,讓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露出了曙光,1996年6月,廖鴻基將其作品集結成《討海人》一書出版,受到諸多讀者與文評家的肯定,並獲得1996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54
廖鴻基照片
55
廖鴻基照片
56
廖鴻基作品 《討海人》 (1996) 、《鯨生鯨世─發現台灣鯨靈》(1997)、《漂流監獄》(1998)、《來自深海》(1999)、《尋找一座島嶼》(1999)、《山海小城》(2000)、《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2001)、《藍色手札─高高屏海岸心情隨記》(2001)、《花蓮海岸行旅─台11線》(2002)、《台11線藍色太平洋》(2003)、《漂島─一趟遠航記述》(2003)、《台灣島巡禮》(2005) 、 《腳跡船痕》(2006)、 《海天浮沉》(2006)、 《領土出航》(2007)、 《後山鯨書》(2008)、《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2009)、《飛魚‧百合》(2010)、 《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
57
台灣海洋文學特色 1、政經發展影響海洋文學次文類的發展順序 2、不同族群或性別擅長不同的海洋文學次文類 3、不同類型的次文類使用不同的文體
4、海洋文學作家的所在地分佈與地緣有很大的關係 5、與西方海洋文學有差異 6、缺少女作家的書寫 7、在語言的運用策略上呈現族群特色
58
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