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2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 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字中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朝末期已有伦理道德思想产生。
西周时期,周人汲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 ”的思想,首次把道德和政治加以联系,开创了中国文化“德治”传统的先河。 春秋战国是伦理道德思想极大发展的时期,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主要学派几乎都有伦理道德学说,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3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将其他的道德规范如“礼”、“信”、“孝”、“悌”等置于其下,构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体系的伦理道德思想。 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伦说、性善论 、修养论,并论证了仁、义、礼、智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和完善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4 墨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墨家把“义”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墨家的“义”与儒家倡导的“义”有所不同,儒家的“义”是“仁”的延伸,而墨家的“义”是独立的,其基本内涵为墨家倡导的“兼爱 ”与“互利”。

5 法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法家把“礼”作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管仲提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其所说的“礼”偏重于法度等礼的外在形式,而儒家对于“礼”的理解偏重于内心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由于法家崇尚外在的约束力量,因此,后期的法家如韩非子极端崇尚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以至于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6 道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道家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为 ,因而,他们对道德的看法与儒家有根本不同,如庄子就提出,一个人行善要为名所累,作恶则为刑所累,因而人生固然不可作恶,也不必行善。这种看法实际是以无道德作为最高的道德。

7 西汉时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只是诸多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一家,但是,西汉时期,自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以后,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成为统治阶级肯定的意识形态,受到大力提倡和发扬。 当然,董仲舒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先秦 儒家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三纲五常”和 “天人感应”的说法。

8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用作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从“五伦”发展而来,先秦儒家的“五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具有较多的人情味,而“三纲”则强调单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它显示了君主专制体制下伦理道德思想的变化。

9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其思想源于先秦时代,西汉董仲舒正式提出此术语,其意为天和人是相通的,能够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人间君主如不仁不义,违背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以示警告,反之,人间君主施行仁义,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和佛教对儒家伦理的冲击
董仲舒之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正统的伦理思想。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受到玄学和佛教思想的冲击。玄学倡导无君论,而且推崇纵欲行乐,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反叛。佛教宣扬善恶因果报应,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亦有陌路之感。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对儒家伦理的吸收 与玄学和佛教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道教却对儒家伦理有所吸收,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批判无君论,呼吁社会应恢复仁、义、忠、孝等道德规范。到了唐朝,又有韩愈著文力主恢复儒家的“道统 ”。葛洪和韩愈虽然都没有给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提供新的东西,然而,他们的努力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复兴开辟了先河。

12 宋明理学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复兴 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面复兴是在宋明理学产生之后出现的。宋明理学是以儒学思想为主体,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而形成,因此,宋明理学构建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已有所不同。

13 宋明理学将儒家伦理 由人道上升为天道 宋明理学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都以“理”作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本原,其中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外在于人的“天理”,陆王心学则认为“理”存在于人的内心。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经过宋明理学的重建,由原来的“人道”转变成了“天道”,使之具备了神圣性和永恒性。理学还把“天理”与“人欲”处于对立的位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主张彻底去除人的一切私欲,以完善德性的修养。天理人欲对立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对立,这一对立,凸显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个人服从整体的价值观,同时,它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道德专制主义的舆论工具。

14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一)
宋明理学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然而,明末清初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纷纷对其提出怀疑和批判。明末思想家李贽是对理学的伦理道德体系发难的第一人,他从王阳明的心学出发,创立了“童心说 ”,认为人欲是源于本心的纯真的东西,反对把人欲与天理对立起来。

15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 宋明理学的怀疑和批判(二)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也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批判。三人都对忠君的封建伦理有所抨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加以区别,提出本民族王朝的改朝换代只是亡国,外族入侵导致的国家灭亡是亡天下。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百姓的责任。后人把这些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也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王夫之还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异议,主张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16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 对后人产生的启迪和影响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批判对后人产生启迪和影响,清代中期,戴震对理学的专制思想给予尖锐的批判,指出所谓天理只是尊者、长者、贵者用来压制打击贱者、幼者、卑者的工具,其实质是“以理杀人”。 明末清初和清代的思想家对于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是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迈向近现代社会的先声。鸦片战争后,在社会巨大变革的带动下,传统伦理道德正式开始向近现代社会演进,直至今日,这一演进还在继续。

17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的主干是儒家伦理道德。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道德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用专门的术语表示,每一个规范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18 常见的伦理道德规范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义”,指公正、合理、应当做的,亦可泛指仁义道德。
“礼”,原指宗教祭祀的礼节、仪式,后引申为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 “知”,与“智”相通,指聪明、智慧,也指知道、见解、知识、学识。 “信”,指诚实,讲信用。 “孝”,指对父母和长辈要孝顺。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服从。 “忠”,原义是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指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 “恕”,意为原谅、宽容,从自己推想到别人。

19 “节”,指气节、节操。 “勇”,指勇猛、果敢。 “毅”,指坚强、果断。 “恭”,指恭敬、谦逊。 “宽”,指宽厚、器量大。 “敏”,指勤恳、奋勉。 “惠”,指关心他人,给人以好处。 “温”,指温顺、平和。 “良”,指善良、友好。 “俭”,指俭朴、节俭。 “让”,指谦让、礼让。 “廉”,指清廉、廉洁。 “耻”,指知耻、自检。 “和”,指和睦、和谐。 “中庸”,指不偏不倚,允当适中。

20 成组形式的伦理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恭、宽、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 忠、孝、节、义

21 管仲 管仲 春秋时齐国 政治家、军事家, 担任齐国上卿 (丞相),帮助 齐桓公成就霸业。 提出“礼义廉耻”是 国之四维。

22 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人伦 父慈子孝、夫妻和顺、兄友弟恭、君贤臣忠、朋友有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言、妇容、妇功、妇德 。

2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人认为不孝的行为有三个,其一是不懂得顺从父母,违背父母的心意;其二是当父母年老时,儿子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不能光宗耀祖;其三是没有后代子孙,使祖宗坟墓无人祭扫。在这三个不孝中,没有后代是最为严重的。

24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女子的基本要求,“五四运动”之后,随着妇女解放的深入,这些旧道德受到批判和谴责。

25 二、以德治国 西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 孔子:“为政以德”、行“仁政”。“苛政猛于虎。” 以德治国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要求执政者在政治上宽民,在经济上惠民,做到“省刑罚,薄赋税”。第二,它要求执政者在道德上率先垂范,做到正人先正己。第三,它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将道德思想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以德治国将伦理道德和国家政治有效地结合,是古代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然而,它也使得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明君和清官身上,使社会管理中产生了“人治”重于“法治”的现象。

26 三、重公抑私 《尚书》、《左传》等典籍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临患不忘国,忠也”等重公抑私的话语。 春秋战国时的儒、墨、法、道诸家都赞成重公抑私,其中有儒家的“致忠而公”、“公而忘私”、“天下为公”,墨家的“举公义,辟私怨”,法家的“无私”、“背私”,道家的“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思想最终汇成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公忠。

27 孙中山题词“天下为公”

28 公忠兼有公与忠两个含义,其意是指对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的忠诚。它强调在国家、民族、社会利益面前,不考虑个人的私利,为社会尽责,为国家和民族尽忠。公忠道德有益于官员的清正廉明,也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在公忠道德的感召下,历代志士仁人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公忠道德将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君主封建制时代,公忠道德亦被理解为忠于封建君王,对封建专制主义起了助长作用。此外,它也是盲目忠君崇上的愚忠现象产生的根源。

29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

30 四、重义轻利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义,一般指仁义道德;利,是指物质利益和功利。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对义和利的关系有各种不同看法。儒家把义和利处于对立的位置,提出重义轻利的观点;墨家认为,义和利不是对立的,提出义利兼重的主张,即两者都要重视;法家主张贵利轻义,对利持肯定的态度;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义和利都是人为的,两者都须摒弃。在这些观点中,儒家的主张影响最大,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因此,重义轻利成为传统伦理的基本观念。

31 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发端于孔子,孔子把重义与重利作为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区别,告诫人们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孟子进一步强调义,排斥利,他在回答梁惠王怎么有利于他的国家的问题时,提出何必谈到利,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孟子还提出,当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两者必须选择一项时,宁可“舍生取义 ”。

32 孔孟的义利观在后世得到继承发扬,重义轻利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后世把忠于国家民族称为“忠义”,把孝敬父母长辈称为“孝义”,把关爱他人称为“情义”,把遵守信用称为“信义”。汉语中还出现了“义不容辞、见义勇为、忠肝义胆、仗义执言、伸张正义”等一大批体现“重义”价值观的词汇。 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重公抑私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它们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正义、大公无私、精忠报国、清正廉洁等美好的品德,然而,把“义”与“利”、“公”与“私”截然对立的思维也存在某些缺陷,宋明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一思维发展至极端的结果。

33 关羽千里走单骑 东汉末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和刘备、张飞在 战乱中失散,关羽被迫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
曹操。曹操为让关羽归顺自己,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 宴地款待关羽,还送给他赤兔马和很 多金钱美女。但是关羽不为所动,当 他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坚决辞别曹 操,保护着刘备夫人前去寻找刘备, 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克服重重艰难, 终于和刘备、张飞汇合。这个故事叫 “千里走单骑”。关羽在故事中体现 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义”的精神。

34 五、崇尚气节 气节意为志气与节操,儒家文化倡导人要有气节。孔子在讲到“仁”的时候,指出志士仁人是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的,此即“杀身成仁”。它和其后孟子讲到的“舍生取义”是一个意思,都是强调正义不可屈辱,必要时要用生命来捍卫正义,这就是气节的体现。气节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世之人把这三条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

35 儒家“亚圣”孟子

36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崇尚气节成为中 华民族普遍认可的人格精神,人们对那 些坚持理想人格,不曲意逢迎,不屈服 于权势,甘愿为正义事业英勇牺牲的民 族英雄、志士仁人充满敬意,而对那些 丧失气节,卖身求荣的汉奸、叛徒无不 予以鄙视。

37 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 南宋丞相,起兵抵抗元军侵略。1276年,失败被俘。他严词拒绝元朝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英勇就义。所做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后世,其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38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39 六、修身为本 修身意为道德的自我修养。儒家文化重视道德的作用,因而对修身特别关注,在儒家的观念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实现自我价值的首要条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形成以修身为本的重要理念。 儒家对修身有两种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具备道德的要素,道德修养可通过“内求于心”的方式进行;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但可以在外界的影响下弃恶从善,因此,道德修养“必求于外”。孔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虽无明确表示,但是,他提出的“为仁由己”主张,也有道德内求的倾向。

40 传统伦理道德的修身有慎独、内省、知耻、养气等许多具体的方法。慎独是说人在自我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内省是检查自己的过失。孔子的学生曾子十分注重内省,他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掌握了呢?”

41 知耻是要有羞恶之心,懂得什么事是羞耻的,不能去做。养气是“养浩然之气”。孟子提出,浩然之气具有宏大、刚强的特点,它充满于天地之间,与义、道相配,靠正义的行为不断积累而养成。以今人的眼光看,浩然之气的实质是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怀,它使人从内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充实的精神力量。 修身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它培养了人们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42 柳下惠坐怀不乱 柳下惠 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品德高尚,自律极严。一次出远门,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人们称赞他“坐怀不乱”。

43 杨震拒贿 杨震是东汉官员,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过去推荐过的秀才王密,此时担任昌邑县令,夜里来拜见他。王密带来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说 现在是夜里,没人 知道。杨震说此事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怎么无人知 道?王密惭愧地走 了。

44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传统伦理道德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由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分支构成,但是,文化不是这些分支的简单相加,其中必有一些特定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东西在起中坚作用。一般认为,文化的各个分支以哲学最为重要,人们称哲学是文化的灵魂。由于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因此,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5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文化的 各个分支的影响(一)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比较,在推理、论证方面不是强项,这是因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伦理道德是富于实践性的,它不需要严密的思辨。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实践哲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和特质。

46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文化的 各个分支的影响(二)
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国宗教也有制约,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但是道教认为,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光是修炼方术,是不会得道成仙的;佛教是外来宗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流行不广,后来接受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才在中国扎下根来。

47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文化的 各个分支的影响(三)
中国的文学艺术以尽善尽美为最高的审美评价,但在“善”与“美”两者之间,往往强调“善”的意义,认为“尽善”应高于“尽美”。“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美,它的实质就是传统的伦理道德。

4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文化的 各个分支的影响(四)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同样把伦理道德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认为,科技实施的第一目标是有利于德性提升的“正德”,然后才是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利用厚生”问题,这一认识把道德放在知识的前面,和西方人信奉的“知识就是道德”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49 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方面是以德治国的思想,统治者在这一思想作用下,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民间传输道德思想。另一个方面是文化环境,几千年来,传统伦理道德已经深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为文化环境。每个中国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这一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教化。

50 传统伦理道德的凝聚功能(一) 其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历史上曾经是团结、融合各族人民的纽带。在古代,汉族的伦理道德对周边民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有汉族的,也有非汉族的,但是,非汉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无不自觉地奉行儒家思想,遵守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由于这个原因,入主中原的非汉民族很快就会被汉族的文化征服,人们称之为“汉化”。从中国的历史看,传统伦理道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1 传统伦理道德的凝聚功能(二) 其二,传统伦理道德在反对异民族的入侵和压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多次遭受异民族的入侵,在民族危难面前,传统伦理道德成为团结和凝聚人民奋起抵抗的强大精神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一精神力量的有力口号。

5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指国家,匹夫指个人。意为国家民族的安危和每一个个人都有关系,大家都要担当起责任来。这句话的意思最早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后经清末民国时的梁启超概括成句。

53 传统伦理道德调控功能的两个显示 传统伦理道德的调控功能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调控,传统伦理道德有各种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它们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方面具有法律所不及的作用。二是个人的自我调节,传统伦理道德重视个人的修养,对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伦理道德的调控功能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方式进行,是促成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54 现代社会仍需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不要伦理道德或不讲伦理道德的,但是,伦理道德在文化体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之外恐怕是很难见到的。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是以重视伦理著称的,现代社会中,仍有许多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但是,现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值得警惕。

55 青年学生张华舍己救人 1982年7月11日。 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在西安市康复路见到一名69岁的掏粪老汉掏粪时,被沼气熏晕,跌入粪池。张华奋不顾身下粪池救人,不幸也被沼气熏倒,英勇牺牲。张华死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56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2岁女童小悦悦在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商贸城的街道上被两辆汽车先后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还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把小悦悦抱到路边,等救护车来到,小悦悦已离开人世。

57 马加爵事件和林森浩事件 马加爵,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本科生。2004年2月,他因和同宿舍同学的矛盾,连续杀死4人出逃。后被逮捕,2004年6月被执行死刑。 林森浩,广东汕头人,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2013年4月,在宿舍饮水机内投毒,致使同宿舍的黄洋同学中毒死亡。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已于2015年12月被执行死刑。

58 网上流行语:谢舍友不杀之恩 2004年云南大学化学院学生马加爵,因为打牌时发生口角,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
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的常某,因为宿舍同学不理睬自己,投毒杀人。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大三学生小蒋被室友小袁刺死,起因是小蒋没带钥匙。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宿舍室友在饮水机里投毒所害。

59 Who What Why Where Why Where 食堂的筷子踩在脚下 竟然熟视无睹

60 一筷不拾何以收拾天下 食堂筷子落在地上不拾,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不是一件小事。试想,连自己掉落地上的筷子都不肯俯身捡拾,此人将来若做了医生,我们敢把生命托付给他吗?此人将来若做了法官,我们能相信他会秉公执法吗?此人将来若做了企业家,我们能保证他不弄虚作假,大肆排污吗?此人将来万一有幸做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将会给人民带来何等样的大不幸啊! 请看腾讯视频:一筷不拾何以收拾天下

61 请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儒家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有什么关系? 传统伦理道德对社会有哪些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伦理道德是否还存在,有哪些表现?

62 本章文化词汇 殷商、仁义礼智、兼爱、管仲、礼义廉耻、无为、五伦、天人感应、葛洪、《抱朴子》、韩愈、道统、汉唐、清代、戴震、孝悌忠信、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忠孝节义、孝悌忠信、八德、夫妻和顺、朋友有信、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仁政、明君、清官、人治、法治、重公抑私、《左传》、清正廉明、愚忠、梁惠王、仁义、舍生取义、气节、杀身成仁、修身为本、慎独、内省、知耻、养气、曾子、浩然之气、实践哲学、尽善尽美、利用厚生、汉化


Download ppt "第五章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几千年来,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伦理道德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之中,而且和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联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