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文化與藝術涵養 班級:北進修部四技企管3A 學號:9612431050 學生:沈亞儒 指導老師:張璐瑜 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文化與藝術涵養 班級:北進修部四技企管3A 學號:9612431050 學生:沈亞儒 指導老師:張璐瑜 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化與藝術涵養 班級:北進修部四技企管3A 學號: 學生:沈亞儒 指導老師:張璐瑜 老師

2 畢卡索說過:『藝術就是去除生活中的累贅』。追求生活文化的精緻度。

3 目錄簡介 No.1-介紹麥田圈 -麥田圈特徵 -麥田圈圖像 No.2-介紹兵馬俑 -兵馬俑圖像 -兵馬俑武器介紹 No.3-故宮博物院
-鎮宮之寶 -翠玉白菜 No.4-羅馬競技場 -歷史介紹 -鬥獸場 No.5-甲骨文 -歷史介紹 -圖像 No.6-藝術涵養課程心得

4 麥田圈 麥田圈(Crop circle)是在麥田或其他農田上,透過某種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幾何圖案。此現象在1970年代後期才開始引起公眾注意。目前,有眾多麥田圈事件被他人或者自己揭發為有人故意製造出來以取樂或者招攬遊客。 資料來源:

5 麥田圈 唯麥田圈中的作物「平順倒塌」方式以及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跡並不是人力壓平所能做到,也有麻省理工學院學生試圖用自製設備反向複製此一現象但依然未能達成,至今仍然沒有解釋該現象是何種設備或做法能夠達到[來源請求]。此點也是外星與外星人支持論者的主要物證基礎。 資料來源:

6 特徵 麥田圈一定都有圓形或橢圓的圖案特徵,縱使有方形或線條圖騰的圖案但是一定會有圓形圖案包含其中的主要部分。 麥田圈麥子是順勢躺下且可以持續生長,跟人為壓斷不同。 一定都是一夜之間形成,從未有人發現過半完成品或逐步完成等情形。 資料來源:

7 圖像 資料來源:

8 圖像 資料來源:

9 這件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因此有人推測此器為瑾妃的嫁妝象徵其清白,並企求多子多孫。 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    長18.7公分 寬9.1公分 厚5.07公分 資料來源: =16&docno=267&pageno=2&fp=true

10 雖說翠玉這個材質與白菜造型始風行於清中晚期,白菜與草蟲的題材在元到明初的職業草蟲畫中,屢見不鮮,一直是受民間歡迎的吉祥題材。除此之外,包心葉類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詩人杜甫用來作為政治環境惡劣、懷才不遇的隱喻,在文人畫的傳統中,亦被引用來作為繪畫的主題,以表述類似的心情,暗諫為政者的昏庸。 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    長18.7公分 寬9.1公分 厚5.07公分 資料來源: =16&docno=267&pageno=2&fp=true

11 在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首名為<題和闐玉鏤霜松花插>的御製詩中,作為帝王的清高宗,從以包心葉菜為造型的花插,聯想到以杜甫詩中園吏不識嘉蔬之隱喻為藝諫的傳統,而有所警惕;詩云:「和闐產玉來既夥,吳匠相材製器妥。 資料來源: =16&docno=267&pageno=2&fp=true

12 仿古熟乃出新奇,風氣增華若何可,菜葉離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緋桃雪梨羞婀娜,民無此色庶云佳,藝諫或斯默喻我」。不過相信無論是此位宮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製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發揮創意、巧藝,為順應贊助者喜好而創作,但是由於並未留下相關的資料記載,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的空間。(撰稿:施靜菲) 資料來源: =16&docno=267&pageno=2&fp=true

13 兵 馬 俑 ↑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5公里的下河村。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國第一個規模宏大、布局講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寢,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 資料來源:

14 ↑博物館 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據目前的考證,秦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以東約1.5公里處,普遍認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秦始皇陵的外圍,有戍衛陵寢的含義,是秦始皇陵有機組成部分。 資料來源:

15 資料來源:

16 兵俑和所配武器 兵馬俑採用陶俑作為陪葬品,因而得名。陶俑有真人大小,由工匠加工燒制,全部為手工勞動,沒有使用模具。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陶俑容貌各異,體態各不相同。所有陶俑的製作均按照秦軍編製,包括各級軍官、各兵種、戰車、馬匹等。在形狀加工好之後,陶俑著色燒制。最後再加上真實的兵器、裝備。各道加工完成後,按照秦軍作戰部署分兵種、級別逐一排列位置。因此,我們看到的兵馬俑,是秦軍的精確複製。由於兵俑完美的再現了秦軍的風範,軍事學者可以通過兵俑增加對「強秦」的了解。由於陶俑的原形來源於真實的秦軍將士,所以有研究者嘗試通過他們的容貌了解秦代的風土人情。 資料來源:

17 兵俑和所配武器 在人們初次見到兵俑時,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歷經兩千年威武不減,但是在考古學家挖出土時,受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陶土色。 從兵俑和所配備武器的分析中得到的結論是,秦軍的弓箭部隊配備多種箭矢,以應對複雜的戰況。 資料來源:

18 兵俑和所配武器 秦軍兵俑不戴頭盔。有專家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有專家說是因為當時「刀」還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當時的步兵武器主要是「刺殺武器」,如戟、劍。步兵作戰,長距離用「戟」,近戰用劍。因這些兵器大多用青銅製成,韌性差,砍殺時易折,故多製成刺殺兵器。使用這些「刺殺武器」,攻擊的部位大多是胸、腹部,因此,秦兵馬俑大都披有胸甲。因為作戰時頭部被「劈砍」的機率較小,因此秦軍是不戴頭盔的。 資料來源:

19 亮燈後的羅馬鬥獸場 羅馬競技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o),又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鬥獸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拉丁文:Anfiteatro Flavio/Amphitheatrvm falvvm),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 資料來源:

20 羅馬競技場-歷史 鬥獸場由維斯帕先(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兒子提圖斯(Titus)在位期間建成,下一位國王圖密善又曾修建它,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Nero)的「金宮」(拉丁語: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毀。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牲畜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11,000隻牲畜。 鬥獸場的名稱來源Colossus本來解作巨像,因為尼祿時期此處有一座他本人的巨像。 資料來源: E7%AB%B6%E6%8A%80%E5%A0%B4

21 羅馬競技場-歷史 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布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宗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資料來源: E7%AB%B6%E6%8A%80%E5%A0%B4

22 羅馬鬥獸場全景圖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制 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 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著樓梯找到自己所 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5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資料來源:

23 鬥獸場內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著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裡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城1000年。 資料來源:

24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認為是現代漢字的初型,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甲骨文的形狀會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異,大致為武丁時期的甲骨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甲骨數量最多的時期。 資料來源:

25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燒甲骨出現的「兆」(細小的縱橫裂紋)預測未來的吉凶。甲包括龜的腹甲與背甲,骨多為或牛的肩胛骨與肋骨。甲骨文初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約三千餘年,經過鑑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當地的農民在採收花生時,偶然撿到一些龜甲和獸骨,被當成中藥賣給藥舖,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和學生趙軍偶然在中藥材上的「龍骨」片發現有古文字[1][2],經過查證後才知道是商代國都所在地。但後人考證王懿榮並非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3]、孟定生、劉鶚、端方、胡石查[4]等人。最初,在古物中獲利的人為壟斷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點說成是湯陰或衛輝,學者多受其誤導。 資料來源:

26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董作賓領導,第一次有計劃對甲骨文的考古發掘,共有六人參加,至1937年,前後共進行十五次;發掘地點,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擴大到後岡、和洹水北岸的侯家莊西北岡、高井檯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龜甲、獸骨有二萬四千九百多片。抗戰期間,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隨同眾多文物等被運往日本,達一萬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園莊東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資料來源:

27 德國收藏的甲骨文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資料來源:

28 藝術涵養課程心得 還沒有上張老師這堂課以前對於藝術真的是懵懵懂懂,但經由張老師的詳加解說後對於西方和東方的藝術都有些許的了解,而且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除了講解書本中的資料以外,也加了很多課外的資訊和影片,整個課程真的是相當豐富,之前的我沒有聽過”麥田圈” ,但是因為上了老師的課程對於這個名詞更加有概念,還有看完羅馬競技場的影片讓我大吃一驚,原來以前的人為了訓練族人生存才有此競技的產生。 藝術這方面有人是特地去研究,有人是本身就有興趣,但我都很佩服這些人能在藝術這方面去詳加探索,因為有這些研究才讓我們這些門外漢能更加了解藝術,並且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建築師維克多· 奧塔的主要城市建築(布魯塞爾) 圖片來源:


Download ppt "文化與藝術涵養 班級:北進修部四技企管3A 學號:9612431050 學生:沈亞儒 指導老師:張璐瑜 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