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實踐夢想 成就美麗人生 勇於作夢 更要勇敢行動
3
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一種人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的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另一類則為不是那樣過活的人。」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但再夢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如何將夢想與現實合而為一,進而達到美夢成真,這是許多人窮極一時都在追求的目標。
4
30歲的人生大轉彎 清大出身的關耀輝,人人稱羨的聯電經理,拿起攝影機,周遊列國,完成「駱駝,在印度笑了」、「卡薩諾瓦的秘密狂歡」、「托瑪斯曼的美麗憂傷」三本攝影集。
5
主流價值 不一定等於快樂 堅持信念 才能美夢成真 不實踐夢想就等於空想
6
實現夢想的七大要素 真實面對自己的感情 享受當下 活用宇宙意義 寫曼陀羅日記 讓能量來源的金錢不斷循環 改善體質 描繪夢想設計圖
7
海洋的守護者 方力行 航向世界 帶著勇氣闖天涯
8
I willing to die for what I believe
方力行緩緩道出這句話,為他的築夢人生下了最佳的註解。 為了信念,方力行屢屢讓大家跌破眼鏡,繞過常人所謂的功成名就,日進斗金的「成功道路」,執意在自我的夢土上開將闢地。
9
放棄熱門科系、行業與高新 探索波浪底下的海洋寶藏 夢想的基石─卓越執行力 築夢路上 有得有捨 永不止息的藍海大夢
10
數位逐夢 做e件事,圓一個夢 吳肇銘 愛在非洲
減少數位落差,讓全世界的孩子們都能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是中原大學資管系教授吳肇銘心中最大的夢想。抱持愛可以改變世界的信念,冒著可能染上致死疾病的風險,吳肇銘帶著學生,組成「資訊志工團」,要讓第三世界的貧困兒童,也能擁有夢想與看世界的權利。
11
吳肇銘 愛在非洲 減少數位落差,拉近貧富與知識差距。 志工團足跡從台灣走向國際 用資訊服務,搭一座希望的的橋
12
舞動自己的天空 林志遠不做科技新貴 寧做藝術界的工友
13
為自己生命的大轉彎下註解 我可以算是大家眼中的資優生吧!高中念建中,大學讀台大,又到美國留學喝了洋墨水,取得碩士學位。
但與其做大企業中的一跟小螺絲釘,我選擇在佛朗明哥的世界尋找自我。
14
藝術界的工友 舞佛朗明哥永不停止 父母態度不支持也不反對 一手打造夢想園地 追尋夢想 永遠停不下來
15
黃信榮 乘著單車迎風追夢 賣掉所有 買下夢想 2003年,37歲的黃信榮發現自己的夢想,決定拋下14年在廣告界擁有的一切去圓夢。有夢想的很多,但能夠成就的很少,黃信榮跌破大家眼鏡地開了夢想中的自行車店,圓了自己的夢,同時也幫許多人創造夢想
16
黃信榮 一天只睡3小時的廣告人 一封裁員信,卻是逐夢的開始 翅膀夠硬才能圓夢。 笑著朝下一個夢想前進
17
環遊世界 將世界收入眼簾 夢想無限蔓延 蔡世 金堅
18
他從小是個調皮難馴的小孩,曾經冒險騎自行車上高速高路,被警察一路追下,但仍不改他冒險犯難的愛玩精神。
工作上的疲勞轟炸,讓他下定決心要勇敢築夢。不讓夢想淪於空談─30歲前他許自己一個世界夢,30歲的今天,他更實踐了自己的建築夢
19
果決無畏,朝世界邁進不退怯 異國之旅,從挑戰自我開始 朝未知邁進,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結束追夢之旅,開始築夢之旅
20
勇敢做自己 奔放生命 謝穎泝 追高 七大洲頂峰向前行
21
頂著醫學大學放射技術科系學系,謝穎泝 卻不願循著傳統價值,在醫院從事醫技工作,反而不務正業的盡情爬山,他形容山給他帶來寬闊的生命與視野。
今年(2006)他入選歐都納「世界七大洲頂峰」攀登計畫,他要用這個全球登山家都羨慕的機會,完成自己的登山夢。
22
勇敢做自己 奔放生命 自由奔放的生命,無法被圈養 攀登七大洲頂峰,登山生涯最高峰 不只是愛玩,爬山也是跟自己爭高下 爬過最高峰,回歸現實面
23
關耀輝 鏡頭下瞄世界 捕捉最真實的生命
24
一個聯電經理級工程師,一個科技業的電子新貴,一個不願被拘束的生命,關耀輝輕輕的揮揮衣袖離開這個人人稱羨的工作,用自由的心,透過攝影鏡頭觀看這個世界,紀錄旅程。
作為一個自由的藝術工作者,這是他覺得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樣態。
25
認真工作,一路從工程師升等經理。 嚮往自由工作的環境 決定請辭 創業維艱 追夢最踏實 不斷學習 提升影像藝術 雖然物質不寬裕 心靈卻是富足的
26
別讓夢想擦身而過 築夢機會處處有 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如果有夢卻無法圓,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像是一個靈魂被囚禁在夢中,無法醒來的人呢?但有許多人感慨,我有夢想卻難以實現!難完全自立追夢最勇敢,但別忘了,想助人完成夢想的單位也不少,善用社會資源,你的夢想不在遠方,就在不遠處招手。
27
現實與夢想不在兩端,可以同步進行 只要有心實踐,夢想不在遠方,在每個進行的當下 沒錢沒閑的平凡人,照樣能作夢。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
28
卓越國際媒體月刊2006年10月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