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四章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古印度” “天竺”或“身毒”
2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basin civilization) 约为2300~1750BC左右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basin civilization) 约为2300~1750BC左右 摩享佐·达罗(Mohenjo-daro) ;哈拉巴(Harappa) 印章文字
3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二、吠陀时代(Vedic period)的雅利安人 1.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二、吠陀时代(Vedic period)的雅利安人 1.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 早期吠陀时代(1200~900BC ) 吠陀时代(15世纪BC~6世纪BC) [《犁俱吠陀》 反映的时代] 晚期吠陀时代(900~600BC) [《沙摩吠陀》, 《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反映的时代 ] 雅利安人处于英雄时代 向恒河流域扩张
4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和摩揭陀
5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2.种姓制度的形成 梵文:“瓦尔那”(Varna,肤色、品质 ) 英文:“卡斯特”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2.种姓制度的形成 梵文:“瓦尔那”(Varna,肤色、品质 ) 英文:“卡斯特” (Caste,种、出身 ) “雅利安”(Arya) ;“达萨” 早期吠陀时代末期, 形成了四个等级 婆罗门(Brahman) :掌握神权 和教权的僧侣, 精神统治者
6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刹帝利(Kshatriya) :掌握军、政权力的统治者 吠舍(Vaishya) :农牧民和工商业者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刹帝利(Kshatriya) :掌握军、政权力的统治者 吠舍(Vaishya) :农牧民和工商业者 首陀罗(Sudras) :土著居民,无任何权利 种姓制具有如下特征 : 第一,职业世袭化和固定化 第二,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制 第三,宗教生活上实行种姓限制 第四,种姓间法律地位不平等
7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3.婆罗门教(Brahmanism) 古印度浓厚的宗教色彩 因崇拜梵天(婆罗摩) 和由婆罗门祭司主持而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3.婆罗门教(Brahmanism) 古印度浓厚的宗教色彩 因崇拜梵天(婆罗摩) 和由婆罗门祭司主持而 得名,约在6世纪BC形成 将种姓制度神圣化 梵天(世界灵魂的化身)
8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经典:《吠陀》(《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主要教义:崇拜梵天; “业报轮回” 达摩 (法)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 经典:《吠陀》(《梵书》、《奥义书》、《森林书》) 主要教义:崇拜梵天; “业报轮回” 达摩 (法) 理论;梵我一致 湿婆(毁灭之神) 毗湿奴(太阳神;善良 与欢乐的象征)
9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一、列国时代城邦的发展 1.摩揭陀(Magadha)的称霸 6~4世纪BC为列国时代( “早期佛教时代” )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一、列国时代城邦的发展 1.摩揭陀(Magadha)的称霸 6~4世纪BC为列国时代( “早期佛教时代” ) 摩揭陀、居萨罗 频毗沙罗称霸 难陀王朝时,恒河流 域基本实现了统一
10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2.早期佛教(Early Buddhism) 产生背景 争霸战争 种姓矛盾和冲突激烈 “百家争鸣”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2.早期佛教(Early Buddhism) 产生背景 争霸战争 种姓矛盾和冲突激烈 “百家争鸣” 婆罗门思潮、 “沙门”思潮 佛教的创立及传播 释迦弁尼(乔答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artha)
11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四]法印、五蕴、十二因缘 “四谛” 人生是多苦的 “苦谛”: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四]法印、五蕴、十二因缘 “四谛” 人生是多苦的 “苦谛”: 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受蕴(色、想、受、行、识) 产生苦的原因 “集(习)谛” 苦因在于“欲爱”。有欲爱,就必然造“业”,而有因果报应,因而也就不断产生轮回转世之苦
12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说明佛教目的 “灭(尽)谛” 灭苦,先必灭欲爱,从而不再造“业”,也就没有轮回果报,从而进入“涅盘”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说明佛教目的 “灭(尽)谛” 灭苦,先必灭欲爱,从而不再造“业”,也就没有轮回果报,从而进入“涅盘” 佛教修行方法 “道谛” 要修八正道:“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维”(正确的思索);“正语”(正确的言论);“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 “众生平等”、“诸法无常”
13
二、孔雀帝国(Peacock Empire)的兴衰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二、孔雀帝国(Peacock Empire)的兴衰 1.孔雀帝国的建立 旃陀罗籍多(Chandragupta,月护王) 孔雀王朝(324年~187年BC) 首都华氏城 阿育王(Ashoka,无忧王) (273年~236年BC) 253年BC召集佛教 第三次大“结集”
14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第一次是佛陀逝世当年, 由迦叶召集,决定佛经 第二次是纪念佛陀逝世100 周年, 形成门户派系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第一次是佛陀逝世当年, 由迦叶召集,决定佛经 第二次是纪念佛陀逝世100 周年, 形成门户派系 第三次确定了佛教的基本教 义编篡整理著名的“三藏经典” 经藏:包含了佛陀的 教说及其生活记录和佛 教学说的注释
15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律藏:包含各种规定教团生活的文献 论藏:包含对各部派的经、律加以分类、注释的专门论著 佛教的传播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律藏:包含各种规定教团生活的文献 论藏:包含对各部派的经、律加以分类、注释的专门论著 佛教的传播 南传:经过缅甸入 印支半岛 北传:经过中亚到 中国,再东传朝、日 藏传佛教(黄教、喇嘛教)达赖、班禅
16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2.帝国的经济与社会 城市经济特别是工商业比较发达 种姓制进一步复杂化 婆罗门僧侣竭力维护种姓制
第二节 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 2.帝国的经济与社会 城市经济特别是工商业比较发达 种姓制进一步复杂化 婆罗门僧侣竭力维护种姓制 种姓日益细化(阇提 ) 旃陀罗(Chandra,贱民)的出现 3.统一帝国的瓦解 187年BC巽加篡位,孔雀帝国告终 巽加王朝和甘婆王朝
17
第三节 贵霜帝国 一、帝国的兴衰 1.建立 建立者:大月氏人 “五部翕侯” 贵霜翕侯丘就却(库久拉·卡德斐塞斯)统一各部
第三节 贵霜帝国 一、帝国的兴衰 1.建立 建立者:大月氏人 “五部翕侯” 贵霜翕侯丘就却(库久拉·卡德斐塞斯)统一各部 时间:公元1~5世纪
18
统治范围: 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 2.5世纪亡于白匈奴
19
二、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
第三节 贵霜帝国 二、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 “乘” :运载、运渡或车辆之意,指乘载众生到 达解脱的彼岸;指佛教的修行方法、途径或教说。“大乘”即大道,传统的被贬为“小乘” 大、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从哲学宇宙观看: “我空法有”(小);“法我皆空”(大) 从修道途径看: “自度”和自觉(小);兼度和觉他(大)
20
第三节 贵霜帝国 从理想极果和境界来看: 阿罗汉(小);佛(大) 1、天界 2、人界 3、阿修罗界 4、畜生界 5、饿鬼界 6、地狱界 十
第三节 贵霜帝国 从理想极果和境界来看: 阿罗汉(小);佛(大) 1、天界 2、人界 3、阿修罗界 4、畜生界 5、饿鬼界 6、地狱界 十 法 界 1、佛界 2、菩萨界 3、缘觉界 4、声闻界 四 圣 六 凡
21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一、文字与文学 1.文字 作为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作为宗教盛行的国度, 印度社会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进而决定了文化领域的宗教色彩 一、文字与文学 1.文字 印章文字: 印度河流域古 文字
22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梵文(Sanskrit) :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 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梵文(Sanskrit) :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 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 方言
23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2.文学:宗教性 《吠陀》(“Vedic scripture”)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2.文学:宗教性 《吠陀》(“Vedic scripture”)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 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 经历
24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二、艺术:宗教 1.“窣堵波”(stupa,佛塔):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25
第四节 南亚次大陆的古代文化 2.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 2世纪BC至7世纪 三、科学: 数字符号0-9的创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