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哈姆雷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哈姆雷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哈姆雷特》

2 主要内容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哈姆雷特》产生的时代思想背景 《哈姆雷特》内容简介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的多重阐释

3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威廉·莎士比亚(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2~1593)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均取材于罗马诗人维奥维德吉尔的著作,主题是描写爱情不可抗拒以及谴责违背“荣誉”观念的兽行。14行诗(1592~1598)多采用连续性的组诗形式,主题是歌颂友谊和爱情。

4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 《理查三世》、《亨利三世》、《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中期(1601~1607年):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晚期(1608~1612年): 《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5 《哈姆雷特》产生的时代思想背景 文艺复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6 《哈姆雷特》产生的时代思想背景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 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 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 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 在他们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7 《哈姆雷特》简介 《哈姆雷特》又译《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题材来自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的《丹麦史》,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亲报仇的故事,真实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莎士比亚在这古老的题材里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善与恶、理性与正义等哲学问题,使作品成为一部具有哲理性的悲剧。

8 哈姆雷特命题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哈姆莱特》剧中年轻的丹麦王子在知道其叔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他母亲又在先王尸骨未寒之时改嫁叔父后,精神几近崩溃,整个人生都发生了改变。 面对天大的仇恨,哈姆莱特犹豫不决,他不能不报仇,但又一再推迟。“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必答之问题,是应默默忍受坎坷命运无情的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两种心态使他难以割舍其一。最终,他选择了毁灭,成就了他的悲剧人生。

9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忧郁而又犹豫的丹麦王子。

10 哈姆雷特的忧郁 忧郁之源——理想破灭。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幻想。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精神危机。 忧郁之深。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执着于探索。 忧郁之久。贯穿戏剧始终。

11 哈姆雷特的犹豫 犹豫原因。敌强我弱,任务艰巨。 犹豫表现。拙于行动,不知如何行动。 犹豫结果。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行动的犹豫导致了毁灭。

12 歌德的评价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13 其他人物形象 克劳狄斯: 阴险狠毒,狡诈,多疑,是个弑兄篡位娶嫂的阴谋家。 奥菲利亚: 美丽,单纯,多情 波洛涅斯:
好拍马,阿谀奉承,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14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浪漫主义的因素仍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个性化,善用比喻和隐喻。

15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对比之中,显示出哈姆莱特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意志。 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16 内心独白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三幕一场

17 《哈姆雷特》的多重解读 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18 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关于君主国王位继承规矩:哈姆雷特为什么不在父亲死后自动继承王位,他不仅是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其实,在哈姆雷特的时代,丹麦王位是选任的,下一任国王要由王室枢密院提名,王位的长子继承权还没有被列入法律。但莎士比亚要让他的观众认为整个环境是在英国。所以,哈姆雷特是他父亲的法定继承人,克劳狄斯则是一个篡位者。

19 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关于乱伦:现在的宗教标准,王后与亡夫兄弟再婚并不构成乱伦。但在哈姆雷特的时代却是乱伦的。
关于友谊:对霍拉旭的友谊--并非同性爱慕,在维多利亚时代,是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关于宗教:基督教禁止自杀和杀人。

20 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敏感的理想主义者,不适合生活在一个被不公正的小人所包围的世界上。因此,当他发现篡位、乱伦、未婚妻和昔日友人都成了被坏人利用的工具时,精神陷入了崩溃。 哈姆雷特的困境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意识到应当遵循绅士的准则去为父报仇,但他的哲学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或逻辑性。

21 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代表着中世纪的要求和价值观与现代世界的要求和价值观之间的转换。
《哈姆雷特》具有古典悲剧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在他无法对付的强大环境中陷于失败。

22 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的写作是为了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剧场中演出,要符合当时的戏剧传统。
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或者要归于当时的传统,如独白,或者要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低下——“流血才有好悲剧”。 当时的伦敦剧场中央是池座,没有屋顶,里面观众站着看戏,周围是楼座包厢,有座位,票价较昂贵,有身份的贵族则在舞台上方设有专座。舞台延伸进观众席里,被观众三面环绕——大量运用独白、旁白等传统手法。

23 天鹅剧院,1596年一荷兰 人根据友人的速写绘制而成

24 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哈姆雷特》 在莎士比亚时代,传统的世界建筑在“神创说”的基础上,并发展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权威、秩序、等级”的顺从。在《哈姆莱特》中,对“秩序”的追求,“重整乾坤”应如是理解。 基督教悲剧。熟悉圣经。主人公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似乎都受制于一种不可解释、不可预知的冥冥神力,但是这种神力的最终实现,却又不在于人对上帝、命运或者自然的服从,而恰在人自己的意志、反抗和主动的选择。新教伦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重意义。

25 莎剧翻译家朱生豪 朱生豪( )浙江嘉兴人,共翻译莎剧31部,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杰出贡献。

26 思考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完《哈姆雷特》,谈谈你对哈姆雷特的看法。


Download ppt "《哈姆雷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