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5課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壹、公共性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圖照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5課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壹、公共性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圖照來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5課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壹、公共性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圖照來源

2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壹、公共性 一、社會信任 二、文化資產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課目錄

3 一、社會信任 (一)意義:社會成員相互認同、互信並真誠交 往的現象。 (二)功能: 1.凝聚社會共識。 2.提高效率。
  往的現象。 (二)功能:   1.凝聚社會共識。   2.提高效率。   3.幫助國家正常發展。 BACK

4 二、文化資產 (一)意義:人類文化的遺存。具有共信、共享 的文化內涵,足以表徵前人生活的創作發 明、思想文物、藝術、習俗等。 (二)功能:
  的文化內涵,足以表徵前人生活的創作發   明、思想文物、藝術、習俗等。 (二)功能:   1.增加認同感:可增強對    地域的認同意識,並建    構集體記憶。   2.維繫倫理與價值。 集體記憶 BACK

5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Ⅰ)
(一)形成原因:中產階級人口增加、人民自主意識覺 醒,促進公民在公領域中理性溝通,公民社會因 而產生。 (二)公民社會的運作:   1.從動力而言:人民自動自發關心公共事務 。   2.就過程而言:以理性的態度與行動,參與公共 事務的討論。 下一頁

6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Ⅱ)
(三)功能:   1.對個人而言 :鼓勵參與公共事務,不只是享受 公民的權利,更是發揮公民的責任。   2.對社會而言:以理性態度,建立眾所認同並願遵 守的運作方式,維護並促進社會共同利益。 下一頁

7 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Ⅲ)
(四)「公共性」與「公共財」之比較:   1.公共性的概念:基於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建立彼此的 社會信任,所形成公共意識與認同感。   2. 公共財的兩項特性:    (1)「共享」就是多人共用一物,但不影響他人利用的 效能;「無法排他」就是很難避免他人不付費用而 坐享其成。像國防、治安等。    (2)有可能產生搭便車(free-rider)的情形。   3.「公共性」強調的是「施」的概念;「公共財」則是 受」的概念。 搭便車 BACK

8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一、社區的意義 二、社區的功能 三、社區的類型 課目錄

9 一、社區的意義 (一)意義:「社區」是公共生活的基本單位, 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傳統。每個人都屬於某 個特定社群,繼承著特定的關係網絡,傳
  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傳統。每個人都屬於某   個特定社群,繼承著特定的關係網絡,傳   承共同的文化。 (二)構成社區的要素:   1.人口。   2.空間。   3.互動。   4.組織。   5.心理。 BACK

10 二、社區的功能 1.社會化。 2.社會支援。 3.經濟互助。 4.公共參與。 BACK

11 三、社區類型(Ⅰ) 類 型 特 色 地理社區 1.一群人共同生存的地理區域,強調的是空 間概念 2.現今社區是指一群人基於共同居住於一處,
類 型 特 色 地理社區 1.一群人共同生存的地理區域,強調的是空 間概念 2.現今社區是指一群人基於共同居住於一處, 而彼此互助,維護共同權益、居住環境品 質等的生命共同體 心理社區 1.具有共同背景、遭遇共同問題、追求共同 利益的一群人所形成的社區 2.心理上有彼此一體,利害與共的認同意識, 就可以形成具有高度凝結力的心理社區 下一頁

12 三、社區類型(Ⅱ) 類 型 居民關係 認同感 鄉村型 源於共同生活與工作關係,強調情感、傳統、血緣等關係 較強 都市型
類 型 居民關係 認同感 鄉村型 源於共同生活與工作關係,強調情感、傳統、血緣等關係 較強 都市型 居民比鄰而居,但關係淡薄,各自生活,較少往來 較弱 下一頁

13 三、社區類型(Ⅲ) 網路社區:一群以電腦網路作為溝 通工具的人,所組成的虛擬團體。 其具有下列特色: 1.以電腦為媒介。 2.群體間的互動。
3.成員身分需經確認。 4.成員間體認到彼此的存在。 BACK

14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一、社區營造的源起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三、社區總體營造事例-嘉義山美社區 課目錄

15 一、社區營造的源起 1.1994年之後,文建會與日本、歐美國家交流經驗 後,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
2.從文化重建的角度,喚醒社區居民自覺,重建人 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帶動社區全面改造與 發展。 3.社區的文化及意識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社區意 識所涵蓋的生命共同體觀念,成為1990年代臺灣文 化建設的主流價值。 BACK

16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1.社區: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地方事務,建立社區共識與 文化的特色。
2.總體:是全面性的參與與改造的活動。 3.營造:包括物質與文化建設。強調創意思考,建立地 方特色,營造新社會、新文化、新的人。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 展現民間社會力、展現地方特色、補足政府的不足 BACK

17 三、社區總體營造事例- 嘉義山美社區(Ⅰ) 1.山美社區是阿里山南麓的一處鄒族部落,族人從 復育達娜伊谷的生態鲴魚做起,為了貫徹封溪的決
心,由教會組成巡守隊,日夜穿行於溪谷間。 下一頁

18 三、社區總體營造事例- 嘉義山美社區(Ⅱ) 2.經過數年的封溪保育,文化觀光蓬勃發展。 3.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文化精神又產生衝突。
4.社區總體營造除了營造環境、重振經濟外,更要 能營造文化深層發展。 BACK

19 肆、志願服務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與特徵 二、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 三、志願服務的轉型 四、志願服務的事例 課目錄

20 (一)志願服務的意義 (二)志願服務的特徵 1.志願服務:本著自願服務的熱忱,未取酬勞付出 時間、財物、勞力與知識,解決別人問題的行為。
2.對被服務者而言:志願服務可以解決當時的困難, 使其有機會重新再出發。 3.對志工而言:可以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履 行社會責任以提升生命價值。 4.志願服務的蓬勃發展,可以作為社會進步與自發 社會力的動力與表徵。 (二)志願服務的特徵 1.自願、互惠、互助  3.長期的投入 2.有目標、有計畫   4.資源整合的過程 BACK

21 二、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 (一)互惠精神的發揮 (二)參與公共事務 (三)公民社會的指標 (四)志願服務法制化 BACK

22 三、志願服務的轉型(Ⅰ) 轉型方向 傳統形式 現代發展 從慈善到回饋 以道德信念提供服務,例如:造橋鋪路、賑災
藉著參與志願服務,從中學習各項知能與技術,並提升個人心靈 從被動到主動 常在發生事故後才提供支援 除事後的救援外,也扮演政策的遊說者、募款發起者、社會行動者。並成為壓力團體 下一頁

23 三、志願服務的轉型(Ⅱ) 轉型方向 傳統形式 現代發展 從非專業到專業 針對單一事件,缺錢捐錢,多由個人或社團片面的協助
重視管理的重要,建立一套實施章則,有計畫、有系統、有組織的進行志願服務 依賴志工自願服務,提供力量較有限,志工未經專業訓練 參與的志工應有一定的專業能力,並且提供訓練,確保服務品質和效率 BACK

24 四、志願服務的事例 (一)服務他人的事例-嘉邑行善團,以修建橋樑為 主。 (二)受人服務的影響不管是服務別人或是接受別人
的服務,對當事人而言,都是一種學習與成長 的過程。 BACK

25 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
一個團體或組織所具有的獨特記憶,它的存在和 建構使團體成員擁有命運共同體的感受。 BACK 「搭便車」(free rider) 公共財的提供,多由政府支出,所需費用則多來 自稅收。當有人未繳稅,或不支付適當費用,卻 享用公共財利益的情形,就稱為搭便車。 BACK

26 圖照來源 小神腦童窩網。2005年11月28日,取自 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saviki 部落網站。2006年5月5日,取自 中時新聞圖輯。2008年8月22日,取自 BACK


Download ppt "第5課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壹、公共性 貳、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參、現代「社區總體營造」 肆、志願服務 圖照來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