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學會學習 課程發展路向 課程發展議會
2
整體教育目標 樂 善 勇 敢 於學習 於溝通 於承擔 於創新
3
課程改革願景 拓展 學會 靈活 持續 學習 終身 教學 課程
4
「學會學習」諮詢文件: 探討三個問題 香港的課程發展累積了甚麼經驗? 要達成廿一世紀的教育目標,學校課程應 包含哪些內容?
要達成廿一世紀的教育目標,學校課程應 包含哪些內容? 怎樣促進有效的教與學?
5
學會學習 學懂怎樣學習,掌握基本能力 不是死記硬背 有應變能力,懂得主動、獨立地尋求解決方法,並能持續進修 擴闊學習空間
6
學習宗旨 明白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擔當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任,並關注本身的福祉 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
發展創意思維及掌握學習的能力 積極主動及有信心地以中英兩種語文(包括普通話) 與人溝通和討論 養成獨立閱讀的習慣 全面掌握對八個學習領域的基礎知識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對體藝活動的與趣和鑑賞能力
8
學習領域 中國語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數學教育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科學教育 科技教育 藝術教育 體育教育
9
共通能力 協作能力 溝通能力 創造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運算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 研習能力
10
價值觀及態度 通過學習領域、跨領域的學習活動,如德育、公民教育、環境教育、性教育等,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可透過生活事件為內容的課題或學習活動進行, 例如涉及個人判斷、學生生活、個人與家庭或社會的關係等
11
學與教的新文化: 由 強調灌輸知識 轉為「學會學習」 由 偏重學術 轉為「多元化全人發展」 由 科目框框 轉為「整合性學習」
由 課本主導 轉為「多元化教材」 由 課室教學 轉為「社會支援、跑出課室」 由 傳統時間表 轉為「彈性編排學習時間」 由 過早分流 轉為「多元接觸、開發潛質」
12
課堂內外的主要改變:教與學 刪減部分內容 減少機械式操練的習作和家課 全力推廣閱讀 善用學校行之有效的優良措施 靈活的教學時間表
13
彈性時間表舉隅 利用10% 的課時學習生活技能、德育及公民教育、圖書館學習 每周騰出半天時間進行校外的學習活動
在學期初或學期終,舉辦綜合活動日 每年設四個學期,每個學期有不同的科目
14
課堂內外的主要改變:教與學 在校內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 均衡課程、全方位學習 可以「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設計跨學科綜合單元或專題研習 參加種籽計劃
15
課堂內外的主要改變:評估和考試 減少測驗和考試 採用不同的評估模式 使用評估結果改善教學
16
為教師創造空間 10-15%彈性課時 刪除過時、重覆內容 減少不必要的測驗和批改 提供額外資源,減低非教學工作 提供參考示範教材、個案
17
為教師創造空間 減少知識傳授,增加學生自學、建構知識的機會 集體備課 成立學校發展小組,促進交流 善用社會資源
18
為學生、家長創造空間 減少機械式操練的習作和家課 減少測驗和考試 10-15%彈性課時,刪除過時、重覆內容 鼓勵創意思考、多元答案
增加學生自學、建構知識的機會
19
給教師/學校主要支援 提供課程指引及參考資料 多元化培訓課程 網上資料庫,提供實例 其他教材的推廣 推廣教研的成果
20
給教師/學校主要支援 「種籽學校」計劃 各類網絡 為校長及中層管理人員提供培訓 學校課程發展組 提供額外津貼,創造空間 與其他機構合作
21
發展策略
22
循序漸進、互動協作的發展方式 推廣閱讀風氣 德育及公民教育 運用資訊科技 專題研習 短期:2000至2005年
教師和學校就現行科目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推廣學會學習 推廣四個關鍵項目 推廣閱讀風氣 德育及公民教育 運用資訊科技 專題研習
23
循序漸進、互動協作的發展方式 短期:2000至2005年 教育署根據課程改革原則,編制新的課程指引和學科指引,提供示例教材
按中央指引,逐步適應由現有的課程過渡到使用新的課程架構,發展校本課程
24
循序漸進、互動協作的發展方式 中期:2005至2010年 在中央指引及校本自主之間取得平衡,在開放的課程架構下制訂校本課程 不斷提昇教學效能
中央課程不斷按需要更新
25
循序漸進、互動協作的發展方式 長期:2010年及以後 希望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
26
全社會動員,各方配合 政府 政府 校長 校長 中層管 理人員 中層管 理人員 傳媒 其他 界別 學生 家長 教師 圖書館 主任
27
中國歷史在課程改革之發展路向 中國歷史是基礎教育的必須學習內容 從小學到預科會加強中國歷史的學習
中國歷史的整體學習課時不會少於現時的時間分配建議 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從小學到中學一脈相承,層層遞進,加強學生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28
中國歷史在課程改革之發展路向 新歷史課程除了加強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全面理解外,亦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世界觀及從多角度審視問題的能力和態度,有效地培養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與歸屬感 中國歷史的學習元素是綜合人文科的核心課題,不會削弱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學習。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當開設綜合人文科時,建議同時開設獨立的中國歷史課程
29
中國歷史在課程改革之發展路向 舉辦有關「中國專題」與「公民教育」的在職校長/教師培訓課程
質素保證視學會根據建議,確保學校必須按建議推行有效的中國歷史教育
30
諮詢期: 2000年11月底 至 2001年2月15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