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國學術思想 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先秦諸子 –––– 四大顯學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新文化運動
2
中國學術思想史
3
中國學術思想史
4
先秦學說 –––– 簡介 先秦百家爭鳴,學說繁多,學者把它們歸類為「十家」,其中重要的只有九家,我們稱之為「九流」,而最流行、最受人尊崇的有四家,就是「四大顯學」。 十家: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小說 九流: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 四大顯學:儒、道、墨、法
5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儒家 主張:重教化、倫理、正名、知天命,以仁為中心思想 由來:司徒、流落民間的貴族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經典:四書五經 ––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6
儒家 –––– 孔子 著重個人道德修養 孔子的思想: 仁義 仁:愛人 義: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義 仁:愛人 義: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忠恕 忠:盡本分,素其位而行 恕:推己及人 知天命 天命指不可改變的趨勢。知天命就是盡力做好自己的本份,不計較成敗得失,安於接受結果
7
儒家 –––– 孔子 孔子的成就: 教育方面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而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提倡教育,令貴族獨有的知識得以於下層人民中散播
文化方面 修訂及推廣經典,為中國留下豐富的文他遺產 社會方面 開講學之風;鞏固社會的倫理基礎。
8
儒家 –––– 孟子 著重政治 孟子的思想 性善說 人有四端,皆是善之種子,任何人也能培養
四端 仁:側隱之心 義:羞惡之心 禮:辭讓之心 智:是非之心 推行王道 請自行回憶「齊桓晉文之事章」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主是人民的公僕,不應本未倒置
9
儒家 –––– 孟子 孟子的成就 政治方面 確立以王道治國的方針,並在絕對的君權上確立平民的地位,實行以民為本的政治。
學術思想方面 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以性善論解釋了為何要行仁義的理由,被尊為亞聖
10
儒家 –––– 荀子 重君、重禮 荀子的思想 性惡說 人性本惡,沒有善端。人只有經過後天教育和不斷自省才能向善,荀子稱這為偽善。
重禮 因為人性本惡,所以要透過禮來節制人的慾望 重君王 只有君王才能制定禮(社會的行為準則),所以君王的權力必須是絕對的 制天論 荀子反對鬼神,認為人定勝天。人的禍福不是由天定的,事情可以靠人為改變
11
儒家 –––– 荀子 荀子的影響 學術思想方面 荀子另闢蹊徑,以禮作為基礎去達至儒家的政治理想,發展出另一種儒學
政治方面 在荀子的政治理念下,培養出李斯和韓非子傾向於統一的學生。李斯發展了荀子的君主尊權理念助秦統一中國;韓非子則在人性本惡的思想下,集法家之大成,把法家帶上顛峰。 宗教方面 荀子反對鬼神,思想比較科學,對破除迷信有一定建樹。
12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道家 主張:以道為本,主張無為、拙聖棄智、反樸歸真、輕物重生、全生避害。 由來:隱者
代表人物:楊朱、老子、莊子 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 道:萬物之母、混沌、支配萬物且恆久不變的定律。無色、無味、無臭、無形、無名且只能領會不能言喻。包含有和無。
13
道家 –––– 楊朱 道家的第一階段 –– 避 主張輕物重生、全生避害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14
道家 –––– 老子 道家的第二階段 –– 找出道的所在,遵循自然的規律,令事物變得對自己有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德」是萬物本來的樣子,「常」是萬物的變化所遵循的路,所以常是不變。 反者道之動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簡單點說就是物極必反 無為 從反者道之中中能推斷出,「為」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老子主張無為
15
道家 –––– 老子 絕聖棄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事物總是相對的,有美就有醜,所以老子教人忘記仁義,捨棄智慧,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道」「德」的墮落。「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 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 貨﹐使民不為盜。是以聖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這樣君主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 反璞歸真 就是像嬰兒一樣:沒有智識、沒有慾望,變回應有的樣子,這樣最接近「德」。
16
道家 –––– 莊子 道的第三階段 –– 屏棄自我
相對的幸福(發揮自己的本性) 萬物都有差別,了解到萬物都有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要求同捨異,免強別人只會增添痛苦
17
道家 –––– 莊子 齊物論 人們都只能從有限的觀點看事物,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萬物都在變化,他們可以產生不同的的觀點。只要我們跳出了這些規限,就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道」來看事物,就能了解到萬物本來都是一樣,再沒有任何分別了。 絕對的幸福(逍遙遊) 比相對幸福更上一層,當我們了解到萬物同生於道,表面的不同只是虛像,忘記「我」與「「非我」的分別,達到再無依靠的境界,這就是逍遙遊。
18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墨家 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賢、尚同、非樂、非命、天志、明鬼 由來:武士 代表人物:墨子 經典:墨子
19
墨家 –––– 墨子 墨家是一個能進行軍事行動的集團,墨子曾助宋國脫離被楚國侵略的危機 完全反對儒家的思想
兼愛 墨家講仁義,但和儒家不同的是兼愛是無差別地愛人,愛別人如同愛自己一樣。這樣,就會再沒有紛爭。 非攻 反戰,所以他們只參與防衛的戰爭 非樂、節葬 反對儒家提倡的重視音樂和厚葬,認為這是浪費社會的人力和財力。 天志、明鬼 天志和明鬼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兼愛。墨家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他們認為兼愛是天帝的意思,天帝會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有差別地愛)
20
墨家 –––– 墨子 天志、明鬼 天志和明鬼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兼愛。墨家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他們認為兼愛是天帝的意思,天帝會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有差別地愛) 非命 墨子反對儒家天命的說法,他認為一切結果都是人為的,努力能改變一切,相信天命只會令人懶惰。
21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法家 主張:以法治國,主張君主的極權統治 起源:法術之士 代表人物:伸不害、慎到、商鞅、鄧析、韓非子
經典:韓非子 分為勢、法、術三派
22
法家 –––– 韓非子 「勢」指權力、權威; 「法」指法律、法制; 「術」指辦事、用人的方法和藝術,也就是政治手腕。
韓非子集法家前人的大成。他認為以上三樣方法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勢」可以令君王集大權於一身,擁賞罰大權,這樣便可以控制所有下層的人,令人不敢違抗命令 「法」可以訂下刑罰,令人不能偏私和不敢犯罪,達至正無私 「術」就是有能力的升官和無能的罷黜,用人於能
23
法家的特色 法家主張改革,而不是復古,就是說新的問題以新的手段解決,輕視歷史 重富國強兵之道 認為德治只會縱容人民,於民有害
採愚民政策,因此重農抑商 認為只要法度嚴明,就算庸主也能治國 君主尊權,以極權統治 不重教化,崇尚刑罰 用人重才不重德
24
法家的影響 法家對中華民族經濟,政治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力,奠定了中國以後的社會發展基礎
法家否定文化,道德的作用,只崇尚武力,以刑法解決社會問題,不知只有仁政德治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是長治久安之策 法家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用極端的手段,例如秦皇焚書坑儒,這不但毀滅文化和文化遺產,還否定人文教育,對中國文化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25
新文化運動 清末民初之際,中國正處於中西文化思想及制度的衝擊。由於自晚清以來,到外國留學的留學生大量增加,因此他們對中國和西方文化都有認識,相比之下,知識分子均欲打破傳統文化的束縛,立志改革中國的學術思想,力求革新圖強之道。 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由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開始。高一涵、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沈尹默、劉半農等學者曾先後參與編輯工作。其中,李大釗傳播新思想、胡適倡導白話文、魯迅創作新文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 《新青年》以激進的姿態,主張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學(Science賽先生),以文學革命和改良文體(提倡白話文)為前導,一面提倡個性解放、思想解放、婚姻自由,批判封建專制和迷信;一面鼓吹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建設新文化、新文學和新思想。
26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他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列舉了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 第一 要推倒雕琢、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抒情的國民文學; 第二 要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立誠的寫實文學; 第三 要推倒迂晦、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通俗的社會文學。
27
新文化運動 –––– 陳獨秀 陳獨秀提出科學和人權並重的六項主張: 一 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 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一 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二 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 是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四 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 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 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他引入了馬克思主義,並提出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的主張。
28
總結 中國因著地利環境的影響,而有著一套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哲學文化,雖然在哲學的整理上沒有像西方一樣的系統和邏輯,但這些學術思想都是前人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和經驗寫成的,只要能細心閱讀必能找到它們的智慧所在。
29
~ 完 ~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