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洪醒夫〈散戲〉 融入歌仔戲教學 報告人﹕卓內喬.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洪醒夫〈散戲〉 融入歌仔戲教學 報告人﹕卓內喬."—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洪醒夫〈散戲〉 融入歌仔戲教學 報告人﹕卓內喬

2 一、歌仔戲緣起簡介 (一)歌仔戲兩大源頭: 「歌仔」與「車鼓陣」
1.歌仔戲是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宜蘭人的祖先大都來自福建漳州,而閩南一帶的民歌小調「歌仔」自然也隨著這先移民,傳進宜蘭,「歌仔」(錦歌)結合地方歌謠小調所形成 。

3 2.宜蘭的車鼓陣也用「歌仔」演唱,當用陣頭行列演出時,稱為「歌仔陣」;當歌仔陣停下來,用竹竿圍成場子,就地演出時,稱「落地掃」。

4 二、歌仔戲的發展期程 (一)本地歌仔 (二)外台時期—小戲變大戲 (三)日治時期—胡撇仔戲的產生 (四)內台時期—哭調的產生
(五)光復初期—「拱樂社」的出現 (六)廣播歌仔戲 (七)電影電視歌仔戲 (八)劇場精緻歌仔戲

5 (一)本地歌仔 演出型態很簡單,所有的演員都是男生,那時女性出來是敗壞門風。演出時並不在舞臺,是在地面,在廣場演出,如廟埕、樹下,即「落地掃」。這時期的戲碼只有四齣:《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

6 照片摘自蘭陽戲劇團

7 (二)外台時期—小戲變大戲 1.吸收多樣戲劇精華,在穿上戲服後,登上舞臺演出,即為現今所見之歌仔戲。外台歌仔戲就是我們常見路邊演出、廟口演出的型態。 2.演出的規矩是,一開始 一定要有「扮仙」,以 酬謝神明。 3.外台歌仔戲的一大特色:服飾與化妝較俗艷以吸引觀眾。

8

9

10 (三)日治時期—胡撇仔戲的產生 1.一九三七年七七事件後,日本政府為促使台灣人民全力支持戰爭,在台灣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戲劇的上演必需符合日本化的要求,演唱日文歌,穿日本和服等,再經由警察的批准方可演出。歌仔戲演出時,日本警察會到場監督,凡是演出傳統戲被查獲,一律勒令解散。

11 2.至一九四五光復為止,「皇民化運動」使歌仔戲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戲班紛紛倒閉,殘存的少數戲班則上演著「改良戲」苦苦維持,被視作宣傳皇民化的工具。在這種艱困的情況下,戲班出現許多變通方法,西洋樂器的使用、新舊打扮混雜等等,確立了「胡撇仔戲」的形式 。 3.今日仍有劇團專門走此路線,並加以創新,亦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如,高雄的春美歌劇團。

12

13 (四)內台時期—哭調的產生 1.一九二五年前後,職業劇團的成立,以及進駐戲院,成為「內台歌仔戲」。此時的歌仔戲就如同今日的連續劇一般,一齣戲碼一演就是一個多月,稱為「連台戲」 。 2.受到當時藝旦戲、查某戲、採茶戲等,以及社會變動影響,生活窮困的女性也加入演出。由於女性聲腔柔美婉轉動人,更是直接造就了感人具吟詠特質的「哭調」出現 。名旦廖瓊枝女士即以此著稱。

14

15

16 (五)光復初期— 「拱樂社」的出現 1.台灣光復後,歌仔戲迅速的重整旗鼓,風靡全台,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六年台語片興起之前,更可說是歌仔戲的黃金時期。 2.當時全台約有五百團以上的歌仔戲班,以內台演出者為主。為吸引觀眾,創新了許多噱頭,如布景、機關裝置、噴乾冰、臺上特技舞臺技術。 3.陳澄三的「拱樂社」一改過去做「活戲」的臨場編詞方式,首開歌仔戲依劇本演出之先例。許多新的曲調、劇本,都從內台開始。

17

18 4.都馬調傳入台灣一九四八年「廈門都馬劇團」來台。當時台灣觀眾覺得都馬班所用曲調很好聽,但不知其名,遂以「都馬調」稱之。都馬調形式較七字調活潑自由,後來與七字調並列為歌仔戲兩大曲調。

19 (六)廣播歌仔戲 1.廣播歌仔戲大約於1954、1955年間興起,一開始時,是在內台戲院裡作現場錄音,但隨即因效果不佳,而改為由電台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直接在錄音間裡錄唱。

20

21 2.許多著名的歌仔戲明星如楊麗花是正聲天馬廣播劇團,林美照、廖瓊枝、陳美雲、黑貓雲......等人都在電台唱過。
「黑貓雲」即許麗燕

22

23 (七)電影電視歌仔戲 1.「拱樂社」的陳澄三注意,以「拱樂社」為班底,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一九五六年一月四日在台北首映,雖為黑白片,可是推出後,造成空前的成功 。但是隨著電視的出現與普及,戲院生意逐漸蕭條,歌仔戲演員也忙著拓展自己的事業,難以長時間配合拍片,電影歌仔戲遂漸漸沒落 。

24 1.在1962年台視成立之後,歌仔戲進入電視螢幕,首先演出的是金鳳凰歌劇團,真正轟動的是楊麗花。
2.不久三台電視都有歌仔戲團,中視男主角為黃香蓮、華視力捧葉青、台視的歌仔戲明星則仍是楊麗花,非常競爭。

25

26 3.電視歌仔戲對表演藝術來說,其實是另一種傷害,使象徵劇場走向寫實劇場,例如騎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馬。此外,唱腔也愈來愈少,因為電視台語節目只有半小時,不能唱太久,且觀眾也不再有耐性聽女主角慢慢唱,於是哭調就簡省掉了。於是歌仔戲的藝術性減低,而類似於古裝連續劇。

27 (八)劇場精緻歌仔戲 1.1981年楊麗花應新象國際藝術節的邀請,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歌仔戲首次進入現代劇場。
2.進入現代劇場的歌仔戲,學習專業分工的藝術觀念,結合劇場的技術與設備,確立了「精緻化」的發展方向 。

28

29

30 3.台大中文系教授曾永義於一九九三年對歌仔戲的表演藝術提出「精緻歌仔戲」的口號,並標舉六大訴求:講求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情節安排緊湊明快、排場醒目可觀、語言須肖似口吻機趣橫生、音樂曲調多元豐富、演員技藝精湛,學養修為精進。且絕不可遺失鄉土性格。

31

32 三、歌仔戲名曲 七字調 「七字調」是歌仔戲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頻繁的曲調 ,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此名。其保有閩南歌謠的特色,且較一般歌謠更白話,節奏上更適用於戲曲的表演,七字調的誕生,為臺灣的歌仔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33 秦香蓮 「祝君赴考能高中,倘好為官在朝中。 路途遙遠就保重,金榜題名早回鄉。」 陳世美 「感謝金蓮你好意,金釵給我來典錢, 日後功名若成器,賢妻恩情大如天。」

34 雜念調 「雜唸」在閩語中有「喋喋不休」的意思。
其特色在於歌詞近乎口白,似唱似唸,句子長度不定,節奏自由靈活,曲調的起伏隨著唱詞的抑揚頓挫而定。 通常被運用於需長篇敘述的場合中,如「山伯英台」中的「安童哥買菜」即最典型的例子。

35 什細記--宋老伯唱詞 那邊圓仔湯是嗆嗆滾, 也有大腸魯蛋炒米粉。 人客是圍整群, 也有蚵仔煎和香腸。 看到肚餓是干乾涎, 要買又無錢。

36 都馬調 閩南地區歌仔戲藝人邵江海先生,將傳統「七字調」的格式,融合「雜唸調」的特點,創造出「都馬調」、使得曲調更加活潑自由。
由於都馬調的活潑動聽,很快的便受民眾的歡迎,臺灣的歌仔戲紛紛學習曲調自由活潑的都馬調。

37 秦香蓮 罵聲世美薄情義,不認香蓮和幼兒, 故鄉父母老年紀,你卻貪圖富貴忘前妻。 陳世美 大膽乞婆胡亂語,說什麼故鄉的妻兒。 我堂堂駙馬的官吏,論罪將你來斬除。

38 四、歌仔戲的角色 歌仔戲原屬三小戲,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三種角色為主的劇種,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大花臉」,形成「生、旦、淨、丑」四角色。

39

40 五、戲曲程式解說與示範 戲曲程式﹕是指生活藝術化,把生活中的動作美化成固定的形式來增加表演的美感。如拿著馬鞭即騎馬,利用演員的身段表演上樓下樓,現場不用樓梯。

41 2.舞台概念:如,出將入相—上下場門。如,走圓場—走一圈舞台等同從出發地到目的地。
3. 唱唸做打:唱指唱腔;念指念白;做指身段;打指武打功夫。

42 參考資料 百年歌仔﹕2001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2001.9發表
曾永義(1997)《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

43 圖片出處: 蘭陽戲劇團 戀戀花城(楊麗花網站) 河洛歌仔戲團 春美歌劇團 唐美雲歌仔戲團 薪傳歌仔戲團 拱樂社 正聲天馬歌劇團 中央歌劇團

44 <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蔡欣欣,《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2001.9發表
台灣歌仔戲史 。楊馥菱。初版。台中市:晨星,2002 《歌仔戲表演型態》,林茂賢,初版。台北:前衛出版社

45 學習單 1.請想想<散戲>一課是在歌仔戲發展的哪一期? 2. <散戲>裡的玉山歌仔戲團團長金發伯對劇團的期許和堅持是什麼?
3. <散戲>以現在與回憶交錯進行,這樣的寫作方式,為何不會使讀者時空錯亂?在故事進行時,由何好處?

46 4.想想看,你曾經在哪些場所看到歌仔戲的演出呢?
5.你認為歌仔戲沒落的原因是什麼?有何改進的方法呢? 6.明華園推出的<東方傳奇-白蛇傳>公演造成轟動,請問其特別之處為何?


Download ppt "洪醒夫〈散戲〉 融入歌仔戲教學 報告人﹕卓內喬."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