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暨師資培育中心-劉曉芬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暨師資培育中心-劉曉芬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暨師資培育中心-劉曉芬老師
談教師資格檢定之 教育社會學的準備方式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暨師資培育中心-劉曉芬老師

2 背景說明 教育原理與制度:「教育原理」含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教育制度」含與 幼稚園、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小學及中等學校等各教育階段相關之政策、法令與制度。考試題型為測驗題及非測驗題二大類型,各應試科目以一百分為滿分。命題如為選擇題型時,應為四選一之單選題,答錯不倒扣。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研究院:

3 命題原則 1.命題考量以難易適中、優質合理為主。
2.各科檢定重點不在記憶,而以理解、應用、 分析等思考層次為主。 3.試題類型兼顧基本題與情境題,著重理論與 實務經驗結合。 4.取才範圍廣泛,且力求均勻。試題避免集中 在同一學者專家或參考書籍。 5.各科試題均由試考生先進行預試,針對題意 敘述、難易度等提供意見。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研究院:

4 關於準備技巧 技巧篇-閱讀及作答技巧分享 內容篇-教育社會學的架構與內涵

5 分享私房的考試經驗 ~

6 擇定一本代表性的教科書 ♣脈絡性的理解勝過死記
♣有advanced organization(前導架構)的書刊亦可參考,但不要受制於別人的整理,要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行有餘力再多涉獵其他作者 基本讀物:教育社會學導論,陳奎憙,師大書苑。 進階讀物:教育社會學,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巨流出版社。

7 留意重要教育政策 國民教育-幼托整合、小班小校、教育優先區、教育券、城鄉差距
中等教育-教育機會均等、高中職社區化、廣設高中大學、學校本位管理 高等教育-師資培育、就學貸款、學費政策、多元入學 相關網站 1.教育部: 2.聯合新聞網校園博覽會 3.教育研究月刊

8 確立自己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的觀念來自於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係指學習者處理訊息的偏好或作風。當個人用來因應學習情境而採用之一般方法稱之「學習風格」。例如: 視覺型-以書籍、文字、圖片為媒介,透過視覺過程去解世界; 聽覺型-以聲音、音樂、口語解說為媒介,透過聽覺過程去了解世界; 觸覺型-以親自操作、觸摸、肢體移動為媒介,透過觸覺過程去了解。

9 閱讀技巧舉隅-概念構圖的運用 一種二維平面式呈現學習主題概念結構的圖像式知識表徵系統,類似學習地圖,以節點表示concept,concept與concept間以鏈結線表示實際或因果關係

10 作答技巧-選擇題 掌握基本概念 例如:何謂微觀社會學?(A)教室語言分析(B)社會階層化(C)社會變遷模式(D)社會流動。
尋找概念的具體實例-了解考古題的題型、留意熱門的教育新聞 例如:哪一個政策是給予弱勢者優惠待遇?(A)小班小校(B)九年一貫課程(C)教育優先區(D)高中社區化 熟悉測驗技巧-如策略性猜題【把所有選項中與其他選項看起來差異最大的那一個直接刪去 】

11 作答技巧-問答題 切勿空白:儘量「望文生義」、擴大解釋、舉例說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字體工整:保持乾淨、盡可能分點、勿寫簡體字、火星文以及錯別字(形象包裝、印象整飾也很重要)。 開門見山:要將最會寫、最有把握、也最精彩的放在第一點來寫,爭取閱卷老師的良好第一印象(此即是所謂的「初始效應」也 ) 。

12 教育社會學的架構 教育社會學的演進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與典範 教育社會學的鉅觀分析-社會化、社會階層化、社會流動、社會結構與變遷
教育社會學的微觀分析-教學(班級)社會學、課程社會學、學校組織社會學、學校文化 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家庭、社區與學校;語言、文化與教育;政治經濟與教育 當前教育的社會學分析-升學主義、青少年次文化、課程革新等

13 教育社會學的演進 規範的教育社會學(Educational Sociology,1950以前)
實證的教育社會學(Sociology of Education, ) 解釋的教育社會學(”New”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0-) 壹、十九世紀 1883,Ward在「動態社會學」的最後一章指出教育是促進社會轉型重要因素。 1887,涂爾幹在波爾多大學交售教育學與社會學,受到他的影響,1920法國師範學院開始教授社會學科。 貳、20世紀 1927年Payney在美國成立「全國教育社會學研究學會」,由於希特勒的因素,Weber社會學的影響轉移至美國。 1940年代發展遲緩-受到教育心理學的影響;缺乏適當的研究方法,文獻品質不高;以應用為主的傳統並隸屬於教育學院影響學術聲望。 1963美國社會學學會接收了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更名為Sociology of Education,採取實證量化方法進行相關研究,進入實證研究的全盛時期。 1960以總體社會學解釋學業成就的差異,無法討論教育改革著嚴重紛爭。 1970以後美國已結構功能為主的實證量化研究逐漸受到挑戰,Collins,Wright等以馬克斯及韋伯觀點分析教育議題;或有採取人類學的質性研究開始盛行。 英國Bernstein、Berger、Halsey等人的知識社會學開始對教育內容及過程進行研究。 Wexler以新、舊教育社會學加以區隔【典範的不同、微觀革命】,Young認為新教育社會學專注三項議題: 1.質疑教育之不均等 2.將課程研究作為教育社會學優先探討的議題 3.強調教師與教育學者是進步改革的行動者 1990年代教育社會學進入特殊重點的分支學科,如教室民族誌(classroom ethnography)、以教育政策為主的政治社會學、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組織社會學、課程社會學、教師社會學等等,且原本屬於教育社會學範疇的研究主題甚至替代教育社會學而開課。如多元文化教育、人類關係與教育、都市教育等。

14 教育社會學的典範 實證典範:價值中立 詮釋典範:價值關聯 批判典範:價值關心 舉例:
一、實證社會學傳統與結構功能學派(structural-functionalism ) 認同實證主義的重要性 事物具有共同的原理原則 社會是有組織的結構體 社會機構具有正向的社會性功能 Q:社會有一定存在的組織或型態嗎?例如學校、監獄、CD的銷售方式? 二、詮釋社會學的特色—意義的賦予 詮釋典範主張研究者應將自己沉浸所要觀察對象的生活領域,而不是將資料放在預先定義的分類表中。 人類的行為絕非刺激與反應的機械式連結,而與環境有高度的互動。 人群的互動建構出一定程度的共同性→互為主觀性的客觀。亦即個人的獨特性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共同性。 主要概念是理解→強調視野交融及互為主體的辨證,沒有絕對的客觀 Q:語言是什麼? 三、批判典範 一、站在異質的面向上--批評結構功能論忽略人類活動中的權力因素。 二、認同Hobbes主張個人需求有其自私觀點 (社會契約論)。 三、前提--歷史是人與社會互相影響的過程—從社會的整體性角度出發,歷史成為人自我創建的過程。在歷史脈絡中,人會受到政治、經濟、法律、宗教等層面的影響。經濟是主要決定因素。他採用黑格爾的否證法提出階級鬥爭是人類社會變遷的動力,生產工具的擁有與否決定人類歸屬於資本家或勞動者陣營。

15 三個典範的代表人物 實證典範 詮釋典範 批判典範 古典 涂爾幹、韋伯(Weber) 馬克思(Marx) 現代
帕森斯(Parsons),莫頓(Merton) Husserl, Schutz, Mead, Goffman ,Garfinkel Gramci, Berstein, Bowles& Gintis, Bourdieu, Apple,Young Ciroux, Habermas

16 合諧理論與衝突理論的主要差異表 合諧理論(功能主義) 衝突理論 基本假設 社會具有光明面、甚少黑暗面 社會的黑暗面大於光明面 主要概念
功能、共識、平衡、合諧、統整、一致、合作 衝突、鬥爭、壓榨、反抗 現象範圍 上層階級的社會現象 下層階級的社會現象 獨特的理論 社會化理論、有機比擬論 複製理論、抗拒理論、意識型態 處理的問題 社會何以維持不墬、共識如何達成、社會規範如何設定、社會文化如何傳遞 社會何以變遷、社會如何粉飾太平、社會如何複製不公平 驗證的方法 量化、實證研究方法 隱含的價值 人性本善 人性本惡

17 結構典範與詮釋典範的主要差異表 結構典範 詮釋典範 基本假設 主要概念 現象的範圍 獨特的理論 要處理的問題 檢證的方法 隱涵的價值
社會系統具有實體般的生命力;社會大於個人的整合 個人具有改變社會的真實力量,個人的總和大於社會 主要概念 系統、制度、組織、團體、規範、整體、規則等鉅觀結構 個人、意義、動機、感受 、行動、互動等微觀成分 現象的範圍 從整個的社會系統來分析 從個別的社會成員來分析 獨特的理論 社會化理論、有機比擬說、複製理論、抗拒理論、意識型態 偏差行為、標籤理論等 要處理的問題 整體的社會運作 個人何以在社會中建構自己的意義、個人如何解釋社會的規則、如何適應社會規範、如何詮釋周遭事物 檢證的方法 量的研究法、實證取向 質的研究法、詮釋取向 隱涵的價值 社會重於個人、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個人為本、個人需要重於社會 資料來源:鄭世仁 教育社會學導論(五南)

18 試題分析 (D)1.下列哪一位社會學者曾將社會比擬為有機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的演化過程?【94】
(A)馬克思(K. Marx) (B)孔德(A. Comte) (C)韋伯(M. Weber) (D)斯賓賽(H. Spencer)

19 教育社會學的鉅觀分析 社會化-功績主義與階級複製;人力資本與文化資本 社會階層化-教育機會均等 社會流動-代間、代內流動;水平、垂直流動
社會變遷-衝突論(衝突)與合諧論(共識)的觀點差異、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 「論功行賞」(或稱之為功績主義或「唯才是用」)的社會 (The Meritocratic Society) 「專家社會」(The Expert Society)「民主社會」(The Democratic Society) 人力資本論的假設:把教育當作一種投資 -學生選課、選校、選擇主修也基於類似的「理性選擇」 -國家增加教育的投資能夠儲存更多的人力資本,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教育支出相關連。 問題:雇主為什麼願意付較高的價格給高教育者,儘管高教育者未必具有較高的生產力? 學校和職業的關係絕不像功能論者麼「理性」 嗎?為什麼教育的擴充甚至帶來失業? 語言符碼(language code)--精緻(laborated)普同性高(universalistic)之語言符碼 vs.有限(restricted)或偏向於運用特殊性的(particularistic)符碼 文化資本—不僅語言與社會角色,還有文化背景、知識、技術,以及可以在世代間傳遞的文化;並且隨著階級差異而產生不同的交換率(exchange rate) 從社會的黑暗面來看,留在學校受教育無非是要習得進一步的上層文化,以便符合上層精英的價值,被上層精英所接納。 文化資本:係指人們對於上層社會文化掌握的能力。生活風格越接近上層社會,所顯現的文化資本越高。教育看起來是篩選能力,其實是上層社會小孩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有更多的文化資本,因此受到學校青睞,不平等因此複製。

20 人為麼要上學? 學校教育的四個功能- 知識的生產與傳遞 社會化與文化創新 選擇與分配 社會控制
Q: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什麼知識該進入學校?文言文?中國史? Q:你認為中小學哪一個學科比較不涉及價值判斷?

21 選擇與分配 結構功能論-學校是偉大的平衡器、功績社會與分軌制。。 衝突論-學校是社會再製的不平等機構
1.衝突論或激進論者認為,這個社會是被切割的,主要因為人們競相爭取對教育體系與資源的控制。 2.團體間的競爭是不平等的(unequal)。雖然團體間需要協商,但總有人資源較為豐富而佔上風,因此機會均等在現實社會秩序下難以實現。 3.學校和社會的關係並非透過認知技能的傳授而連結起來的,傳遞的內容主要是階級價值與態度;學校並非傳授社會一致(consensual)的價值與理想,而是領導階級的統御工具,讓人們不知不覺中臣服於其統治,接受教育後成為一個好的工作者,以為其效勞,並且可以維持現狀與社會秩序。

22 試題分析 (C)32.治國是國中導師,家長希望他能多給學生考試,以提升學業成績,而他的學生卻希望不要時常考試,請問治國這種感受期待與要求不一致的現象,較符合下列哪一個概念?【94】 (A)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B)角色距離(role distance) (C)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D)角色擴散(role diffusion)

23 試題分析 (D)24.華老師因家人生病,半年來常請人代課以致對學生疏於照顧,她深感難以兼顧家庭與工作,這是因為她面臨哪一種角色衝突?【95】
(A)角色內相同對象的衝突 (B)角色內不同對象的衝突 (C)角色外相同對象的衝突 (D)角色外不同對象的衝突

24 試題分析 (A)34.衝突理論學者抨擊現代學校教育,認為其中存在許多不平等的問題。請問以下四個選項,何者不是衝突理論學者的主張?【94】
(B)學校課程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教育目的反映資產階級的興趣,因此學校是在協助資本主義進行統治 (C)學校教育被統治階級所支配,學校功能是再製文化資本,因此出身高社經家庭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成功 (D)學生成績評量的等級和學生家庭社會地位相互呼應,學校教育的結果即在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社會階級

25 試題分析 (D)35.下列何者是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特色?【94】
(A)機會和資源的競逐不是一種普遍權利 (B)精英份子不能享有較高的酬勞與地位 (C)職業地位的分配基於依屬關係(ascription) (D)以能力和成就作為階層化的指標

26 試題分析 (B)6.下列教育現象的敘述,何者屬於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unctionalism)取向?【95】
(C)學校教育的結果為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 (D)師生之間存在制度化的「支配—從屬」(dominance and subordination)關係

27 試題分析 (C)35.大學校院設系分組以培育各行各業人才,美國社會學家帕森士(T. Parsons)將此種「學校的功能」稱為什麼?【95】
(A)育才功能 (B)複製功能 (C)選擇功能 (D)生產功能

28 社會階層化的近代理論 ※功能論的觀點 1.分配社會成員至社會各項職位之中,以完成社會責任。
2.使具有不同才能和訓練的個人進入不同社會職位,依其努力與貢獻和職位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酬賞和權力。 3.藉由社會階層化的作用,使社會成員享有不同的聲望和尊崇。 ※衝突論的觀點 認為社會之所以形成階層化是因為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結果。社會階層衝突論的觀點,基本上有兩種階層:第一,具有較多權力和優勢的領導統治階層;第二,較少權力與劣勢的被統治服從階層。 觀點一:社會不平等的存在使人有動力「從事重要職位」,維持社會穩定性 。 觀點二:社會階層是權勢者以控制資源與思想來鞏固既得利益的結果,是社會衝突的來源。 動腦時間: 有些人的社會角色並沒有很重要,也沒有很明顯的價值,可是有高報酬? 有些人的工作,需要長時期的訓練,以及特殊的才能,可是報酬卻不怎麼高 ? 什麼社會位置重要,什麼不重要,是否有很強的價值判斷?到底醫生重要,還是農民重要 ? 社會位置的不可取代性,是否真的人才稀少,而是被壟斷得呢 ?

29 試題分析 (C)14.信傑原本是大型建築公司董事長,年收入數億,但經營不順,公司倒閉。現今改做雞排生意,勉強維持生活。他從大企業老闆變成雞排小販,這種社會流動屬於【94】: (A)代內水平流動 (B)代間水平流動 (C)代內垂直流動 (D)代間垂直流動 現象一:喬丹大帝一場球賽400萬美金,外籍幫傭,一個月薪水台幣15,800元。 現象二:有人每天喝穿馬靴喝下午茶,有人三餐不繼、路倒街頭。※功能論的觀點 1.分配社會成員至社會各項職位之中,以完成社會責任。 2.使具有不同才能和訓練的個人進入不同社會職位,依其努力與貢獻和職位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酬賞和權力。 3.藉由社會階層化的作用,使社會成員享有不同的聲望和尊崇。 ※衝突論的觀點 認為社會之所以形成階層化是因為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結果。社會階層衝突論的觀點,基本上有兩種階層:第一,具有較多權力和優勢的領導統治階層;第二,較少權力與劣勢的被統治服從階層。

30 試題分析 (B)15.在交流的過程中,某一個團體採用另一個團體全部或部分的文化而形成新的文化,這比較是屬於下列哪一種歷程?【94】
(A)同化(assimilation) (B)涵化(acculturation) (C)濡化(enculturation) (D)社會化(socialization) 社會化:個人學習其所處社會之行為模式的過程。亦可說是個人接受文化規範,已形成獨特自我的過程(林清江,1984)。 社會化的面向:道德的順從性(玻璃娃娃)、行為的順從性(返鄉人潮)、文化的順從性(涵化acculturation)

31 試題分析 (B)8.學生在學校中習得適應社會的價值與規範,此歷程稱為什麼?【95】 (A)階層化(stratification)
(B)社會化(socialization) (C)集中化(centralization) (D)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32 試題分析 (D)33.社會學研究中有一個重要變項,這個變項通常由社會組成份子的價值觀念所決定,有其歷史文化背景,極難改變,是判斷社會地位的重要標準。相關的研究發現,它不僅關係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而且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與效率。請問這個變項是什麼?【94】 (A)教師文化 (B)師生互動 (C)專業組織 (D)職業聲望

33 試題分析 (C)40.美國在1964年提出「啟蒙」(Head Start)方案和英國在1999年提出「穩定開始」(Sure Start)方案,兩者都希望消除貧窮和不利環境對幼兒的負面影響,從教育層面來看,其根據的信念為何?【94】 (A)多元教學(B)加速教學(C)預防替代補救(D)適性教學

34 試題分析 3. 請簡述家庭的社會階級如何影響子女的教育成就。(10分) 【94】
建議從衝突論的角度發揮,並針對家庭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財務資本等作進一步闡述和舉例。。

35 試題分析 (A)7.下列教育政策的執行產生問題,何者均可歸因於未審慎評估「少子化現象」的影響?【94】
(B)開放多元師資培育、高中職社區化 (C)推動國教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社區化 (D)廣設高中及大學、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36 (C)4.請問下列哪一項政策是採取「對於弱勢者給予優惠待遇」(unequal treatment for unequal),以實踐教育機會均等的目的?【94】
(B)九年一貫課程 (C)教育優先區 (D)高中社區化

37 試題分析 (C)25.從「機會」而非「條件」或「結果」的均等而言,下列何者是評估教育機會均等的最適當指標?【95】 (A)在學率
(B)升學率 (C)就學率 (D)輟學率

38 試題分析 (B)31.下列何者為幼兒教育券的發放對象?【95】 (A)就讀公立幼稚園的五歲幼兒 (B)就讀立案私立幼稚園的五歲幼兒
(C)就讀未立案私立幼稚園的五歲幼兒 (D)就讀已立案私立幼稚園核准班級學生數外超收的五歲幼兒

39 試題分析 (A)36.有關社會階層化的現象,下列何者不正確【95】? (A)以命定論為詮釋基礎 (B)社會階層可能透過教育而重組
(C)個人可藉能力及努力改變其社會地位 (D)家庭社經背景非預測學業成就的直接因素

40 試題分析 (D)40.為解決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公共教育的觀念逐漸走向「受教權的實質保障」,其理念發展是在下列哪一個時期?【95】
(A)古代公共教育時期 (B)中世紀公共教育時期 (C)近代公共教育時期 (D)現代公共教育時期

41 教育社會學的微觀分析 教學(班級)社會學-師生關係、教室管理 學校組織社會學-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學生次文化
學校文化-行政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社區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

42 試題分析 (A)16.下列何者屬於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ogy)之研究?【94】 (A)教室語言分析 (B)社會階層化
(D)社會流動 性別就是權力-校園設施

43 試題分析 (C)9.某校位在大都會文教區,許多家長都很主動和老師討論教學及子女的學習情況,也常參加學校活動。此情形主要反映什麼現象?【95】
(A)教學文化 (B)教育選擇 (C)家長參與 (D)城鄉差距

44 試題分析 2.請簡要寫出學校文化的定義及類別,並就各類別列舉一則實例。【95】
答:定義-係指學校社區各成員在規範、價值、信念、儀式、慣例及傳統間形成彼此共同形成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 包含六個層面:學校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社區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例子略)

45 當前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教師社會學-教師角色、教師專業化、教師社會化 青少年次文化-網際網路、師生關係 課程社會學-文化再製、階級再製、符碼

46 考題現況及建議 現況-基本題多於情境題、比較偏重鉅觀理論的理解 建議-應熟悉基本理論與專有名詞、 應留意教育政策相關內容的銜接、
應廣泛蒐集考試資訊

47 謝謝分享與討論~


Download ppt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 暨師資培育中心-劉曉芬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