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近代的衝擊 第一節 帝國的傾頹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近代的衝擊 第一節 帝國的傾頹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近代的衝擊 第一節 帝國的傾頹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2 第四章 近代的衝擊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3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學習重點 西風東漸下的新作為 自強運動的展開與局限 變法運動的挫敗與影響 清末新政的推行 立憲風潮

4 西風東漸下的新作為 (一) 西方文化在通商口岸登陸 1.始自:鴉片戰後,開放五口通商
2.西方文化登陸→向內地擴張 A.西式銀行成立 B.基督教的傳教事業 C.教會學校的建立 D.英 漢雙語字典、報紙的出現 開放口

5 外國教會辦的盲人學校,向中國孩子們教授各種手藝
教會所辦的盲人學校 外國教會辦的盲人學校,向中國孩子們教授各種手藝

6 1805年廣州商館區風貌 威廉丹尼爾(Willan Daniell)繪

7 (二) 走進國際社會 1.傳統國際觀:以中國為中心─ 「藩屬」 「天朝上國」 2.融入國際體系 A.確立外使駐京-中 英 法《天津條約》 B.派出訪問團訪問歐美 a.同治5年 b.同治7年-以卸任美駐華公使為特使 C.正式派駐英公使-郭嵩濤/光緒2年起

8 以蒲安臣為首的中國使團 清同治六年,卸任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 任清政府「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 ,並於隔年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 美等國

9 3.了解當時國際體系的國際公法 A.認知有限 B.翻譯美學者惠頓(Henry Wheaton)的 《萬國公法》

10 上海海關總稅 務司署大樓 赫 德

11 (三)西學與西式教育的引進 1.西學的傳入 A.翻譯西書 (A)初-a.以自然科學領域為主 b.知名翻譯者:徐壽、李善蘭 (B)後-a.漸及社會人文領域 b.成就最大:嚴復 B.創辦報紙:a.在大城市中普及→使西方 知識更易深入中國人生活 b.成為影響近代中國演變的 重要因素之一

12 申 報 嚴復所翻譯之書 清同治11年 (1872), 英國商人於上海創辦

13 A.五口通商後 a.教會學校帶來最早的西式教育 b.清廷培育洋務人才 (a)設立新學堂,引進西式教育,派遣留學生出洋
2.西式教育的引進 A.五口通商後 a.教會學校帶來最早的西式教育 b.清廷培育洋務人才 (a)設立新學堂,引進西式教育,派遣留學生出洋 (b)早期代表:北京同文館 、福州船政學堂 B.十九世紀末:西式學堂與學生的數量大增—為 中國推動現代化蓄積重要的力量C.清末:留學成為菁英教育的熱門途徑-清 光緒 年 (1905)廢科舉

14 自強運動的展開與局限 (一) 師夷長技以制夷
1.鴉片戰後,大部分國人並未覺醒 A.魏源撰《海國圖志》 a.指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b.在當時並未引人注意

15 2. 英法聯軍後推動自強運動 A. 起因: a. 地方督撫盼革新以救中國 b. 滿洲親貴感受到西方武力的強大 B. 領導人物: a
2.英法聯軍後推動自強運動 A.起因: a.地方督撫盼革新以救中國 b.滿洲親貴感受到西方武力的強大 B.領導人物: a.中央-恭親王奕訢 b.地方-曾國藩、李鴻章、 左宗棠、張之洞… C.指導原則:「師夷長技以制夷」 D.主要:a.外交機制的創設 b.軍事工業與工商業的發展 奕訢

16 (二)自強運動的重點—咸豐11年~光緒20年 1.外交革新 A.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外交涉機構 B.同文館、廣方言館—培育翻譯及通使人才 2.軍事國防 A.設立兵工廠、造船廠 B.購置軍購,成立水師學堂 C.建築軍港,設立武備學堂和水師學堂 D.派遣學員前往歐美學習水路軍械技藝, 建立新式國防

17 3.實業建設 A.國防事業的重要基礎 B.自強運動中後期 a.交通建設—鐵路、電報 b.產業建設—紡織、造紙、鋼鐵

18 中國水師 北洋水師魚雷兵 1906年上海寄比利時明信片 1906年直隸寄英國明信片

19 (三) 自強運動的局限 1.局限 A.推動者認定中國文化優於西方,只 需學習西方的長技 B.清廷無資金支持改革運動 C.地方督撫為自厚實力,相互競爭 a.缺乏中央規劃 b.地方督撫缺乏西學新知 c.各地發展常相互重疊,互為抵制 D.政治體系為老舊結構,無法避免貪腐中飽 官僚惡習

20 2.正面意義 A.奠定中國日後工業化、現代化的基礎 B.培養許多新人才 C.開啟中國人的新思想、新觀念→留給後 人 甚具參考價值的寶貴經驗
李鴻章-淮軍

21 變法運動的挫敗與影響 (一) 變法運動的提倡 1.背景:甲午戰敗的刺激
2.有識之士主張制度上的變革 A.代表:康有為、梁啟超 B.變法理論基礎:《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 C.兩次上書: a.光緒21-「公車上書」:逢甲午戰敗 b.光緒23-痛陳變法之必要:德國占領 膠州灣後

22 康有為、光緒帝、梁啟超 康有為的著作

23 膠州灣危機告急 地圖上紅色的部分為山東 膠州灣,已完全在德國 的控制之下,中國信差呈現一副驚恐告急的表情(1899年青島寄往德國的明信片)

24 (二) 百日維新 1.時間:光緒24年(1898) 2.新政內容: A.政治:a.裁汰冗官,廢閒散機關 b.鼓勵臣民上書批評時政 B.軍事:a.裁減綠營,以西法訓練軍隊 b.變更武舉,改以西洋槍砲 C.教育:a.廢八股,改試策論、時務 b.設京師大學堂,各地設中小學堂 c.辦官報、設報館及譯書局 D.經濟:a.設農工商總局 b.設鐵路礦務總局

25 京師大學堂重要教職員合影 京師大學堂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主要改革措施之ㄧ。

26 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德文班學生合影 京師大學堂設立於光緒24年 (1898),光緒28年增設譯學館
,設英、法、俄、德、日五科,學制五年,由外國教師分 授各國語言文字

27 鼓吹變法維新的刊物

28 3.失敗:慈禧發動戊戌政變 A.光緒皇帝被囚於瀛臺 B.康、梁逃往海外 C.「戊戌六君子」遭殺害
4.新政僅存者:京師大學堂

29 慈禧太后與各國公使夫人合影

30 (三) 意義與影響 1.知識界開始積極思考體制外的改革─ 八國聯軍的刺激→使革命派開始受知識 菁英注意 2.政變後,清廷作風更保守,極端排外→ 招致八國聯軍 3.漢人地方大吏與清廷中央關係漸生疏離

31 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比較簡表

32 瀛臺 位於北京中南海中的小島上,初建於明代,稱為南臺。清順治年間擴建後,改名瀛臺。維新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即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逝世為止。

33 八國聯軍在天津 大沽口登陸 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美、俄、德、義、日、法、奧八國聯軍正式組成。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砲臺,隨後天津、北京相繼陷落,最終清廷被迫簽訂「辛丑和約」

34 清末新政的推行—庚子後新政 刺激事件:庚子拳亂,引來八國聯軍 慈禧自動下詔變法:以光緒名義 陸續舉辦新政
1.改革官制:A.裁併各職權重疊的機關 B.新設商部、學部、巡警部 2.興學堂廢科舉: A.設立各級學堂 B.鼓勵公、自費留學 C.廢除科舉-光緒31/1905

35 3.編練新軍: A.編練新軍 B.中央設練兵處,各省設督練公所
4.振興實業:頒布〈礦務章程〉及〈獎勵工 商業章程〉,鼓勵民間投資 5.司法革新:由伍廷芳負責 A.編纂現行律令 B.成立新式審判廳 伍廷芳

36 東 北 新 軍 宣統元年(1909)在奉天操練的東北新軍,服裝與裝 備均效法日軍

37 成效較為顯著之因: A. 由慈禧太后居中主持 B. 負責的官員張之洞、袁世凱行政歷練 與手腕均甚成熟 C

38 立憲風潮 (一)輿論鼓吹 1.甲午戰前-已有人倡議仿行英國的君主 立憲制 2.甲午戰後-康有為倡開議院、行君民合治
1.甲午戰前-已有人倡議仿行英國的君主 立憲制 2.甲午戰後-康有為倡開議院、行君民合治 3.八國聯軍後-倡立憲運動呼聲再起 A.張謇建議張之洞奏請立憲 B.梁啟超在日本鼓吹君主立憲 4.日俄戰爭後-朝野輿論立憲日本 戰勝專制俄國 張謇

39 (二)清廷預備立憲 1.光緒31-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各國憲政 2.光緒32-宣布預備立憲 3.光緒34-頒《憲法大綱》 A.措施:a.規定預備立憲期限為九年 b.成立預備立憲機關 各省-諮議局 中央-資政院 B.立憲派對立憲大綱大失所望→進京請願: a.預備立憲期限太長 b.君權太重

40 4.宣統2年- A.將預備立憲期限改為6年 B.請願代表堅持隔年即召開國會,留京 不去→清廷下令將請願代表押解回籍
5.宣統3年- A .措施:a.裁撤內閣、軍機處 b.成立「責任內閣」-被譏為 「皇族內閣」 B.立憲派大失所望→轉而支持武昌革命

41 立憲運動漫畫 該圖反映出當時官方與民眾對於立憲運動的冷熱態度

42 清代中央政治組織結構圖

43 清末變局:刺激與回應示意圖


Download ppt "第四章 近代的衝擊 第一節 帝國的傾頹 第二節 現代化的開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