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针刀治疗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针刀治疗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针刀治疗技术

2 概述 小针刀为一平刃针,兼有针的刺入、刀的切割及铲功能,可在病变局部进行刺入,切割和疏通剥离等运针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一种亦针亦刀的新器械。

3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4 历史沿革 《灵枢》中九针中的钹针、员利针就有了现代针刀的雏形。在九针中,针刀及外形与铍针和员利针较为相似,《灵枢·官针篇》还有“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以及“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等记载。 类似于针刀治疗工具的现代最早报道见于山东菏泽的王向荣,1956年首先报道应用“小宽针”治疗各类痛症。 1973年,北京奚达报道了“针灸刀”的应用 1976年,朱汉章应用9号粗针头弄扁后治愈一掌腱膜挛缩的患者,并将这种工具命名为“小针刀”,这也标志着“小针刀”的正式问世。 1984年,首家针刀专科医院金陵骨伤科医院在南京成立,针刀疗法向江苏省内和国内推广,从而开始走向了一条充满荆棘和争议的道路。 2003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27所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进行“针刀疗法听证鉴定会”,针刀疗法正式获得认可,并被建议作为一门新学科进行推广。

5 产生的背景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宣蛰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软组织致痛说”出发,极大丰富了颈腰痛的致病理论和治疗手段,软外事实上成了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 国内在六七十年代中医的学术思想空前解放,各种新的针灸方法层出不穷。 各种顽固性颈腰痛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五十年代以后传入国内的激素封闭疗法的不足之处日益体现。

6 小针刀规格 小针刀分为I、II、III型。 Ⅰ型小针刀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穴位针刺。Ⅱ型和Ⅲ型主要用以施行闭合性凿骨或穿透切割骨痂。

7 小针刀规格

8 治疗机理 1,松解组织粘连疤痕,使病变局部组织结构恢复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和生理功能。
通过松解软组织粘连和纤维化疤痕,解除病变局部血管神经的压迫和牵拉,消除物理致痛因素。同时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将积蓄的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和其他化学致痛性物质运至循环血液,在机体代谢中排除体外,使疼痛进一步减轻。

9 2,在恢复正常解剖生理状态和消除物理性和化学性致痛因素基础上,消除病理性应力状态,使软组织病理性初始荷载减小或消除,疼痛进一步减轻,软组织生理功能恢复。
3,松解术虽然产生新的损伤,由于循环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局部组织代谢恢复正常;针刀刺激作用又可能激活相关组织的酶类,使形成粘连和疤痕化的胶原纤维分解。其碎片被细胞吞噬和溶解,进一步使粘连和疤痕发生有利于解剖结构恢复的改变,血管神经卡压的情况得到改善,病理性应力消除,循环改善,软组织局部病灶治愈。

10 4,调整关节功能紊乱的作用,由于粘连和疤痕得到松解;肌紧张消除,加之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使椎间关节和椎间盘等连接结构的功能紊乱得到调整。使椎间关节和椎间盘等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11 适应症 小针刀治疗主要是应用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慢性软组织损伤按解剖部位、结构和病理特点,病理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粘连。可能引起肌肉与骨、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等粘连,使局部疼痛,功能受限。这些都可以用针刀来治疗凡粘连面积大,疗效差,粘连面积较小或是一个点的,疗效最佳 。分类如下:

12 1、部分骨刺:骨刺的生成有的是关节本身压应力过高引起,有的是软组织拉应力过高引起。主要是肌肉和韧带紧张、挛缩引起,应用针刀可将紧张和挛缩的肌肉和韧带松解。在所有骨关节附近的肌肉和韧带附着点处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大多是软组织的原因,针刀有很好的疗效。压应力过高引起的骨刺,不是单用针刀所能治疗的,但是必须通过针刀的治疗,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力学状态得到平衡,然后再通过手法,使骨关节内的压应力恢复平衡,骨刺也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疗。针刀治疗为关节内部的力平衡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手法才能取得效果。

13 2、滑囊炎 :滑液囊受到急、慢性损伤之后,就会引起滑液囊闭锁,而使囊内的滑液排泄障碍,造成滑囊膨胀,而出现酸、胀、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或由于过度膨胀而挤压周围的神经、血管,出现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此种病变用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应用针刀闭合性将滑囊从深面十字切开,针刀术后用手指迅速将滑液囊压扁,往往可立见成效。

14 3、四肢躯干因损伤而引起的后遗症 :损伤后遗症,包括四肢、躯干损伤,经治疗急性症状已解除,超过100天以上者,尚残留的功能障碍或肌肉萎缩,无其他引起骨断筋伤并发症时,均可用针刀疗法来治疗,但有时需要配合其他疗法,若肌肉已经萎缩到没有再生能力的情况下,针刀疗法也并不理想。

15 4、各种腱鞘炎 :针刀治疗各种腱鞘炎,有时疗效极快,尤其对狭窄性腱鞘炎、跖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之类,有特殊的疗效,但有时也必须配合一些药物。
5 、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 :针刀治疗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对病损较久的疗效显著,对病损时间较短的疗效较差 。

16 6、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源性的) :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在临床上表现极为复杂。有的单独构成一种疾病,有的夹杂在其他疾病当中表现为一种症状,有的表现比较隐蔽。而由于肌痉挛和肌紧张继发出一种突出的临床症状。但只要搞清原因,是肌肉痉挛和肌紧张者,应用针刀治疗,都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17 7、手术损伤后遗症 :做切开手术如在四肢施行,特别是在关节附近容易造成腱鞘狭窄,筋膜、肌肉韧带、关节囊挛缩,结疤粘连,导致功能障碍。这是很令人烦恼的后遗症,针刀对此施行闭合性松解术,有很理想的疗效。

18 8、病理性损伤后遗症 :病理性损伤,指由于某种疾病导致软组织变性挛缩、结疤、粘连这一类疾病,如骨髓炎愈合后,类风湿性关节炎导致的关节伸屈受限,软组织变性挛缩、结疤、粘连,针刀也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期、晚期这种变化导致肢体畸形,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难题,针刀就可以解决。

19 9、针刀治疗用于整形外科疗效也满意 :如矫正部分五官不正、消除皱纹、矫正小儿“O”型腿、“K”型腿、“X”型腿及成人肢体畸形等 。要配合辅助用具及手法。

20 禁忌症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闭合性手术,有与外科手术相同的一些原则性的禁忌症: 1、一切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
2、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3、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4、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21 5、患有血友病者或其他出血倾向者。 6、体质极度虚弱者,在身体有所恢复后再施行针刀手术。 7、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在以上7种情况之一,虽有针刀疗法适应指征,也不可施行针刀手术。

22 第二部分 治疗准备

23 一,准备材料 一次性的口罩,帽子,手套

24 利多卡因用于做表皮麻醉。

25

26 反复使用的小针刀需高压消毒。

27 洞巾在对较多部位进行操作时候有用到。

28 二,治疗室 建立独立的治疗室,室内用紫外线消毒灭菌。诊疗床及铺单使用前清洗消毒。

29 三,器械消毒 小针刀采用高压蒸气灭菌。如果条件不具备,可采用药液浸泡消毒,溶液需选择防锈消毒剂。将清洁过的针具放入上述溶液内,浸泡30分钟以上。

30 四,操作者准备 施术者戴消毒口罩和帽子,常规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消毒手套。

31 五,施术区准备 有毛发者应剃去。 在进针点半径5厘米范围内常规消毒,以2.5-3%碘酊涂擦皮肤,待碘酊干后,以70%酒精将碘酊擦净两次。其他也可选用碘伏消毒。皮肤消毒后,铺灭菌洞巾,进针点在铺巾的洞中央。

32 第三部分 实施方法

33 一,四步进针法 所谓四步规程,就是针刀手术在刺入时,必须遵循的四个步骤,一步也不能省略。定点是基于对病因病理的精确诊断,对进针部位解剖结构立体的微观的掌握。定向是在精确掌握进针部位的解剖结构前提下,采取何种手术入路能够确保安全进行,有效地避开重要组织,又能确保手术的成功。加压分离是在浅表部位有效避开神经、血管的一种方法。刺入时,以右手拇、食指捏住针刀柄,其余三指作为支撑,压在进针点附近的皮肤上,防止刀锋刺入皮肤后,超过深度而损伤深部重要神经、血管和脏器,或者深度超过病灶,损伤健康组织。

34 1,定点 通常以压痛点,作为定点。确定治疗点后以龙胆紫标记,再行皮肤消毒。

35 2,定向 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

36 3,加压分离 在完成第二步后,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其余三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和重要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这样,神经血管就会被分离在刀刃两侧。

37 4,刺入 当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此时进针点处凹陷基本消失,神经血管即膨起在针体两侧,此时可根据需要施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38 二,术后处理 针毕,按压,针眼以消毒纱布贴敷,嘱患者三日内勿触碰或清洗针眼处。若以创口贴贴敷者,注意若用创口贴粘贴时不可接触消毒面。
针具清洗后放在防锈消毒液中浸泡半小时,再清洗后放在特定容器内待用。以便高压消毒。

39 三,关于麻醉的问题 可以为患者打个表皮麻醉,以减轻针刀刺入时的疼痛和减小刺入阻力。
以2%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即可。若多点治疗应控制麻醉药物的总量。

40 表皮麻醉

41 第四部分 针刀入路

42 1.一般手术入路 主要是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的治疗。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这四步规程是治疗骨伤科疾病普遍使用的手术入路方法。

43 2.治疗腱鞘炎的手术入路 刺穿腱鞘的外侧壁(离骨远侧的腱鞘壁),再穿过肌腱(因刀口线和肌肉纤维走向平行,故不会损伤肌纤维)到达腱鞘内侧壁(和骨相邻的腱鞘壁),然后再进行手术。

44 3.治疗深层组织的手术入路 治疗深层组织,首先要找准深层组织的体表投影,然后找准病变位置,搞清覆盖于病变各种组织(包括神经、血管、肌肉、韧带等)的解剖层次,依浅层组织为依据,按手术入路1的方法刺入,到达病变部位以后,掉转刀锋,使刀口线和病变部位的神经血管或肌肉纤维走向平行,然后再进行各种治疗手术。

45 4.按骨突标志的手术入路 骨突标志是在人体体表都可以精确触知的骨性突起,如喙突、桡骨茎突、关节突等。依据这些骨性突起,除了可以给部分病变组织定位外,也是手术入路的重要参考。骨突一般都是肌肉和韧带的起止点,也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好发部位。如是骨突处附着的软组织病变,按手术入路1刺入后,直达骨面,然后再进行手术。如果是腱鞘病变,按腱鞘的手术入路方法。如骨突周围的滑囊病变,根据滑囊的立体定位,先按手术入路1的方法刺入,穿过滑囊,刀锋到达滑囊对侧的内侧壁就是靠近骨的一侧滑囊的内壁进行十字型切开。

46 5.按肋骨标志手术入路 在治疗胸背部疾病的时候,肋骨虽潜藏于肌肉之内,但在针刀刺入浅层以后即达到肋骨平面,此时以肋骨为依据。当胸部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不在肋骨表面以上而在肋骨之上下缘时,让刀锋先刺到病变部位最靠近肋骨上或肋骨边缘,然后再移动刀锋到病变部位,这样术者心中有数,能很好掌握深度,也不会使刀锋失控而刺入胸腔。

47 6.以横突为依据的手术入路 在治疗脊柱两侧,颈、胸、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时,以横突这个骨性组织为依据,先按手术入路1的方法刺入,当刀锋到达横突以后,再移动刀锋到病变组织部位进行治疗。这样易于掌握深度,不会使刀锋刺入胸腔、腹腔,也不会损伤颈椎横突前方的重要组织。注意,脊柱附近的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手术入路,都从背侧,不可从前方入路。

48 7.按组织层次手术入 病灶在多种组织层次之间时,应分清组织层次,不断掉转刀口线,使刀口线和各层的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逐层深入,直到到达病变部位。注意,勿使刀锋穿过病变组织,否则手术不能施行到病变组织,轻则无效,重则后果严重。

49 8.手法推开浅层组织进入深层 此种方法用于治疗肱桡关节滑囊炎。因肱桡关节滑囊位于肱桡肌上端的深面,深层有诸多神经、血管,为了进行安全手术,用手法将肱桡肌扳开,用左手拇指下压,将深层的神经、血管分开,推挤到两侧,刀锋紧贴左手拇指甲刺入(刀口线和指甲面平行),这样,刀锋可以穿过皮肤到肱二头肌止腱,穿过肱二头肌止腱即达桡肱关节滑囊,进行手术治疗。

50 第五部分 小针刀操作法

51 执针法 单手执针:以术者的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刀柄,用拇指和食指来控制刀口线的方向。中指托住针体,置于针体的中上部位。如果把针刀总体作为一个杠杆,中指就是杠杆的支点,便于针体根据治疗需要改变进针角度。无名指和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作为针体在刺入时的一个支撑点,以控制针刺的深度,在针刀刺入皮肤的瞬间无名指和小指的支撑力和拇、食指的刺入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以防止针刀在刺入皮肤的瞬间,针刀刺入的惯性力的作用,而刺入过深。

52

53 双手执针法:另一种持针方法是在刺入较深部位时使用长型号针刀,其基本持针方法和前者相同,只是要用左手拇、食指捏紧针刀体下部。一方面起扶持作用,另一方面起控制作用,防止在右手刺入时,由于针体过长而发“弓”形变,引起方向改变。为防止左手拇食指打滑,可以借助消毒纱布来控制针刀,纱布也可用于揩血及遮盖针眼。

54

55 进针法 针刀沿押指的甲壁稍用力迅速刺入进针点皮下组织层,然后逐步探索,达到病灶或骨面,行运针手法。

56 针感 针刀的针感是针刀刺入患者人体后病人的感觉,针刀的手感是针刀刺入人体后医生自己手下的感觉,此种感觉对我们进行正确判断针刀所到达的部位和组织是极为重要的。 针感及手感是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 刺入时要:入皮快,行进慢,运针少。这样可以保证最少的损伤。

57 (一)对软组织进行锐性松 解和刺激的运针手法

58 1,纵行切割 粘连结疤发生于肌腱韧带附着点时,将刀口线和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患处,当刀口接触骨面时,按刀口线方向疏剥,按附着点的宽窄分几条线疏剥,不可横行剥离。

59 操作方法如下: 1,刺入皮肤,逐层达到病灶后,穿刺透过病变软组织,如硬结、条索、增厚等。 2,微提起针刀,使针刃退至穿透前深度,沿纵轴方向将针柄稍倾斜,离第一个切口1-2毫米间隔处,再次穿刺透过。 3)稍微提起针刀,加大针刀柄的倾斜度,离第二个切口1-2 毫米间隔处,再穿刺透过。 4)再稍微提起针刀,沿纵轴方向将针柄向另一方向倾斜,离第一个切口1-2毫米间隔处,重复穿刺透过。 5)同法,稍加大倾斜度,离上一切口1-2毫米间隔,再穿刺透过。一次进针,一般切割3-5次,如需要切割的间距过大,则应出针后,另择进针点治疗。

60 2,横行切割 与纵行切割的方法相同,只是针刃的运动轨迹与针刃的轴向相垂直

61 3,纵行摆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沿纵轴方向做上下摆动。针刃则在病变软组织中沿纵轴方向弧形切割。

62 4,纵行推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刀整体沿纵轴方向来回推动。针刃则在病变软组织中沿纵轴方向直线切割。

63 (二)对软组织进行钝性松解和刺激的运针手法

64 1,横行摆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沿与针刃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左右摆动,针刃则横向运动,将病变软组织作钝性分开和刺激。

65 2,横行推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沿与针刃轴向垂直的方向作左右横行推动和刺激,针刃和针体一起横行推动,加宽针道。

66 3,弧形盘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沿皮肤表面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盘旋,针刃和针体也随之将软组织纤维裹住盘旋,可以加强刺激强度,以及牵拉软组织纤维。

67 (三)在骨面上进行松解的运针手法

68 1,横摆铲掀 针刀接触骨面。将针柄沿与针刃轴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摆动,针刃则把粘着在骨面上的变性软组织从骨面上铲下掀起。

69 2,横推刮削 针刃接触骨面。针体沿与针刃轴向垂直方向横向推动。针刃将骨面上的骨赘锐边刮磨削平。

70 3,骨缘铲剥 针刃沿骨的边缘依次切割。略超出骨边缘即可。将附着于骨边缘上的变性软组织铲下剥离,或将痉挛紧张的部分软组织纤维切断。

71 临床应用 以上是基本运针手法介绍,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组合。筋膜间的硬结或条索可选择锐性松解刺激手法为主。骨缘的软组织增厚,可选择在骨面上进行松解刺激的手法为主。

72 (四)高频刺激和疏通软组织的运针手法

73 1,纵行抖针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刀整体沿纵轴方向来回快速抖动。另一方面抖动产生的能量,对病变软组织有较强刺激,得气感强,疏通经络作用显著。

74 2,横行抖针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沿与针刃轴向垂直的方向作横行快速抖动,针刃在病变软组织中横向疏通经络和筋经,产生较强针感,调理经络,疏通气血。

75 第六部分 治疗点的选择

76 一般而言,小针刀治疗点即病灶处,就是损伤变性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部位或粘连结疤处。因为无菌性炎症、粘连和结疤是造成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的主要病理改变;所以,以针刀治疗病变处,松解或刺激该处病变软组织,改变其病理发展过程或使其发生逆转,是针刀治疗的目的。

77 1.疼痛部位问诊,问疼痛的位置,如患者不能讲清,则让其以手指指出疼痛的确切部位,并描述疼痛性质。
2.疼痛部位触诊,寻找压痛点。触诊时要注意区别,病变部位压痛和正常结构的按压疼痛。病变部位压痛一般为单侧性,与对侧比较,病变侧压痛明显,并伴有软组织异常改变。正常结构的按压疼痛有其解剖特征,如骨突上肌腱、韧带的附着点,神经丛和大的神经干穿过处,如锁骨上窝臂丛穿出点等。但两侧压迫比较,疼痛没有差异,没有软组织异常改变。

78 3.触诊压痛点的软组织异常改变,如硬结、条索、增厚和肌紧张等,及其解剖层次结构的深浅。
4.在问诊,触诊和X线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结构进行判断。确定针刀治疗点及进针层次结构。如腰部皮下筋膜炎并形成硬结,治疗点在腰部病变处,层次结构达皮下筋膜。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点在第三腰椎横突尖及附近,层次结构要达到横突骨面。 5.治疗点的软组织病变处如有神经干和血管干,则应避开大血管神经干,再行治疗。

79 临床上以“压之有痛,刺之到骨,刺之有物。”为原则。
压之有痛:即在压痛点上治疗。 刺之到骨:针刀在骨面上操作。 刺之有物:对于一些阳性反应点,针刀刺入有沙砾感,坚韧感,即为刺中,松解即止,不做过多操作。

80 第七部分 针刀意外情况及处理

81 (一)晕针 晕针是指在针刀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刚结束时,患者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目眩,出冷汗,胸闷恶心等症状。轻者可以瞬间消失,重者可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或晕厥。引起晕针的原因主要是体质过虚或精神紧张。

82 处理 应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一般情况晕针,经平卧休息即可好转。晕针较重者,让其平卧,待其清醒,可让其喝少许温水或加糖温水。如患者晕厥,血压下降,则可推注50%葡萄糖10毫升或加升压药。

83 (二)断针 断针指在针刀施术操作过程中,针刀突然折断埋入皮下或深部组织中。其原因为针刀材质不好或患者肌肉强烈痉挛性收缩,以至针体断裂。

84 处理 临床门诊一般应准备弯血管钳,断针发生时立即将断段钳出。施术时押指一般都在进针处按压,断针发生后不要放开押指,而以押指继续加压,使断端露头,将其钳出。若放开押指,断段埋入深部,则宜在X线检查下,手术将针取出。不能将针留在人体组织内。

85 预防 施术之前要估计进针点的组织厚度,选择适当型号的针刀,针刀刺入病灶,应保留1/3针体留在皮肤外面。因为断针多数发生在针柄与针体结合部,针体没有整体埋入组织,便于断针后取出。 操作手法不可粗暴,针体不可弯曲。针刀使用一段时间后要检查针体,针柄连接处。

86 (三)周围神经损伤 多数因施术者解剖知识学习不够,加之施术中粗心大意所致。在针刀进针或松解,刺激过程中,针刃触及患者较大的神经,患者有触电或麻痛感,并远传放射。术后导致皮肤感觉减退或支配区运动不能。

87 处理 立即停止当前运针手法,出针。损伤较轻可无症状,稍重,可沿神经干行程有组织水肿,可嘱患者口服止痛抗炎药物。一般两天后自动消除肿胀或麻痛感。重者应及时应用皮质激素和其他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治疗,如针灸,按摩,热敷,理疗等。

88 预防 熟悉解剖。 不可做肌肉深部麻醉,否则即使刺到神经也没有感觉。

89 (四)出血 主要原因为:1)询问病史不仔细,对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的漏诊。2)解剖学知识掌握不熟,并且施术时操作幅度过大,造成局部出血,血肿。因针刀施术一般在深部组织,出血周围没有扩展余地,多数出血都能自行停止;但局部有肿胀或压痛。3)月经期出血量较多。

90 处理 出血发生,应停止针刀治疗,出针,局部压迫5-10分钟;然后对患者观察半小时。一般可不做特殊处理,出血处淤肿两至三天可自行消退,若血肿两至三日后未消退者,可做局部热敷,按摩,理疗或用活血化淤药。 出血24小时内不宜热敷,热敷可促进局部循环加快,破裂血管尚未完全闭合,可引起血管扩张,出血更多。

91 预防 1,较深的部位做针刀治疗,如臀部。应将软组织按压,不可盲目操作,不可做过多的操作,或偏离治疗方向。
2,对体质较弱者,有长期使用易导致出血感染副作用的药物的患者,应避免针刀治疗。 3,依治疗部位不同,按压足够长的时间,压迫止血。

92 弹式针刀 弹式针刀是一种利用高弹力泻血笔下针的隐蔽式针刀,针头规格0.5*9mm,针尖为斜刃,进针深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进针速度快,痛感小,操作简单,适用于大部分小针刀适应症。

93 弹式针刀总部 (同微信)

94 谢谢


Download ppt "针刀治疗技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