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 佛 学
2
目 录 佛教的起源 1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流变 2 佛教的基本教义 3 佛教的戒律 4 中国佛教宗派及其思想 5 佛与儒、道的关系 6
3
佛教的起源 1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悟的意思。主要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妻,生有一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
4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乔达摩•悉达多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 佛教的法轮
5
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后先跟阿罗陀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城外尼连禅河畔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经七天七夜,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觉悟”。此后又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此时他35岁,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释迦牟尼
6
释伽牟尼一生的教法,后来被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经、律、论,这是佛典的总称,故称“三藏”。(梵语pit
释伽牟尼一生的教法,后来被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经、律、论,这是佛典的总称,故称“三藏”。(梵语pit!aka,意为容器、仓库)佛陀的教说之要义皆属经部类;佛为弟子制定的戒律皆为律部类;后人对经或律论证和阐述皆属论部类。 菩提树
7
佛教有九大象征 塔 法轮 莲花 光相 卍 念珠 菩提树 曼陀罗 六色旗
8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流变 2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已开始通过西域地区,逐渐传入中国内地。此时的佛教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中心的上层社会之中,还没有能够广泛普及于民间。寺院也很少。当时虽然已有了佛经翻译,但为数还很少,质量也较低。总之,汉代佛教还处于初处于初传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曹魏朝廷开始允许中国人出家为僧,所以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有了正式的华籍僧人。到了两晋时代,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的寺院和僧尼逐渐增多。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更大发展。
9
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隋唐时期先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它们构成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佛教在唐代传入西藏施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藏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宋元明清以来,从表面看,这一时期佛教依然有所发展。但宋元以后的中国佛教并没有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曾有过佛经的翻译,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并不大。从佛教教理系来看,因袭者多,创新者少。 藏传佛教
10
3 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说 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苦谛主要指陈世界是苦。集谛阐述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宣说涅槃的幸福。道谛是叙述修持的方法。 缘起说 是佛教对世界万物毕竟是空的缘由的解说。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11
所谓“业报轮回”,是指人受到的报应是由于自身在今生或前生中的业(行为、说话、意识活动)的善恶所决定的,而且影响到来世,这称为“三世因果说”。
业报轮回说 所谓“业报轮回”,是指人受到的报应是由于自身在今生或前生中的业(行为、说话、意识活动)的善恶所决定的,而且影响到来世,这称为“三世因果说”。 三法印 佛教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为三法印。 六度四摄 全称六波罗蜜,意为六到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此六种法门,可到达涅槃的彼岸。 四摄是佛门引领众生的四种方法,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12
佛教的戒律 4 戒律是佛教为信徒们制定的行动规范,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药、日常修习、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方法等各个方面。包括两类:戒与律。 戒是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戒条规范。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止戒与持戒。止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主要功能是止非防恶;另一种持戒的功能为修习善行;如二十犍度等。
13
五戒:是佛教为在家男女信徒们制定的戒条。其内容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八戒:是佛教为在家男女信徒们制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戒条。它们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著香花发,不香油涂身;7、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前八项为“戒”,第九条为“斋”。
14
十戒:即在上述九条戒斋之外,再加上第十条“不持金银珠宝”(即不得携带财物),这是佛教为初出家的沙弥(小和尚)、沙弥尼(小尼姑)制定的一种戒条。
具足戒:也称大戒,就是所有的戒律都必须遵守。出家的男女二十岁之后都要受具足戒。
15
律是为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僧人所受的戒条称为“比丘”戒,尼姑所受的戒条称作“比丘尼”戒。
按照汉族佛教的传统,“比丘”戒共有250条,最根本的有四条,称为“四根本戒”。1、不淫欲;2、不杀生;3、不偷盗;4、不妄语。 “比丘尼”戒共有348条,最根本的有八条,前四条与“比丘”戒相同。第五条、六条为摩触戒,大意是严禁抓住男人的手或衣服,不许同男人在一起说话或幽会。第七条规定不能替同辈中犯有罪的尼姑隐蛮罪过。第八条规定不许与犯有罪过的比丘尼说话或供给所需。
16
中国佛教宗派及其思想 5 天台宗 隋唐时期先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们是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它们构成了中国民族佛教的基本格局。 法相宗 禅宗
17
(一)唯识宗 由唐初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创立。唯识宗认为一切“外境”、“法”和自身都是“识”的幻化,只承认“识”才是唯一真实存在。唯识宗通过更加烦琐的概念分析,来论证客观世界不过是主观意识的派生物,从而否认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它除了沿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与外境直接联系外,还提出了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根本依”,其中第八识是前七识的基本依据,它蕴含有形成外境的“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佛性种子),只有从根本上消除“有漏种子”才能使“无漏种子”通往佛国。唯识宗理论烦琐且不合潮流,因此流传了30多年便衰落下去了。 玄奘
18
(二)禅宗 1、禅宗的起源与传入 “禅”是梵语“禅那” 的略称,意为坐禅或静虑,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炼方式。认为通过将心专注于某一点上,静坐思维,可以有效制约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事物的诱引,解决所谓去恶从善、由痴而智和由染污到静净的转变。 北魏时期,相传菩提达摩自南印度泛海而来,进入北魏境内,在河南嵩山一带教授弟子,开创了全新的禅学学派,为禅宗的建立做了准备。因此禅宗奉菩提达摩为本宗初祖。 菩提达摩
19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的君王中的楷模,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广建寺庙及佛像,修造桥梁道路,福利百姓,当时菩提达摩禅师,从天竺来中国弘法,梁武帝礼请禅师,并且问法说:‘我这样不断地行善,会有什么功德?’ ‘了无功德’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再问他为什么?禅师不答,终于因为不相应,遂拂袖而去。
20
慧可大师(公元 年),从小爱读《周易》、《老子》、《庄子》等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他云游到嵩山少林寺,闻听达摩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他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 直到此时,达摩方才开口说道:"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什么心愿?"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摩淡然说道:"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除非天下红雪。"慧可闻言,便毫不迟疑地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下了自己的右臂,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慧可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把衣钵传给了他。后来慧可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21
在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时期,禅宗未能获得发展,处境维艰。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该派才逐步摆脱困境。
22
弘忍之后,弟子神秀在北方传法,主张渐悟,称北宗。慧能从弘忍受法后到曹溪(今广东韶关)传道,主张顿悟,称南宗。
神秀示法偈 北宗神秀 南宗慧能
23
2、禅宗的思想 简单地说,是以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八个字来进行论述。 (1)本心论 禅宗的本心论就是解释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与超越的内涵。在大乘佛教经典里,对本心的阐述有《楞伽经》、《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的核心就是从佛教经典里来的。
24
(2)迷失论 禅宗体系第二个层面是迷失。禅宗迷失论是指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著的状况,是和本心论相对的。佛教经典和禅宗语录,对本心的迷失有很多细密、复杂的论述。 (3)开悟论 既然是迷失了,我们每个人就要求取解脱,解脱就是开悟,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我们沉迷的生命得到觉醒,使我们飘泊的心灵得到安宁。 关于开悟,在禅宗那里也历来有两种方法,一是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宗旨的渐修法门。 二是顿悟禅,它是禅宗的主流。顿悟禅的基础是要证得诸法空性,就是人空法空。顿悟禅另外一个重要基础是中观思想,即不二法门。
25
禅宗里有首诗说:“三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参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所谓“心头”就是相对认识的“两头”,即冷热、苦乐、黑白、高低、美丑等等。把“心头”灭掉,把相对的认识给粉碎了,即使在熊熊烈火当中也能得到大自在。
26
(4)境界论 禅悟的境界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现量境。禅宗所体证的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界,是容不得比量,就像看山一样,当我们以一颗澄明无染的心走到山里去,才是见山只是山。(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第二,直觉境。《金刚经》对这种境界表述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把修道悟禅的心比喻为:“水无照月之心,月无映水之意,水月两忘,方可称断”。 水月相忘,就是修行到了高深的境界时,就像水和月亮互相映照,互相反映对方,同时,又很洒脱,很自在,毫不粘著。 第三,日用境。禅师说:“同样是吃饭,你们没有禅,而我则有禅;因为我吃饭时就只是吃饭,你们吃饭时却想这想那。”禅就是饥来即餐困来眠。禅师讲“平常心是道”,其精髓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并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这是真正了悟的神通妙用。赵州禅师对来求法的人讲:“吃饭了没有?吃过了就洗钵去。”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悟境。
27
3、禅宗公案 古禅师勘验参禅者之悟性而作的问答。后人为了理解禅宗,就要对这些公案作出解释,这叫参公案.
28
★玄机,俗姓戴,瑞安人。唐中宗景云年间(公元710至711年)披剃出家。出家后,玄机拜大禅师永嘉真觉为师,讨教顿悟法。在随真觉禅师云游中,玄机学到了不少东西,道业有了很大的增进。
在跟了老师一段时间后,玄机独身来到大日山石窟里,勤奋精进,修习禅定。有一天,玄机忽然想到:“法性湛然清净,本就没有往来停止,我现在厌烦尘世喧闹,独个儿来到深山寻找清净,难道这样就通达了吗?”想到这里,玄机出山不再独修,寻找当时大名鼎鼎的雪峰义存禅师,参禅对机。 雪峰义存禅师见玄机到来,就问:“从哪儿来?” 玄机答道:“从大日山来。” 雪峰又问你独自修习禅定看到光明,出道没有? 玄机雪峰丢来一句,即便灵机一闪,答道:“要是太阳出来,就熔化掉雪峰啦。” 雪峰闻言,心想,好家伙,我问你太阳出来没有,你却扔还一句,倒将一定。想到这里,雪峰另起话头,又问: “你这尼姑,伶牙俐齿,可叫什么名字?”
29
玄机爽快回答:“我叫玄机。” 雪峰算是从“玄机”两字上,找着了缺口,提了句风趣话:“你这架玄机,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承势答道:“寸丝不挂。” 玄机的意思是这机(禅机)不是那机(织布机),那机不如我这机逍遥自在,毫无牵挂。 说完,玄机向雪峰施了个礼,告退出来。 雪峰毕竟是个老禅师,看到玄机如此思维敏捷,方知是个可造之才。看她告退,故意不再挽留。然而,就在玄机转身走了三五步后,忽然在后唤道:“你把袈裟角拖在地上啦。” 玄机听说袈裟角拖在地上,不觉回过头来。 其实,玄机袈裟并没有拖在地上,只是雪峰故意逗她一逗。雪峰见她回过头来,直逼一句:“好一个一丝不挂!” 这一逼,果真厉害:你玄机不是寸丝不挂,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吗?可现在听到袈裟角拖在地上,生怕弄脏,就把头回了过来。到底是一丝不挂呢?还是依然有所牵挂? 就在雪峰逼问的一霎那,玄机在回头中感到眼前一亮,心里害然开朗,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从此以后,玄机对于禅妙和人生的看法,有了质的飞跃。
30
★一位老婆婆供养一位出家人修行二十多年。老婆婆经常让一个女孩子给出家人送饭。为了看看那位出家人的道行到底怎样,有一天她就让送饭的女孩子在送饭时把出家人抱住,问问他感觉如何。女孩子就照着办了。出家人回答说,此时他的心就像枯死的木头倚靠在冰冷的岩石上一样,一点感觉也没有。老婆婆一听,就把茅屋给烧了,把那位出家人给赶走了,说没想到我二十年供养的竟然是一个俗汉!
31
★《大珠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即睡觉。”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万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前半计较,所以不同也。
32
★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33
★多少重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 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 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 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34
★ 除却心头火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诚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臬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 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臬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 ‘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禅师开玩笑的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35
★茶饭禅 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禅师一句半语的法要。一天乃向师父说:‘师父!弟子自从跟您出家以来,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道悟禅师听后立刻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你想想看,自从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未尝一日不传授你修道的心要。’‘弟子愚笨,不知您传授给我什么?’崇信讶异的问。‘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36
★多捡一些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的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天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的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37
★像牛粪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好庄严,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禅功不及佛印禅师。
38
★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著「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39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爬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僧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40
4、禅宗经籍 《金刚经》 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 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 波罗意为完成(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 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也就是所有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41
《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柯般若波罗蜜六祖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教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内容 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42
千余年来、《坛经》被公认为惠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慧能而是神会。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慧能思想,同时其中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43
5、禅宗与人生智慧
44
那袈裟飞起像浪花 ----林青霞 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我呆住了,心里赞叹着“好美!好美!”那是圣严法师。当年他老人家七十好几,也跟我们一样的跪拜,他的专注和真诚让我动容,后来他说他是对他师父感恩。 林青霞与圣严法师
45
大约是八年前,我发觉我这个人太计较,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的对我好,而经常让自己很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我决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让自己肚子能撑船。
我回台寻找大师,很幸运的,在因缘际会之下,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佛法、不谙规矩,见到师父竟然跟他握起手来,后来发现所有佛教徒都是以合十来打招呼,我暗忖当时一定让周遭的人大为紧张。 在见面的一个钟头里,我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禅”,因为始终认为禅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师父说只要坐三天禅就什么都知道了,我正在考虑的时候,师父连说了三次,于是我当下就决定坐禅三。
46
上山的第一件事,手机就给没收了,在没收前我赶快打个电话给女儿,告诉她我将有三天不跟她通话,这才放心。在三天内我要和其他九十九个人昼夜相处。不准化妆、不可看书、看电视,要睡大通铺。
晚上十点钟睡觉、早上五点钟起床。这下可惨了,平常我在这个时候可能还没睡,还好我偷偷带了六颗安眠药,一天两颗,总算解决了睡觉的问题。 晚饭之前,每人分获一个号码,暂时不用自己的名字,各人根据自己的号码坐位置、拿拖鞋和睡床位。这是要我们放下自我。在大堂里先对着大佛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原来这个作用也是为了消融自我。 吃饭的时候,师父很温和的一句一句叮咛,要我们心无旁骛专心吃饭,好吃的时候不要高兴,不好吃的时候也不要讨厌。要感恩这食物是经过很多人的辛苦才到我们的嘴里。吃完饭用一碗清水将碗碟冲一冲再倒回碗里喝下。
47
后离座时要双手迭起,放在胸前,慢慢起身,顺序走出饭堂,手里就像捧着一尊菩萨,内心里什么都不能想,也不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话。我静静的坐在石头上,对着大山和星空,突然听到一阵很美的声音,我寻着那个方向走去,原来是一位女菩萨跪在那儿,一面敲钟一面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好喜悦好舒服。 第一天早起,吃完早饭,我们坐在大堂里听师父开示,师父教我们如何打坐和拜忏。一天内有许多开示和打坐,师父谆谆善诱,我们密密抄经。 有几句真言,在我生命里最不可承受的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人世无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常把这些话送给朋友,他们也因度过内心的难关而感激我。这几句真言是: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48
当你遇见一些事时,你不要逃避,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对它,然后你必须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好好的处理它,处理完后,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必须放下。 师父的心愿是想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 第二天我们学行经。有慢经、快经和自然经,行慢经时,双手轻轻握拳,每一步路是脚掌一半的距离,要走得很慢很稳,这叫“步步为营”。快经的步伐可大一点,双手自然下垂,但是要走得很快很快,自然经则要全身放松的步行,看似简单行则不易。走完后感觉好舒畅。 第三天是要我们做到感恩和忏悔,我们就像开头讲的那样拜忏二十分钟,心里要为这一生中所有该忏悔的事忏悔,对这一生中所有该感恩的人感恩。
49
很多师姊、师兄泣不成声。我听到一种平和的声音:“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绪。”那是师父的声音。 三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三天的课程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对父母、先生、女儿、朋友,甚至整个世界感恩。对该忏悔的事,想办法补偿。减少了自我感。少了计较,多了回馈。人也快乐起来。我觉得这三天里,学到的比三年甚至十年还要多,最难得的是我找到了内心最深层的宁静。 师父是个智者也是个哲学家,我对他是感恩!感恩!再感恩! 林青霞与圣严法师
50
六、佛与儒、道的关系 1、冲突与抗衡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在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关系上,冲突的领域主要是哲学思想、政治伦理观念和儒、道、佛三教地位高下几个方面。 2、调适与比附 佛教在宗教哲学观念上依附道术、道学,到了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在政治伦理观念上,佛教一直迎合儒学。佛教通过翻译、释义、著述和创立学派等不同途径迎合、比附中国固有的文化佛教学者还通过著述来把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文化观念附会、等同起来。
51
3、融会与创新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是全面的持久的,尤其是隋唐以来,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 (1)从总体上来说,佛教一直采取调和融合的态度。 (2)吸收儒道思想,创建新宗派。 (3)突出宣传佛道儒道德的一致性。 (4)适应儒家文化主导下社会的心理,重调诸神的形象和地位。
52
4、充实与丰富 (1)推动了儒学形态诸方面的变化: 第一,推动了儒学学术旨趣的转移。宋明新儒学--理学和以往儒学风格不同,不是侧重社会政治伦理,而是重视修心养性的性命之学。 第二,影响理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佛教将本性与欲念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理学家所吸取,转化为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理学家的核心思想。 第三,促使理学修养方法的确立。佛教的止观学说,直指本心观念,即观心、禅定的方法,也为理学家所效仿,开成了主静、主敬的修养方法。 (2)佛教推动着道教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第一,道教为了宣传教义与佛教争高下,大量仿照佛经编造道教的经典。 第二,一些著名道士改革道教、推动道教的发展,其内容之一就是吸收佛教思想和方法。
53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
附一:《论语》选读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⑤?” 【注释】①子:“子” 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即先生、老师,如称孔子、老子、曾子等。一般单用“子”,可作男子的通称。与“尔”、“汝”一样,可译作“你”。《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时:在一定时候,按时,在本句中作副词。③习:练习。④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下文中的“说”均作“悦”解。 ⑤不知:不了解。愠(yùn):恼怒、怨恨。怒于心而未发叫“愠”。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指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54
子曰:“人而不仁①,如礼何②?人而不仁如乐何③?”
【注释】①仁:仁德,仁爱。②礼:礼仪。③乐:音乐。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②处(chǔ):居住,停留。③焉:怎么,哪能。知:同“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④。” 【注释】①无以:固定性词组,意思是“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尚:超过,动词。②加:临加。③盖:句首语气副词,大概。④未之见:即“未见之”,宾语提前,“之”是宾语。
55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②,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④,可谓仁之方也已⑤。” 【注释】①博施:广泛地施与恩惠。②何事于仁:朱熹《集注》云:“言此何止于仁。”③尧、舜:传说是上古两位贤明的君主,也是孔子心目中圣德典范。病:忧虑,犯难。④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比喻。⑤方:方法,途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胸怀远大而意志坚强。弘:宽广,开阔。毅:坚强,刚毅。解决“任重”必须“弘”,解决“道远”,必须“毅”。 ②仁以为已任:是“以仁为已任”的倒装。
56
子曰:“仁①,远乎哉?我欲仁②,斯仁至矣③。”
【注释】①仁:仁德。②欲:要想,希望。③斯:则,那么,连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①。一日②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③,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⑤虽不敏,请⑥事斯语矣。” 【注释】①克已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和需求,使言行都符合礼。克:克制,约束。复:返回,引申为符合,实践。②一日:一旦,要是有一日。③归:称赞由已:全靠自己。④请问其目:请教具体实行的条目规定。目:具体细目。⑤回:颜渊的名字。不敏:不聪明,愚笨。⑥请:让。事:做。斯语:这些话。
57
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③,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②讱(rèn):说话迟钝,引申为说话十分慎重,不轻易开口。③为:动词。做。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注释】①博:广博,广泛。②切:切身。 子曰:“当仁①,不让于师②。” 【注释】①当仁:面对仁义。②让:谦让。师:老师。
58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②。”樊迟未达③。子曰:“举直错诸枉④,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⑤,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者言乎⑥!舜有天下⑦,选于众,举皋陶⑥,不仁者远矣⑨。汤有天下⑩,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①知(zhī):名词,同“智”。②知(zhī):动词,知道,识别。③达:通达,明白。④错:安置,安放。枉:不正直。⑤乡:同“向”,刚才。⑥富:丰富。⑦舜:即虞舜。⑧皋陶(gāo yáo):舜的贤臣。⑨远:疏远,远离。此处有“转化”的意思。⑩汤:商代的开国之君。伊尹:商汤的大臣。
59
附二:资料: 《易经》是研究宇宙万物“系统”变化规律的,管理科学同样也要研究 “系统”(如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市等)的变化规律。因此《易经》也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宝典,并为中外管理学者所关注。 一般学者认为《周易》中《师卦》、《家人卦》,揭示了由管人、理人到安人的管理之道。 《师》卦论战争,亦为论管理。反复讲到用人的原则,“丈人,吉,无咎”(卦辞)、“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上六爻辞)。
60
认为庄严尊长之人方为对人进行管理或率兵打仗的统领(管理者),不能把“小人”任命为管理者,也不能任人唯亲任人唯贤是管理的一大原则,同时还要严肃纪律,“师出以律,否臧凶”(初六爻辞)。遵守纪律、遵守法规是管理的另一重要原则。 《家人》卦论述家庭管理。重视伦理道德,认为男女在家庭内外,各有正当的地位,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也是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初九爻“闲有家,悔亡。”说明当家者(管理者)要防患于未然,才能保持和谐。
61
六二爻说明女当家者要柔顺、谦逊,具有中正美德。九三爻说明管家不当、纪律松懈就会带来不吉后果,强调管理要严格。六四爻说明理家要顺从本分,守正道知谦逊。九五爻说明管理者要刚健、中正,使一家人乃至天下人相亲相爱,和睦共处,无忧无虑,就会结果吉祥。上九爻说明一家之主要以诚信治家,感化家人,一心向善,同时还要注重威严。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家人》卦阐释治家的原则,由此可推广到治国平天下的管理大法。
62
译文: 大人应该有与天地相契合的品德,有与日月相契合的光明,有与春夏秋冬相契合的时序,有与鬼神相契合的吉凶。……只有知道进退存亡而又不迷失自己的正道者,才是唯一具有大智能的圣人。
6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64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5
国学期末考试题
Similar presentations